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主要运用气候倾向率和三阶多项式曲线拟合的方法,对珠三角的25个气象站1965-2007年近43年来的年均温和月平均气温观测数据进行了倾向、趋势分析,并对25个气象站气温的空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气温年际变化的趋势性明显,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和秋季的趋势性变化显著;珠三角地区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到,珠三角的南部地区气温明显高于北部地区,南部和北部的最高和最低温度之差达到2.6 ℃;珠三角地区的春季、夏季、秋季的温度空间分布的差异不大,冬季气温的南北差异明显,最大温差为2.9 ℃。  相似文献   

2.
应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函数变换分析了海南岛1961~2011年的年平均和四季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和四季降水量、年降水日数、年强降水日数、年降水强度等气象要素的时间序列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1 a来海南岛气候变暖趋势明显,通过信度为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冬季平均气温的上升趋势最为显著,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8℃/10 a和0.29℃/10 a;各气温要素均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生突变,并存在3~4 a和12 a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2)年平均和四季降水量呈微弱的线性增加趋势,而达到暴雨等级的年强降水日数和年降水强度线性增加趋势明显,分别通过了信度为0.05和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3)四季降水量和年降水日数存在12~14 a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年降水量、年强降水日数和年降水强度存在8~10 a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同时,各个要素均叠加有周期较小的高频振荡。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辽宁省近60年玉米生长季热量变化及空间分布,利用1961—2020年辽宁省52个气象观测站逐日平均气温及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空间混合差值法,计算辽宁省近60年玉米各发育期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及空间分辨率为100 m的精细化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辽宁省春玉米全生育期内逐年气温上升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为0.20℃/10年.播种到3叶期、7叶—拔节期、抽穗—乳熟期和成熟—收获期内的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3、0.18、0.19、0.22℃/10年.平均气温在玉米生长前期上升趋势显著,有利于玉米苗期抵御低温冷害风险.空间分布上,气温的高值区位于辽宁中部和环渤海一带,低值区位于朝阳建平北部和辽宁东部山区.玉米各生育期内平均气温总体呈西部高于东部、沿海高于内陆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热量条件变化对热带及亚热带作物生长发育都具有极大影响作用.利用漳州市10县市1961-2015年不小于10℃积温等气象资料,运用现代气候统计诊断技术,分析该地区农作物不小于10℃积温生长期、积温及其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间关系.结果表明,近55年来,漳州市不小于10℃积温生长期、积温及其平均气温都呈线性递增趋势,积温生长期和积温增加趋势显著目.两者相关显著,而平均气温上升趋势不显著,积温的增加主要由于积温生长期增长而增加.漳州市不小于10℃积温增长率大值区在其东部县市和西南部县(不小于10℃/a),呈现两翼分布,也是全市积温大值区;而华安县为积温递增率最小值区(不大于5℃/a),也是全市积温最小区.通过对漳州市农作物生长期热量变化分析,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热量资源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Fujian Institute of Tropical Crops),创办于1961年4月,隶属福建省农业厅,为省属公益类研究所。地处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五峰,地理位置北纬24°38',东经117°31′,年平均气温为21.1℃。主要从事热带、亚热带果树、蔬菜、花卉和经济林木等的引种驯化、选育种、栽培与生理、病、虫害防控、加工与保鲜等的研究与示范、推广。现在职职工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2人,具有高级职称14人,中  相似文献   

6.
选取早熟品种郑单1002和中迟熟品种蠡玉6号,开展春夏秋三季玉米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生育期天数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灌浆期天数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籽粒脱水速率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百粒重和容重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产量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春夏两季玉米灌浆期(7~8月)受到高温胁迫严重,其中夏玉米受高温胁迫程度远高于春玉米。秋玉米灌浆期(10~11月)主要受低温胁迫影响。早熟品种在春秋两季应对温度胁迫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适当提早播种有利于春夏秋三季玉米产量形成。本区域春秋两季适宜的玉米播种时间分别为3月10日左右和7月15日左右,可合理避开灌浆期温度胁迫,且有利于籽粒脱水。  相似文献   

