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牧草蔗新品系的品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八个牧草蔗新品系(含对照)进行了三年品比试验,初步选出牧草蔗新品系981、982和98-32在农艺性状及生长速度方面表现优于闽牧42,产量略高于闽牧42,方差分析结果无显著差异。三个牧草蔗新品系在7月份和11月份取样的粗蛋白质含量均与闽牧42相当或略高,粗脂肪含量和田间蔗糖锤度也均高于闽牧42,表现多汁、清甜、适口性好。综合评价,牧草蔗新品系98-1、98-2和98-32在产量或目标性状方面优于闽牧42。  相似文献   

2.
研究13种豆科牧草与桉树(Eucalyptus spp.)间作的适应性筛选.结果表明:产草量以GC1581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Aubl.) Sw. cv. GC1581)最高(376.73 kg/hm2),与其他参试品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大翼豆(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 (DC.) Urb.)、有钩柱花草(Stylosanthes hamata (L.) Taub. cv. Verano)和热研12号平托落花生(Arachis pintoi Krapov.et W.C. Greg.)不适合在桉树林间种植;参试品种的抗旱等级相差不大,其中以GC1581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Aubl.) Sw. cv. GC1581)最耐旱,抗旱等级为1.16;在6龄桉树林间种植豆科牧草,抗病性和抗虫性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3.
对牧草蔗闽牧42进行了不同行距、不同留茬高度和不同施N水平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综合各种因素以行距50cm、留茬高度5cm、施纯N 120kg/hm2为最佳栽培技术方案.根据对不同时期肥料报酬率的探讨,还提出了闽牧42"轻、重、重、轻"的施肥原则.  相似文献   

4.
于2009年5月在亚热带中山地区引入宽叶雀稗(Paspalum wettsteinii)、威提特东非狼尾草(Pennisetum clandestinum cv.Whittet)、纳罗克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 cv.Narok)和贝斯莉斯克伏生臂形草(Bra-chiaria decumbens cv.Basilisk)4种多年生暖季型牧草,并于当年10月在4种暖季型禾草草地上分别补播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olorum),组成不同的互补饲草生产系统(Complementary forage system);通过对各补播系统牧草全年产量、生长速率和密度变化的研究分析,以期建立全季型优质高产的互补饲草组合模式,为解决该地区饲草供应季节不平衡提供可行方案。结果表明:补播能显著增加产草量(P<0.05),干草产量最高的系统是臂形草+多花黑麦草(26337.1 kg·hm-2);粗蛋白年产量最高的为东非狼尾草+多花黑麦草系统(2903.6 kg·hm-2);各系统可形成良好的饲草季节配置,多花黑麦草在冬春季节成为优势种,产量占全年饲草总产量的40%。  相似文献   

5.
川西南农区高效饲草生产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川西南研究了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玉米(Zeamays)、多花黑麦草-高丹草(Sorghum×S.sudanes)、小黑麦(Tirticoseale wittmack)-玉米-玉米、小黑麦-高丹草、多花黑麦草+光叶苕子(Vicia villosa)-玉米和多花黑麦草+光叶苕子-高丹草6个一年生牧草生产系统的产草量和草种季节配置。结果表明:6个系统的干草产量都达到30×103kg/hm2以上,其中最高的小黑麦-高丹草系统达到36.7×103kg/hm2;6个系统都形成了良好的草种季节配置,生长期达到320d以上,一年的总收获次数为5~8次。  相似文献   

6.
怒江干热河谷牧草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云南怒江干热河谷地区对引进的16个禾本科热带牧草进行区域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 16个牧草品种(品系)均能适应云南怒江干热河谷气候。在产量方面,红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cv. Red)产量最高,干草产量达35 915.00 kg/hm2,极显著高于参试的其他15个牧草品种(P<0.01)。其次是热研8号坚尼草(Panicum maximum cv.Reyan No.8)、热研9号坚尼草(P.maximum CIAT 9)、TD 58坚尼草(P.maximum cv.TD 58)和热研6号珊状臂形草(Brachiaria brizantha cv.Reyan No.6),以上4个牧草品种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杂交臂形草(B.hybrid)(P<0.05),极显著高于参试的其他10个牧草品种。红象草、热研8号坚尼草、热研9号坚尼草、TD 58坚尼草、热研6号珊状臂形草等牧草品种饲草产量高、生长迅速、刈割再生能力强、抗旱性强,适宜在干热河谷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C4牧草在北亚热带的适应性和生产性能,筛选出适合北亚热带中山地区种植的牧草,于2009年5-11月,对宽叶雀稗Paspalum wettsteinii、威提特东非狼尾草Pennisetumclandestinum cv.Whittet、纳罗克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 cv.Narok和贝斯莉斯克伏生臂形草Brachiaria decumbens cv.Basilisk进行田间栽培试验,研究各种群产草量、营养成分、高度和密度等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臂形草和非洲狗尾草的干物质产量显著高于宽叶雀稗和东非狼尾草(P0.05);饲草供应集中于7月中旬-9月底;2)非洲狗尾草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牧草(P0.05);3)4种牧草品质营养期优于开花期,适宜于营养期刈割。对各指标综合评价后初步认为,4种牧草的种植表现由好到差依次为非洲狗尾草、臂形草、宽叶雀稗和东非狼尾草。  相似文献   

