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稻田年内水旱轮作及连作的后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年内水旱轮作可增加晚稻有效穗、结实率和实粒数,能显著地提高后作晚稻产量,经冬种、冬闲再连作的水稻则表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稻田年内水旱轮作研究表明:在夏作成熟期,轮作区玉米田土壤中5种微生物(除厌气细菌外)和7种主要生理群细菌(除钾肥分解菌外)的数量,都明显高于连作区的早稻田,经灌水种植晚稻,到晚稻成熟期它们的数量(除酵母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外),轮作区与连作区的差别明显缩小.微生物这一变化情况,与同时期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十分相似.可见稻田年内水旱轮作不仅影响土壤微生物,同时也影响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冷浸烂泥田水稻垄作覆膜栽培试验示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山区冷浸烂泥田垄(厢)作覆膜与平作不覆膜相比,稻田表层日均温增加2.6-3.1℃,水稻生育期内积温增加290-350℃以上,分蘖高峰期提前11d,使有效穗数增加,穗大粒多,同时抑制杂草生长,从而使水稻增产24.9-45.8%,每公顷增加纯收入2223-4144元,每人工的产出增加19.4-34.1元。  相似文献   

4.
稻田不同复种制度土壤肥力演变规律的定位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稻田几种复种制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裸大麦/春玉米-晚稻“两旱一水”复捉制全年每公顷粮食总产达16.42t,比对照绿肥-双季稻增产39.8%;裸大麦-双季稻“一旱两水”复种制每公顷粮食总产达17.74t,比对照增产51.0%;油菜-双季稻复种制在每公顷产油菜籽1.56t的前提下,仍产粮食14.03t,比对照增产19.5%。麦/玉-稻和油-稻-稻复种制除速效磷(P2O5)略有提高外,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K2O)均比对照略有降低;而裸大麦-双季稻复种制土壤肥力明显提高,这与采用秸秆还田有关。试验得出,稻田在多熟制条件下,必须增施有机肥,或采用作物秸杆还田,并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量进行平衡施肥,才能达到高产高效、土壤永续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稻田年内水旱轮作对土壤微生物和速效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稻田年内水旱轮作研究表明:在夏作成熟期,轮作区玉米田土壤中5种微生物和7种主要生理群细菌的数量,都明显高于连作区的早稻田,经灌水种植晚稻,到晚稻成熟期它们的数量,轮作区与连作区的差别明显缩小,微生物这一变化情况,与同时期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十分相似,可见稻田年内水进轮作不仅影响土壤微生物,同时也影响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水稻专用控释BB肥增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测土诊断计量平衡施肥原理,制成水稻专用I型和Ⅱ型控释BB肥。结果表明,控释B具有养分释放的平衡性和缓释性,可实现水稻整个生育期一次性施肥技术,植株N、K含量增加明显,水稻分蘖数、有效穗、每穗实粒数、结实率等显著提高。与常规施肥技术比较,施用I型控释BB肥早稻增产9.0%-14.6%,晚稻增产4.3%-9.2%,肥料养分效率可提高53.29%-79.47%;施用Ⅱ型控释BB肥早稻增产7.5%-12.1%,晚稻产量略有增加,肥料养分效率可提高17.41%-25.07%。  相似文献   

7.
早稻,晚稻,再生稻喷施1‰植物动力2003均能增产,其增幅早稻3.6%-12.75,晚稻14.04%-22.5%,再生稻17.6%-19.1%,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穗增粒,喷施时期、早,晚稻以秧苗2.5叶期,再生稻以始穗期最佳。集中在秧苗期喷,既简便又省本。  相似文献   

