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模拟工厂化培养蒙古裸腹溞(MoinamongolicaDaday)的试验研究表明,在小球藻和酵母的不同投喂量下,随着蒙古裸腹溞种群密度的增大,其摄食率和日粮均下降,为了满足60%以上的小球藻日粮和40%以上的干酵母日粮,食物保证度必须达到每个溞有100万个小球藻和0.03mg干酵母.当混合投喂100万个/mL小球藻和150mg/L干酵母时,得到最高的蒙古裸腹溞日生产量(76g/m3*d).  相似文献   

2.
模拟工厂化培养蒙古裸腹 (MoinamongolicaDaday)的试验研究表明 ,在小球藻和酵母的不同投喂量下 ,随着蒙古裸腹种群密度的增大 ,其摄食率和日粮均下降 ,为了满足 60 %以上的小球藻日粮和 40 %以上的干酵母日粮 ,食物保证度必须达到每个有 1 0 0万个小球藻和 0 0 3mg干酵母。当混合投喂 1 0 0万个 /mL小球藻和 1 5 0mg/L干酵母时 ,得到最高的蒙古裸腹日生产量 ( 76g/m3·d)。  相似文献   

3.
及时投喂酵母,加大培养用水的日交换率,增大引种种群个体的数量、幼体百分率(80%以上)和成体怀幼数,并在适宜的溞密度(5000个/L左右)和采获率(30%)下采获,对提高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 Daday的日产量有益.在微流水、日投喂200~300万个/mL小球藻并搭配投喂150 mg/L干酵母,培养用水日交换率0.5~1.0的条件下,蒙古裸腹溞的日产量近100 g/(m3*d);蒙古裸腹溞的种群增长可用Logistic曲线方程Nt=11/(1+e1.967-0.318t)描述,并依照种群增长曲线探讨了提高日产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相对恒定的盐度(22)、温度(24~28℃)和自然光照下,培养液为密度(3~4)×106 cells/mL小球藻藻液,培养液更换方式1次/12 h、1次/6h和机动更换3种方式,初始种群密度为0.02 ind/mL,研究不同食物密度波动,对蒙古裸腹溞的种群密度变化规律和雄体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9 d的培养期限内,种群密度呈现出典型的“S”型曲线,明显分为4个阶段: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稳定期、下降期,固定组1次/12 h的种群密度明显低于固定组1次/6h和机动组,种群密度最大时可达到47 000 ind/L;雄体百分率表现为固定组1次/12 h>固定组1次/6 h>机动组,且3个组别均出现了2次雄体产出高峰期,最大雄体百分率可达到21.3%,分析得出蒙古裸腹溞雄体的产出与食物密度波动和种群密度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在较高的种群密度下并不能诱导出非常高的雄体百分率.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蒙古裸腹溞MoinamongolicaDaddy在室内水泥池中的大规模培养技术,并进行了用其部分或全部替代卤虫投喂大菱鲆Scophtalmusmaximus和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稚幼鱼的试验,结果表明:蒙古裸腹溞在室内大规模培养是可行的;全用小球藻培养的蒙古裸腹溞以及经小球藻营养强化的用酵母培养的蒙古裸腹溞作饵料,完全可以满足大菱鲆及牙鲆鱼苗的营养需要。用不同食物组合投喂大菱鲆的试验表明,鱼类生长速度为50%裸腹溞+50%卤虫组>裸腹溞组>卤虫+配合饲料组,但差异不显著;用该溞投喂牙鲆组的鱼类生长与用卤虫投喂组的没有显著差异。而蒙古裸腹溞培养费用仅为卤虫的1/10,因此,用蒙古裸腹溞可以部分替代或全部替代卤虫作为大菱鲆及牙鲆鱼苗的优质饵料,大幅度降低育苗成本。  相似文献   

