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棉花宽膜覆盖栽培新疆农技推广总站(830001)沈兆戎穆吉庆宽膜棉栽培技术是集“矮、密、早”等多项技术组装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是将过去的幅宽70厘米地膜覆盖改变成幅宽140厘米地膜覆盖,由二行种植变成四行种植,是地膜植棉技术的延伸和发展,适合于干旱、...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海涂棉花叶龄变化与生长特征观察,明确了海涂棉花“矮,密,早,调”栽培的 速度比常规栽培的要慢,蕾铃高峰出现要早,干物质积累较平缓。海涂棉花“矮,密,早,调”栽培的打顶适期为主茎17-18叶铃。  相似文献   

3.
对南疆棉花打顶时间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矮、密、早、膜”栽培和节水灌溉、机械采棉等先进植棉技术的全面实施,棉花早熟综合调控技术已成熟起来,其中人工打顶最佳时间已成为植棉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湖垦区棉花最佳打顶时间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疆棉花种植,采用“早、密、矮、膜”栽培技术体系。“早”是优质、高产的前提,“早”不仅要适期早播,还必须早打顶。密度提高了,株高要降低,降高度不能只靠化学调控,打顶也是一项重要手段,通过早打顶使作物营养重新分配,促进棉株早结铃、结大铃。  相似文献   

5.
李挺  马同富  李锋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4):635-635,647
淮北棉区既是安徽省最大的棉花产区 ,也是粮食主产区 ,粮棉生产矛盾突出 ,为解决此矛盾 ,自“九五”以来 ,该区大力尝试短季棉“矮密早”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取得了较好效果。笔者分析了短季棉“矮密早”高产优质栽培的技术指标 ,提出了高产优质栽培的几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钟祥县南湖原种场,在棉花常规覆膜栽培技术基础上,研究了省膜覆盖栽培技术移膜覆盖法和膜边植棉法,并与常规覆膜法,露地植棉法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移膜法是棉花出苗前,操作管理与常规法同。出苗不需打孔,只将地膜两边折起重新盖于棉行窄行间。膜边法是提前整地,播前10天抡墒盖膜于窄行之间,到播种期,将棉种贴地膜外缘播下。移膜法和膜边法栽培,单株成桃分别为16.10和16.45个,比常规覆膜法分别增加0.3和0.65个,比露地直播的分别增加3.37和3.72个。节膜栽培的皮  相似文献   

7.
通过不同栽培模式试验总结出"增密减穴加距,深松中播沟施磷"为核心的露地栽培技术和"利用自然低温春化,早播减穴加距"为主的地膜二次利用鲜食蚕豆栽培技术。其中,"增密减穴加距,深松中播沟施磷"露地栽培技术较常规栽培产量提高15%左右;"利用自然低温春化,早播减穴加距"地膜二次利用鲜食蚕豆栽培技术较常规种植上市时间提早10 d左右,结荚率提高20%左右。  相似文献   

8.
<正> 双膜棉是将棉花营养钵薄膜覆盖育苗与大田平铺地膜后再打洞移栽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栽培技术,它具有移栽棉和地膜棉两种栽培技术的双重优势,是抗灾保全苗,促进棉花早发、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 一、双膜棉的优越性 1、抗灾保苗,促进早发。1993年,我场农科所推广双膜棉614亩,占植棉面积的63.2%。在5月低温、多雨、寡照的恶劣气候条件下,顺利通过了全苗壮苗关,充分显示出了双膜棉抗灾保苗,促进早发的优势。6月15日抽样调查:双膜棉平均株高22.8cm,叶龄9.8片,果枝2.0盘,蕾2.1个,倒四叶面积128.2cm~2,分别比露地移栽棉高8.9cm,多4.8片、多1.8盘、多2.1个、大104.2cm~2,和全场大面积棉花相比,生育进程提早15—20天。 2、增加“两伏桃”,提高棉花品级。据调查,九三  相似文献   

