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西畴县猎蝽科昆虫多样性状况和区系特征,于2016年6月-2017年10月,对西畴县猎蝽科昆虫进行调查,采用路线调查法,利用网捕,共采集猎蝽科昆虫标本67号,隶属于2亚科10属16种。多样性分析显示,物种丰富度指数以猛猎蝽属最高,其次为彩猎蝽属;多样性指数以猛猎蝽属最高,其次为脂猎蝽属;优势度指数以犀猎蝽属、真猎蝽属、素猎蝽属和盗猎蝽属最高,其次为壮猎蝽属;均匀度指数以彩猎蝽属最高,其次为猛猎蝽属。各种数量均较少,优势种不明显。随海拔变化,猎蝽科昆虫分布存在差异,以海拔1 100-1 200m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为最高,海拔1 500-1 600m最低;同时,不同乡镇物种分布与多样性也存在差异。西畴县猎蝽科昆虫东洋区特征极显著,仅1种为东洋-古北区共有分布;同时,华南区特征明显,西南、华南、华中共有成分较多。  相似文献   

2.
为弄清贵州清水河自然保护区蝽次目昆虫区系特征,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对保护区蝽次目昆虫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共有蝽次目昆虫88种(亚种),隶属于12科62属,其中以蝽科种类最多,有40种,其次为缘蝽科,有19种,再次为猎蝽科,有10种。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系中,东洋区成分显著,但具有较多古北区成分,东洋区-古北区共有物种占种总数37.5%,并杂有少量其他区系成分;在中国动物区系中,以西南区成分为主,但与华南区和华中区有较多共有成分,西南-华南共有种占81.8%,西南-华中共有种占76.1%。贵州清水河自然保护区蝽次目昆虫具显著东洋区特征和本区域独有特点。  相似文献   

3.
2016年5~8月对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甲虫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获得1828头标本,经鉴定隶属于40科194属271种。在物种数量方面,叶甲科种数最多,共35种(12.92%),其次为步甲科共31种(11.44%)和天牛科共23种(8.49%);在物种个体数量上,瓢虫科个数最多,共376个(20.57%),其次为叶甲科共365个(19.97%)和步甲科共150个(8.21%)。全年优势种为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采用ɑ-多样性测度方法对不同月份和海拔进行分析得出:不同月份的多样性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7月8月6月5月,且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保持一致,表明该地区甲虫生态群落较稳定;1000~1500m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由于种类较少,不同海拔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走势表现为不相关。  相似文献   

4.
太子山次生林区昆虫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路线调查和样地调查资料,鉴定记录到太子山次生林区昆虫物种计有13目131科507属682种。研究分析了10种不同森林类型中昆虫物种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E)、优势度指数(D)和相似性系数(J),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物种组成复杂多样的森林类型,其昆虫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高,而优势度指数较低;不同森林类型间昆虫相似性系数较低,其中高山杜鹃灌丛与其它森林类型间相似性最低。  相似文献   

5.
西藏色季拉山西坡种子植物多样性垂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色季拉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的植被,分析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及其原因。结果表明:色季拉山西坡共有植物288种,分属58科163属;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植被依次为针叶林(3000~3200m)、暗针叶林(3300~4200m)、疏林及灌丛(4300~4400m)、高山草甸(4500~4800m);科数、属数、种数、灌木物种丰富度和草本物种丰富度随海拔梯度变化均呈双峰曲线,但乔木物种丰富度呈单峰曲线;Shannon-Wiener指数及Simpson指数均在海拔3300m处最大,β多样性指数在海拔3500m处最大,3个多样性指数均在海拔3700m处最低;种数/属数及属数/科数随海拔升高呈双峰曲线,种数/科数则随海拔升高而增大;立木株数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胸高断面积及最大胸径在海拔3900m处最高,最大树高则出现在海拔3600m处;物种丰富度与海拔及坡向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并可用不同的回归方程较好地描述,而与坡度、坡位及郁闭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北坡植物群落间物种共有度的海拔梯度变化(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梯度格局法在长白山北坡海拔700-2600 m之间每100 m设置一样地,共计20块样地,应用Jaccard指数,对植物群落间物种共有度的海拔梯度变化进行了分析。不同海拔群落间的共有度,无论以哪一层次的植物种来表达,基本都以与其最相邻海拔的群落之间为最高。相邻海拔群落的不同层次物种间的共有度变化存在相似性和相异性;但如相邻海拔的两个群落属于不同植被类型,其共有度则较低。群落间物种共有度的峰值与谷点反映了植被的海拔梯度格局,且灌木种的物种更替在这些地段具有非常明显的规律。在同一海拔差群落间的共有度数值都非常接近,并均随着海拔差的增加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群落各层次物种的构成有很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藏东南是喜马拉雅地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重要组成单元,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的第二大科,但对该科植物在藏东南地区的物种数量及分布规律仍然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确定了藏东南地区的兰科植物种类及其生活型;并将研究区域按500 m划分为9个海拔梯度,结合系统发育分析了兰科植物垂直分布格局。结果共发现野生兰科植物89属336种(变种),其中地生兰187种、附生兰136种、菌类寄生兰13种。整体来看,兰科植物主要集中分布在1 500~3 500 m海拔段,尤其在海拔2 000~2 500 m分布最多。研究结果表明,藏东南兰科植物呈"中间高度膨胀型"海拔分布趋势,其生活型也有同样的趋势。相邻海拔梯度的兰科植物相似性系数较高,随着海拔差距增大,相似性系数也随之降低。兰科植物区系成分中热带亚洲成分最高(32.8%),其次为中国-喜马拉雅成分(26.2%)和中国特有成分(15.3%)占绝对优势,3者之和占总种数的74.3%。  相似文献   