8.
对牧草蔗闽牧42进行不同行距、不同留茬高度和不同施N水平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综合各种因素以行距50cm、留茬高度5cm、施纯N120kg/hm^2为最佳栽培技术方案。根据对不同时期肥料报酬率的探讨,还提出了闽牧42“轻、重、重、轻”的施肥原则。  相似文献   

9.
不同前茬对混播草地建植初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择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 inacea)和鸭茅(Dactylisg lomerata),在三峡库区沿江地带3种前茬分别为水稻(Rice)、沟叶结缕草(Manila grass)和黄豆(Soybean)的退耕地进行混播试验,研究当年的生长动态、产草量组成及其越夏率。结果表明:禾本科牧草与白三叶混播,产草量显著高于与苜蓿的混播组合,且产草量比重相对稳定;苜蓿竞争性差,不适宜混播;土壤条件显著影响混播效益及其产草量;结缕草茬的土壤肥力低,禾本科牧草长势差,有利于豆科牧草生长,其产草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种前茬;黄豆茬土壤肥力好,禾本科牧草早期生长旺盛,将抑制豆科牧草;水稻茬的混播组合相对稳定;土壤肥力直接影响混播牧草的越夏率;伏旱来临之前,良好的草层盖度有利于牧草越夏。  相似文献   

10.
台湾象草引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3年从台湾引进的台湾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cv.Guiminying)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以及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台湾象草适应性广泛,抗寒,产草量高,年干草产量35.75 t·hm-2,比桂牧1号杂交象草[(P.purpureum cv.Mott)×(P.americanum×P.purureum) cv.Guimu No.1](26.76 t·hm-2)、华南象草(P.purpureum cv.Huanan)(23.34 t·hm-2)分别提高了33.59%和53.19%。此外,台湾象草再生性好,蛋白质含量高,达10.5%,氨基酸总量达7.89%,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有望成为亚热带地区优良牧草品种。  相似文献   

11.
2001-2002年对饲用甘蔗闽牧42在贵州南部进行引种试验。结果表明:饲用甘蔗闽牧42耐热、抗旱能力特强,较耐寒、瘠,在贵州南部种植能安全越冬,生长天数为254天左右。闽牧42的分蘖能力较强,单株分蘖一般为28个左右,生长速度快,株高60-100cm时开始刈割,年刈割5次,全年鲜草产量可达150t/hm^2左右。鲜草品质佳,其中脂肪含量为3.73%、蛋白质含量为9.58%、粗纤维含量为40.73%、粗灰分含量为7.63%、Ca含量为0.82%、P含量为0.36%、无氮浸出物含量为31.7%,是贵州南部地区推广种植的一种优质高产饲料作物。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沿海滩涂地区牧草高产栽培技术,以4种禾本科牧草为材料,研究了3种不同的栽培措施对不同饲草品种的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覆秸秆与添加保水剂处理饲草的产量和叶/茎比显著高于对照(P<0.05)。同一品种,覆秸秆处理饲草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粗蛋白(CP)、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和体外可消化干物质产量最高,粗灰分(Ash)、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最低,品质最好,其次是添加保水剂处理,对照最差。不同品种之间的饲草产量和品质差异显著(P<0.05),其中青贮玉米(Zea mays L.)和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orghum sudanese)表现较好。在沿海滩涂地区,覆秸秆和添加保水剂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饲草产量,改善饲草品质,但不同品种之间产量和品质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留茬高度对闽牧42牧草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设置留茬高度分别为 0、6、12cm 3个处理 ,对闽牧 4 2牧草影响的结果表明 :留茬高度为 6cm时 ,闽牧4 2牧草的平均再发植株数、干草产量分别是 12 9 1株 /m2 和 4 1 83t/hm2 ;0cm时 (与地面平割 ) ,可明显降低闽牧 4 2牧草的平均再发植株数 (P <0 0 1) ,进而显著降低牧草的产量 (P <0 0 5 ) ,与留茬高度 6cm相比 ,平均干草产量下降了 13 3% ,再发植株数降低了 13 2 %。而留茬高度为 6cm和 12cm之间的平均干草产量差异不大 (P >0 0 5 ) ;留茬高度对闽牧 4 2营养成分和生长速度的影响均不显著 (P >0 0 5 )。故收割时适宜的留茬高度为 6cm。  相似文献   

