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天壮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在花生上的示范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后,凭借其优异的增温保墒性能和增产增收的特点在我国得以大面积推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花生生产国,以春花生为主的东北花生种植区、黄淮海花生种植区在花生栽培上大面积使用地膜覆盖技术,而近几年由于农田土壤残膜积累造成的一系列弊端逐渐显露:过量的残膜会对作物根系的深扎以及对土壤水分、养分的吸收造成极大的影响,进而造成弱苗、死苗、倒伏和减产等问题。在保证产量和增温保墒性能的前提下寻找普通聚乙烯地膜的替代品—可降解地膜便成为了农业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为验证山东天壮氧化生物双降解膜在花生生产中的增温保墒、省工环保等效果,为以后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河北省唐山市滦县春花生上进行了大面积示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我国花生常年地膜覆盖面积超过2 400万亩,由于花生生产上应用的地膜厚度多为0.006 mm,甚至为0.004 mm的薄膜,收获后回收困难,花生秧和土壤中残膜较多,对生产效益、土壤地力和生态环境均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还影响花生秧的饲用等。降解地膜能够减少花生秧和土壤中的地膜残留,减少人工捡拾,一定程度上减轻残膜污染,提高花生秧的利用率,增加花生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3.
生物降解农膜与普通地膜覆盖小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残膜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日益突出.为解决残膜对农业环境的危害,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降解地膜,经过中国农科院、全国农技中心等单位多年研究,发现降解膜基本具有和普通地膜相同的覆盖效果,但裂化、碎化明显,地面残膜留量少,残膜有害化程序低.本文主要研究了在西安地区不同诱导期的降解膜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尉犁县棉花地膜覆盖种植近30年,由于缺乏残膜回收的有力措施,造成残膜在农田土壤中逐年增加,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本文针对尉犁县棉花使用不同厚度地膜进行机械回收,计算出残膜回收率,为大面积推广使用提供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5.
一、地膜覆盖发展历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地膜覆盖曾在我市掀起一次技术性革命,农民大面积推广地膜覆盖经济作物,如棉花、西香瓜、红薯、蔬菜,到九十年代,我市农民仍然大面积应用于经济作物,如烤烟、辣椒、花生、蔬菜等,1992年,总站做渗水膜试验,用于玉米栽培。近几年来,我市仍处在小面积试验,进行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理论研究摸索阶段,  相似文献   

6.
<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保温、保墒、保肥、除草防虫及调整生产节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市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泛推广应用。目前花生、马铃薯、主要蔬菜等地膜覆盖率现已达95%以上。但残膜造成的"白色污染"日趋严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一、青岛市地膜污染现状我市地膜覆盖总面积260万亩左右,包括花生120万亩,蔬菜100万亩,马铃薯40万亩,全年地膜总用量970万公斤,平均每亩3.6公斤,其中70%以上为0.004-0.006mm厚度的超薄地膜,不易回收,只有50%-60%的地膜在农作物收获时可以一起收走或被农户主动回收。90%以上的残膜分布于0-20cm耕作  相似文献   

7.
第四讲 高产栽培模式一、地膜覆盖栽培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虽很早就开始运用,但至今有很大一部分人不了解,有人认为是弓棚式,也有人认为是像育苗那样,待花生苗出来就把地膜揭掉,这完全是误解。花生地膜覆盖就是采用超微地膜覆盖花生垄畦,直到收获,植株在膜上长。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膜覆盖和残留污染特点与防控技术   总被引:36,自引:13,他引:23  
地膜覆盖技术已成为我国农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农艺技术之一,但同时地膜残留污染也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系统分析梳理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地膜残留污染的特点及防控技术对于该技术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应用情况、地膜残留污染特点和防治技术。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膜用量及覆盖面积一直呈大幅度上升态势,年增长率在8%左右,1991-2011年20年间,地膜使用强度增加了3~10倍,但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总体上,北方省区的地膜使用强度大,增长幅度快。地膜覆盖应用作物也从经济作物扩大到粮食作物,应用面积最大作物依次为玉米、蔬菜、棉花、烟草和花生等。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巨大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污染危害。长期覆膜农田土壤中都存在程度不同的残膜污染,残留量一般在71.9~259.1 kg·hm-2。西北地区是残膜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土壤中残膜量远远高于华北和西南地区。残留地膜大小和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片状、蜷缩圆筒状和球状等,在土壤中呈水平、垂直和倾斜状分布。目前,我国地膜残留污染防治技术滞后,人工回收是普遍和主要的回收形式,其他防治技术如机械回收、节约型地膜应用、生物降解地膜尚未较大规模应用。当前,为防止地膜残留污染进一步加剧,急需修订完善地膜标准和加强质量监管,提高可回收性;推广节约型地膜使用技术和残膜回收技术;开展地膜覆盖技术适应性研究,促进技术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莒县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包括精选种子、耕地施肥、适时晚播、化控防早衰、地膜覆盖、推广复合种植模式、实行绿色控害技术、适时收获与消除残膜等内容,以期为花生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农田土壤残膜的污染现状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因普通农用地膜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地膜覆盖的负面效应日趋严重,已严重影响我国土壤再生产能力,并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农田残膜的分布情况,残膜对土壤环境、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残膜污染应对措施——残膜回收再利用和新型环保地膜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环保地膜的开发和地膜覆盖应用过程中地膜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以降低土壤残膜污染。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影响半干旱地区花生种植产量徘徊不前的关键因素,进行不同地膜覆盖、膜下软管微喷灌等栽培技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采取上述技术种植花生,可显著促进花生生长发育,增加花生抗性,提高花生产量,节水高达50%以上.这些技术地推广,将为半干旱地区花生的大面积种植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2.
降解地膜在花生上的应用效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普通地膜及三种不同降解期光降解膜的效应试验表明,用降解期为70、90d的光降解地膜覆盖花生,既可达到普通地膜的保温、保湿、增产效果,又能减轻田间残膜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青岛是我国传统大花生种植区,也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花生种植区域。本研究于2015年5—10月在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姜山镇花生大面积种植区,采用马来氏网法对花生田昆虫进行收集鉴定及主要害虫天敌益害比分析。结果表明:捕获昆虫35 171头,共7目276种。其中优势种有膜翅目的粘虫绒茧蜂、长腹黑卵蜂、玉米螟赤眼蜂、喜马拉雅聚瘤姬蜂等;鞘翅目的隆胸露尾甲、龟纹瓢虫等;半翅目的麦二叉蚜、花生蚜、小绿叶蝉等;鳞翅目的小菜蛾、花生须峭麦蛾等;双翅目的大灰优食蚜蝇、粘虫缺须寄蝇、灰地种蝇、斜斑鼓额食蚜蝇与黑带食蚜蝇。斜纹夜蛾、花生须峭麦蛾的天敌种类分别为16种和4种,益害比分别为74.3889、10.2817,显示出较好的天敌控制作用;花生蚜天敌种类共27种,益害比为3.6881,天敌控制力一般;西花蓟马天敌种类为4种,益害比为0.6106,天敌控制力较差。  相似文献   

