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8 毫秒
1.
明代大理茶略考云南大学历史系王艳萍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与之相适应,有关茶的文章数量也不少。但细细读来,这些文章大多写江浙、四川、福建、广东等地的茶。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又有普洱茶等名茶,写云南茶的文章却很少,未免有些不相称。笔者不揣浅陋,试写明代...  相似文献   

2.
经过唐宋两代广东茶业的缓慢发展期,至明代,随着北人不断南下开发岭南,岭南的茶产经营进一步扩大,如果明以前文献中有关广东茶叶的种植、贡茶、品质、饮茶、诗赋等的相关记载还不甚多,那么有明一代关于广东茶的文献记载则成几倍的增加,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明代广东茶产分布,同时通过文献可以了解明代广东名茶的分布和名茶文化。  相似文献   

3.
茶乡茶山     
自古名茶出名山。 陕南茶乡平利.号称西北名茶大县.种茶十余万亩,年产“女娲牌”名茶数千吨,民以茶富.而茶之名藻.蓋因有女娲山。  相似文献   

4.
竹叶青茶     
竹叶青茶江西省蚕茶研究所吴英藩临川县农牧渔业局黄小梅宋代中期之后,盛行“斗茶”、“茶宴”之风,从而产制出各种名茶,如雨后春笋,争奇斗艳。竹叶青茶是当时的名茶,产于抚州一带。南宋著名词人陆游,曾宦抚州,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前坪寺戏书触目》,描绘了当...  相似文献   

5.
杭州泉话     
杭州是名茶之乡,俗话说,“好茶需好水”。这是因为茶与水的关系至深,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茶质,中国人历来很讲究泡茶用水,尤其是古代文人雅士更是对佳水孜孜以求。古人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也就是认为“清轻甘洁”的泉水最宜泡茶。作为“茶都”的杭州,同样名泉荟萃,宜茶之水很多。宋人耐德翁在《都城纪胜》书中说:从五代吴…  相似文献   

6.
名茶必须用好水来冲泡,方能显现出名茶优良的品质和色香味俱佳的独特风格。名茶与好水相结合,如鱼得水,腾云驾雾。汤色清绿,幽香醇厚,怡神悦目,沁人心肺,使人飘飘然如临仙境。因而陆羽的《茶经》,欧阳修的《大明水记》、明代的《茶解》、《茶笺》、《罗岕茶记》等书,都论及名茶与好水的关系问题,可见我国的“茶道”,是十分重视饮茶用水的问题的。这在诗人的诗词、文人的笔记中也屡见不鲜。白居易诗云:“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苏轼诗云:“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  相似文献   

7.
湖南产茶历史悠久,名茶丰富多彩,品质独特。历史上曾有5个名茶被封建王朝列为贡茶,它们是:衡山的“南岳茶”(衡山石廪峰茶),为唐代最早贡品之一;岳阳的“(氵邕)湖茶”,曾有“黄翎毛”之称,在后唐五代时列为贡茶;大庸天崇毛坪茶,在明代列为贡茶;浏阳的“白鹤茶”,在清代中叶规定每年纳贡四斤;郴州五盖山的茶叶,清代列为郡贡。安化的“湘红”,与“祁红”、“建红”同列为中国红茶的正宗,鼎足为三,品质优异,驰誉中外。安化的黑茶,在清道光年间,专供皇家  相似文献   

8.
巩志 《农业考古》2001,(2):324-327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中国武夷山 ,以其丹山碧水、秀峰奇茗著称于世。素有“风景秀甲东南、岩茶蜚声中外。”名胜与名茶 ,双绝于人寰。名山出名茶 ,名茶耀名山。武夷山古属建州 (今福建建瓯市 )位于闽江上游的建溪流域。“茶笋满山 , 利通天下” ,( 2 ) 是建州的特色。福建之茶“以武夷之产声名最著” ,自古有“建溪官茶天下绝”( 3) 之誉。十七世纪武夷茶率先走出国门 ,是中国茶叶输向欧洲最早的茶类 ,欧人称颂 :“茶是治百病良药。”英国国会文献上最早记载中茶的文字就“Bohea” ,以“武夷”为中国茶叶之代称。十八世纪中期 ,瑞典…  相似文献   

9.
六安瓜片茶历史文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哲  宋光钧 《农业考古》2007,(2):232-235
一、历史名茶———六安瓜片“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这是明代茶学家许次纡继陆羽《茶经》之后,中国又一部茶叶名著《茶疏》开卷的第一段话。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六安是中国名茶的生长地之一。六安茶名满天下,在中国的茶叶史上,一直占据显著位置,被世人赞美,被世人品尝。今天的六安茶即为“六安瓜片”,是国家级历史名茶,中国十大经典绿茶之一。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作为六安瓜片前身的六安茶叶,其悠久历史可上溯至秦汉时期。汉献帝建安年间,茶叶就从四川经陕西、河南转入…  相似文献   

