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茶道结缘于晋代,创立于唐代中期。“茶道”一词,最早见于陆羽好友名僧皎然《饮茶道·诮崖石君使》诗句:“孰知茶道金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到晚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记述:“楚人陆鸿渐为茶诊,一说茶之功效。……常有伯熊者,又用鸿渐广论润色之,于是...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词字的意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意蕴十分丰富,仅就“道”字常用的意义而言,《辞海》中就列了15种义项,既指道路或水流通行的途径,又指方向、方法、法则、规律、道理、道德,还代表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道”可以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在传统文化体系中“道”还是一种非常玄妙的人生观,在中国历史上“道”形成了自己的一种宗教,即道教。“茶道”一词,既可以指茶的采造煮饮方法和技艺,又可以指通过茶事活动所反映的有关思想、理念及宗教性观念,这里的“道”即茶事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所以,“茶道”即茶中之道,既是法规,又是理念。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的文献记载。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茶道和茶道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杰 《茶叶通讯》2001,(4):37-39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 ,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一词语 ,至今已使用 1 0 0 0多年。如同茶叶起源一样 ,茶道亦起源于中国 ,传播于世界 ,日本、韩国、荷兰、俄罗斯、英国等许多国家茶道均由中国茶道发展转化而来。然而 ,至今为止 ,茶道这一词在《词典》、《辞海》、《辞源》等工具书中均无解释 ,国内外茶学和茶文化专家们亦无统一认识。近几年来 ,“中国茶道”研讨的兴起 ,出现了“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 ,分析专家或文献观点 ,有两个核心问题尚未定论。其一 ,茶道是涵盖茶艺 ,还是区别于茶艺 ?!茶道是涵盖整个茶学 ,还是仅指饮茶的艺…  相似文献   

4.
现在举行茶文化活动,泡茶、饮茶演示,有称“茶艺”、“茶礼”、“条仪”,当然也有沿用传统名词叫“茶道”的。近读名家谈“茶道”的文章,说“茶道是日语词汇”。这话不准确,似乎今日国人用“茶道”一词成了外来语了。其实“茶道”一词是地道“国产品”。“茶道”一词始见于唐代陆羽的好友释皎然《饮茶歌消崔石使君》诗句:“孰知茶道全尔其,唯有丹丘得如此”。还有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记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道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熏者,又因鸿…  相似文献   

5.
曾敏 《福建茶叶》2016,(9):239-240
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华夏儿女自古以来就有着饮茶的习俗。我国自唐代开始,就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的茶学典籍,即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很多人将茶学专著和典籍与普通农业著作混为一谈,事实上茶学不同于其他农业学科。茶学不仅是一门自然学科,同时也是历史人文学科。事实上,茶学的性质正是茶叶的本质所决定的。调查显示,社会大众往往不太了解茶学,他们认为茶学等同于茶道。事实上,茶学和茶道有着明显的区别,茶道是茶学的一部分。茶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因而其涵盖面十分广泛,比如茶树培育学、茶叶经营学以及茶叶历史学等。本文从三个方面分别对茶学科技论文的英译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我国茶学科技论文的编写和翻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陆羽茶道三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  相似文献   

7.
韩星海 《茶报》2004,(4):45-45
那是1994年3月,一本名叫《中国茶道》的专著由陕西旅游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人们不曾料到,这本薄薄的小书会给刚开始复苏的中国茶苑带来一股春风,注入新的活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正如已故著名茶学家陈椽先生在序中所言:这是中国第一部茶道学专著,填补了茶学研究的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8.
西山最早的产茶文献记载,见于唐代陆羽的《茶经》(卷八)。陆羽(733~804),唐代学者。字鸿渐,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性诙谐,闭门著书,不愿为官。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被后人称为"茶  相似文献   

9.
名号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季疵,自号桑苧翁。此外,晚年隐居江西信城时,又号东岗子。居处唐,上元初,陆羽来浙江之住处,据查证在东苕溪上游,余杭县双溪之苕霅(音 zha)。嘉庆《馀杭县志》记载:“唐·陆鸿渐,隐居苕霅著茶经”,明确了陆羽居苕溪之实际住址。  相似文献   

10.
林治 《福建茶叶》2003,(4):42-42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茶道的发源地,于是茶与中国传统文化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茶文化内涵的核心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虽经历代茶人孜孜以求,至今却仍无答案。日本茶人推崇“和敬清寂”为茶道四谛;台湾茶人认为“清敬怡真”是茶艺的基本精神;韩国茶人奉行“和敬俭真”的茶礼;我国已故的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倡导“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而当代94岁的茶学泰斗张天福先生总结了他毕生对茶的研究,提出了“俭清和静”四字真言,他认为倡导这样的茶礼“可培养高雅的生活情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族素质,使社会更加优雅、祥和…  相似文献   