14.
(续上期)第四讲高产栽培模式一、地膜覆盖栽培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虽很早就开始运用 ,但至今有很大一部分人不了解 ,有人认为是弓棚式 ,也有人认为是像育苗那样 ,待花生苗出来就把地膜揭掉 ,这完全是误解。花生地膜覆盖就是采用超微地膜覆盖花生垄畦 ,直到收获 ,植株在膜上长。应用地膜覆盖栽培花生 ,提高了地温 ,避免了雨水直接冲刷地面 ;避免养分流失和土壤板结 ,缩短了整个生育期 ,加速养分转化 ,从而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在南方采用地膜覆盖花生 ,由于使用除草剂 ,省去了夏季田间中耕锄草的劳作之苦 ,被人们称为无人看管农田 ,增产率一…  相似文献   

15.
<正>邢台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地膜,经过几十年的推广,农民对地膜的增产效果十分认可,棉花、油葵、花生、早春蔬菜等作物大部分采用地膜覆盖的种植方式。虽然地膜覆盖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种植效益,但也留下残膜,污染了土壤,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现行的地膜为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石化产品,其残留于土壤环境中的碎片短时间内很难彻底降解。残膜在农田中的长期积累会导致土壤耕层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16.
棉花是山东省环渤海湾盐碱地区的主要作物,探究生产效益较高的栽培模式有助于滨海盐碱区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作者研究了短季棉地膜覆盖、短季棉无膜覆盖、春播棉地膜覆盖和春播棉无膜覆盖4种栽培模式的生产效益,试验结果表明,春播棉地膜覆盖产量较高,效益也较好,但投入较大,未及时回收的残膜对土壤具有潜在的污染风险;春播棉无膜覆盖较地膜覆盖投入有所降低,但产量及效益明显减少;短季棉无膜覆盖与短季棉覆盖地膜相比,产量虽有降低,但总体种植效益高。前茬配合一季黑麦草或其他作物,短季棉无膜覆盖栽培具有大面积示范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花生种植区耕层土壤残膜赋存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山东省花生典型种植区耕层土壤地膜残留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准确评估花生种植农田系统地膜残留污染现状,为该地区农田地膜污染防控措施的提出提供科学依据。选择覆膜年限为1~15 a的18个农田为研究对象,调查土壤质地、地膜使用情况等指标,同时分析不同耕层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和残片数量。结果表明,覆膜1~15 a的4个典型花生种植区耕层(0~30 cm)土壤残膜量在2.48~46.01 kg·hm~(-2),不同区域间差异不明显,均低于我国农田残留量限值。随着覆膜年限的增加,耕层土壤中残膜的含量和数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残膜含量和残片数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分布在0~10 cm土层内的残膜显著高于10~20 cm和20~30 cm土层,随着覆膜年限增加,残膜呈现向深层土壤下移的趋势。25、4~25 cm~2和4 cm~2残片数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随覆膜年限增加,耕层(0~30 cm)土壤中小面积残膜数量和比例不断提高,且在20~30 cm深层土壤4 cm~2的小残片呈明显增多趋势,加大了长期覆膜农田的残膜回收难度,可能对耕层土壤环境造成长期影响。因此,采取适当措施增加地膜回收,以减少该地区地膜污染,对保护该地区花生产地健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寒地花生大垄机械化覆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黑龙江省花生种植区主要集中在泰来县境内,每年种植面积2万hm2左右,因其位于我国高纬度地区,温度是影响花生生产的主要因素.花生覆膜栽培技术在花生栽培中的应用,使花生的产量上了一个新台阶.这项技术的应用虽然提高了花生的产量,但是田间作业环节多、技术要求高、用工量大、用工集中,一直制约着这项技术在花生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各类农用塑料薄膜作为大棚、地膜覆盖物被广泛应用,对蔬菜、花生、水稻以及其他农作物生产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如果管理、回收不善,大量残膜碎片散落田间,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20.
降解地膜覆盖春玉米和烤烟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决聚乙烯类地膜覆盖作物后,残膜对农田环境的污染,陕西省农技中心1999年春在宝鸡市安排了降解地膜覆盖栽培春玉米和烤烟试验示范,旨在了解降解地膜的降解速度、降解程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及对春玉米和烤烟的产量效应,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