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西瓜枯萎病菌镰刀菌酸对西瓜苗的致萎活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纯的西瓜枯萎病菌镰刀菌酸对供试的4个西瓜品种胚根生长均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瓜苗也有强烈的致萎作用。但不同品种的表现有所差异,4个西瓜品种对镰刀菌酸的抗性与它们对枯萎病的抗性一致。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具不同抗性的西瓜品种为鉴别品种,用浸根接种法鉴定了来自我国8个省(市、自治区)的9份西瓜枯萎病菌分离物的致病性分化。结果表明在我国存在着西瓜枯萎病生理小种的分化.  相似文献   

3.
西瓜苦萎病菌镰刀菌酸对西瓜苗的致菌活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纯的西瓜葳萎病菌镰刀菌酸对供试的4个西瓜品种胚根生长均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瓜苗也有强烈的致萎作用。但不同品种的表现有所差异,4个西板品种对镰刀菌酸的抗性与它们对苦萎病的抗性一致。  相似文献   

4.
用生物间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对8个梨黑星菌单孢分离物与10个梨品种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梨品种中至少含有6个抗梨黑星病基因。其中,鸭梨不含抗病基因,菊水梨只含1个抗病基因,金川梨、金花梨、苍溪梨可能分别含1~2、1~3、1~4个抗病基因,其余品种可能分别含有1~5或1~6个抗病基因;根据分离物与梨品种相互作用的抗感表现,可把8个梨黑星菌划分为5~6个不同的类型。  相似文献   

5.
生物间遗传学在梨品种与梨黑星菌相互作用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汤浩茹  王永清 《果树科学》1998,15(3):223-227
用生物间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对8个梨黑呈菌单胞分离物与10个梨品种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梨品种中至少含有6个抗梨黑星病基因,其中,鸭梨不含抗病基因,菊水梨只含1个抗病基因,金川梨,金花梨,苍溪梨可能分别含1~2,1~3,1~4个抗病基因,其余品种可能分别含有1~5或1~6个抗病基因,根据分离物与梨品种相互作用的抗感表现,可把8个梨黑星菌划分为5~6个不同的类型。  相似文献   