8.
该文于2015年5月至9月在河北黑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选取多个样地,采用灯光诱集的方法对其蛾类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经鉴定共计21科255属364种;其中夜蛾科物种多样性最高,为135种,占总物种数的37.09%;20种以上的科6个(占总种数80.22%),10种及以上的科9个(占90.12%),5种以上的科12个(占95.88%),其余9科共有15种,占4.12%。表明该森林公园的蛾类物种多样性总体较高。采用ɑ-多样性测度方法分别对该森林公园蛾类的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优势度指数(D)进行了分析,发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在7月份达到最高,分别为250和11.6215,9月份均匀度指数最高,达到2.1816,日土苔蛾为全年中的优势种。初步结果表明:不同月份间蛾类群落的组成存在较大差异,说明该森林公园的整体生态结构较稳定,环境较好。  相似文献   

9.
藏东南嘎隆拉和墨脱河谷蚂蚁群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揭示藏东南地区蚂蚁群落的生态学规律,对藏东南嘎隆拉和墨脱河谷不同样地的蚂蚁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揭示藏东南地区蚂蚁多样性。[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和手拣法进行调查;利用Estmaete S 9.1.0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抽样充分性;利用多样性分析法,分析了蚂蚁群落的组成、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群落均匀度及群落相似性等群落特征。[结果]合计发现蚁科Formicidae昆虫8亚科,45属,96种。分析发现,不同植被类型优势种和稀有种组成不同,稀有种较多。低海拔区域的沟谷雨林和常绿阔叶林蚂蚁优势种具有明显的热带和亚热带特征。多样性分析发现,各样地中的蚂蚁群落物种丰富度0 42种,个体密度0.0 1 805.6头·m-2,多样性指数02.285 5,均匀度指数0.251 0 0.873 6,优势度指数0.147 0 1.000 0。其中海拔1 200 m沟谷雨林的蚂蚁物种丰富度最高(42种);海拔1 450 m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多样性指数最高(2.285 5),优势度最低(0.147 0);海拔2 960m高山松林均匀度指数最高(0.873 6);高海拔的针叶林蚂蚁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最低,优势度最高。北坡分布的物种稀少,南坡物种丰富;群落相似性系数表明不同海拔和植被的蚂蚁群落间差异显著。[结论]嘎隆拉和墨脱河谷生境存在明显差异,蚂蚁群落的物种数目、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呈现随海拔升高和植被的更替而降低的规律,但在南坡下部和中部出现2个峰值,分别为热带和温带物种的聚集群,表现出多域效应现象(Multi-Domain Effect)。植被、海拔和坡向对蚂蚁物种的分布和多样性影响深刻。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云南蒋家沟流域土壤种子库在不同海拔梯度上的变化特征,明确种子库对植被垂直带谱的响应性机制及群落恢复潜力,选取蒋家沟流域8条海拔带[Ⅰ(2700~2900 m)、Ⅱ(2500~2700 m)、Ⅲ(2300~2500 m)、Ⅳ(2100~2300 m)、Ⅴ(1900~2100 m)、Ⅵ(1700~1900 m)、Ⅶ(1500~1700 m)、Ⅷ(1300~1500 m)]为研究对象,对其植物群落土壤种子库的数量特征、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种子库相似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Ⅲ、Ⅱ海拔带的平均物种数和种子密度显著高于Ⅶ、Ⅷ海拔带,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与物种数量随海拔降低而逐渐减少;Ⅰ、Ⅱ、Ⅲ海拔带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M)大于5.000,Ⅶ、Ⅷ海拔带M小于3.000。种子库萌发物种以菊科和禾本科草本植物为主,海拔2300 m以上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海拔2100 m以下则以1年和2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各海拔带物种分布均匀性较好,除Ⅵ海拔带外,其余海拔带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大于0.900。Ⅲ海拔带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最高,分别为0.942和3.006;Ⅶ海拔带的D和H最低,为0.810和1.720。除Ⅶ、Ⅷ海拔带以外,其余海拔带的土壤种子库均与临近海拔带种子库相似性最高,Sorensen相似性系数(CS)为0.400≤CS<0.550,且整体上表现为随海拔升高CS逐渐减小的趋势。蒋家沟流域植被群落土壤种子库的变化受海拔梯度的影响,与蒋家沟流域内气候的垂直地带分布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