6.
食物条件对蒙古裸腹溞生长、生殖和内禀增长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为了选择大量培养蒙古裸腹溞时适宜的食物条件,进行了不同种类的食物和不同食物密度对这种溞的生长、生殖和内禀增长率的影响的研究。用4种藻类的试验结果,显示小球藻是最好的食物,扁藻和盐藻次之,叉鞭金藻最差.不同小球藻密度的试验表明,这种溞的最适食物密度可达到250~400万/毫升以上的小球藻,约相当于45~70毫克/升生物量,初步培养显示,用小球藻加马粪的混合培养液可以得到最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蒙古裸腹溞休眠卵诱发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诱发实验表明低温16 ℃是蒙古裸腹氵蚤由孤雌生殖到两性生殖转化最强烈的刺激因子。降温、种群密度 ( 碰撞率) 、拥挤水 ( 代谢产物积累) 和食物密度对蒙古裸腹氵蚤生殖转换作用显著, 而三种食物的质量、光期和盐度缓变 (312 ~500) 未见作用。影响蒙古裸腹氵蚤繁殖转化的食物小球藻密度阈值在2 ×103 ~5 ×10 3 个/ m L 之间, 种群密度下限阈值为03 个氵蚤/ m L, 低温上限阈值为16 ℃。低温16 ℃分别与食物密度和光期对蒙古裸腹氵蚤的繁殖转换有显著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温度为20℃、食物浓度为5×105cells/ml的条件下,研究了发头裸腹溞(Monia irrasa)和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不同组合两种浸之间的竞争力强弱,结果表明:在不同组合下,发头裸腹溞种群密度均明显高于大型溞,处于竞争优势。单种培养下发头裸腹溞种群密度最大值为1196ind./(200ml),大型溞最大值为324ind./(200ml)。发头裸腹溞在单种培养和混合培养时均出现了雄体,其最大雄体密度(131ind./(200ml))出现在单种培养组。大型溞在各培养组中产生的雄体数均较少或无。发头裸腹溞在各培养组中均产生卵鞍,而大型溞只在单种培养组中出现卵鞍。两种溞产生的卵鞍多数为空卵鞍。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5种浮游动物(卤虫Artemia无节幼体、大尾猛水蚤Harpacticus uniremis、短角异剑水蚤Apo-cyclops royi、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和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饵料对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摄食和碟状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月水母摄食卤虫无节幼体没有明显的节律性,对蒙古裸腹溞、大尾猛水蚤、短角异剑水蚤和褶皱臂尾轮虫都是在上午8:00摄食量最大;海月水母对卤虫无节幼体和轮虫的个体摄食率最大,分别为42.8、42.0个/(个.h)。摄食卤虫无节幼体的海月水母碟状体的生长率最大,达到8.8%~11.2%;摄食蒙古裸腹溞和大尾猛水蚤的次之,生长率分别为4.4%~6.1%和3.1%~5.2%;摄食褶皱臂尾轮虫的碟状体生长率极低,仅为0.3%~0.4%。研究表明,卤虫无节幼体、蒙古裸腹溞和大尾猛水蚤均可作为篢滤傅刺宓亩?合适投喂密度分别为550~700、150~300个/L和250~450个/L。  相似文献   

