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桃果实维管束的分布及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桃果实输导组织分布及结构特征, 以‘大久保’桃果实为试材, 观察了维管束系统的分支体系和分布状况, 并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维管束组织的解剖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 桃果实中的维管束分为骨干、分支和毛细3级, 其中骨干维管束又分为种胚维管束、内果皮维管束和中果皮维管束(腹维管束、背维管束及分布在内果皮两侧着生于果柄的维管束) , 分别为种仁、内果皮、中果皮的物质运输通道。种胚维管束韧皮部极其发达, 并伴有三生结构; 内果皮中分布的维管束韧皮部发达; 腹维管束、背维管束粗大且分支较多, 兼具发达的韧皮部及木质部。分支维管束和毛细微管束主要分布在中果皮中。毛细维管束的特点是韧皮部处有腔, 腔体随着果实的发育不断扩大。形态和结构上的不同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由此推测种仁和内果皮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以有机营养为主, 中果皮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则涵括有机物、无机物、水分。  相似文献   

2.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不同发育时期灵武长枣的果实、茎和叶及其相关组织中多糖的积累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时期长枣多糖在不同器官中的分布特征不同。在果实发育早期,多糖分布较少,主要分布于靠近外果皮的数层中果皮薄壁细胞,从果实发育的膨果期开始多糖的分布范围和数量逐渐增加,在果实发育的成熟期达到最大,中果皮及其维管束内部和周围等部位的薄壁细胞中分布了大量的多糖物质,中果皮是果实多糖类物质的主要贮藏部位;茎中分布的多糖较少,主要分布在皮层、韧皮薄壁细胞和髓中,且随着果实的发育逐渐减少;叶柄中多糖主要分布在基本组织、韧皮部和木质部的薄壁细胞中,且随着果实的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叶片中多糖类物质主要分布在叶肉和叶脉的薄壁细胞中,且随着果实的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减少。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果实中多糖的积累分布逐渐增加,并且与叶中多糖的积累分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刘林 《果树学报》2012,(5):872-876
【目的】果实韧皮部胞间连丝分布特点决定韧皮部同化物卸载途径类型,为了解‘富有’柿果实膨大期韧皮部胞间连丝分布特点,【方法】采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对膨大期果实韧皮部做超微结构研究,统计不同类型细胞界面上胞间连丝发生频率。【结果】结果表明,柿果实维管束没有维管束鞘,直接与果肉细胞连接,韧皮部由筛管分子、伴胞和维管薄壁细胞构成,筛管-伴胞界面、伴胞-维管薄壁细胞界面、维管薄壁细胞-维管薄壁细胞界面以及维管薄壁细胞-果肉细胞界面上都存在胞间连丝,伴胞-维管薄壁细胞界面上的胞间连丝发生频率约为维管薄壁细胞-果肉细胞界面上的一半。【结论】据此认为,‘富有’柿果实韧皮部伴胞与维管薄壁细胞界面上分布有中等数量的胞间连丝,显示韧皮部卸载途径为共质体类型。  相似文献   

4.
套袋对2种类型红肉猕猴桃果实着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套袋处理对2种不同类型红肉猕猴桃果实着色的影响,为解析光照对花色苷合成分子机制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以不同类型的红肉猕猴桃品种‘红阳’与‘天源红’为试材并分别对其进行套袋处理,使用日本柯尼卡美能达可携式色差计CR-400对不同处理、不同时期、不同果实部位进行色差指标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这些样品果的花色苷含量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套袋能使‘红阳’猕猴桃果实中果皮、内果皮的色度角明显降低,促进中果皮绿色变淡,内果皮红色变深。‘红阳’猕猴桃的中果皮在整个果实发育过程中始终没有检测到花色苷的存在,内果皮在花后70 d开始有花色苷的积累,随后出现交替增长的规律。在果实生长发育前期,套袋果实解袋后内果皮花色苷积累量高于一直套袋和未套袋果实。在花后100~120 d,未套袋果实内果皮花色苷积累量一直增加,至花后120 d达到最大,高于一直套袋和解袋果实。套袋能够显著降低‘天源红’果实外果皮的色度角,而对果肉(中果皮和内果皮)和果心色度角并无显著影响。一直套袋会阻碍花色苷在外果皮、果肉、果心中的积累。套袋果实解袋后外果皮、果肉、果心花色苷的积累量明显升高,在花后110 d达到最大。【结论】套袋果实解袋能够促进‘红阳’猕猴桃果实内果皮更多地积累花色苷,甚至高于非套袋果实,可以促进内果皮更好地着色。一直套袋能够促进‘红阳’内果皮着色,但促进强度不如前者。套袋处理对‘天源红’果实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外果皮,果肉次之,对果心的影响较小。套袋果实解袋能够促进‘天源红’猕猴桃果实外果皮、果肉更多地积累花色苷,甚至高于非套袋果实,可以促进外果皮和果肉更好地着色。一直套袋阻碍‘天源红’果实花色苷的合成积累,影响着色。  相似文献   