6.
西瓜枯萎病是西瓜产业中最为重要的土传病害之一,利用抗病品种仍然是最理想的防治途径,然而新培育的抗病品种引入其他地区后抗性容易丧失,因此了解新品种抗性特点有助于品种推广应用。本试验通过菌土接种法鉴定了8个西瓜品种对枯萎病生理小种1的抗性,并利用分子标记进行验证。结果显示,6个供试西瓜新品种表现为中抗,与分子标记检测结果一致。其中申选958、申蜜968和申蜜6号在3次不同时间的重复试验中抗性表现差异较大,表明其抗性对环境因子尤其是温度和湿度较敏感。申抗988与申选958具有相同的抗病亲本,且分子标记检测基因型一致,但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二者抗性表现差异也较大,表明由于亲本材料不同,品种间可能存在不同的微效基因或基因互作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多基因手段结合形态学特征重新确定广西杧果炭疽病菌的分类地位,并统计分析各种类病菌的分布,了解广西杧果炭疽病菌的种类和优势群体,为进一步研究我国杧果炭疽菌及其病害的诊断、防控提供有力依据。【方法】从广西百色市、南宁市、钦州市等杧果产地采集杧果不同部位的炭疽病害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对所得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证明为杧果炭疽病菌。对病菌的ITS和ACT、GPDH、TUB2、CAL多基因位点进行扩增和测序,各基因序列按ITS、GPDH、ACT、TUB2、CAL的顺序相连接形成复合序列,采用MEGA 6.06软件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病菌的形态特征鉴定其分类地位,并统计各种类病菌的总分离率及其在不同地区、植株不同部位的分离率。【结果】获得50株杧果炭疽病菌菌株,分别属于3个种:Colletotrichum asianum、C.fructicola、C.siamense,其中36株为C.asianum、12株为C.fructicola、2株为C.siamense。C.asianum、C.fructicola、C.siamense的总分离率分别为72%、24%、4%;C.asianum在所有检测地区、植株部位均能分离到,且分离率均最高,超过57.1%;C.fructicola能从所有检测地区、枝条以外的植株部位分离到,其中花梗上的分离率最高,为42.9%;C.siamense仅从百色市的果实上分离到,分离率为13.3%。【结论】广西杧果炭疽病菌主要有C.asianum、C.fructicola和C.siamense 3个种,均属于C.gloeosporioides复合种,其中C.asianum为优势种,C.fructicola是我国杧果炭疽病菌的新记录种;病菌的种类与地理来源、侵染部位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不同西瓜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表现不同,目前尚缺乏系统的体系来准确鉴定西瓜枯萎病菌的侵染性。本文比较了现有的西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技术,对西瓜抗枯萎病机理及其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西瓜抗枯萎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抗病育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西瓜枯萎病是西瓜产业中最为重要的土传病害之一,利用抗病品种仍然是最理想的防治途径,然而新培育的抗病品种引入其他地区后抗性容易丧失,因此了解新品种抗性特点有助于品种推广应用。本试验通过菌土接种法鉴定了8 个西瓜品种对枯萎病生理小种1 的抗性,并利用分子标记进行验证。结果显示,6 个供试西瓜新品种表现为中抗,与分子标记检测结果一致。其中申选958、申蜜968 和申蜜6 号在3 次不同时间的重复试验中抗性表现差异较大,表明其抗性对环境因子尤其是温度和湿度较敏感。申抗988 与申选958 具有相同的抗病亲本,且分子标记检测基因型一致,但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二者抗性表现差异也较大,表明由于亲本材料不同,品种间可能存在不同的微效基因或基因互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西瓜炭疽病是由瓜类炭疽病菌诱导发生的一种全球性病害,对瓜类危害极大,仅次于西瓜枯萎病。从西瓜炭疽病病菌的病理学研究入手,进而对西瓜炭疽病的抗性育种概况、抗性基因研究、品种抗性鉴定以及防治方法等多方面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阐述,以期能够为西瓜炭疽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苹果炭疽叶枯病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国苹果主产区苹果炭疽叶枯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苯并咪唑类、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和咪唑类杀菌剂敏感性的现状,旨为苹果炭疽叶枯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以及为苹果炭疽叶枯病菌抗药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区分剂量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对采自于我国苹果主产区的117个苹果炭疽叶枯病菌菌株进行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咪鲜胺的敏感性测定,并对随机抽测的28个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进行序列分析。【结果】117个供试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抗药性频率为100%,均为高水平抗性菌株(HR)。随机抽测24个菌株的β-tubulin基因,其中23个菌株的β-tubulin蛋白第198位氨基酸从谷氨酸(Glu)突变为丙氨酸(Ala),另外1个菌株ZG4-7的第200位氨基酸从苯丙氨酸(Phe)突变成酪氨酸(Tyr)。苹果炭疽叶枯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戊唑醇对供试菌株的EC_(50)值(ρ,后同)为0~0.843 0 mg·L~(-1),平均EC_(50)值为0.155 5 mg·L~(-1),75.21%的菌株对戊唑醇表现出低水平抗药性,设置质量浓度为5 mg·L~(-1)时,对供试群体的平均抑制率为92.72%。苹果炭疽叶枯病菌供试群体对咪鲜胺的敏感性较强,平均EC_(50)值为0.011 9 mg·L~(-1),设置质量浓度为0.5 mg·L~(-1)时,咪鲜胺对供试群体的平均抑制率为95.02%。【结论】苹果炭疽叶枯病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甲基硫菌灵表现出高抗性;对DMIs类杀菌剂戊唑醇表现出低水平抗性,但已产生高水平抗性菌株;对咪唑类药剂咪鲜胺敏感性较强。  相似文献   

12.
西瓜炭疽病菌产毒条件优化及其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瓜炭疽病菌进行了产毒条件优化、粗毒素的生物活性及其理化性质测定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培养条件
对病原菌粗毒素活性的影响不同,pH 值为6 的Richard 培养液产生的粗毒素的生物活性最强,培养温度25 ℃、黑暗条件下
持续振荡培养20 d 为最佳产毒条件。粗毒素接种西瓜茎蔓可产生与病菌作用相同的发病症状,对种子胚根生长及种子萌发
有抑制作用,对幼苗有致萎作用,说明该粗毒素是西瓜炭疽病菌侵染过程中的主要致病因子。以病菌粗毒素接种10 种供试
植物,其中甜瓜、西葫芦及草莓发病症状明显,而番茄、茄子及辣椒均未见发病症状。  相似文献   

13.
王东  杜姗姗  李冠 《园艺学报》2016,43(5):991-997
从新疆哈密瓜(Cucumis melo L.)主产区之一的鄯善县采集表现病毒病症状的哈密瓜嫩叶,经昆诺藜连续3次单斑分离纯化后,采用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分析,将该分离物鉴定为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利用该分离物,采用汁液摩擦接种法对12个常见的甜瓜商业品种和13个国际通用的甜瓜白粉病生理小种鉴别寄主进行室内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品种中没有免疫和高抗品种,表现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的品种分别有1、11、10和3个,其中表现抗病的为Iran H。  相似文献   

14.
西瓜枯萎病复合抗性筛选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属于不同生理小种的5个西瓜枯萎病菌分离物对抗性不同的4个西瓜品种进行了孢子液水倍法混合接种和间隔诱导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间隔诱导接种由于存在“交叉保护”作用,不宜在复合抗性筛选中采用。提出了复合抗性筛选的方法是在单一接种筛选出高抗材料的基础上再进行混合接种筛选。  相似文献   

