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农业问题一直是受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全国各地陆续发现的水稻遗存、动物遗骸等文化遗物,一次又一次地为人们对此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物证。地处岭南的广东境内,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同样出土了大量有关农业发生、发展的实物资料。本文拟以广东的考古发现为材料,窥视我省汉代以前的农业生产发展情况。 1.水稻的栽培 在考古发掘中,时常有稻谷遗存出土,而且绝大多数出现于长江以南地区。这是因为这里土地肥沃,江河众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利于水稻的栽培、农业的发展。因此在新石器时代,岭南地区就已经出…  相似文献   

2.
唐冶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郭店镇唐冶村,在2014年度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发掘者系统采集了浮选土样。浮选结果显示:206份土样共出土68508粒炭化种子和果实,其中农作物包括粟、黍、小麦、大豆、大麻和水稻六种。非农作物中以马唐数量最多,而且普遍性极高,我们推测马唐可能被专门采集用来作为饲料。同时,遗址还出土了大量豆科和藜科植物遗存。另有枣、葡萄属、桑葚、郁李等可食用果类遗存。唐冶先民的经济结构以农业经济为主,同时也利用一些野生植物和果类作为生存资源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考察和比对数种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西藏地方志和游记,确定了1949年以前西藏农作物的种类;综述了粟、黍、青稞及小麦等在西藏栽培与引进的研究成果,补充了近几年相关的考古新材料;根据有限的史料初步考述了1949年以前多种主粮、经济作物、瓜蔬及果树在西藏的栽培与引进情况;初步探讨了大麻、蚕桑、棉花、甘蔗及圆眼等是否曾在西藏栽培的问题,认为只有大麻和蚕桑可能在西藏小范围种植。探究西藏农作物种类及其栽培与引进,不仅可增加对西藏传统农业状况的认识,且可拓宽了解西藏与祖国内地交往交流交融史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诗经》入手,结合考古学、民族学材料,对两周时期的植物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周代先民栽培的主要农作物为粟(Setaria italica)、小麦(Triticum aestivum)等,穿着由大麻(Cannabis sativa)、蚕丝纺织而成的服饰,采食野葵(Malva verticillata)等蔬菜,食用桃(Prunus persica)、郁李(Cerasus japonica)、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葡萄属(Vitis sp.)等水果;利用檀木、松柏等制作车船,利用梓属(Catalpa sp.)、栎属(Quercus sp.)、竹子等制作乐器、兵器等各类器物;蒸煮苹(Marsilea quadrifolia)和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腌制甜瓜(Cucumis melo)等以为祭祀的菜肴。简而言之,周代先民利用的植物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植物的用途也是多种多样的。《诗经》中所涉及到的植物种类为植物考古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同期的考古遗存数据相比,发现考古遗存和文献记载在记录古人植物利用信息方面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弥补。  相似文献   

5.
杂草虽不同于粮食作物,但在古代一直被开发和利用着,尤其是灾荒年月,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产生过一定影响。在农业考古的研究中,除了利用直接的作物遗存,还可以发掘与作物遗存有关的信息。每种作物都有常见的、基本稳定的伴生杂草,杂草和作物有相同的生长环境,可以用杂草说明环境,用环境推定作物。利用杂草和作物的密切关系开展农业考古研究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6.
二道井子遗址是一处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2009年4-11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二道井子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近5200m2,清理出院落、房屋、窖穴、灰坑、城墙、环壕、道路、墓葬等遗迹。为了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经济结构和生产状况,以及当时的人地关系情况,在发掘过程中采用了针对性采样法进行了系统的取样、种属鉴定与分析工作。浮选出土了包含有粟、黍、大豆、大麻等农作物在内的大量炭化植物遗存,这些植物遗存对认识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经济结构和生产状况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大麻在辽宁的种植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麻是中国主要纤维作物之一 ,在辽宁已有几十年的种植历史。大麻纤维长而坚韧 ,耐久和耐腐性较好 ,它的用途广泛 ,早期用来制作渔网、绳索和麻线等 ,近些年来在国内利用大麻纤维生产麻混纺布料、大麻凉席、枕巾等 ,是对人体无害的绿色产品。随着工业科学发展 ,国内已研制成功利用大麻全秆造纸的生产工艺。从大麻的纤维和全秆作用来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造纸原料缺乏 ,大麻的农业种植将会得到发展 ,在农村种植业调整和工业生产中将起到一定作用。1 大麻在中国栽培历史1 1 大麻的原产地大麻的原产地可能是喜马拉雅山谷 ,或者是伊朗…  相似文献   

8.
籽用型工业大麻近年在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开始种植,因其具有抗旱、耐贫瘠、适应性强、高产等优点深受种植户青睐。为促进优良工业大麻品种及技术推广,总结了籽用型工业大麻的应用、田间试验中制约工业大麻种子产量的因素,并提出黑龙江省籽用型工业大麻种植及管理的关键技术。包括优良品种选择、与品种相匹配的栽培措施、因地制宜实行科学种植与管理、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等,通过加强工业大麻的高产栽培技术管理满足籽用型工业大麻生长需求,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9.
位于关中盆地西部的宝鸡地区,地下文物极其丰富,北至湃陇山脉、南到秦岭山梁、西到渭河口岸,东到漆水河边,无处不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经过正式试掘和发掘的有宝鸡北首岭、岐山双庵,风翔大辛村等遗址。在这里,主要依据发掘所得资料,简述一下宝鸡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考古的概况。  相似文献   

