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为政首,粮稳天安。确保粮食安全已成为人类从容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关键。通过对现有文献总结归纳发现,中国粮食安全概念日益优化,粮食总产量、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粮食自给率、粮食储备需求比、低收入群体的粮食保障水平等测度指标日益完善,但也面临生产环节问题挑战突出、粮食需求满足难度较大、粮食储备问题需要重视、流通环节亟待完善畅通、粮食加工产业相对滞后、进出口贸易运行有隐忧、粮食价格稳定存在难度等困境。基于此,更好地保障中国粮食安全,需要进一步夯实有效生产能力、满足居民多元需求、完善价格稳定机制、确保储备安全有效、保障流通环节畅通、提升加工环节效能,增强国际市场掌控能力。  相似文献   

2.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全球持续蔓延,人员、物资、商品等流动必然会受到限制,对粮食供求产生不利影响,危及粮食安全.基于对我国粮食安全现状的判断,剖析了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流通安全、消费安全、贸易安全等的可能冲击,从保障粮食生产要素供给、创新粮食销售业态、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畅通国内国际粮食双循环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我国粮食安全脆弱性指数进行测算,明确我国粮食安全脆弱性时空变化及重心转移路径,为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降低粮食安全脆弱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综合指数法测算2000—2018年我国粮食安全脆弱性指数,运用GIS分析工具分析其空间变化和重心运动轨迹.[结果]从时间来看,我国粮食安全脆弱性指数呈下降态势,表明我国粮食安全性越来越高,抵抗风险能力越来越强.从空间来看,2000年我国粮食安全低脆弱性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较高脆弱性地区主要处于中部地区,高脆弱性地区主要是内蒙古和西藏两地;2005年我国粮食安全脆弱性呈现中、高脆弱性地区增加,较高脆弱性地区降低的空间特点;2010年粮食安全脆弱性变化相对较大的省份是四川和上海两地;2015和2018年粮食安全脆弱性空间变化趋于稳定,主要表现在较低风险区主要集中在东北、江浙及四川等地,中脆弱性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南地区,较高脆弱性主要集中在京津翼、云贵及西北地区.从重心转移路径来看,较低脆弱性和中脆弱性路径变化相对较大,较高和高脆弱性路径变化相对较小,重心相对集中.[建议]强化灾害预警功能建设,加大灾后重建工作力度;多渠道提高农户收入,降低农户与非农户之间的工资差额,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争取政策扶持,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以科技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扩大粮食消费需求量,建立符合地方实情的粮油质量标准体系和粮食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与农业产业具有密切耦合关系,气候变暖引发的自然灾害、水资源变化、种植结构和产量变化等因素将影响粮食生产。气候变化引发的粮食消费习惯、粮食产量和结构变动将影响粮食贸易和流通。我国为确保粮食安全,针对气候变化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农业领域目前还没有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立法,缺乏稳定的法制保障。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应完善粮食安全法制保障能力,增强粮食安全的法律保障意识,构建粮食安全法律规范框架,调整修改完善粮食安全法律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5.
《吉林农业》2015,(2):18-19
近日,国务院出台实施《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从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进一步明确各省级人民政府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事权与责任,对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作出全面部署。《意见》的出台实施,对建立健全粮食安全责任长效机制、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有何意义?《意见》包括哪些重要内容,如何保障落实?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作了解答。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进一步明确了各省级人民政府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事权与责任,对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作出全面部署。  相似文献   

7.
高松青 《浙江农业科学》2014,1(12):1873-1874
浙江是我国第2大缺粮省份,针对浙江粮食消费总量快速增长、粮食产需缺口扩大、自给率逐年降低、人均粮食占有量低于警戒水平等现状,提出从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入手,打通粮食上下游产业链,为浙江铸造起一道粮食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董静  窦勇 《现代农业科技》2009,(24):360-361
通过分析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下的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现状,指出粮食安全存在的生产粮食资源条件有待改善、粮食生产结构不够合理、粮食库存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仍不平衡以及粮食加工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改进粮食生产的种植结构与粮食储备体制、改进粮食的消费结构及加强粮食的加工转化、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等措施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
我国粮食安全风险分析及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主要有粮食生产总量和增速的波动、粮食消费的增长、粮食贸易逆差的加大和粮食价格的波动,风险的存在使得粮食安全评价非常有必要。本文从粮食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和流通安全三个方面构建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二阶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我国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动态、定量的评价。结果显示,从2000年至今,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状况稳定,粮食消费安全呈现下降趋势,粮食流通安全下降幅度最大,由此引起粮食总体安全状况不断恶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粮食净进口量的增加和粮食流通成本的变动。调整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和完善粮食流通体系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69号,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意见》从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进一步明确了各省级人民政府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事权与责任。这是国务院就全面落实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出台的第一个专门文件。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后,我国粮食安全是否已高枕无忧?在维护粮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