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日前,由全国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刀鲚种质资源与繁养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徐跑研究员、徐钢春副研究员等人发明的"一种刀鲚人工驯食浮性颗粒饲料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 201510039149.5。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刀鲚人工驯食浮性颗粒饲料的方法,包括驯食时机的苗种选择、驯食池和网箱要求、合理的驯食刀鲚密度的设置、驯食饲料选择及颗粒饲料的特殊处理和闪光诱导的驯食过程。本发明技术可实现15天完  相似文献   

2.
刀鲚、鲥鱼、河豚鱼被称为"长江三鲜",提到"长江三鲜",就有让人垂涎欲滴的感觉,遗憾的是由于长江鲥鱼的灭绝,昔日的"长江三鲜"变成了如今的刀鲚、河豚鱼"二鲜"。但随着长江渔业资源的日渐衰退,"长江二鲜"的捕捞产量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大有步鲥鱼灭绝的后尘的趋势。令人欣慰的是在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河豚鱼的人工繁养殖技术获得突破,人工养殖河豚鱼技术日渐成熟,养殖产量已能满足消费的需求,人工繁殖的苗种还可进行增殖放流,野生河豚鱼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那么"三鲜"之首的刀鲚野生资源及人工繁养殖情况又是如何呢?相信这是众多"吃货"、水产养殖者非常关心的问题,由此本期我们邀请了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刀鲚种质资源与繁养技术研究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跑研究员、徐钢春、刘凯副研究员为我们答疑解惑。  相似文献   

3.
正每尾100g以上的刀鱼,每公斤售价12000元,被誉为"长江三鲜"之首的长江刀鲚贵成了"天价鱼"。4月18日下午颁发的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长江刀鲚全人工繁养和种质鉴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国内首次实现长江刀鲚的全人工繁育和人工养殖,有望让天价刀鱼回归民间。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刀鲚种质生化遗传标记,并从细胞遗传与生化遗传层面丰富刀鲚(Coilia nasus)的种质资源研究内容,本研究以刀鲚鳃丝细胞为材料,进行短期离体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并采用PAGE电泳法对刀鲚的心脏、肝脏、肾脏、眼、肌肉、鳃6种组织进行乳酸脱氢酶(LDH)检测,比较不同组织及不同群体间LDH同工酶的差异.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5.
《水产科技情报》2024,(1):67-68
<正>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跑研究员领衔的“长江重要种质资源评估与保护创新团队”,联合深圳华大基因简建波研究员团队在洄游型刀鲚遗传资源解析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论文发表在期刊Scientific Data上。团队结合牛津纳米孔技术(ONT)超长和Pac Bio Hi Fi(高保真度)数据,借助高通量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Hi-C),获得了高连续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刀鲚无间隙基因组。  相似文献   