7.
近54年来晋南气候变化及其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晋南地区气候变化与旱地小麦产量的关系,利用山西省临汾市1961年6月至2015年5月的逐日降水量、气温及日照时数资料,对近54年来晋南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旱地小麦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临汾市近54年来年平均降水量为478.2mm,波动中呈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年降水最少,21世纪开始回升,平水年和枯水年份分别占31.5%和38.9%;旱地小麦休闲前期(6-7月)和越冬前(播种到日均气温5d稳定在0℃日期)每10年平均降水量明显减少,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休闲中后期(8-9月)降水量增加,对增加旱地麦田深层土壤贮水量有利。年日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以每年0.040 6、0.024 6和0.064 9℃的趋势逐年升高,旱地小麦冬前积温、越冬期日均温也逐年升高,其中冬前积温≥700℃的年份占74.1%,21世纪后达100%,使小麦冬前旺长的几率增加,越冬始期从20世纪60、70年代的11月下旬推迟到21世纪的12月上中旬。年日照时数呈缩短趋势,其中越冬期缩短最明显。晋南旱地麦区小麦产量与降水量存在较高正相关性,其中与生育期降水量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与气温的相关性较小,因此降水是制约晋南旱地小麦稳产高产的首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8.
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等方法,对长汀县1956-2016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及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1年来,长汀县的年平均气温变化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41℃/10a,1998年以来增温明显,且秋季变暖趋势最为显著.年平均最高气温与年平均最低气温也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选择河北省86个县(市、区)1971年~2018年6~9月份气象数据,对生育期平均气温与32℃~40℃高温日数变化特征、花期(8月5~25日)≥32℃和≥34℃累计度日(EDD)及高温发生天数(EHD)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明确河北省夏玉米季气温变化和花期高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8年夏玉米季,阶段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倾向率0.29℃/10年;全区≥32℃、≥34℃、≥37℃和≥40℃共4个高温累计日数开始呈上升趋势,倾向率分别为4.04 d/10年、2.36 d/10年、0.6 d/10年和0.08 d/10年。夏玉米花期高温有加剧趋势,2011~2018年情况最为明显,花期≥32℃、≥34℃年均累计日数和有效积温从70年代至今有增多趋势,东部低平原区出现高温概率高于西部。  相似文献   

10.
冬季茶园虫病草无公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觉晚 《茶叶通讯》2006,33(4):33-35
冬季气温低,茶园虫、病、草除越年生杂草外,均停止生长发育,以不同形式进行越冬。越冬时期长,是一年最有利的防治时期。在防治策略上仍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认真做好茶园冬季虫、病、草的防治,减少越冬基数,为来年春茶丰产丰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茶树短穗扦插快速育苗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宁波地区位于东海之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1~16.5℃,年平均降雨量1500mm左右。但在冬季和夏季常有干冷和高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出现。3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是茶树生长季节。在茶树短穗扦插育苗中,本地区历来采用低棚草帘遮荫、苗床铺盖黄泥心土、露地越冬的方法,扦插时间一般在7月上旬至9月上旬。由于受气候因素和技术方法的限制,扦插的茶苗要到第二年秋季或第三年春季出圃,时间长达12~18个月,  相似文献   