5.
龙眼果皮发育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储良龙眼品种为试材,观察了果皮的解剖结构发育特点。果皮发育早期(花后10d前),细胞体积小,排列紧密,细胞分裂活跃,外果皮有凸起的皱褶结构,有大量的表皮毛分化。果皮发育中期(花后10~52d),细胞体积变大,表皮毛开始脱落,外果皮逐渐平滑,中果皮处有石细胞群和海绵状组织的分化。果实发育后期(花后52d后,假种皮快速膨大阶段),有木栓形成层出现,形成周皮代替表皮起保护作用,随着果实生长,木栓层出现局部破裂。龙眼果皮可划分为外、中、内3层。中外果皮在发生次生木栓化前,由外表皮细胞及其附属物和角质层组成;在形成木栓形成层产生次生结构后,外果皮则由周皮组成。内果皮来源于子房内壁的几层细胞,由一层内表皮细胞和与之紧密相连的几层薄壁细胞组成。中果皮根据其组织特点可进一步分为上中果皮和下中果皮,上中果皮包括石细胞群、外层维管束和外果皮之内的薄壁细胞;下中果皮则主要包括海绵组织和其中的维管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不同品种枣和酸枣果实同化物卸载途径差异及其糖分积累特点。【方法】以陕北制干枣品种‘木枣’、兼用品种‘狗头枣’‘邢台酸枣’和‘清涧酸枣’为试验材料,利用透射电镜观察果实韧皮部卸载区细胞超微结构,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不同发育时期枣果实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结果】‘木枣’‘狗头枣’‘邢台酸枣’和‘清涧酸枣’果实鲜质量生长为双"S"型曲线,果实生长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木枣’‘狗头枣’‘邢台酸枣’和‘清涧酸枣’果实不同发育阶段韧皮部筛管伴胞复合体与周围薄壁细胞间胞间连丝密度差异显著,‘木枣’‘狗头枣’中期胞间连丝丰富,胞间连丝密度明显高于前期和后期;‘邢台酸枣’前、中期有少量的胞间连丝,后期几乎观察不到胞间连丝;‘清涧酸枣’后期仅有少量胞间连丝,前、中期几乎观察不到胞间连丝。‘木枣’‘狗头枣’果实发育前期和中期主要积累果糖和葡萄糖,后期主要积累蔗糖。这与酸枣成熟期可溶性糖含量较低,糖积累不明显形成鲜明对比。【结论】不同品种枣果实同化物卸载途径一致,均经历前期质外体途径,中期以共质体途径为主,后期又转换为质外体卸载途径;而酸枣果实虽然存在少量胞间连丝,但总体以质外体运输途径为主。栽培枣的糖含量显著高于酸枣,共质体的运输方式对糖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灵武长枣多糖含量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3a生灵武长枣树的枣果、当年生茎和叶为试材,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不同发育时期灵武长枣果实中多糖的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多糖动态积累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时期叶片中的多糖含量达到极显著差异,在果实的坐果期达到最高值,膨果期末降至最低值,从着色期开始多糖含量有所增加;茎中多糖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果实中多糖含量在坐果期、膨果期和着色期变化平稳,成熟期急剧升高至积累高峰,含量为12.33%;随着果实发育成熟,外果皮和中果皮中的多糖含量逐渐升高,并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内果皮中多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明,灵武长枣果实多糖主要在果实的膨果期积累,成熟期时多糖含量最高,中果皮为多糖积累的主要部位,果实中多糖的积累与茎和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甜瓜果实发育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甜瓜外果皮包括表皮、气孔器和表皮毛,在幼果生长过程中,外表皮细胞主要进行垂周分裂,以适应果实体积的增大,随着果实的逐步发育,表皮细胞间隙逐渐填充一些含有木质素成分的物质,并在表皮细胞表面形成一层较厚的角质层。中果皮分为上中果皮和下中果皮,上中果皮包括薄壁细胞和横向伸长细胞,下中果皮则主要包括海绵组织和其中的维管束。幼果期,中果皮细胞排列紧密,各部分细胞大小及形态无明显差异。随着果实的发育,细胞分裂速度减慢,细胞体积不断增大,中果皮细胞径向直径呈现出梯度变化,由外向内逐渐增大。在果实成熟过程中,下中果皮大部分细胞高度分散,细胞壁破裂,细胞互相融合。构成细胞壁的纤维素成分快速溶解,果实软化成熟。  相似文献   

9.
以果梅品种‘细叶青’和‘莺宿’为材料,对果实生长发育规律及组织结构解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果梅果实生长呈双“S”型曲线,果核生长呈单“S”型曲线,两个品种的果实发育存在差异。‘细叶青’果实的硬核期短于‘莺宿’;果梅子房内有2个半倒生胚珠,而只有1个胚珠发育为成熟胚;外果皮是一种复合结构。由表皮毛、表皮细胞等组成:中果皮主要是由薄壁细胞和分布其中的维管束组成;内果皮组成成分是石细胞;合子细胞分裂经过球形胚和子叶形胚时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杂柑甘平为试材,研究其果皮的发育特征及其与裂果的相关性,探索赤霉酸(GA3)对果实裂果的影响,为柑橘裂果的机制研究和综合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果皮的解剖结构,应用机械喷雾GA_3于果实表面,并对裂果率和果实品质参数进行评价。【结果】果实发育的果形指数由盛花后30 d的0.92趋向扁圆形发展,到转色前为0.76。谢花后,果皮厚度随着果实的发育快速增长,在盛花后45 d左右达到最高值0.50 cm,之后逐渐变薄,直至转色前维持在0.19 cm左右。解剖结构显示中果皮细胞间在盛花后45 d即开始出现明显的裂隙,随着发育的进行持续扩大,成为果皮开裂的敏感部位。GA_3喷施有利于表皮细胞和中果皮细胞维持相对稳定的层次和胞间连接,进而可以有效地降低裂果的发生,与对照相比,3次10 mg·kg-1处理可降低果实裂果率54.53%,并且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不显著。【结论】柑橘果实裂果与果形趋扁圆形发展、果皮持续变薄及中果皮胞间隙扩大有关,外源GA_3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冲裂隙的发展,进而显著降低裂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