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了解不同类型芥菜变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利用66对 SSR引物对16份芥菜变种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共扩出602个条带,多态性条带占92.5%,多态信息量(PIC)变幅为0.56~0.97,平均值为0.91。遗传相似系数为0.41~0.75,平均值为0.60,当相似系数为0.61时,可将供试材料分成4类。薹芥和抱子芥均单独为一类,第3类包括笋子芥、小叶芥和叶瘤芥,第4类包括白花芥、宽柄芥、长柄芥、大叶芥、凤尾芥、分蘖芥、卷心芥、茎瘤芥、花叶芥、结球芥和大头芥。表明16个芥菜变种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多样性。通过主成分分析也将供试材料分成4大类群,2种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都说明来自相同省份的绝大部分材料聚在一起,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但聚类结果与芥菜形态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2.
为优化新都区早播叶用芥菜品种结构,促进品种更新换代,根据当地生产环境与市场需求,引进4个优质叶用芥菜品种,以新都区当地主栽品种“二月青”为对照(CK),开展品种比较试验。同时,针对新都区芥菜生产中易发根肿病的情况,对“川芥1号”采用2种不同种子包衣材料进行包衣处理,探索种子包衣处理对根肿病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进的4个叶用芥菜品种中,“川芥1号”“川芥2号”“优选包包青2号”产量均高于CK,其中,“川芥1号”“川芥2号”产量均与CK差异显著。“川芥1号”最适宜新都区早播叶用芥菜栽培,“川芥2号”可作为加工芥菜品种进行推广栽培,以丰富新都区泡菜原料蔬菜品种。“川芥1号”不同种子包衣处理在成株率、单株重、产量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川芥1号”(2号包衣)处理在提升成株率上有一定优势,具有进一步研究探索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平衡施肥对茎瘤芥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田间试验探索施用不同配比氮、磷、钾化学肥料对茎瘤芥(俗名榨菜)作物的影响,特别是钾肥在茎瘤芥作物上的效果.结果表明:平衡施用氮、磷、钾化学肥料,茎瘤芥能够获得较高产量和经济效益.钾肥对茎瘤芥作物影响很大,缺钾会造成茎瘤芥作物抗病性差,减产明显.在茎瘤芥作物施肥上,推荐配方比N:P2O5:K2O为25:10:15(kg/667m^2).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出适宜在洞庭湖区栽培的高产优质叶用芥菜品种,针对洞庭湖区叶用芥菜品种单一、品种退化明显等问题,以华容大叶芥为对照(CK),对引进的华芥5号等叶用芥菜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12个叶用芥菜品种中,叶宽是甬包芥2号最宽,为42.97 cm,显著宽于其他品种,中肋宽度是甬包芥2号最宽,为11.46 cm,显著宽于其他品种,中肋厚度是1号宽柄芥最厚,为1.14 cm;产量以渝芥1号最高,达7 981.08 kg/667m2,显著高于CK的5 964.83 kg/667m2,比CK增产33.80%,其次是1号宽柄芥,产量为7 436.63 kg/667m2,比CK增产24.67%,再次是华芥5号、华芥7号、渝芥优2号、3号宽柄芥和甬包芥2号,但上述各品种间的产量无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叶宽、中肋厚度呈显著正相关性,叶宽又与中肋宽度、中肋厚度呈显著正相关。考虑到产量以及产量与叶宽、中肋宽度和厚度的相关性,渝芥1号、1号宽柄芥和甬包芥2号适合在洞庭湖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5.
关于贵州油菜分类的讨论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利用形态分类法,讨论了贵州油菜的分类问题。初步分类结果,全省油菜分2个属7个种,南方油白菜、贵州小油菜、细叶芥油菜、大叶芥油菜、欧洲油菜、日本油菜和油萝卜等,表明我省油菜种类繁多。  相似文献   