10.
孔利宁 《农业考古》2019,(4):254-259
农业考古遗存作为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史前遗址博物馆的重点展示内容。不同的阐释和展示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信息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观众对遗址内涵的理解和对农业考古学的认知。从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崧泽遗址博物馆和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中农业考古遗存的展示来看,均在整体架构、辅助展品构成、内容拓展以及展示方式等方面形成了诸多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针对农业考古遗存的特点,建立完善的阐释与展示体系,加强对农业考古遗存的二次阐释,推进农业公共考古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是改进农业考古遗存展示状况,推动农业考古学发展的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是我国工业用大麻种植面积大省,在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全国最大,但是种植品种多为外省引进,在黑龙江地区种植存在生育期长、种子不结实、纤维品质差等缺点,为此黑龙江省科学院大庆分院就工业用大麻黑龙江本地栽培品种良种繁育进行了平播密植和垄作稀植2种栽培模式的试验,通过试验总结了不同模式下栽培措施与方法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2.
工业用大麻对原料的一致性要求高,因此现有种植技术亟待规范。六安市是全国三大麻区之一,是全国重要的大麻原料基地,制定标准化栽培模式更显迫切。介绍了六安市大麻标准化种植模式,主要包括:整地施肥、播种育苗、合理密植、田间管理、收获与初加工等,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外工业大麻市场的逐步开放,近年国内工业大麻的种植规模逐年增加,如何有效提高工业大麻产量成为行业发展关注的焦点。为此,本文基于大量文献报道,从工业大麻品种、异地引种、地理气候因子、栽培措施、外源激素等综合阐述了影响工业大麻产量的内外因素,并对我国工业大麻栽培和育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大麻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方法、主要化学有效成分、用途、种植历史及发展现状等,并提出大麻产业的发展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鱼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为一处以河姆渡和商周地层为主体的遗址。本次对鱼山遗址开展采样、浮选工作,获得了大量河姆渡时期、良渚时期和商周时期的植物遗存,包括水稻、菱角、芡实、橡子、葫芦等可食性植物资源遗存,以及近20种其他乔木类和杂草类遗存。根据浮选结果显示可知,在河姆渡文化时期,生业模式经历了一个以采集狩猎为主逐渐依赖农业的转变,对植物资源的利用也由野生植物资源逐渐转向以水稻为主。而商周时期,水稻则占据最主要的地位,遗址以种植水稻为单一的农业模式。鱼山遗址植物考古发现,为探讨河姆渡文化时期宁绍平原的植物资源利用模式提供了新的证据,也填补了长江下游商周时期植物考古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对植物遗存、动物遗存、农业工具、聚落形态等文化因素的分析表明,新砦文化农业在王湾三期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对后世二里头等文化农业的发展有积极影响。新砦文化农业的强化生产态势主要表现在:多种粮食作物种植,多种家畜养殖,从播种到收割、加工各环节农具齐全,定居程度加强,生活生产设施齐备,聚落规模与性质不等,社会复杂化加深等方面。新砦文化农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传统、文化交流等诸方面因素关联密切。随着考古发掘的开展与研究的深入,对新砦文化农业经济的认识将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针对工业大麻坡耕地高产栽培的盖土厚度、不同栽培密度、配方施肥等技术的研究,发现工业大麻坡耕地最佳栽培密度为:栽培密度最合理的为3万株/667m~2,株高、茎粗较为品均,667m~2的产量最高——171kg,为最理想种植密度;坡耕地工业大麻栽培建议施肥量为:每667m~2用尿素20kg,钙镁磷30kg,钾肥5kg。  相似文献   

18.
根据考古资料,对广东发现的古栽培稻遗存进行综合论述;分析了英徳牛栏洞水稻硅酸体、曲江石峡古栽培稻、封开旧屋后山古栽培稻、龙川坪头岭古栽培稻、高明古椰古栽培稻和高州亚公山古栽培稻的品种属性;归纳了广东古栽培稻分布规律和发展序列,认为其品种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具有倾粳型的趋向。  相似文献   

19.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史前农业经济的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考古遗址中反映经济形态的实物资料之一——植物遗存也会愈来愈具有研究的价值。这些体积甚小的遗物在一般发掘工作中很容易被人忽视,而且仅凭肉眼也的确很难辨识。另外,如果想全面研究一个遗址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不能仅对一两个灰坑,几个窖穴中的灰土作“抽样式”的发掘与研究,也不能仅对遗址的某一层位作试点分析,而是要大面积地全面对遗址进行揭露和尽可能多地攫  相似文献   

20.
魏家窝铺遗址是一处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红山文化时期聚落址.2009-2010年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在植物浮选过程中获得了比较丰富的植物遗存.为了解该聚落生业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量化分析结果显示,魏家窝铺先民已经种植粟和黍等农作物,但是其经济生产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延续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采集渔猎传统,而属于农业的以粟和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种植,在当时仅是辅助性的次要的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