10.
实验室内在2‰,5‰,10‰,15‰,20‰,31.8‰,40‰和50‰8个盐度梯度以及20℃,25℃,28℃,30℃,35℃和25±5℃6个温度组下研究盐度和温度对蒙古裸腹溞的生长率,繁殖力和内禀增长率(r_m)的影响。每组试验用30个指管瓶内盛10毫升小球藻液(每毫升约250万个小球藻)和一个新生幼溞,每日早晚各观测一次。 试验表明:在盐度5‰到40‰之间蒙古裸腹溞的生长和繁殖力都没有显著的差别,但是温度对这种溞的生长率、发育速度、生殖率、生殖量和内禀增长率都有明显的影响.其最适温度为25—28℃。 文中还比较了蒙古裸腹溞和其他枝角类的内禀增长率并指出这种溞作为海水鱼虾类幼苗的活饵料是很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饥饿时间下大型溞Daphnia magna (体长约3 mm)对沙角衣藻Chlamydomonas sajao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的摄食选择性。沙角衣藻与蛋白核小球藻相比,具有较高的适口性,但营养价值相对较低。按照沙角衣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比例分别为5×104.35×104、20×104.20×104、35×104.5×104 cells/mL混合投喂饥饿0、0·25、1、4、8 d的大型溞,3 h后测定大型溞的摄食率、滤水率和食物选择系数。结果表明:与饱食组和短时间饥饿(0·25、1 d)组相比,长时间饥饿(4、8 d)导致大型溞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摄食率和滤水率显著增加(P<0·05),而对沙角衣藻的摄食率和滤水率显著降低(P<0·05);饱食和短时间饥饿状态下大型溞优先摄食沙角衣藻,而在长时间饥饿状态下大型溞优先摄食蛋白核小球藻;大型溞在长时间饥饿和短时间饥饿状态(含饱食)下的最优觅食行为不受食物中沙角衣藻与蛋白核小球藻相对密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大型溞的饥饿状态可以影响其对藻类食物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以5种裸腹溞Moina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的研究。染色体制片采用气干法,依据Levan等和Stebbins的标准进行染色体分类。结果表明:蒙古裸腹溞M.mongolica的核型公式为2N=6M+18T,NF=30,1A;多刺裸腹溞M.macrocopa,2N=10M+12T,NF=32,1A;直额裸腹溞M.rectirostris,2N=12M+12T,NF=36,1B;微型裸腹溞M.micrura,2N=10M+14T,NF=34,1A;近亲裸腹溞M.affinis,2N=12M+14T,NF=38,1B。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5种裸腹溞的亲缘进化关系,认为5种裸腹溞按进化地位的高低顺序依次为直额裸腹溞〉近亲裸腹溞〉多刺裸腹溞〉微型裸腹溞〉蒙古裸腹溞。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了解在室内海水中长期培养对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种群增长能力所产生的影响,研究了晋南品系不同采集时间的两溞种(1982溞和2006溞)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性,以及在温度为25~32℃、盐度为15~35、非离子氨(NH3-N)为1.05~6.62 mg/L条件下两溞种的生殖和种群增长能力??果表明:1982溞较2006溞更具有较强的耐极端环境的能力;温度对两溞种生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差异均显著,两溞种的生殖指标和内禀增长率无明显差异,其最适温度均为28℃;在盐度为15~35时,两溞种的生殖和种群增长差异不显著;非离子氨的影响显著,驯化时间增长能改变溞对非离子氨的适应能力?说明在海水中长期培养蒙古裸腹溞对该溞的种群增长能力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但在高温、高盐、高非离子氨条件下,1982溞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更适合作为海水大规模培养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不同浓度的3种消毒剂再处理经过暗沉淀、过滤初级处理的罗氏沼虾育苗废水24 h后,开展小球藻、蒙古裸腹溞培养与罗氏沼虾育苗的小型试验和生产性试验,依据培育效果探讨再处理废水的消毒剂适宜浓度.结果表明:培养小球藻的百杀迪、溴氯海因、臭氧再处理废水24 h的适宜浓度分别为10.0 mg/L、0.35 mg/L和28 mg/L,培养蒙古裸腹溞的百杀迪、溴氯海因、臭氧再处理废水24 h的适宜浓度分别为1.5 mg/L、3.0 mg和28 mg/L,培育罗氏沼虾幼体的百杀迪、溴氯海因、臭氧再处理废水24 h的适宜浓度分别为10.0 mg/L、10.0 mg/L和28 mg/L;并成功取得10 mg/L溴氯海因、28 mg/L臭氧再处理的废水培育罗氏沼虾幼体出苗率分别为30%、37%的生产性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5.
利用14C方法分别测定了20,25,30,33℃下不同体长蒙古裸腹氵蚤的滤水率、摄食率和日粮。试验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该氵蚤的滤水率、摄食率和日粮均增加,但在25℃以上,升温对氵蚤摄食影响的幅度趋小;各温度下体长对氵蚤的滤水率、摄食率和日粮都有显著影响,体长增加,氵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升高,而日粮降低,氵蚤体长与其滤水率均呈显著相关;20~33℃下,幼氵蚤的日粮为67.74%~102.04%,成氵蚤的日粮为60.00%~109.88%。据此试验及以往工作推断25~30℃应为蒙古裸腹氵蚤摄食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16.
利用14C方法分别测定了5‰,10‰,20‰,30‰和40‰盐度下不同体长蒙古裸腹氵蚤的滤水率、摄食率和日粮。结果表明:同体长下,在5‰~40‰范围内盐度对氵蚤摄食无显著影响,但该氵蚤的滤水率、摄食率和日粮均在10‰下略高,5‰下较低;各盐度下体长对氵蚤的滤水率、摄食率和日粮都有显著影响,体长增加,氵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升高,而日粮降低,氵蚤体长与滤水率呈显著相关;在5‰~40‰盐度下,幼氵蚤的日粮为70.76%~84.02%,成氵蚤为70.73%~80.60%。根据试验10‰~20‰应为蒙古裸腹氵蚤摄食的最适盐度区  相似文献   