8.
根据两年来对两种不同质地、不同耕作方式的试验结果,稻田耕展状况对水稻生长发育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显著.常规平作改为垄作,可增加太阳辐射光的接受面,提高耕层土温1℃以上;稻田垄作后,改善了耕层水、气、热状况,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有利于土壤速效养分的释放供应,促使水稻根系发达,分蘖早、快、多,生长势强,提旱2-3天出穗和成熟.垄作稻田比常规平作增产6-15%,而不同垄距对稻谷产量无明显的差异.产量因素如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剑叶、株高间相互制约和补偿.随着垄距加宽,有效穗和穗粒数成为每穴产量的决定性因子.主分量分析结果来看,第一主分量垄作与平作趋势一致,即以增加分蘖和有效穗来提高实粒数和籽粒产量;第二主分量系数中,窄垄作以株高组分为最大,宽垄作与平作以稳粒数的组分为最大;第三主分量系数中,二者均以千粒重为特征.  相似文献   

9.
杂交晚稻机插不同播量条件下育插秧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杂交晚稻“江四优992”为供试材料,进行了不同播量软盘育秧机插与常规水育秧手插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机插软盘育秧随播种量增加,漏插率降低,以90~100g芽谷/盘为最佳播量;机插秧虽然前期分蘖稍慢,但后期具有分蘖稳健、无效分蘖少、成穗率高的特点;机插稻的全生育期比手插稻延长2~3d;与手插稻相比,机插稻的穗粒结构合理,穗粒数多,产量高,平均增产10.2%。  相似文献   

10.
水稻专用叶面喷剂的增产效果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水稻专用叶面喷剂的喷施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植后7-10天喷施1次400倍专用叶面喷剂,可促进水稻发根早,返青块,叶色较浓绿,可提前3-5天分蘖,每亩增加分蘖3.8-5.0万条,有效穗增加2.0-3.0万穗,结实率提高3.3%-4.0%,千粒重增加0.30-0.76g,植株矮3.0-7.5cm,增产12%-14%,其增产机理为专用喷剂促进水稻根系活力,增加了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在灌浆期剑叶中C^14光合  相似文献   

11.
2种不同剂型阿维菌素在土壤和田水中的消解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施用乳油和微乳剂2种不同剂型的阿维菌素在土壤和田水中的消解动态。结果表明:(1)阿维菌素残留检测方法在添加浓度为0.001~1.000 mg·kg-1时,平均回收率为86.1%~105.2%,变异系数为4.3%~8.2%,符合残留检测标准;(2)推荐剂量下施药,微乳剂在试验三地的半衰期分别为土壤2.6~2.7 d,田水2.7~4.5 d;乳油在试验三地的半衰期分别为土壤11.2~13.1 d,田水3.6~7.4 d。同一施药条件下,乳油的半衰期均大于微乳剂的半衰期。  相似文献   

12.
采用吸虫器和陷阱法,以单作稻田为对照,调查研究了烟稻邻作系统对稻田蜘蛛功能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烟田生境的变化,烟田蜘蛛大量向稻田迁进,这对稻田蜘蛛功能团的重建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邻作稻田蜘蛛功能团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性指数(E)较单作稻田高,而Simpson优势集中...  相似文献   