10.
李广德 《农业考古》2020,(2):216-218
茶与舞的关联。“御舞”非“舞”而为茶。“乌程之御舞”出于宋·杨伯嵒《臆乘》一书的《茶名》。迄今首次发现文献上记载“乌程”即今之湖州市吴兴区有名茶“御舞”。其他典籍史料均未记载。《臆乘·茶名》将“丹丘之仙茶”与“乌程之御舞”并列,对比突显名茶之优异。“谢氏论茶”疑为皎然《茶诀》内容。  相似文献   

11.
清代皇室茶事福建省东山县林亚顺历代老人好饮茶已成习俗,而清代大多数皇帝及宫廷内,茶在他们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饮茶讲究品种、方法、时间以及茶具之精良,也是民间望尘莫及的。茶饕老手品茶行家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到过不少名茶产地,品尝了各种名茶。他在杭州饮过...  相似文献   

12.
广东茶业经过唐宋两代的缓慢发展期,至明代,随着北人不断南下开发岭南,岭南的茶产经营进一步扩大,如果明以前文献中有关广东茶叶的种植、贡茶、品质、饮茶、诗赋等的相关记载还不甚多,那么有明一代关于广东茶业的文献记载则成几倍的增加,这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明代广东茶产分布和名茶文化。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的敬亭山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山之一,自古就有“江南诗山”的美誉。诗仙李白在此留下千古绝唱《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使之名扬天下。自古名山名水出名茶,产于斯山的“敬亭绿雪”茶,始于明代,盛于清代,明清  相似文献   

14.
六安瓜片历史悠久 ,驰名中外。早在唐代 ,《茶经》就记载有“六安茶”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茶叶卷》认定宋朝就出现“片茶”。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中记述 :“六安州之片茶 ,为茶之极品”。另外 ,《红楼梦》、《太平天国》等书中也有记载。“浙杭龙井、徽六瓜片” ,在中国名茶史上一直占据着显著的位置。在清代 ,六安瓜片为贡茶。解放后的相当长时间 ,六安瓜片被指定为中央军委特贡茶。直到现在 ,国家各种各级评茶机构 ,仍把六安瓜片列为十大名茶之一。真正的六安瓜片产于安徽省六安市的齐云山等地 ,其外形似瓜子 ,单片…  相似文献   

15.
优质绿茶是绿茶中的优质产品,在同类商品中出类拔萃,品质上乘,有品牌,有大批产量,其中有不少优质绿茶还被有关部门认定。应该说名茶是优质茶,但优质茶不一定是名茶。优质茶生产只有长期保持优良品质,而且产品形成独特风格。并得到社会承认和获得品牌后,才会上升到名茶的档次和地位,成为名茶。  相似文献   

16.
西湖龙井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享誉中外,明中期以后才始有文献记载。西湖龙井品质优良,采用炒青工艺,强调保持茶的原色原味,与明代以来茶饮简约化的趋势相符。本文将具体从自然、工艺、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等原因来探析明清以来西湖龙井成为名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江南名茶──碧螺春邢湘臣“人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茶百里醉”。“碧螺春”是我国绿茶中的佼佼者,素被奉为上乘佳品,碧螺春茶主要产于江苏苏州西南、太湖之滨的东、西两山一带。此茶始种采撷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碧螺春”三字,各有来历。“碧”,形容其...  相似文献   

18.
一、序言眼下,我的手边放着在中国旅行时买的名茶“碧螺春”,这是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上海市茶叶分公司的产品,可它正式的名字是“洞庭碧螺春”,出产于江苏省苏州地区吴县的太湖周围,在清朝的崇德五年(一六四○年)曾经作过贡茶的。另外现在还有一种叫作“蒙顶黄芽”的名茶,这就是用唐代的一种名茶“蒙顶”之名出现的。这些虽都称作茶,可是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其中的品种是各式各样的。中国目前也有六大茶之说,把茶分为绿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红茶,上述的两种茶都是绿茶。  相似文献   

19.
禅悦之风──佛教茶俗几个问题考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余悦“黎庶自有消渴甚,茶佛一味不解缘。”在中国茶文化史上,佛教僧侣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形成、茶道的普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虽然学术界对此已发探讨和介绍,但还有相当多的学...  相似文献   

20.
初探炒制龙井茶的技术关键所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漫 《农业考古》1994,(4):227-228
初探炒制龙井茶的技术关键所在杭州农校周漫西湖龙井,为中国传统历史名茶,始于宋,兴于元明,至近代为更盛。它是中国茶叶商品化程度最高、产量最多的名茶,也是海内外最富盛誉的名茶,被国家列为招待国宾的礼茶。如此倍受民众喜爱的名茶是如何精制而成的呢?关键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