15.
西瓜炭疽病菌已发现有7个小种,其中小种1、2和3的流行最广,为害最重,是西瓜抗性育种的主要对象.许多西瓜材料抗小种1和3,感小种2,遗传研究证实对小种1和3的抗性为同一显性基因控制,对小种2的抗性也是单基因显性遗传.以非洲材料为抗源,美国育成了众多抗或兼抗炭疽病的中晚熟品种.抗性鉴定室内一般在1叶期,采用浸泡法、点滴法或喷雾法接种,大田则在傍晚,以喷雾法于2叶期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辽宁地区葡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代森锰锌、戊唑醇、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4种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现状,为其有效的化学防治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采用区分剂量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对辽宁的6个葡萄产区的120个葡萄炭疽菌株进行敏感性测定。【结果】辽宁地区葡萄炭疽病菌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戊唑醇对供试菌株的EC_(50)值为0.677 1~2.691 0 mg·L~(-1),平均EC_(50)值为1.474 9 mg·L~(-1),29.17%的菌株对戊唑醇表现出抗药性,沈阳地区葡萄炭疽抗性频率最低为16.67%,葫芦岛地区葡萄炭疽最高抗性频率为45%;代森锰锌对供试菌株的EC_(50)值为11.156 5~65.934 3 mg·L~(-1),平均EC_(50)值为19.834 6 mg·L~(-1),28.33%的菌株对代森锰锌表现出抗药性,其中,葫芦岛地区葡萄炭疽菌对代森锰锌抗性频率最高,达45%;葡萄炭疽病菌供试群体对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较强,平均EC_(50)值分别为0.011 5 mg·L~(-1)和0.061 1 mg·L~(-1),不同地区的EC_(50)值差异并不明显,且未在试验中发现抗性菌株。【结论】葡萄炭疽病菌对戊唑醇和代森锰锌表现出中低的抗药性;对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敏感性较强。  相似文献   

17.
用属于不同生理小种的5个西瓜枯萎病菌分离物(Fonisolate)对抗性不同的4个西瓜品种进行了孢子液水培法混合接种和间隔诱导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间隔诱导接种由于存在“交叉保护”作用,不宜在复合抗性筛选中采用。提出了复合抗性筛选的方法是在单一接种筛选出高抗材料的基础上再进行混合接种筛选。  相似文献   

18.
采用乙醇、水和丙酮为溶剂提取并获得柑桔皮和种子的提取物,以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玉米青枯病菌Fusarium gramincarum、西瓜炭疽病菌Colletetrichum orbicalare、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sp.cucumerinum、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和茄子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等8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为靶标,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柑桔提取物对8种供试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提取物对供试的8种病原真菌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最好,且3种溶剂的种子提取物的抑菌效果一般要高于桔皮提取物。  相似文献   

19.
柑橘砧木影响着柑橘品种多种园艺学与病理学性状,选育优良砧木是柑橘优质丰产的基础。本研究以13个枳属及其杂交种砧木为研究对象,分别嫁接黄龙病接穗后,通过观察症状表现及黄龙病菌浓度检测评估供试砧木对黄龙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的砧木品种嫁接病穗3个月后除LT54、LT52、飞龙枳和枳柚外上均表现出了黄龙病症状,嫁接6个月后所有供试砧木品种均表现出黄龙病症状。黄龙病菌浓度检测结果显示,嫁接3个月后除了8株砧木外结果均为阳性,嫁接后6个月所有砧木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供试接穗嫁接前和嫁接6个月后的病菌平均浓度相当。本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砧木品种均不抗黄龙病,为抗柑橘黄龙病砧木的进一步筛选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板栗品种对疫病的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板栗离体枝条上接种栗疫病病原菌,对感染后的病斑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板栗品种对疫病菌的感染程度不同,在供试的21个品种和类型中,病斑较小的品种(类型)主要有北峪2号和兴隆城9号,其次为野生板栗、渤海所18、燕魁、短花栗等7个品种和类型,以上品种抗病性较强,抗病性强的品种占供试品种的33.3%;抗病性弱的品种有红光栗、怀黄、怀九等,抗病性弱的品种占取样量的38.1%,以红光栗抗病性最弱,病斑面积显著地高于其它品种。不同生态品种群中均有抗性强的品种和抗性弱的品种。不同品种在感染病菌后对病菌的抗扩展能力不同:红光和怀黄品种的抗扩展能力最差,且病斑上病菌的分生孢子多;野生板栗的抗病性强,病菌侵染后有自愈现象;北峪2号和兴隆城9号感染病后病斑扩展速度显著慢于其它品种。通过试验把供试的品种分为抗性强品种、中度抗性品种。中度感病品种和抗性差的品种共4类。通过接种来源不同的毒性菌株,证明不同板栗品种对强毒性菌株的抗病性表现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