6.
为做好重庆重要特色经济作物茎瘤芥的产量预报,本研究耦合光、温、水与茎瘤芥产量形成的供需关系,以预报日前不同生育期气象资料作为参考数据集,基于气候适宜度指数与气象产量指数,建立茎瘤芥产量动态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茎瘤芥幼苗—瘤茎膨大期气候适宜指数与气象产量指数相关性优于仅考虑瘤茎膨大期的分析结果。采取幼苗—瘤茎膨大期以及仅瘤茎膨大期两类参考数据集建立茎瘤芥瘤茎产量丰歉动态预报模型,幼苗—瘤茎膨大期作为参考数据集的计算模型表现更佳,不同起报时间瘤茎产量预报准确率平均值92.0%;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平均值0.196;丰歉趋势准确率平均值68.2%。说明幼苗期气象条件对茎瘤芥瘤茎产量形成有一定贡献,考虑幼苗期气象要素的气候适宜指数能够更好地解释气象条件对茎瘤芥产量形成的影响。利用2017—2019年气象数据和产量数据对产量丰歉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各年度产量预报准确率基本在90%以上。基于气候适宜度指数的茎瘤芥产量动态预报方法能够以较高准确性和稳定性对茎瘤芥产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7.
绥阳县农业局经过多年探索,总结出抱子芥—冬瓜—白菜高效种植模式,此模式在该县3个乡镇种植2200亩,为农民年增收942万元。介绍了抱子芥—冬瓜—白菜的搭配方式及季节安排和产地、品种的选择。育苗、定植与中耕除草、追肥、病虫防治等项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8.
从检疫性杂草皱匕果芥对除草剂抗性的现状和机制,影响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因素,出苗时间对生长和繁殖的影响,潜在利用和控制策略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对皱匕果芥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我国皱匕果芥检疫管制措施存在的问题,提出目前应从加强疫情监测、增补列入进境检疫名录、加强检疫监管和防控宣教等方面做好皱匕果芥的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9.
采用根尖染色体压片技术对茎瘤芥、笋子芥和抱子芥不同类型茎用芥菜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茎瘤芥染色体数目为2n=2x=36,核型公式为2n=2x=2sm+34m;笋子芥染色体数目为2n=2x=36,核型公式为2n=2x=8sm+28m;抱子芥染色体数目为2n=2x=36,核型公式为2n=2x=12sm+24m。不同类型茎用芥菜没有出现染色体条数的变化,都属于小染色体,多数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都属于2B型;仅在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核不对称系数等核型组成上出现了细微的差异,说明不同类型茎用芥菜间具有相似的遗传特性。核不对称系数依次为笋子芥茎瘤芥抱子芥,据此推测抱子芥和茎瘤芥可能是由笋子芥进化而来,属于笋子芥的变种。  相似文献   

10.
观察了芸苔属4个种(黑芥、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埃塞俄比亚芥)间杂种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的配对行为,结果表明,芥菜型油菜×黑芥、埃塞俄比亚芥×黑芥、芥菜型油菜×埃塞俄比亚芥、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埃塞俄比亚芥F1杂种分别平均表现出9.77I+8.03Ⅱ+0.03Ⅲ、8.82I+8.02Ⅱ+0.052Ⅲ,2.56I+14.98Ⅱ+0.39Ⅲ+0.33Ⅳ(Ⅴ),14.17I+11.15Ⅱ+0.133Ⅲ+0.027Ⅳ和15.42I+10.14Ⅱ+0.085Ⅲ+0.014Ⅳ的构型。由此说明,在芸苔属A、B和C染色体组之间,A与C的同源性大于A与B或B与C的同源性;同时,B染色体组对A与B、A与C及B与C之间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关系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1、品种选择上海金丝芥、吴江芥、九头芥等。2、播种育苗一般9月下旬至10月初播种,每亩(1亩=1/15ha)苗地播种量150~250g。苗期要保持床土湿润,及时间苗,防好蚜虫等虫害。3、基肥一般亩施腐熟厩肥1~1.5t,或  相似文献   

12.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芸芥(Eruca Mill.)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的芸芥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和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以便对其进行有效、科学的利用。【方法】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来源于欧洲、非洲和亚洲的30份代表性的芸芥(Eruca Mill.)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遗传相似系数计算不同材料RAPD数据的遗传距离矩阵,按UPGMA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聚类。【结果】不同芸芥亚种间表现出比较大的多态性,47个引物共扩增出486条DNA带,其中432条表现出多态性,占总带数的89.0%,来源不同的材料有各自的特征带。30个材料的遗传距离在0.1036~0.4511之间。【结论】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为0.1452处,30个材料可分为7个类群,其中来源于中国的材料为一独立的类群,来源于西班牙及其他国家地区的材料分属另外6个不同的类群。芸芥起源中心的西班牙及其毗邻地区的芸芥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而中国可能是芸芥的次生演化中心。  相似文献   

13.
盐芥ThNHX1基因的3’RAC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小宁  杨平  贲爱玲  沈志花  王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485-5486,5524
以盐芥为材料,依据拟南芥AtNHX1基因的序列信息设计引物,扩增出盐芥中ThNHX1基因的部分序列,然后使用快速扩增cDNA3’末端(3’RACE)方法,从盐芥中克隆到ThNHX13’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680bp,编码104个氨基酸,其编码序列、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AtNHX1基因的相应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1%和91.5%,而盐芥ThNHX1基因3’端非翻译区序列与拟南芥相应序列的同源性为68.5%,明显低于编码区。  相似文献   