9.
“宽早优”植棉技术主要通过引进棉花“宽早优”种植模式,配套以中棉113优良品种,充分发挥“宽早优”植棉模式优势,同时挖掘中棉113品种优质、早熟、稳产的潜力,发挥二者耦合互促效应。本文从播前准备、苗期管理、水肥管理、化学调控、催熟防早衰、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中棉113“宽早优”植棉技术,以期为棉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不同播期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金才  马海莲  李存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321-13323
[目的]研究不同播期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方法]以转基因杂交抗虫棉中棉所29和常规转基因抗虫棉新棉33B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播期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不同基因型棉花纤维品质对于播期的反应存在差异,中、下部的纤维品质对播期的反应比上部更加敏感;适当的早播有利于改善杂交抗虫棉中棉所29中、下部的纤维品质,尤其是中部纤维品质;而适当晚播可能更有利于新棉33B中部纤维品质的改善。[结论]该研究为棉花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高密度是新疆棉区"矮、密、早"种植模式下棉花增产的主要途径。随着棉花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棉花栽培密度也在不断地增加,从最初667米210 471株(9孔穴播盘)、11 934株(10孔穴播盘),发展到667米214 321株(12孔穴播盘)、15 515株(13孔穴播盘),到目前通用的机采棉种植模式667米217 902株(15孔穴播盘)。高密度种植为棉花增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但是高密度并非能获得高产量,合理密植才是高产的关键,因此,开展棉花高密度群体结构的研究,对新疆棉花高产创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棉花中棉35号高密度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棉35号由中国棉花研究所育成,结铃性强,丰产性好,皮棉品质较好,株型较紧凑,是集高产、优质、高抗病为一体的棉花优良品种,同时,也是南疆棉区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在南疆特殊的气候条件下,为了进一步扩展"矮、密、早、膜"技术,2001年巴楚县对中棉35号高密度栽培进行了大量试验和生产示范,具体情况和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地膜覆盖作为一项行之有效的保墒措施已广泛得到推广。花生地膜栽培是一项促进花生早发、早熟、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和具有爆发效应等特点。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花生地膜栽培较常规栽培早成熟10天~15天,增产25%,增收30%左右。 一、花生地膜栽培技术要点 1.精选良种地膜栽培花生可选用增产幅度大的中熟果型品种,青枯病发生区选用抗青枯病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种子剥壳前,先晒2天~3天,淘汰霉粒、小粒、瘪粒、杜绝隔年种子。播前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克拌种10公斤~15公斤,可预防苗期叶斑病等。每66…  相似文献   

14.
根据棉花喜温之习性和我国气候之特点 ,笔者经研究认为 :春棉按常规播期应再推迟半月 ,甚至 1个月后播种 ,可有效解决植棉中的许多问题 ,包括一播全苗 ,减轻病虫危害 ,麦棉套种、移栽、地膜栽培 ,减少投入 ,提高结铃性 ,增加单产和效益。  相似文献   

15.
油套移栽地膜棉,是指油菜收割前10~15天,在油菜预留行铺膜移栽棉苗的一种套作栽培方式。油套移栽地膜棉具有生育早、发棵快、果节多、有效开花结铃期长的优势,但也存在前期易疯长、后期易早衰的缺陷。我们经过几年的研究,总结出了油套移栽地膜棉优质高产的规范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表明,采用此技术,与油后露地移栽棉相比,  相似文献   

16.
运城盆地的气候特点基本能满足棉麦两熟栽培要求,由于该区的水资源条件限制,棉麦两熟的可能发展面积约在100万亩左右,晚熟是该区夏播棉高产优质的主要问题,解决的途径有三条;①选育晚播早熟的冬小麦和早熟夏棉品种;②在现有品种的基础上,采用育苗移栽新技术。③推行早、密、矮为核心的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7.
针对新疆光照充足。热量欠丰富的气候特点和地力低下的自然条件,新疆在总结垦区棉花高产典型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新疆生态条件下的"矮密匀早"植棉技术路线和栽培体系。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在保证合理收获株数前提条件下,如何确定株行距的合理配置,是目前棉花生产中所关注的问题。从研究机采棉"苗带配置"和常规"宽膜配置'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中得到新的启示,为"矮、密、匀、早、膜"栽培体系中株行距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1材料的种植1998年八团机采棉田面积67.07公顷,其中33.33公顷为带状播种方式[用…  相似文献   

18.
赵凤梅 《农业与技术》2006,26(3):143-145
文章阐述了“密、早、矮”与各生产环节的关联及北疆地区进行滴灌棉花“密、早、矮”栽培的可行性。谈了“密、早、矮、”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棉花生产的目标管理,是各师地针对在本区具体生产条件下,适合生产管理方针的统一性和达到整体高产优质的目标而制定的一套综合管理措施。作者通过多年的植棉生产实践,结合近年来棉花科研成果,根据南疆垦区生态条件,采用“密、矮、早、匀、膜”技术措施,实现早熟、丰产、优质、高效的目标,特制订出一套综合管理模式,现简述如下。1地膜棉目标管理的主要技术指标制订技术指标是目标管理的关键,生产上,通过对当地上、肥、水、气候、品种等各因素的彻底调查,依据本地生产水平和高产棉株发育规律,确定目标产量,最终制订各种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20.
南疆早熟棉裸地栽培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地膜白色污染、降低地膜残留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近几年研究了南疆叶尔羌河流域棉区棉花免膜栽培和覆膜栽培对比、免膜棉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播期及免膜棉适宜的种植土质,探讨免膜棉栽培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