17.
轮虫和枝角类是淡水浮游动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势类群,它们之间的竞争是调节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动力之一。该研究以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和多刺裸腹溞为材料,在不同的温度(20℃、25℃和30℃)下,比较研究了它们的临界食物密度和幼体耐饥饿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20℃和25℃下,萼花臂尾轮虫的临界食物密度最高;30℃下萼花臂尾轮虫的临界食物密度最低,角突臂尾轮虫最高。角突臂尾轮虫的耐饥饿时间在20℃和25℃下最长,萼花臂尾轮虫和多刺裸腹溞的耐饥饿时间分别在20℃和30℃下最短。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两种轮虫及多刺裸腹溞在不同条件下的竞争结局。  相似文献   

18.
通过饥饿试验、初次摄食率和PNR(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的确定、生长试验和饵料选择性试验,探讨了裸项栉(鱼叚)虎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习性.结果表明,裸项栉(鱼叚)虎鱼仔鱼在孵后12 h开口摄食,36 h的初次摄食率达100%,PNR发生在孵后48~60 h之间,孵后72 h仔鱼的初次摄食率降为0;饥饿死亡高峰期发生在仔鱼孵后第4 d,第5 d全部饥饿仔鱼死亡;裸项栉缎虎鱼0~55日龄的全长日均增长0.263 mm,其中0~23日龄仔鱼相对生长较快(日均增长15.26%),24~33日龄稚鱼的生长较慢(日均增长0.176 ram),34~55日龄幼鱼的绝对生长加快(日均增长0.320 mm);生长差异随着幼体的生长呈增大趋势;幼鱼饵料喜好性排序依次为卤虫幼体、蒙古裸腹溞、轮虫.  相似文献   

19.
裸项栉(鱼叚)虎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饥饿试验、初次摄食率和PNR(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的确定、生长试验和饵料选择性试验,探讨了裸项栉鰕虎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习性。结果表明,裸项栉鰕虎鱼仔鱼在孵后12 h开口摄食,36 h的初次摄食率达100%,PNR发生在孵后48~60 h之间,孵后72 h仔鱼的初次摄食率降为0;饥饿死亡高峰期发生在仔鱼孵后第4 d,第5 d全部饥饿仔鱼死亡;裸项栉鰕虎鱼0~55日龄的全长日均增长0.263 mm,其中0~23日龄仔鱼相对生长较快(日均增长15.26%),24~33日龄稚鱼的生长较慢(日均增长0.176 mm),34~55日龄幼鱼的绝对生长加快(日均增长0.320 mm);生长差异随着幼体的生长呈增大趋势;幼鱼饵料喜好性排序依次为卤虫幼体、蒙古裸腹溞、轮虫。  相似文献   

20.
温度和体长对蒙古裸腹溲摄食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利用^14C方法分别测定了20,25,30,33℃下不同体长蒙古裸腹溲的滤水率,摄食率和日粮,试验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该溲的滤水率,摄食率和日粮均增加,但在25℃以上,升温对溲摄食影响的幅度趋小;各温度下体长对溲的滤水率,摄食率和日粮都有显影响,溲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升高,而日粮降低,溲体长与其滤水流经均呈显相关;20 ̄33℃下,幼溲的日粮为67.74% ̄102.04%,成溲的日粮为6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