11.
品茗杂说     
秦威 《福建茶叶》2000,(4):48-49
1 茶之精神古今中外的茶人对茶都一些十分独到的认识 ,形成的别具特色的茶之理念 ,或称之为茶礼、或称之为茶道。唐朝的陆羽写了一本《茶经》 ,书中提到了茶的精神 :精、俭。“精”是专精 ;“俭”是简约。唐朝时喝“煮茶” ,用风炉来煮水。陆羽在风炉上铸了六个字“伊公羹、陆氏茶”。伊尹是商汤时代的宰相 ,他本是以做羹汤的道理 ,建议治国之道 ,伊尹用鼎的功夫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陆羽希望通过泡茶 ,对社会有帮助。宋代的徽宗皇帝痴迷于茶 ,以“国不可一日无君 ,君不可一日无茶”之说传世 ,宋徽宗著有《大观茶论》 ,序中写道 :“茶之为物 …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根基,其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度。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灿烂的华夏文明为全世界的国家树立了榜样,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更是成为许多国家治国兴邦的根本依据。唐代的《封氏闻见记》中这样记载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最早的对茶道进行记录的文献。当时茶道盛行,朝中权贵几乎人人都饮茶,表明当时盛行茶道之风,这就为后来茶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资料记录表明,茶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是最早最完善的茶道。众所周知,茶起源于中国,茶树的种植方法也是由中国传往西方甚至是全世界,同理茶道也是中国的灿烂文化遗产,可以说与茶有关的所有东西都起源古老的中国。茶道与儒家、道家、佛家这三家的核心思想融为一体,其精神的教导意义对现在各行各业都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基本阐述了传统茶道与传统武术的概念以及其所包含的精神层面的宝贵财富,再结合二者的共性,截取了茶道的特性展开了对传统武术影响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径山茶     
径山茶产于浙江余杭径山。径山是佛教名山,宋元间堪称东南禅林之冠。径山茶文化底蕴丰厚,唐代陆羽曾隐居径山东麓著《茶经》;宋时径山寺盛行“茶宴”,后传至日本,逐步发展成日本“茶道”,故径山又有“茶圣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之美誉。  相似文献   

14.
傅饶 《福建茶叶》2016,(6):241-242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摇篮。茶以其清新朴实之质成为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而茶文化也因其独特的文化气息为人所敬仰。唐朝陆羽的《茶经》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茶学著作,而后问世的一系列茶学著作都蕴藏着深刻的茶文化内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图书馆陈列的茶学著作为例对黑龙江的新农村信息建设进行了探讨。在简要分析了茶学著作对黑龙江新农村信息建设的意义后,又指出了茶学著作在促进黑龙江新农村信息建设中将面临的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国庆节前夕,笔者应韩国阿摩利有限公司邀请,作为唯一一位外国专家,在首尔作了“中国半发酵茶生产现况与发展前景”为专题的学术报告。前来参会的有韩国各高校涉茶专业的教授、博士,茶学会、茶文化协会、茶道协会等会长及“茶道”、“茶艺”、“茶的世界”等杂志社社长和寺庙法师及该公司研究员、课长等70多人。  相似文献   

16.
《茶叶》1986,(2)
中华民族的祖先,最早发现茶树,最先发明茶的栽培技术和加工技艺,创立茶道,形成茶叶品饮艺术和茶的文化。台湾《中央日报》,为了传播中华茶道,从一九八五年春天起,陆续以整版篇幅,分专题系统报导饮茶之道,每次一题。内容丰富,古今兼  相似文献   

17.
龚淑英 《茶叶》2006,32(1):61-61
2006年2月,由韩国韩瑞大学食品与营养学院茶学学科郑仁梧教授带领20多名学员到浙江大学茶学系培训、考核“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中级评茶员”。学员由该学院茶学科的硕士课程学生、韩国国际茶叶研究会以及各地茶礼院、茶道协会等单位的工作人员组成。这批学员均从事茶工  相似文献   

18.
品茶论道     
工作之余,进三、五好友,择静之所,冲艺品饮,好茶一杯使人次后齿颊留香、回讨幽远、心旷神信、情趣无穷。茶是高尚饮料、文化饮料、健康饮料。正如英国作家韩素英所说:“茶是礼貌和纯洁的化身”,日本荣西禅师在《吃菜养生记》中说:“茶是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茶的非凡之处在于茶中有“道”。什么叫茶道呢?日本人认为茶道是饮茶与一种独特的美意褒和道德观念相结合。日本茶道精神提倡“和、敬、清、寂”四字,称为四规,包含了国家与国家、集团与集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准则和要求,提出了人们的身心修养和道德修养。我国著…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二外日语》课程作为外语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也要从课程内容中大力挖掘思政元素,发挥对学生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引领作用。本文从“お茶”“茶道”等词汇的教学中,围绕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对比以及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通过让学生了解“茶文化发轫于中国,流芳于世界”的传播过程,更加坚定中华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20.
潘根生 《茶叶》2007,33(3):151-151
6月22日,浙江大学茶学系在杭州举办“茶学学科建设暨《刘祖生茶学文选》首发座谈会”。该《文选》汇编了刘教授自1957年至2006年半个世纪从事茶学教育与科研工作的代表性论述,全书85万字,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