14.
适宜的刈割方式是牧草管理和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能促进牧草的再生和分蘖(枝),提高牧草的产量和改善营养价值。不同的刈割方式(包括刈割时间、刈割次数、留茬高度)对牧草的生长、再生及牧草周围的环境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本文综述了刈割对牧草的生长、再生、草地群落结构、草地生产力及草地微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针对宁夏半干旱区7龄以上苜蓿(Medicago sativa)草地退化导致的牧草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本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披碱草(Elymus nutans)、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鸭茅(Dactylis glomerata)补播对退化草地苜蓿主要农艺性状和牧草品质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评价其改良效果。结果表明:补播禾草对苜蓿株高、叶茎比、一级分枝数和干草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补播苇状羊茅干草产量最高,其次为多年生黑麦草和无芒雀麦;补播禾草对牧草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PCA分析得出,补播鸭茅、苇状羊茅综合性状分别排第一、二位。因此,可根据不同改良目的选择不同禾草种类进行补播,苇状羊茅可显著提高退化苜蓿草地生产性能,补播鸭茅可显著改善退化苜蓿草地牧草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饲粮中用闽牧6号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cv.Minmu 6)鲜草代替等量干物质羊草(Leymus chinensis)干草对奶牛生产性能及乳品质的影响,选用24头胎次一致(1胎)、产奶量相近(15kg左右)的荷斯坦奶牛,设置6个处理,各处理间饲粮中闽牧6号杂交狼尾草的重量分别为:0(CK)、7.50、15.00、22.50、30.00和37.50kg。试验期40d(预试期10d,正试期30d)。结果表明,1)夏季30~37℃条件下,在中低产奶牛饲粮中使用7.5~37.5kg杂交狼尾草鲜草替代羊草干草,各处理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差异不显著(P0.05)。2)从试验前、后产奶量的对比来看,与全干草的对照组相比,给饲鲜草的试验组产奶量相对更稳定。3)饲粮中供给22.5kg杂交狼尾草鲜草时,每100g牛乳中α-亚麻酸含量最高为15.88mg,比CK增加了43.41%(P0.05)。由此可知,夏季高温条件下,在奶牛饲粮中供给杂交狼尾草鲜草有助于稳定产奶量,并提高部分试验组乳中α-亚麻酸含量。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青海省适宜的禾豆混播方式,本研究以行距为30 cm,25 cm,20 cm和15 cm混播、间作、单播燕麦(Avena sativa)和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两种饲草,分析研究不同混播方式下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以期为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燕麦与饲用豌豆混播草地的建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间混作对饲草相对生长速率及饲草总产量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混播处理的草产量高于间作处理。不同播种行距对饲草产量具有显著影响,饲草产量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30 cm>25 cm>15 cm>20 cm。间混作对饲草营养成分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混播处理的粗蛋白含量高于间作处理,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低于间作处理,说明同行混播更有利于提高饲草品质;行距为30 cm与25 cm时,其各营养指标相对优于其他两个行距。通过合理的群体空间结构配置可以提高草产量,其中混播间距30 cm处理综合表现最优,其次为间作行距30 cm播种。  相似文献   

18.
在湘南红壤丘陵区以南非马唐(Digitaria smutsii)、索兰德狗尾草(Sorander bristlegrass)、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分别与罗顿豆(Lotononis bainesii)进行混播试验,以探明其最佳混播组合及其混播比率与混播方式。结果表明:本试验中,隔1行罗顿豆种2行南非马唐处理和隔2行罗顿豆种1行南非马唐处理是产草总量潜力较高的栽种模式,散栽50%罗顿豆和撒播50%索兰德狗尾草处理是粗蛋白产量潜力最高的栽种模式;罗顿豆与3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混播,相同处理下不同禾本科牧草总产量和粗蛋白产量差异明显,当罗顿豆和禾本科牧草用量各为正常用量的50%时,同一禾本科牧草条播与撒播处理对产草总量无显著影响;与禾本科牧草单播相比,次年相应混播处理均能提高牧草总产量和粗蛋白产量。  相似文献   

19.
2018~2020年,对国内12份谷子材料进行饲草生产适应性与成本效益评价,以期筛选适宜呼和浩特地区种植的饲用谷子材料。结果表明:参试材料株高、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变幅分别为146.8~202.2cm、38819.40~63181.6kg/hm2和10469.9~16698.2kg/hm2,3项指标在不同材料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年平均鲜草产量与株高的回归方程为:Y=-20245.917+384.250X,干草产量与株高的回归方程为:Y=-4792.872+99.097X;材料DXXM-13-2饲用品质优于蒙金谷1号;成本效益分析表明,净利润最高的是DXXM-13-2,为8712.75元/hm2。综合分析表明,材料DXXM-13-2和蒙金谷1号较适宜在呼和浩特地区推广种植,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优质饲草。  相似文献   

20.
施肥对野生大豆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N、P、K肥单施与混施对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生长发育、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与混施者,野生大豆干草产量比对照分别高34.5%和77.3%;单施干草产量比对照分别提高31.7%、48.2%和23.5%;N、P、K混施或N、P混施,分别比对照提高104.6%和93.2%;单施P、K,株高分别为27.3和25.3cm,冠高分别比单施N肥高11.3和11 cm;单施N、P、K,饲草粗蛋白质(CP)含量在现蕾期和盛花期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但结荚期则差异显著(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N、P、K混施则能显著提高饲草CP含量,比对照提高21%,而NDF和ADF含量则分别下降12%和11%;综上所述,N、P、K混施比单施更有利于提高野生大豆的饲草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