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竹造林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常规培育管理条件下,造林密度为420~630株/hm2的雷竹,造林后第4年郁闭并形成经济产量,第6年进入盛产(笋)期,第7年平均产笋19.7t/hm2,产值可达5.11万元/hm2,当年投产比1:4.7。造林7年中,投资年平均效益系数K=0.30(元),年平均投产比R为1:1.73,投资回收期T=4.93(a)。  相似文献   

2.
哺鸡竹移竹造林的季节通常在春季、梅雨季和秋季。春季、秋季造林后.一般在当年和次年出少量笋,第3年才可少量挖笋,头几年新竹竹秆也很细小.投产较迟缓,造林效益不高。而梅雨季造林后,一般第2年便可挖笋,新竹竹秆也较粗壮。慈溪市农垦场哺鸡竹三季造林实践证明.梅雨季造林 于春季和秋季造林,它技术简便.成活率高达90.7%,竹笋投产早,竹秆又粗又高,成园快,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竹子繁殖方法。现将有关技术和效益介绍如下:1 试验地概况慈溪市农垦场位于杭州湾南岸2km处,年平均气温16.0℃.年平均降水量1289m…  相似文献   

3.
1994年引种雷竹、早竹、高节竹、石竹、乌哺鸡竹、白哺鸡竹、红哺鸡竹、台湾桂竹、黄甜竹、绿竹、四方竹等11个竹种。造林成活率、当年发笋率超过对照毛竹的有9个,平均成活率96.7%、发笋率49.4%;造林4年有8个竹种立竹度达到中型竹丰产笋用林标准。1996年移栽雷竹、早竹,造林3年立竹度达到了8030~9792株/hm2,销售母竹收入10800元/hm2,产出投入比1.12:1。本文介绍引种竹笋期、生长情况、经济效益和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应用灰色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以临安市1985~1999年森林资源消耗量为时间序列数据,建立GM(1,1)消耗预测模型为: 回测的最大误差为6.7%,平均误差4.7%,回测精度较高。预测模型经后验差比检验:C=0.0033<0.35,小误差频率检验:P=1>0.95,模型精度为Ⅰ级(表3参4)。  相似文献   

5.
经苗圃系比、初级系比和适应性系比试验表明: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橡胶新品种云研77—4产量较高、抗寒性较强,副性状良好。1—6割年平均单株产干胶2.65kg,为对照GT1的128.6%,抗寒系比区1—7割年平均单株产干胶3.9kg,为对照GT1的158.5%,生长比GT1快16%—19%,7年可开割,抗寒能力比GT1强  相似文献   

6.
对贵州省林科院20商直干桉试验林试验结果采用国际通用的产投比、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净现值法进行经济分析,通过分析,直干桉的产投比为10:1,每亩投资154元,5年总收入1545元.投资回收期(静态)为1.66年,内部收益率为60.8%,净现值(10%)5361.7元.5年生时直干桉材积达4.25m3.  相似文献   

7.
三江平原垦区防护林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末期,三江平原垦区防护林体系建成以来,比60年代平均年风速降低14.93%;年平均气温上升42.4%,平均增加0.9℃;年平均≥10℃积温上升2.1%,平均增加50.9℃;无霜期增加7.4%,延长9.5天,年平均蒸发量减少3.7%,绝对值减少45.3mm;年平均降水增加6.1%,绝对值增加32.9mm;空气湿度平均增加32.9mm;空气湿度平均增加3.2%。林网内垂直高度1-5m范围内,水  相似文献   

8.
许才元 《江苏林业科技》2000,27(1):45-45,52
早竹是优良的笋用竹种。江阴于1997年和1998年两次从浙江德清引种早竹33.33hm^3。由于严格掌握竹母挖、运规格规程,栽植后加强管理、成活率达90.4%。第1a出率率12%,第2a出笋85%,平均每株出笋6支,最多出15支,5 ̄6a即可满足园投产。  相似文献   

9.
AP:作用和效益王双贵NAP(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河北省分项目,从1990年秋季启动,在平原农区营造杨树、白榆、刺槐等品种的速生丰产林4万公顷,总投资8040.7万元人民币,其中,世界银行贷款780.1万个特别提款权,折合1075.7万美元。经...  相似文献   

10.
鳗竹是刚竹属水竹组的一新种或变种,适应性强,耐水湿,耐干旱瘠薄。出笋季节迟,笋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笋产量平均19964Kg/hm^2,最高为29688Kg/hm^2,留养新竹8856株/hm^2,平均笋产值为43322元/hm^2,竹材产值7084.4元/hm^2,合计产值为52406.8元/hm^2,最高可达72500元/hm^2。它繁殖容易,当年造林,当年出笋,翌年成林,第三年可产笋1221  相似文献   

