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建立快速、有效的青花菜根肿病苗期抗性鉴定技术,将芸薹根肿菌Pla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人工接种于高感根肿病青花菜自交系90196,研究了接种菌液浓度、接种寄主苗龄、接种基质p H和接种方法等对人工接种鉴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根肿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随着接种菌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接种菌液浓度为3×108CFU/m L时,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分别为97.22%和86.11,可以反映寄主真实的抗性水平;接种寄主苗龄为2~6叶期均能使植株发病,但2~3叶期发病效果最佳;接种基质偏酸性(p H 5~6)有利于根肿病的发生;使用伤根灌菌法进行鉴定,青花菜根肿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最高,分别为100.00%和88.10,优于蘸根法和浸芽法。用已知抗性水平的12个自交系和8个杂交种进行验证,鉴定结果表明该苗期抗性鉴定技术可客观反映供试材料的实际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2.
三七根腐病病原及复合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从三七根腐病不同发病期根部分离到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p.、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细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和小杆线虫Rhabditis elegans。活体接种假单胞杆菌的致病性最强,腐皮镰孢和细链格孢的致病性弱,小杆线虫无致病性。假单胞杆菌、腐皮镰孢和细链格孢混合接种的发病率都高于单独接种的发病率,尤以3种菌混合接种的发病率最高,含细菌的组合发病率高于不含细菌的发病率,说明细菌在侵染中起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稻曲病的接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探索在田间条件下进行稻曲病的人工接种技术。通过比较3种接种体发现,上年保存于-20℃的厚垣孢子不能引起发病;用PS液体培养获得的薄壁分生孢子可引起发病,孢子浓度越高引起病穗率越高;菌丝片段-分生孢子混合液接种发病最严重。病原菌的培养菌龄对接种效果有影响。在水稻的3个时期接种,以抽穗破口前6~9d的效果最好。在一天的3个时段接种,以下午4~6时的病情最重。在接种液里添加马铃薯煮汁可显著提高接种发病率。本文的接种技术能高效引发稻曲病,最高穗发病率100%,最大病情指数93.96,最多穗病粒数110粒。该接种技术可鉴别出品种抗病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黄萎病是我国向日葵上一种严重的土传维管束病害。本研究针对其特点,对向日葵黄萎病病菌大丽轮枝孢菌的几种常用接种方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其病原菌8种接种方法以接种孢子量为1×107cfu/m L时所产生的发病程度最重。采用蘸根接种法发病率最高,可达到82.7%,病情指数62.1,发病所需时间为14.33 d;叶片针刺涂抹方法发病最快,时间最短为13.67 d,发病率为79.8%,病情指数60.5,且发病均匀。两种方法具有重复性好、试验周期短、鉴定效率高等优点,且操作简便、材料易得。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禾草内生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互作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生长发育及叶斑病的影响,设置禾草内生真菌处理(由带有和不带禾草内生真菌种子建立)、AMF(幼套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和根内球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单独接种和混合接种处理及不接菌处理(对照),并在植物生长6周后接种或不接种多年生黑麦草叶斑病病原菌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测定各处理多年生黑麦草的发病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AMF侵染率、P含量和生物量。结果表明:接种病原菌2周后,多年生黑麦草叶斑病的发病率为25.00%~38.75%,禾草内生真菌和幼套球囊霉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多年生黑麦草的发病率,二者共同作用时发病率显著降低了35.48%。禾草内生真菌与AMF互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物叶绿素含量,促进光合作用,并促进P吸收和植物生长,二者的互作效应因禾草内生真菌与AMF组合而异,但均优于二者单独使用时的效应,其中禾草内生真菌与幼套球囊霉互作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及叶斑病防治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玉米穗粒腐病接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带菌牙签插入果穗、孢子悬浮液注射和喷雾3种接种方法和不同接种时期的比较试验,明确3种接种方法部能使玉米穗期发生穗粒腐病,但发病率和病指以牙签法适中,品种和年度间差异不明显,操作简便;注射法发病率和病指较高,但操作复杂,费时费工;喷雾法发病不完全,病指低,费工并要保湿。接种越早,发病率和病指越高,以吐丝期和灌浆初期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不同营养元素与玉米青枯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青枯病,又称茎腐病、茎基腐病,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土传病害,国内外学者先后对病原菌种类、发病规律、病原菌接种技术与抗病性、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近年来该病在我国一些地区又有加重的趋势,严重地块发病率高达80%~90%,已对玉米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温室条件下45份草地早熟禾材料对腐霉枯萎病的抗病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接种条件下草地早熟禾的发病率存在显著差异:传统的土壤接种法造成草地早熟禾的发病率最高,可达39.2%;改进的土壤接种法测定的发病率明显低于传统的土壤接种法.相同试验条件下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不同的试验条件下同一品种表现出的抗病性不一致,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温室效果评价获得的高抗品种有:‘公园’、‘午夜’、‘肯塔基,、‘开鲁坦,、‘纳苏’和‘特拉内尔’等,高感品种有:‘莫桑斯克’、‘菲尔京’、‘雪狼’等.  相似文献   

9.
水稻稻曲病室内人工接种技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提高稻曲病人工接种的发病效果和稳定性,在温棚条件下采用水稻孕穗期注射接种法分别研究了稻曲病菌不同接种体、培养时间、接种浓度和接种时期的接种效果。采用病菌马铃薯蔗糖液体培养基(potato sucrose broth,PSB)作为接种体,其穗发病率为100%,明显好于病菌米糠培养液(23.33%)。病菌在PSB中培养5~7天接种效果较好,随病菌培养天数的延长,接种效果明显下降。接种的分生孢子浓度越低水稻病穗率和病粒数也越低。在水稻品种两优培九孕穗中后期,采用含分生孢子浓度为4×106个/mL的病菌PSB培养液注射接种,穗发病率达100%,平均病粒数35.1粒,最高达87粒。研究表明,温棚条件下建立的稻曲病人工接种技术能获得稳定的发病效果,并可区别水稻品种间的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甘蔗花叶病抗病性鉴定接种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甘蔗花叶病抗病性鉴定的一种新技术—甘蔗生长期切茎接种法。此法和传统苗期手指摩擦接种法相比,接种后发病率极显著地高于手指摩擦接种法,且发病均匀、结果稳定,可以有效地区分不同甘蔗品种(材料)之间对病害的抗感性。比较11个甘蔗品种材料生长期切茎接种法和田间自然感病法对SrMV-HH1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发病率呈正相关,且相关程度极密切,相关系数达0.9997,鉴定所得的抗病性和抗病等级结果完全一致,说明切茎接种法鉴定结果能真实反映甘蔗品种材料的自然抗感性;此外该方法简便实用、可操作性强、接种工效高,因此可以对大批量材料进行鉴定和筛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