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试验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对紫陀螺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供试培养基中,紫陀螺菌菌丝除在添加共生树根(青冈栎)成分的培养基中基本不生长外,在其余12种培养基中均能不同程度的生长。不同配方培养基上紫陀螺菌菌落形态和生长势不完全相同,菌丝生长速度均明显慢于一般腐生性菌类。  相似文献   

2.
《食用菌》2020,(5)
紫陀螺菌是一种珍稀野生食用菌,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为探索紫陀螺菌菌丝体的生长条件及生长特性,试验采用8种不同的平板培养基培养紫陀螺菌菌丝体。结果表明:紫陀螺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及生长势有差异,但生长规律基本相同。即接种后1~10 d内长速较慢,11~30 d长速明显加快,其中21~30 d长速最快,30 d以后长速明显变慢。综合紫陀螺菌菌丝生长速度及生长势,8种供试培养基中最佳培养基配方为:去皮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磷酸二氢钾3 g,硫酸镁1.5 g,蛋白胨2 g,琼脂20 g,加纯净水1 000 mL,pH5.5左右。  相似文献   

3.
对漏斗大孔菌(Favolus arcularius(Batsch):Fr.)的菌丝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5~40℃,最适温度35℃左右;培养基适宜pH为pH3~11,最适pH为5;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不同培养基、碳氮源、温度、pH值、光照对Pilidium concavum(Desm.)Hohn.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丝生长量,用血球计数板法测量产孢量。结果表明:该菌在PDA上生长最适,在PYA上产孢最多。在最适培养基上培养,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5℃,产孢最适温度为30℃;在pH值6~11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6,pH值为11产孢最多;光照对菌丝生长、产孢无显著影响;在供试的碳氮源中,菌丝生长及产孢以葡萄糖、酵母膏最适。  相似文献   

5.
白灵菇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和温度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pH值和温度两种因素对白灵菇菌丝生长的影响,试图求出最适宜白灵菇菌线生长的pH值和温度。研究中pH值为5,5.5,6,6.5,7,7.5,温度为22℃,23.5℃,25℃,26.5℃,28℃。试验结果以菌丝的日增长长度为统计指标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再通过对菌丝增长长度的平均值进行多重比较,最后得出25℃是白灵菇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pH值5-7.5均适宜白灵菇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合欢枯萎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培养基种类、温度、光照、pH、微量元素及不同氮源和碳源等方面对合欢枯萎病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和PSA培养基;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在25~35℃,最适温度为30℃,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该菌的致死温度为60℃;菌丝在pH 6~12之间均能生长,以pH 6时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黑暗条件有利于病菌产孢;病菌对蔗糖和可溶性淀粉利用较好,对硝酸钠和硝酸钙利用较好;微量元素中硫酸锰有利于菌丝生长,硫酸亚铁能够较好地促进分生孢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7.
对紫色丝菌菌丝子实体部位纯种分离、母种培养基质筛选、菌丝体生长温度试验、培养基酸碱度试验,结果表明:野生紫色丝膜菌菌褶部位是最佳的组织分离部位;加入牛肉浸膏培养基为最佳母种培养基。菌丝体适宜生长的温度10~28℃,最适温度是25℃;菌丝体适宜pH 6.0~8.0,最适pH 6.5~7.0。  相似文献   

8.
杧果红点病是近年在海南杧果上发现的新病害,由炭疽菌Colletotrichumsp.引起。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均为13~37℃,适宜温度25~31℃;孢子产生温度16~37℃,最适温度34℃。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广,均为3.0~11.0,适宜pH值分别为4.0~8.0、4.0~7.0和5.0~9.0。供试碳源中,以葡萄糖、蔗糖、菊糖为碳源菌丝生长良好;以菊糖为碳源最适产孢。供试氮源中,以硝酸钙、硝酸钾为氮源菌丝生长良好;以甘氨酸为氮源产孢量最大。营养及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产孢有明显影响,在PSA、PSA+酵母膏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良好,在PSA+酵母膏培养基上产孢量大;光照可促进产孢。  相似文献   

9.
以杧果枝枯病拟茎点霉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为供试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比较不同温度、pH值、碳源、氮源、温度+时间、光照时间及不同杧果组织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以28℃生长最好;最适pH值7,最佳碳源麦芽糖,最佳氮源蛋白胨、牛肉膏;光照时间和不同杧果组织培养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明显;致死温度为50℃处理30min或55℃处理20min;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黑木耳菌丝生长期竞争性杂菌病害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通过传统形态学方法和ITS序列分析技术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拟青霉属真菌(Paecilomyces formosus),尚未见其他有关该菌危害黑木耳生产的报道。菌种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30℃~35℃,最适温度35℃;在培养基pH 6~9条件下,菌丝均生长良好,偏酸性条件下菌丝生长略优于碱性条件。  相似文献   

