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解紫粒小麦籽粒色素的形成机理,以绵阳26和川麦107为对照,研究了紫粒小麦(032-1、漯珍1号、黑粒小麦76、XNZ-1)籽粒发育过程中色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1)在紫粒小麦籽粒发育进程中,籽粒总色素与花色素含量都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花后29 d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2)籽粒总黄酮含量呈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而且紫粒颜色越深含量越高,除黑粒小麦76在花后15 d含量达到最高外,其他紫粒小麦都在开花后22 d左右达到最大值,并且在各个时期都与对照川麦107与绵阳26含量差异显著;(3)籽粒叶绿素含量随着籽粒发育天数先上升后下降,到花后22 d达到最高,到开花后 36 d 时含量已降到很低;(4)类胡萝卜素含量在籽粒整个发育过程中呈下降趋势,在花后36 d左右含量达到最低.因此,可以看出,总色素与花色素是紫粒小麦的关键性色素,在色素的形成过程中主要转化为呈色物质;黄酮是紫粒小麦呈色深浅的重要中介代谢物;黑色素是紫粒小麦的构成色素,且黑色素的形成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降解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光照对紫粒小麦籽粒花色素和黑色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光照时期和光照时间对小麦籽粒色素含量的影响,在紫粒、红粒小麦籽粒发育的不同时期对穗部进行遮光处理,成熟后分别测定籽粒中花色素和黑色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花色素和黑色素的形成积累与光照时期关系密切.从开花后15 d开始,光照时间直接影响花色素和黑色素的形成,处理Ⅱ较处理Ⅰ花色素含量高,黑色素含量更高.紫粒、红粒小麦色素对光照时间反应不一,花色素和黑色素含量随光照时间的增加迅速增加,且品种间差异极显著.当光照时间达到376.5 h时,花色素含量均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渐降低.籽粒成熟时,三个紫粒品种花色素含量较红粒品种高2.2倍.当光照时间达到89.6 h时,紫粒品种黑色素开始积累,且呈直线增加趋势,至籽粒成熟时达最高值;红粒品种在光照时间达到305.3 h时黑色素才开始积累.籽粒成熟时,紫粒品种高原115、黑小麦76和陇春432黑色素含量分别为0.281、0.241和0.223,分别较红粒品种陇春15高2.77、3.23和2.56倍.  相似文献   

3.
对培育的3个不同颜色彩椒果实发育过程中色素和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色彩椒和绿色彩椒有着相似的变化规律,即随着果实的发育成熟,叶绿素呈下降趋势,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呈上升趋势,总酚和类黄酮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紫色彩椒含有相对较高的色素和抗氧化物质,且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即随着果实的发育成熟,叶绿素和花青素呈下降趋势,类胡萝卜素、总酚和类黄酮则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贾森  史振声  朱敏 《玉米科学》2013,21(4):15-19,23
以10个玉米自交系组配成的6个紫玉米组合为试材进行生理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紫色植株的紫玉米组合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及叶绿素a/b值均低于绿色植株的紫玉米组合,类胡萝卜素含量表现为相反的趋势;叶片花青素含量越高,净光合速率越低;紫色植株的紫玉米组合叶片衰老速度较绿色植株的紫玉米组合快。试验还表明,通过紫粒与非紫粒玉米杂交,仍可获得较高的花青素产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明玉米籽粒呈色机理。[方法]以含花青素基因C1的F5代株系及不同杂色玉米F2代为材料,进行考种和籽粒颜色观察,测定了籽粒和果皮花青素值,研究了不同pH提取液的色泽。[结果] F5代株系单穗重、粒重及100粒鲜重比京501大,籽粒有红、红黑和黑等色;F2代穗籽粒有红、红黑和白等色,红黑和红色籽粒花青素测定值比白色高;F5代株系籽粒花青素测定值比京501高;酸性条件下籽粒、果皮提取液颜色由浅红到紫红,碱性条件下提取液颜色由浅粉到黄绿。[结论]玉米籽粒呈现不同颜色与花青苷及pH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小麦中维生素E的含量,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大气压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多反应检测)测定24个不同有色小麦品种(系)籽粒中α-VE、β-VE、γ-VE、δ-VE及总VE含量,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小麦籽粒色素含量,并分析小麦籽粒中维生素E含量与籽粒色素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籽粒颜色品种(系)的VE含量和色素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籽粒色素含量与总维生素E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彩色小麦育种中可以用籽粒色素含量作为高维生素E品种(系)的一个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7.
