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试验中我们发现,按照《96国际规程》所测得的各种子水分百分率均比《95规程》所测定的水分高,除大麦秀96-11高水分种子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均达显著水平。特别是超甜3号高、中水分种子在烘干4h后所测得的种子水分比1h的高0.7%和0.6%。结果表明,在高温烘箱法上按两个规程测出的含水量间存在显著差异,作者认为,《96国际规程》中规定的高温烘箱法的烘干时间我国制定了《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1995)(以下简称《95规程》)犤1犦,但严见方等在通过大量试验后认为这套规程还不十分完善犤2犦,有些地方还与…  相似文献   

2.
低水分晚籼稻谷增湿调质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粮食储存期的延长,普遍存在水分减量问题,而在粮食轮换出库时,水分损失又会给购粮方(加工厂)带来米粒干燥、皮层疏松、韧性下降、爆腰率高、碎米多、出米率低等诸多问题,影响了供需双方的经济效益。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库采用在自然高湿的条件下进行机械通风增湿调质试验,使粮食均匀吸湿,将水分调整到13.4%-14.2%,平均水分13.8%,满足了购粮方在加工工艺品质等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王景升 《种子》1994,(1):6-9
通过对水分在13%~34%之间的玉米种子,在-12℃—-35℃条件下,经不同处理天数后发芽率变化的测定,找出了不同低温及其持续天数的玉米种子低温冻害的临界水分。通过对水分12.1%~17.8%的玉米种子,在室温20℃、25℃、30℃条件下经不同贮藏天数后发芽率变化的测定,提出了在上述水分与温度区间玉米种子水分、贮藏温度与发芽率降至85%的天数之间的回归方程。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多点配合应用试验,验证了上述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辽宁地区玉米种子越冬的临界水分为18%,安全渡夏的天高水分不应高于14%,贮藏2~3年的水分应在13%以下。  相似文献   

4.
选择水分含量在10.1%~14.5%的135个有代表性的早籼稻谷样品,根据含水量的不同分为3组,分别采用105℃恒重法和快速测定法测定水分,研究测定结果的平均差,以确定快速测定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当稻谷样品含水量在10.1%~11.5%时,快速测定法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较高,两种测定方法可以有选择地使用;当样品含水量在11.6%~13.0%时,采用两种方法测定出来的结果平均差最小,两种测定方法可以等同使用;当样品含水量在13.1%~14.5%时,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平均差为0.253%,超过了GB5497—85中规定的平行试验允许误差0.2%,要滨重使用快速水分测定法进行水分测定,以免结果误差过大。  相似文献   

5.
棉籽含水量与棉种发芽率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毛籽水分的高低与加工出成品种子的水分、发芽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毛籽水分在12%以上,加工出成品种子的发芽率下降,当毛籽水分超过13.5%,加工出成品种子的发芽率在80%以下。  相似文献   

6.
探讨低温季节浅圆仓机械通风对粮食水分的影响。实践表明,使用离心风机采取压入式机械通风会对粮堆水分造成0.5%左右的损失,尤其是粮堆底层的水分降低十分明显:而对一定高度以上的粮食水分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以甘蓝种子西园三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包装材料和种子水分在常温条件下贮藏对甘蓝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塑料铝箔复合袋6.0%水分和纸复合袋6.0%的发芽率极显著地高于其它组合;塑料铝箔复合袋6.0%的活力指数最高;塑料铝箔复合袋的3种水分处理中6.0%时电导率最小,而其活力最大。所以,包装材料以塑料铝箔复合袋为最佳,种子水分以6.0%为最好,处理组合以塑料铝箔复合袋6.0%为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8.
对偏高水分玉米采取边入库边降水,满仓后进行立体式水分再均衡。试验结果表明:全仓最高水分从14.8%降至平均13.3%以内,缩短了机械通风降水时间,降低了能耗,节约了费用,为中央储备粮安全储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不同水分胁迫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姚磊  杨阿明 《华北农学报》1997,12(2):102-106
番茄成苗后的生长对水分胁迫反应敏感,首先反映在茎的粗细,随着水分胁迫的减少,番茄的茎变粗,对株高和叶片数的影响的一段果以下的栽培反应不明显,水分胁迫使番茄的叶绿素含量增加,植物体内不势下降,气孔关闭,蒸腾减小,光合速率减弱,进而使产量降低,在合理用水的前提下要提高产量,三段果以下的番茄栽培应把定植后到果实膨大前这段时期的土壤水分胁迫控制在0.04MPa左右。果实进入膨大期以后的土壤水分胁迫应控制在  相似文献   