6.
长江刀鲚(Coilia nasus)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安庆段(简称"保护区")位于刀鲚洄游区间的上段,生态环境优良,为掌握其刀鲚资源现状,于2018年4-7月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保护区刀鲚资源密度分别为(0.09±0.07)尾/(104 m3)和(4.46±3.43) g/(104 m3);刀鲚体长优势组为250~300 mm,体重优势组为<50 g。整体上,保护区刀鲚资源现状不容乐观,刀鲚小型化趋势明显。刀鲚洄游的时间特征显示,长江安庆段刀鲚主要洄游期为4月初至7月,高峰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下旬,洄游后期刀鲚规格有增大趋势。空间上,刀鲚资源密度表现为保护区核心区高于实验区。此外,刀鲚性别和性腺发育情况抽样结果显示,整体上刀鲚雌雄比为1.02:1,但时间上雌雄比变幅较大,早期雄性个体较多,后期雌性个体较多,雌雄性腺主要发育期均为III期,6月开始出现发育至V期的个体;此外本研究捕获到摄食刀鲚,其数量占比为6.38%。本研究积累了长江禁捕前保护区刀鲚资源的系统数据,旨为后期刀鲚资源恢复评估和保护区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了解学术领域对刀鲚研究的进展和趋势,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采用文献计量法,对检索的相关文件进行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我国学术领域对刀鲚的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聚焦目前学术领域对刀鲚的研究现状、未来研究热点和趋势等。结果表明,目前,学术领域对刀鲚相关研究多元且趋于不断探索创新阶段。研究学者和研究机构之间合作相对紧密,对于刀鲚研究的学者群体相对集中,合作频率较高。指出,目前对刀鲚的相关研究较为多元,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新的研究方向,提高对刀鲚研究的创新思维,为今后更好地了解刀鲚,对刀鲚资源进行保护提供较为系统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刀鲚生殖群体特征及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鄱阳湖刀鲚群体的生殖特征和条件状况,为制定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的政策提供基础资料,以实现鄱阳湖刀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保护。2013、2014年4-7月,分别在鄱阳湖及湖口八里江段进行了实地渔业资源调查,随机抽样定置网、流刺网和拖网采集的鄱阳湖刀鲚样本共658尾,测量了体长、体重、净重、性腺重和性别。雌性287尾、雄性371尾,体长18.6~38.1 cm、体重16.3~198.2 g。雌性刀鲚的体长和体重均大于雄性(P0.01),雌、雄个体的体长和体重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随着体长的增加,雌雄体重差异越大;同等体长的雌性体重大于雄性。6月中旬、下旬的刀鲚卵巢发育仍参差不齐,有些可挤出卵粒,已发育到Ⅳ期末和Ⅴ期,有些还处在Ⅳ期初,但成熟系数在2.0以下的个体数量已显著减少。绝对繁殖力为960~13 820粒,相对繁殖力为123.4~753粒/g。平均丰满度为0.30±0.03(0.19~0.45)。鄱阳湖刀鲚雌雄比在1∶1.25~1.44,表现出雄多雌少的现象;刀鲚繁殖种群已呈现出逐渐变小的趋势,资源已出现严重的过度利用。  相似文献   

9.
吴利红  唐文乔  张亚 《水产学报》2017,41(2):212-220
为探讨凤鲚和刀鲚溯河产卵洄游距离差异的可能原因,本研究从雌性繁殖群体体内脂肪储备和转移的角度,对这两个近缘种进行了分析。对凤鲚的研究结果显示,到达产卵场的个体中,5月份个体的体长、体质量和肌肉脂肪含量均显著大于6、7、8月份的个体,表明个体大、肌肉脂肪积累多的个体较早地完成了生殖洄游过程。与同一发育时期的刀鲚相比,凤鲚的平均肝体指数相对较大,Ⅲ、Ⅳ期卵巢指数GSI高出约5倍。表明在繁殖季节,凤鲚体内更多的能量集中到卵巢及更容易被转移的器官。脂肪含量分析显示,凤鲚的肌肉和肝脏脂肪含量分别约是刀鲚相同发育阶段脂肪含量的1/3和1/2,但卵巢脂肪含量则相反。表明凤鲚将更多的脂肪积聚在繁殖器官中,而刀鲚则主要积聚在运动器官中。从躯干脂肪总量的变化分析,刀鲚躯干脂肪总量从Ⅱ期的97.73%下降至Ⅳ期的91.02%,凤鲚则从Ⅱ期的91.02%迅速下降至Ⅴ期的34.69%。二者的肝胰脏脂肪含量较稳定,但凤鲚的卵巢脂肪含量要明显地高于刀鲚。研究表明,这种将体内大部分脂肪用于性腺发育,躯干脂肪又很快耗尽的现象,可能是小型短距离溯河产卵洄游鱼类的共有特征。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刀鲚洄游群体生殖特征和条件状况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求长江口地区溯河群体刀鲚生殖特征和条件状况,于2006—2008年刀鲚溯河洄游期间,采集刀鲚样品。通过对其体长、体重、肝重、性腺重、条件指数、脂肪重等生物学参数的研究,以了解三年内溯河群体刀鲚的生殖特征和条件状况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洄游群体刀鲚体长、体重年际间有变化,体长一体重的拟合关系年际间有差异。(2)长江口地区涸游群体刀鲚生殖特征年际间有变化,刀鲚性腺重量与体长、体重关系密切,均呈正相关关系。(3)洄游群体刀鲚条件状况,不同年份亦有变化。其中:肝重、脂肪重分别与体长、体重关系密切,呈正相关;洄游群体刀鲚条件指数2007年最大,对每个年份刀鲚条件指数进一步分析,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刀鲚的条件指数逐渐增加,由1龄到2龄,条件指数变化最大(P〈0.01)。综上所述,洄游群体刀鲚生殖特征和条件状况的动态变化,显示了气候对洄游群体刀鲚生殖状况影响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1.
李丽  唐文乔  张亚 《水产学报》2019,43(4):790-800
为阐明长江刀鲚体内脂肪酸在生殖洄游过程中的转化规律,本研究采用三氟化硼甲酯化法对采自长江下游不同发育时期(Ⅲ~Ⅴ期)的雌性刀鲚洄游群体的脂肪酸进行测定,对各类脂肪酸在卵巢、肌肉和肝胰腺的组成及其含量变化作了分析。结果显示,雌性刀鲚从Ⅲ期发育至Ⅴ期,卵巢总脂肪酸含量上升了148.89 mg/g,而肌肉和肝胰腺总脂肪酸含量则分别下降了109.57和160.58 mg/g。不同发育时期,卵巢、肌肉和肝胰腺的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均含有3大类24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9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6种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9种。所有脂肪酸中,以油酸(C18:1n9c)的含量最高,占各组织脂肪酸总量的18%以上。分析发现,在Ⅲ期至Ⅴ期发育过程中,雌性刀鲚肌肉中的C18:1n9c下降了86.36%,卵巢中则增加了2.62倍;必需脂肪酸C18:2n6和C18:3n3在肌肉中分别下降了74.00%和82.26%,但在卵巢中分别增加了225.87%和183.96%;肌肉中DHA (C22:6n3,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减少了2.6倍,而卵巢中却增加了近3倍,表明这些脂肪酸与繁殖活动的关系很密切。研究还发现,Ⅳ期和Ⅴ期卵巢中ARA (C20:4n6,花生四烯酸)/EPA (C20:5n3,二十碳五烯酸)的比值均小于0.46,可能预示着长江刀鲚有较好的卵子质量。  相似文献   