莲雾农科二号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色泽和色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珍珠莲雾优系‘农科二号’为材料,开展莲雾果实发育过程果皮色泽和色素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伴随着果实发育过程,果皮颜色由黄绿色逐渐向红色转变;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逐渐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呈现为极显著下降、不变、显著下降的趋势;类黄酮、总酚含量先急剧下降后缓慢下降;花色素苷含量在盛花后30 d前后开始显著增加,采收时达到最高值。红绿色指标a值与花色素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和总酚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黄蓝指标b值、综合色度指标h°值与各色素的相关性与a值相反。果皮的转色期为盛花后30 d前后,转色前果皮色泽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类黄酮和总酚共同决定,转色后花色素苷含量对果皮色泽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3个紫化茶树品种(系)(紫福星1号、紫娟、红叶1号)、2个绿叶品种(肉桂、福鼎大白茶)以及1个白化品系(白鸡冠)为供试材料,对主要呈色物质(花青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以及三类植物激素[脱落酸(ABA)、茉莉酸(JA)、水杨酸(SA)]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紫化茶树品种的花青素和ABA含量普遍较高,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ABA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则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分析紫化茶树不同叶位的ABA与花青素含量,结合两者相关基因在不同叶色茶树叶片中的表达情况显示,ABA对茶树花青素合成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粒型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籽粒内细胞分裂素变化动态,给小麦品种选育和化学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对不同粒型小麦籽粒形成、灌浆过程中籽粒内细胞分裂素的变化动态及其与灌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粒型小麦品种籽粒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素含量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在籽粒形成期,籽粒中ZR、iPA含量迅速增加,在开花期后的18~24d达到峰值,其后逐渐下降。籽粒中ZR、iPA含量峰值出现的早晚与籽粒灌浆强度增加的持续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灌水对小麦产量和营养品质的调控效应,在池栽条件下,以河南主推品种矮抗5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灌水模式对籽粒中抗氧化物含量、积累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间灌水可提高籽粒中抗氧化物含量和积累量,其中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均以灌拔节水1水处理最高;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积累量则以灌拔节水+孕穗水+灌浆水3水处理最高。灌水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较不灌水处理平均提高37.5%(2012-2013年)和37.2%(2013-2014年),差异达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籽粒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含量与土壤的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含水量相关不显著,表明较高土壤氮素含量有助于提高小麦籽粒中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含量,促进抗氧化物积累。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叶绿素、叶黄素和花色素含量随着种子的发育逐渐增加。种子发育40天时,叶绿素和叶黄素的含量达到最大值,花色素的含量在种子发育45天时达到高峰.随种应由绿转黄或转紫红最后转黑,叶绿素、叶黄素和花色素含量均降低。黑籽花色素的含量明显高于黄籽。不同品系间及种子发育的不同时期间,叶绿素、叶黄素和花色素的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张树庚  任成梁  杨珍  张德  赵军 《玉米科学》2023,31(3):147-151
选取甘肃省3种基因型的玉米主栽品种(早熟、中熟和晚熟)亲本材料,在母本灌浆期喷施硒肥,在母本果穗子粒生理成熟(乳线大约在1/2位置)和完熟(乳线消失)时期测定秃尖长、出籽率、百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测试种子中硒元素含量和种子活力,分析外源调节物质“富硒叶面调节剂”对制种田玉米产量、子粒硒含量及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有机硒肥对制种玉米部分产量构成因素有一定影响,不同基因型玉米秃尖长减少不显著,出籽率显著增加,显著提高种子中硒含量、种子发芽势和种子发芽率。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图像识别鉴定油菜种子颜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更加方便准确全面地评价油菜种子籽粒颜色,研究探索了种子颜色计算机识别技术鉴定法。采用 数码照相机采集油菜种子的原始图像,根据曝光时间计算矫正系数,用Abode Photoshop CS对图像进行三原色识 别。随机提取20粒种子的RGB值,加权平均后得到RGB平均值,再将RGB平均值转化为HSB系统,获得色相 (Hue) 、亮度(Brightness)和饱和度( Saturation) ,并对种子颜色进行评价。28个不同颜色的油菜种子测定结果表 明, HSB各因素与颜色等级(CI)成极显著正相关。以H和B值对不同类别的黄籽油菜进行分类,可以明显地将肉 眼无法判别差异的纯黄籽区分出来。与肉眼鉴定的颜色等级相比,国际颜色标准RGB、HSB中的各因素均成极显 著相关关系,且精度大大提高,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籽粒颜色的色相(颜色种类) 、亮度和色彩强度(饱和度)的全面 指标。  相似文献   

14.
