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这可以看作是政府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这可以看作是政府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的集中体现.根据国家部署,进一步扩大重大疾病试点病种范围,完善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实施方案,加强费用控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它是结合国情,将要在农村长期实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社会保险性质的医疗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3.
时政小贴士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南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沛)试点,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  相似文献   

4.
京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长期以来,农民因负担不起高额的医疗费用,"小病拖,大病扛"在农村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了切实解决广大农民就医难,自2003年北京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此项制度建立运行三年多来,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增强了农民集体抗风险能力,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意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僵共济制度。本文采取结合农安县中医院就如何贯彻实施新农合的医疗制度流程及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称为“新农保”,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其中中央财政将对地方进行补助,并且会直接补贴到农民头上.  相似文献   

7.
<正>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难看病及缓解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重要手段,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以小病补偿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大多仍被限制,但流转的需求真实存在,流转行为私下时有发生。为探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因素,考量农民这一流转主体的权益,本文运用博弈论,建立静态博弈模型,研究村集体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农民与村集体和政府之间的博弈。研究发现,受到各方利益驱使,在村集体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农民与村集体和政府之间的博弈中,村集体、农民的最优行动策略是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选择流转。从理论上解释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经济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和树俊  王梅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5123-512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目前,"新农合"的实施使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笔者以新泰市"新农合"的实施状况为例,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0.
加强新农合医疗档案管理为规范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引导、组织,农民自愿参与,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其目的是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  相似文献   

11.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玲霞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1):128-130,16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相对于传统合作医疗制度而言的,他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政府、个人和集体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认真研究解决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问题,对于保障农民的健康、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003年以来,我国政府在农村广泛试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04年6月,试点遍及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10个县(市),覆盖9504万农业人口,实际参加人数6899万人,参合率72.6%,共筹集资金30.21亿元,同时国家财政还拨款3亿元建立了农民医疗救助制度.由国家财政直接支持农民医疗,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它凸显了我国社会政策从以城市为重心逐步转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是一项民心工程,具有传统医疗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它的建立实施对减轻农民疾病经济负担,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拥护,但由于农村合作医疗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是惠及我国亿万农民的一项新制度,其目的是减轻农民看病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从2003年在全国部分县(市)开展以来,较大地促进了农村医疗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朱金伟 《现代农业》2007,(11):80-81
2003年下半年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陆续在中国大地的各个县乡开展起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本文在对安徽省某县部分乡村调查的基础上,指出加大宣传力度在新农村合作医疗中所占的重要作用,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建议,使之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农民。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民土地权益在地方政府和村集体组织两个层面缺乏保护。通过对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典型代表芜湖模式、南海模式、昆山模式及台湾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农村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参与程度越高、政府和集体介入程度越低,农民分享到的土地增值收益越高,农民土地权益保障越完善。因此,构建兼顾国家、地方政府、集体和农民利益,尤其是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体系,应赋予农民充分的参与权及退出权,转变政府职能及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7.
2003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拉开帷幕.经过将近十年的努力,这项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如今已为占我国人口总数近2/3的农村居民实现病有所医提供了保障. 新农合,实现农村居民全覆盖 2003年,新农合开始试点.这项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并且因其重大的民生意义和普惠性特点得到了农民群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18.
尚红云 《河南农业》2008,(19):60-6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自2003年开始在我国部分省市试点推出,到2007年国务院连续4次召开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会议,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积极推进新农村合作制度发展,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使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了这项制度。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国家为改善农民健康保障、减轻农民医疗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重大举措。本文以萝北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现状为例,浅析新农合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综合类     
河南1210万农民看病可报销从9月1日起,河南省18个试点县(市)约1210万农民,开始实行农村合作医疗救助制度。按照这项制度,试点区域的农民每人每年只要缴纳10元钱,看病时医疗费用可部分报销。此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方式,以县(市、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