10.
张信生 《粮食储藏》1996,25(4):20-23
库存两年以上的稻谷水分值由原来的13.5%左右下降到11.0%或更低,从而降低了稻谷的加工品质及食品质量,根据待加工稻谷水分及需增湿水分值,采用机械加压通风增湿调节供风管道内的相对湿度,将水汽压入粮堆使谷粒自然吸湿并平衡水分。稻谷平衡增湿3.0%,出米率增加2.0%,大米精度提高一个等级。  相似文献   

11.
PM-888式电子水分速测仪的校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一系列不同水分梯度的玉米种子,利用电子水分速测仪和标准方法(烘干法)测定数据间的差异校正电子水分速测仪。校正前电子水分速测仪测量值与标准方法测量值之间差异显著,校正后差异不显著,最大测量误差从6.8降为2.1,提高了电子水分速测仪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2.
利用吉林省春季风大,湿度低的条件,对水分18%以下的袋装玉米进行露天堆垛自然通风降水试验,结果表明,自然通风储藏2个月,玉米水分从15.9%~17.8%分别降到13.9%~14.4%玉米发芽率没有明显变化,蛋白质,纤维素,粘度,淀粉,灰分,脂肪酸等与烘干,晾晒的玉米相比明显判别,该方法可作为解决中,小型粮库高水分粮的降水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13.
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储藏偏高水分稻谷实仓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入仓平均水分15.6%的稻谷,在充分利用“四合一”储粮技术装备和现有仓房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控温、降湿措施,有效抑制了粮堆内的湿热扩散和水分转移,并及时利用高浓度PH3进行熏蒸抑茵、杀虫,确保了偏高水分稻谷安全度夏。同时,储藏一年后稻谷平均水分仍控制在14.5%以上,实现了偏高水分稻谷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的安全储藏。  相似文献   

14.
玉米就仓干燥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移动组合通风系统进行了玉米就仓干燥试验,水分从15.3%降至14.2%,单位能耗2.66kw·h/1%·t,全仓水分由干燥前的很不均匀到干燥后分布相对均匀,保证了粮食安全,干燥成本低于人工晾晒,综合效益显著。根据实际通风效果将整个通风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分析了移动组合通风各阶段的粮食温度变化和粮食水分转移规律。  相似文献   

15.
2004-2005年,采用SB-900水分仪法和国标法两种方法对63个种子批次的棉花毛子样品的水分含量进行测定,其中SB一900水分仪三个程序中任何一个程序测定毛子样品水分的测定值都高于该样品国标法的测定值。但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很高.其中以水分仪法的613#程序代码和国标法的相关性最高为0.9559。由此得出回归方程的预测值与国标法水分测定值的吻合率最高达61.9%。  相似文献   

16.
将田间新收获的平均水分23.1%的高水分稻谷(批次最高水分34%,批次最低水分18%)“不落地”直接入仓,利用立体组合通风自动控制系统就仓干燥。干燥结果表明:稻谷水分由干燥前的极不均匀到各层水分相对均匀并在安全水分以下,干燥前后稻谷品质保持良好。  相似文献   

17.
高水分粮安全度夏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水分为15.3%和14.2%的两仓粮食进行高水分粮安全度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两试验仓的高水分粮都能够安全度夏,色泽、气味正常,没有发生品质劣变现象。1号仓粮食水分自然下降1%,35号仓粮食水分自然下降0.7%。  相似文献   

18.
高水分大米度夏保藏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小坚 《粮食储藏》2002,31(5):21-23
在南方高温高湿条件下进行了高水分大米安全过夏试验,结果表明,用磷化铝常规(5g/m^3)+缓释(5g/m^3)等3种化学保藏方法均可使水分含量为14.1%-14.6%的大米安全储藏。  相似文献   

19.
利用自然通风降水、倒仓均衡水分、PH3缓释熏蒸等方法,使小麦水分从14.8%~17.99/5降至12.59/6~13.0%,粮食品质正常,有利于达到安全储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水分,温度条件下CO2浓度对大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高影  杨建新 《粮食储藏》1997,26(1):3-14
试验选用当年新收获的稻谷加工成的水分为13.9%、14.7%和16.0%的大米,在23℃和33℃的恒温室中,将7种不同浓度的CO2经减压调湿后通入粮堆。定期取样,测定大米的脂肪酸、水溶酸、还原糖、非还原糖、粘度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13.9%水分的大米在23℃下储藏,各种浓度CO2对大部分品质指标影响不显著,CO2的保质作用不明显;14.7%水分的大米在23℃储藏,CO2对个别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