14.
孙钟雷  李宇  田现中  齐琳轩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1):6469-6470,6565
以茎瘤芥病虫草害的种类、症状、防治措施为知识,研究开发Internet下的茎瘤芥病虫草害防治专家系统,主要包括知识库、推理机、浏览器页面等。利用Micrsoft Access 2003软件建立知识库,使用JavaScript脚本语言编写推理机程序,利用Dreamweaver MX软件建立浏览器页面。该专家系统功能齐全、界面友好,能快速方便地为广大农民、科技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等提供茎瘤芥病虫草害防治知识。  相似文献   

15.
卡那霉素浸种是一种简单、方便的转基因植株鉴定技术。试验以不同浓度的卡那霉素溶液对耐盐模式植物——盐芥的种子进行浸泡处理,研究其对卡那霉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卡那霉素可抑制盐芥幼苗生长,且这种抑制作用随卡那霉素水溶液浓度升高而增强,当卡那霉素浓度这400mg/L且处理30d时,90%左右的幼苗不能分化形成真叶,所以可用400mg/L卡那霉素水溶液浸种时转基因盐芥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6.
何士敏  李吉  唐菊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411-18413,18416
[目的]揭示茎瘤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以及pH、底物浓度、温度对SOD活性的影响。[方法]以茎瘤芥的瘤茎及叶片为试验材料,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分别测得它们中SOD的活性,以及pH、底物浓度、温度对其活性的影响,从而比较茎瘤芥瘤茎及叶片中SOD的含量,以及是否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结果]茎瘤芥瘤茎SOD的活性在200~300 U/g;茎瘤芥叶片SOD的活性在250~400U/g。说明茎瘤芥叶片SOD活性高于茎瘤芥瘤茎SOD活性。茎瘤芥SOD在pH为8.3~8.6有最大酶活性;最适温度为50℃;最适底物浓度为7 mmol/L左右。[结论]茎瘤芥叶片SOD活性高于茎瘤芥瘤茎SOD活性。研究结果为开发茎瘤芥资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肥水平对茎瘤芥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田间试验和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下茎瘤芥土壤脲酶活性阶段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茎瘤芥生长对土壤脲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生长天数的增加,脲酶活性不断上升。随施肥水平的提高,土壤脲酶活性上升。茎瘤芥的产量与生长中后期土壤脲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脲酶活性高低反映出茎瘤芥生长和土壤代谢状况,可作为茎瘤芥土壤生态和肥力水平的一个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8.
开发芸薹属植物细胞质特异分子标记,为芸薹属植物种质资源鉴定、保护及育种利用奠定基础。33份芸薹属植物中,20份甘蓝型油菜,2份芥菜型油菜,2份埃塞俄比亚芥,3份甘蓝,2份白菜,2份黑芥,以及芸芥和板蓝根各1份作为对照,利用细胞质特异分子标记进行PCR扩增分析。笔者前期研发的一步多重PCR技术不仅能将pol、ogu、IP-ogu、nap、cam等5种细胞质类型鉴别开来,而且在埃塞俄比亚芥、黑芥、甘蓝、芸芥和板蓝根中扩增出特异的条带。引物Indel-F/R在具有nap细胞质的甘蓝型油菜材料中特异扩增出1个长度为344 bp的条带,该扩增产物比pol和cam细胞质材料中扩增产物多1个长度为93 bp的InDel,可作为区分nap细胞质的特异分子标记。引物mtSSR2-F/R和rsp3F/R-1在埃塞俄比亚芥和黑芥中扩增产物与其他参试芸薹属植物不同,可用作区分埃塞俄比亚芥和黑芥细胞质类型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9.
芝麻菜,又称紫花南芥,别名芸芥、德国芥菜等,芝麻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很浓的芝麻香味,故名芝麻菜。原生地于东亚与地中海,属十字花科,芝麻属。直根发达,根系入土深,成株株高30~40厘米,茎圆形,上有细茸毛,茎粗0.2~0.4厘米,叶羽状,深裂,叶缘波状,叶长10~15厘米,宽5~8厘米,叶柄长5~7厘米,花黄色。  相似文献   

20.
龙岩特选茎叶两用芥菜是从龙岩牛尾芥中选育出的一种芥菜新品种,该品种比普通龙岩牛尾芥更丰产、抗病。现将品种特性与栽培要点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