12.
长江刀鲚性腺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文银 《水产学报》2006,30(6):773-777
在长江的南通及安庆江段捕捞刀鲚样本,对样本进行各种常规生物学数据的测量,并对解剖标本的性腺用Bouin氏液进行固定保存后,将性腺制作成组织切片,通过切片观察,了解洄游至南通及安庆江段的刀鲚性腺发育的状况。切片观察表明,刀鲚自当年2-3月洄游入长江后,不断溯江而上,在南通江段性腺发育处在II-III期,历经3-4个月洄游到达安庆江段,其性腺由入江时的Ⅱ-Ⅲ期,逐渐发育到Ⅳ-Ⅴ期。切片观察还表明,在不同洄游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卵巢发育程度不一致,有些发育的较快,有些稍慢,但对于雄性个体来说,洄游到安庆江段后,90%以上已达到成熟阶段。此外,文中还对发育中的卵细胞形态结构进行了详细描叙。  相似文献   

13.
<正>刀鲚,俗称刀鱼,与长江鲥鱼、河豚并称"长江三鲜"。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等多因素的影响,刀鲚资源急剧衰退,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上海在打击非法捕捞的同时,全面掌握了刀鲚人工繁育的技术。近日,10万尾全人工繁育的刀鲚苗种被成功地放流长江。据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的技术人员说,刀鲚是一种溯河产卵鱼类,必须经过水温、水流等外部因子的刺激,性腺才能发育成熟,具有许多纯海水或纯淡水鱼类所不具备的独特的生理、生态及生物学特性,其繁殖的生态条件较为苛刻。2011年,上海取得了刀鲚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成功获得了人工繁育的子一代亲本。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长江三鲜"之首,刀鲚的资源保护一直备受关注。长江流域刀鲚资源组成复杂,除长颌鲚外,还分布有短颌鲚种群。两者皆有溯河洄游和淡水定居的生态表型的相似性,给刀鲚资源的精准保护带来了困难。长颌鲚与短颌鲚物种地位的争论由来已久。早期学者基于生态习性、形态学特征、可量性状和可数性状等将长颌鲚和短颌鲚视为两个独立的物种。21世纪初,一些学者基于线粒体或核基因标记的分析,否定了短颌鲚和长颌鲚的物种地位,而统称其为同一物种——刀鲚,并认为短颌鲚和长颌鲚均为刀鲚的不同生态型。  相似文献   