11.
选择当地野生的业平竹属(复轴混生)的四季竹竹种,进行人工造林繁育出笋,试验地3a平均年产笋1103kg/667m2,笋产值年平均达到2876.66元/667m2,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对林龄27年的杉木人工林实行片伐后进行萌芽更新与实生苗补植相结合的更新造林试验,采用全面清理林地、全垦细致整地、补植实生苗及松土除草与选留健壮萌芽等技术措施,4年后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第4年萌芽更新幼苗平均高为2.97m,比杉木速丰林第4年平均高生长量指标增长0.47m,比第4年补植的实生苗平均高增长0.94m;与同年营造世行贷款杉木速丰林投入造林成本相比,每公顷可降低44.34%。这将为大规模开展杉木人工林基地片伐更新造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云南甜竹、大头典竹、吊丝单竹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介绍了华安县1998年引种云南甜竹、大头典竹、吊丝单竹3个竹种的生长情况、经济效益和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其平均造林成活率和当年出笋率为:93.3%和85.9%,造林第2年就可郁闭成林,并有竹笋产出,第3年有竹笋、竹材产出,第4年达到稳定丰产期,每亩(1hm^2=15亩,下同)平均产鲜笋l124kg、竹材45lkg,投入产出比为1:1.8。  相似文献   

14.
15年来,浙江省临安县共推广杉木良种造林1.84万hm2,占同期杉木造林的52.9%,15年生种子园混系子代遗传增益18.11%,累计增加产值2756.7万元,预计到轮伐期满的第20年可增产值9810.6万元.  相似文献   

15.
泡桐是沿江、沿海地区主要速生造林树种之一,大部分为50~60年代从河南引进的兰考泡桐。近几年来,由于繁殖造林技术落后,加之品种单一,忽视良种选育,致使这一造林树种的速生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从1992年初从江苏省林科所引进了12个泡桐新品种,进行泡桐容器育苗直接造林技术研究,经过三年努力,已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出苗率达到89.1%,当年移栽造林成活率达到100%,目前平均株高4.37m,平均地径9.87cm。1 试验地概况及引种材料1.7 气候本市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  相似文献   

16.
自1966年以来,江阴南闸镇采用母竹和实生竹苗造林106.67hm^2。其中采用母竹造林的己满投产,最大毛竹粗43.33cm,毛竹的粗和高比实生竹苗造林的大40.00-107.69%。采用实生竹苗造林虽然立竹数多,但立竹细且矮,绝大多数不能抽产。实生竹产笋量虽多,但笋较小味偏苦。采用母竹造林,每公顷可产粗20cm以上的竹6000支以上,竹笋净收益达2190元。而实生竹苗造林仅产粗16.67cm以下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末期,三江平原垦区防护林体系建成以来,比60年代平均年风速降低14.9396;年平均气温上升42.4%,平均增加0.9℃;年平均≥10℃积温上升2.1%,平均增加50.9℃;无霜期增加7.4%,延长9.5天;年平均蒸发量减少3.7%,绝对值减少45.3mm;年平均降水增加6.1%,绝对值增加32.9mm;空气湿度平均增加3.2%。林网内垂直高度1~5m范围内,水平20H范围内平均降低风速30.2%;当气温低时,林带能提高温度,当气温高时,林带又能降低温度,调温幅度大约可在2℃左右;林网内地温明显增高,比对照平均增高6%以上;空气湿度平均增加30%左右,蒸发量减少10%左右。  相似文献   

18.
杨梅在常规栽培模式下,栽植密度为330 ~ 400株/hm2,第4年开始少量投入产出,第8年开始获取纯利润,第13年产值达8.0万元/hm2;投资年平均效益系数为0.26元,年平均投入产出比1∶3.43.杨梅-茶-桃混交林模式,初植密度为杨梅200株/hm2,茶18 000株/hm2,桃600株/ hm2,造林后第3年少量产出,第5年即可获取纯利润,投资回收期比纯林栽培模式缩短3a,第13年产值达10.5万元/hm2;投资年平均效益系数为0.35元,年平均投入产出比1∶4.56.可见,与纯林相比,混交林模式具有投入产出早、投本少、投资回收快、投资效益系数高等特点.混交林尚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江苏淡竹笋期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3a观察研究,初步明确了江苏淡竹笋期生长规律:(1)出笋期为4月下旬到5月中旬,历时25d左右。(2)退笋数与出笋数的相关系数r=0.979,全林退笋率为80%,且随时间和持续逐渐上升。退笋高度在50cm以下均有发生,退笋原因主要是养分供应不足和虫害。(3)成竹数与出笋数变化趋势一致。(4)成竹高生长历时45d左右,总生长量,月平均生长量分别为975,23.78cm。  相似文献   

20.
毛竹林丰产年龄结构模型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郑郁善  洪伟 《林业科学》1998,34(3):32-39
从南岭山脉以南的各毛竹产区中收集1330块高产林标准地,分别调查各度竹株数、胸径等测树因子与林分、环境因子,以用材林的竹秆产量,笋用林的笋产量为因变量,建立了产量模型:材用林Y1=-62695.245+6.5413N+7012.5195D+8.4548X1+11.0870X2+14.1520X3+8.9969X4+14.5156X5笋用林Y2=697.5569+0.2052N+1.8514D-0.6414X1+1.2493X2+0.7636X3+0.3790X4-0.8833X5(R1=0.98,R2=0.96)并结合生产要求,提出约束条件八组。应用该模型研究毛竹林最优化年龄结构,可以得到不同竹林质量、立竹量、立地条件、经营水平下最适宜年龄结构。能显著地提高林分的竹材和笋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