In order to increase knowledge of seed nutritive value and to demonstrate its relationship in common vetch (Vicia sativa L.) germplasm, 388 common vetch accessions were grown under field conditions in 2008–2009 growing season in Bursa province of Turkey. Seeds were analyzed for seed minerals (Ca, Cu, Mg, Mn, P, S, Zn and K) and crude protein (CP) content. The accession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esta and cotyledon color and seed size, and the results were evaluated by analysis of variance to determin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inerals and CP content, testa and cotyledon colors, and seed weight. In general,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esta colors or cotyledon colors in minerals and CP content. However, seed weight wa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minerals and CP contents in this stud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eed weight wa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some minerals and CP content. The small seed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Ca, Cu, Mg, Mn, S, Zn and CP contents than medium and large seeds.  相似文献   

15.
不同颜色油菜种皮含有不同类型的色素,研究种皮颜色与其色素之间的关系能够为黄籽油菜的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介绍油菜种皮中色素种类、主要色素的含量及测定方法,为黄籽油菜的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野败型杂交水稻种子纯度室内幼苗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野败型杂交水稻及其亲本“三系”和一般常规稻种子在一定浓度的A(盐类化合物)、B(酸类化合物)试剂溶液里进行光照培养,利用其色素代谢差异使幼苗鉴定器官芽鞘和不完全叶表现色泽不同而达到鉴定野败型杂交稻种纯度的目的。通过2a与海南和当地正季生产鉴定相比较,结果显示:用本研究鉴定结果与当地正季生产鉴定结果呈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51(汕优63)和0.9002(协优10号),同时,1a多的生产应用亦表现很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该方法能较好地解决现阶段我国野败型杂交稻种纯度室内鉴定问题而替代海南种植鉴定  相似文献   

17.
玉米子粒色素稳定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比色法对两种玉米子粒花色苷色素的色谱及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星赤糯1号玉米子粒色素最大吸收峰为506 nm,酸性条件下为酒红色;黑包公鲜玉米子粒色素的最大吸收峰为528 nm,酸性条件下为玫瑰红色。两种玉米子粒花色苷色素对室内散射光、温度(20℃~60℃)、食盐、蔗糖、葡萄糖、维生素C、柠檬酸、乙酸、防腐剂苯甲酸钠(C7H5NaO2)以及Mg2+、Zn2+、Mn2+、Ca2+、K+、Na+均表现稳定,对室外自然光、氧化剂H2O2(30%)、还原剂亚硫酸钠(Na2SO3)以及Fe3+、Fe2+、Cu2+表现不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甜玉米种子活力差异近等基因系植株生育后期源库关系,进一步阐明甜玉米种子活力形成的生理基础,以2组种子活力差异的近等基因系材料hv1与lv1、hv2与lv2为试材,研究其生育后期叶“源”和籽粒“库”的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种子活力高的近等基因系材料(hv1和hv2)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较低,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吐丝后,种子活力高的近等基因系材料(hv1和hv2)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较高。研究还表明: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光合生理特性(除叶绿素b含量外)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而籽粒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吐丝后30 d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a含量和总叶绿素含量均显著正相关。因此,适度较强的叶片光合生理,保证光合产物的高效积累,降低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籽粒可溶性蛋白含量,是提高甜玉米种子活力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莲子淀粉的结构特性对带壳莲子加工品质和食用品质影响显著。为提高带壳莲子调理食品的品质,本文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直链淀粉全自动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马尔文激光粒度仪等仪器对4个莲子品种蜡熟期和完熟期莲子淀粉的结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成熟度莲子淀粉中的直链淀粉、抗性淀粉含量和淀粉颗粒粒径随成熟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同一品种不同成熟度莲子淀粉的结晶度随鲜莲成熟度的增大而减小(除京广1号外)。在4个品种中,建选17号和建选35号鲜莲中的淀粉含量在蜡熟期和完熟期都较高,而直链淀粉含量最低,对于延缓淀粉老化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