15.
池塘养殖刀鲚卵巢发育的形态及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石蜡连续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对池塘养殖刀鲚(Coilia nasus)卵巢的各个发育阶段进行了形态和组织学研究,并对卵母细胞各个时相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分析了刀鲚卵巢发育的周年变化规律和产卵类型.结果显示,刀鲚卵巢发育可为6个时期:Ⅰ期卵巢较细,呈线状,长约25 mm,以卵原细胞向初级卵母细胞过渡的细胞为主.Ⅱ期卵巢细柱状,长为40~50 mm,外观呈浅肉红色至肉黄色,2时相卵母细胞占92%以上;Ⅲ期卵巢呈肉色直至浅青色,长55~65 mm,中部逐渐膨大,细胞处于初级卵母细胞的大生长期,由2~4时相卵母细胞组成,其中3时相卵母细胞占60%~75%,出现油滴;Ⅳ期卵巢青色直至灰色,体积急剧增大,呈囊状,约占体腔的2/3,肠大部分被掩盖,肉眼可见增大的卵粒,晚期可见游离的卵粒,细胞处于初级卵母细胞发育的晚期,油滴充满细胞,第4时相卵细胞占86%以上,最大卵径482 μm;V期卵巢柔软膨大,占据腹部绝大部分,外观呈玉绿色,卵粒充满卵巢,清晰易辨,细胞中卵黄和原生质表现出明显的极化现象,核膜消失,卵径为750~900μm;Ⅵ期卵巢为酱紫色,体积明显减小且松软,卵巢腔萎缩,以空的滤泡细胞和2时相细胞为主.刀鲚繁殖高峰期在4-6月,10月中、下旬起卵巢重新进入Ⅱ期,直到翌年2月都停留在Ⅱ期,3月下旬部分刀鲚卵巢开始重新发育.研究表明,刀鲚属一次产卵类型的鱼类,但个体间卵巢发育差异显著,产卵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产》2009,(6):66-67
前不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的对池塘养殖刀鲚人工繁殖技术获得成功,刀鲚胚胎、胚后发育观察研究工作也有较大进展,此项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为刀鲚资源的人工放流奠定了重要基础,开创了洄游性鱼类繁殖养殖技术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刀鲚(Coilia nasus)是一种江海生殖洄游性鱼类,长江口是刀鲚重要的洄游通道。本研究首次关注洄游至长江口卵巢发育比较成熟的繁殖群体的营养状况,并比较分析了其不同组织总脂和脂肪酸组成,为探明长江口水域刀鲚繁殖群体的营养状况及繁殖性能提供参考信息。结果显示,肌肉、肝脏和卵巢中的水分含量依次降低,总脂含量依次增加。饱和脂肪酸(SFA)总量在肝脏中最高,肌肉中最低,3种组织间差异显著(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中C18:1n9c的含量最高,其在肌肉、肝脏和卵巢中的含量依次为(40.88±0.19)%、(35.06±1.84)%和(42.85±2.14)%,肝脏中含量显著低于其他2个组织(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3-PUFA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在肌肉、肝脏和卵巢中依次升高,卵巢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肝脏和肌肉(P<0.05),而后二者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肝脏和卵巢中不饱和脂肪酸(UFA)/SFA的比值依次为2.35、1.67和4.49,n3-PUFA/n6-PUFA的比值依次为4.94、3.87和5.13...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刀鲚(Coilia nasus)溯河生殖洄游规律、性腺发育过程,以及刀鲚繁殖季节洄游到各江段的水温变化、光照周期与强度、渗透压变化、水流强度、生物饵料等环境状况,模拟建立了专门的刀鲚亲本现代化培育池,通过人为调控、模拟刀鲚生殖洄游规律,促使刀鲚亲本生理发育成熟,解决了刀鲚从体成熟到性成熟的技术难题,实现了人工培育刀鲚亲本技术的突破.2012年3月29日-4月8日催产了4批刀鲚亲本,每批均产卵受精,受精率达70%以上,受精率最高达80.2%,平均每条雌鱼得苗2.1万尾.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强养殖刀鲚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规范养殖刀鲚的生产管理,配合加强市场销售监管,使之成为长江"十年禁渔"起好步、管得住的标志性工作。《通知》指出,自2021年5月起,农业农村部将组织各省开展刀鲚养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产》2016,(4):48
2月26日,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南京举行.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跑研究员牵头并联合江苏中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阴市申港三鲜养殖有限公司及泰州市秋雪湖渔业有限公司,历经十年攻关完成的成果"长江刀鲚全人工繁养技术的创建与应用"荣获2015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