12.
冬季,茶树害虫为了度过恶劣的环境,不得不进入滞育或休眠状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越冬现象。我国茶区范围广阔,在低纬度的海南及广东、广西的部分茶区,由于冬季气温高,害虫的越冬现象不明显,其他茶区,纬度越高,冬季气温越低,害虫的越冬现象就越明显。害虫越冬期间,在生理、分布等方面有其特异性,也可称越冬习性,在越冬期间进行害虫防治常称越冬防治。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气候变暖对长沙地区双季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基于长沙站1979~2015年地面气象资料,分析和比较了1997~2015年与1979~1996年的≥10℃积温和年、月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根据界限温度指标及10~20℃、10~22℃初终日间隔天数、积温,分析双季稻播种期、生育期天数、早稻播种至晚稻安全齐穗期的气象条件变化及双季稻生长季内降水、光照的变化对双季稻生育期的影响,根据双季早、晚稻单产变化,对双季稻产量潜力作初步探讨。结果表明,36年来双季早、晚稻播种期平均每10年分别提前3. 06、4. 44 d,双季稻生长季节略有延长。长沙年平均气温存在冷、暖气候波动,1997年为气候突变点,平均每10年增加0. 2~0. 3℃。月平均气温升温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2、4、5、11、3、1、10、12、6、7、8、9月。随着年、月平均气温的逐渐升高,双季稻生长季内温度和积温随之增加,双季稻生长季内总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速在1. 0 mm以下,总日照时数平均每10年减速在23~27 h,其中双季早稻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平均每10年为-12 h,双季晚稻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平均每10年为-36 h。早稻生长季内气温升高和积温增加对早稻提前播种、增加生长季节有利,为选用生育期长的品种创造条件,从而促进了早稻产量与产量潜力的提高;而晚稻生长季内气温升高和积温增加均不如早稻生长季,同时生长季内的日照时数下降速率明显大于早稻生长季(双季晚稻大于双季早稻平均每10年减速24 h),不利于群体光合作用和产量形成,有可能影响到晚稻的产量与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4.
漳州市仿野生种植铁皮石斛的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漳州各县(市)1981-2010年的气象资料,进行漳州市仿野生种植铁皮石斛的气候条件分析;调查铁皮石斛在漳州仿野生种植的物候表现,分析影响铁皮石斛主要生育期的气象灾害,得出漳州市各县(市)基本具备铁皮石斛的生长发育所需的气候条件,但是春季低温连阴雨、夏季高温、秋季干旱和冬季低温寒(冻)害是限制漳州种植铁皮石斛的关键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上世纪70 ̄90年代,豫西地区春季气温回升较快,5月下旬日平均气温一般都在35℃以上,适宜马铃薯生长的时间较短,所以,生产上采用的品种基本上是以极早熟类型东农303为主。但该品种  相似文献   

16.
棉花种植已经是北疆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总体上看单产不断提高,但同时虫害不断发展,有些年份虫害暴发对棉花产量、品质和经济收入影响较大。2003年蚜虫暴发造成单产较2002年降低5个百分点,而同年防治成本却较历年增加一倍。2005年,虽然棉花单产没有因棉铃虫的暴发而降低,但是防治成本增加了2倍。因此,对虫害暴发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了几点建议,仅供参考。1虫害暴发的原因1.1环境条件适宜1.1.1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虫害暴发的决定因素。2002年的暖冬为蚜虫越冬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2004年冬季前期较暖,有利于棉铃虫越冬,经调查棉铃虫越冬基…  相似文献   

17.
分宜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苎麻生产的影响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美华 《中国麻业科学》2010,32(1):48-50,66
用分宜县1961—2008年气象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近48年来分宜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0.179℃/10a),年极端最低气温上升明显(0.646℃/10a)。降水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季和秋季呈下降趋势,夏季和冬季呈上升趋势。日照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风速和年最大风速均呈下降趋势。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苎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晋东南地区是山西省油菜重点产区。全区平均海拔985m,年均气温8.9℃,年均降水600mm左右,主要降水过程集中在7、8月份,尤以7月份降水最为集中。冬季土壤封冻时间长,低温干旱较为严重。油菜从11月下旬开始越冬,来年3月中旬前后返青,越冬过程长达四个月之久。其中11月下旬至来年2日下旬的一百多天时间,旬均气温都  相似文献   

19.
利用海南岛18个市县的代表站点1981~2012年冬季(12月、1月、2月)逐日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等数据,提取海南岛冬季日平均气温<15℃天数、日最低气温<10℃天数、寒害有效积寒3个因子,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表征海南岛天然橡胶寒害气温综合指标D,并以此为基础对海南天然橡胶树寒害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结果为:以中部山区为界,南轻北重,北部以琼中、白沙、儋州、临高、澄迈为中心最易遭受寒害,其余则以中心向四周逐级递减;南部地区寒害较轻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翻秋留种”是直生型春植花生全苗增产的有效措施,但是,各地多数为留种而种植秋花生,每因它的面积少,不把它当作一造来抓,种植与管理均较粗放,造成向来低产,且种子饱满度也普遍低于春植,使之长期存在秋植种子出苗虽较齐快,而普遍不及春植种子出苗健壮。 然而,从广东秋季光温条件来看,秋花生产量不应亚于春植;尤其中至南部地区,秋季光温条件特别优异,秋花生产量应高于春植。就台山地区近二十二年平均气温和光照来说:秋植花生苗期在8月份,平均气温在27.4℃,有利于早生快长;中期在9至10月、平均气温24℃,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