13.
稻田耕作学是耕作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研究建立合理稻田耕作制度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综合性农业应用科学。稻田耕作学具有理论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区域性特征。稻田耕作学的理论体系包括生态适应性理论、光能利用理论、生活因素理论、竞争互补理论、化感作用理论和生物多样性理论等。建立合理稻田耕作制度应遵循用养结合原则,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效”并举原则,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四季”覆盖原则,节地、节水、节肥、节药和节能“五节”并重原则,以及良田、良制、良种、良法、良物和良境“六良”配套原则。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稻田耕作学在稻田作物布局、稻田种植模式、稻田养地方式、区域稻田耕作制度发展,以及国外稻田耕作制度研究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不断增多,研究成效不断显现。当前,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总要求相比,稻田耕作学发展还存在着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理论不全、技术不新,以及研究不深、影响不大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采取应对策略与措施: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加深研究、加强交流和强化服务。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植株的氮通量变化,并应用差减法计算排入环境中的氮通量,植株氮通量与排入环境氮通量与施氮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稻叶和茎中氮通量最大值出现在孕穗期前几周,然后降低,在孕穗期后呈负值.穗氮通量在孕穗期以后呈正值,穗成熟后趋于零.叶和茎的氮通量与施氮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而穗在施肥量超过150 kg·hm-2后,不同氮处理水平间氮通量相差不大,穗氮通量与施氮水平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排入环境的氮通量由于大量施加基肥氮而在返青期值很高,而且与施氮水平呈极显著相关(P<0.01).因此减少基肥氮增加分蘖肥对环境有利.从植物吸氮来说,过高的氮肥并不能提高穗吸氮速率,说明过量施用氮肥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有机耕种和常规耕种稻田稻株上部节肢动物群落的12个主要类群的种间协变,结果表明:耕种方式的可影响稻田节肢动物类群种间协变,常规耕种稻田,由于化学药剂的使用,多个种群间的同增同减现象明显,种群间协变性增强,负相关的种对数量明显少于有机耕种稻田。  相似文献   

16.
在阐述了稻田生态系统退化概念及其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分析了稻田生态系统健康退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现阶段改善稻田生态系统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二氯喹啉酸在保持水层和水层自然沉降两种处理下的稻田环境中的消解趋势,于2012 年在 广州市进行田间试验,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二氯喹啉酸在水稻田环境中的消解动态。结果显示,二氯喹啉 酸在稻田水和稻田土壤样品中的检出限(LOD)分别为0.001 mg/L 和0.001 mg/kg。当添加水平为0.01、0.10、1.00 mg/L 或mg/kg 时,二氯喹啉酸在稻田水中的回收率范围为83.93%~106.7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3%~6.3%,在稻田土 壤中的回收率范围为83.23%~113.50%,RSD 为2.6%~4.4%;二氯喹啉酸在稻田水和稻田土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化学反 应动力学方程C=Coe-kt;在保持水层的稻田中,二氯喹啉酸在田水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8.7、14.1 d,在自然沉降的 稻田中,二氯喹啉酸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0.8 d。  相似文献   

18.
目前测量渗透量的方法主要是用改进的日式渗漏仪目测测管的刻度来计算渗透量。但不能实现实时监测的目的,为了实现对稻田渗透量的实时监测,设计了一种在线式水田渗透量监测仪。其硬件主要包括水箱、渗桶、液位仪、土壤水分传感器、泵、无线模块、主机。以MSP430单片机为核心,土壤水分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把水分和液位信息传到单片机,供水泵由液位或水分值来控制,实现饱和渗透量的测量及非饱和渗透量的测量,用无线模块把数据传输到监测室的上位机。通过试验,采集的数据满足精度要求,给灌区的规划管理、合理运行、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与实施节水灌溉提供了可靠的渗透量数据。  相似文献   

19.
除芒稻种摩擦特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东北农业大学培育的4种稻谷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测量装置上分别测定稻谷种子除芒前、后滑动摩擦角、休止角、内摩擦角。结果表明,稻谷种子滑动摩擦角、休止角、内摩擦角有差异,且除芒后其值均比除芒前小。除芒稻种在铁板、尼龙板、橡胶板三种材料上滑动时橡胶板摩擦力最大,可以考虑用橡胶材料作为除芒机的动杆。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多效唑在稻田环境中的动态试验和样品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施于土壤表面的药剂随水分逐渐向下移动。移动速度与土壤性质有关。连作晚稻秧苗一心一叶期喷施多效唑药液,前期药剂主要分布在土壤耕作层,并向田水中扩散和被稻苗吸收,施药后第1天稻苗中的药剂残留量最高,稻苗移栽时,土壤和稻苗中的残留量均很低。多效唑性质稳定,降解缓慢,在室内淹水和不淹水的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5和22天;在田问降解较快,夏季连晚秧田土壤(小粉土)中的半衰期为5天,田水中为5.6天,稻苗中为3~4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