11.
对采集自岫岩的野生肺形侧耳进行了菌种分离纯化,并通过比较碳源、氮源、温度及pH等营养因子和环境因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对该菌株的菌丝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的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25℃;培养基适宜pH为5~11,最适pH为6;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是玉米粉,最适氮源是酵母膏。出菇试验,生长出的子实体与采集的野生标本菇型一致,常见的食用菌栽培料可实现栽培。  相似文献   

12.
白玉蕈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影响白玉蕈的形态特征及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比较了不同碳源和氮源、碳氮比、温度、pH条件下菌丝的生长情况。试验结果:白玉蕈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佳的碳氮比为10∶1;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0~30℃,最适温度为20~25℃;菌丝生长的最适pH6~7。  相似文献   

13.
从采集自内蒙古贺兰山青海云杉林下的紫蘑子实体中分离获得纯培养菌丝体,结合形态学特征与ITS序列分析鉴定其分类学地位,研究了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温度和pH,并结合其菌根菌特性,进一步考察了宿主植物青海云杉根、枝、针叶浸提物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Cortinarius sp.菌株的ITS序列与GenBank中报道的采集于加拿大的Cortinarius rufoolivaceus(GenBank登录号为FJ039645)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8%,结合其形态学特征,确定该菌株为丝膜菌属(Cortinarius sp.)真菌;菌丝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20℃,最适pH为5.5~6.0;合适浓度的青海云杉枝及针叶浸提物对菌丝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菌丝干质量最大分别达到(8.62±0.27)mg和(6.93±0.27)mg,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5.85%和17.26%。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引起福建省芙蓉李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对采自永泰、连城等地的芙蓉李炭疽病果实和叶片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分析不同培养基、光照、温度、pH值、碳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福建芙蓉李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该菌在温度10~35℃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在CA、PCA、OA和PDA等4种培养基中生长较好;在pH值为4~13均能生长,pH值为5~9时生长较好;当温度低于25℃时,光照对菌丝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菌丝体生长的最佳碳源为乳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  相似文献   

15.
火龙果溃疡病和茎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火龙果溃疡病菌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和茎腐病菌Fusicoccum sp.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溃疡病菌菌丝在PSA培养基上生长最佳,最适生长温度32℃,最适pH值4~5,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明显,菌丝对有机碳源葡萄糖和蔗糖利用效果最好,对有机氮源硝酸钾利用效果最好,喜好30~35℃、弱酸、富含有机营养基质的环境。茎腐病菌菌丝在PSA培养基上生长最佳,最适生长温度28℃,最适pH值4~6,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对有机碳源蔗糖和有机氮源硝酸盐利用效果最好,喜好28~32℃、弱酸、光照充足、富含有机营养基质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碳源、氮源、不同培养温度以及不同pH对松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松乳菇菌丝体生长最佳碳源为果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适合松乳菇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4~26℃;当pH6~7时,菌丝长势最好。  相似文献   

17.
对荔枝霜疫霉病病果进行组织分离、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所得病原菌为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 litchii Chen ex Ko et al.,菌丝生长适宜温度20~30℃,适宜pH值4~6,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供试碳源中,可溶性淀粉、山梨酸和甘露醇较有利于该菌菌丝生长;氮源中,酵母浸膏较有利于其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8.
以菌丝干重和菌丝生长速度为考核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对白耙齿菌菌丝生长的培养基配方、温度、pH值及通气条件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为YPAD培养基,最适温度为32℃,最适pH值为7.0,在正常通气培养条件下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干重积累。  相似文献   

19.
蛹虫草菌丝生长条件的试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蛹虫草菌丝生长的环境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蛹虫草菌丝生长温度为1~30℃,最适温度为20℃,菌丝生长的pH范围是4.5~11.0,最适pH为7.0,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  相似文献   

20.
绣球菌菌丝营养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绣球菌C2004菌株菌丝营养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绣球菌C2004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糯米淀粉,适宜氮源为蛋白胨、酵母膏和豆饼粉;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抑制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分别为20 .2 ℃、35 ℃和40 ℃,最适pH为5 .25 ,培养料最适含水量为62 .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