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红素是一类异质的酸性酚性色素的总称,其主要前体物为儿茶素和茶黄素类。它与红茶的色泽、汤色、浓度和强度等品质密切相关。由于茶红素的异质性,其溶解性和色谱学性质相差较大,化学结构还不清楚。目前茶红素主要制备方法仍然是经典的有机溶剂分级提取法。尽管茶红素单体的分离纯化尚未见诸报道,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研究者在体外实验和动物学研究中发现,茶红素与儿茶素、茶黄素相比,存在一些相似的生物学活性,如抗氧化、抗癌、抗肿瘤、抗突变、抗炎、抗白血病、预防肥胖,甚至有抗神经毒素作用。茶红素作为红茶中含量最为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茶红素化学及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红素是一类异质的酸性酚性色素的总称,其主要前体物为儿茶素和茶黄素类.它与红茶的色泽、汤色、浓度和强度等品质密切相关.由于茶红素的异质性,其溶解性和色谱学性质相差较大,化学结构还不清楚.目前茶红素主要制备方法仍然是经典的有机溶剂分级提取法.尽管茶红素单体的分离纯化尚未见诸报道,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研究者在体外实验和动物学研究中发现,茶红素与儿茶素、茶黄素相比,存在一些相似的生物学活性,如抗氧化、抗癌、抗肿瘤、抗突变、抗炎、抗白血病、预防肥胖,甚至有抗神经毒素作用.茶红素作为红茶中含量最为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红茶色素及其分光光度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红茶色素是从红茶茶汤中萃取分离的一类色素物质,是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氧化聚合缩合产物,主要在发酵过程中形成的,是影响红茶品质最为重要的因素。Roberts E.A.H.等(1957)将红茶茶汤中溶于乙酸乙酯呈橙黄色的物质称为茶黄素,不溶于乙酸乙酯呈褐红色的物质称茶红素。随着生化技术的进步与应用,红茶色素化学有重大进展,尤其是茶黄素化学研究的成就使茶黄素的提取、分离、纯化和在制茶中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红茶品质的关系等均已明晰。茶黄素是一类苯并(?)酚酮的衍生物,主要组分有茶黄素、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和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茶红素化  相似文献   

4.
本描述了用成本低廉的小型C8药筒快速分离和测定虹茶茶汤中茶虹素和茶黄素的常规方法。传统方法分析速度慢,而且,由于黄酮醇糖苷的干扰,茶红素的测定结果往往偏高。本也将药筒法与其它测定茶黄素和茶红素的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普洱茶发酵机制的探讨(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续上期)红茶发酵中茶色素的形成主要是以儿茶素的二聚物和低聚合物为主体。红茶色素的成份主要的是茶红素和茶黄素。茶红素是主体组份,其含量占茶色素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一类酚性氧化聚合的的异质类群,从中已检出儿茶素二聚物、低聚合物和少量高聚合体。茶红素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儿茶素在多酚氧化酶催化下氧化形成邻醌,邻醌再聚合成联苯酚醌,联苯酚醌经歧化作用产生了茶黄素和双黄烷醇,茶黄素与双黄烷醇再由过氧化酶的催化下氧化形成茶红茶。但是,在缺氧的状态下,过氧化酶也可以将儿茶素直接氧化聚合成茶红素,只是必需要有水份。英国著…  相似文献   

6.
茶黄素形成机理及其开发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黄素、茶红素是红茶发酵过程中形成的两类主要色素物质,其中茶黄素主要指由茶多酚、儿茶素类及其衍生物氧化缩合而来的且溶于乙酸乙酯呈橙黄色的物质;茶黄素经酶促氧化或非酶促氧化易进一步形成茶红素。在红茶成品茶中,茶黄素的含量不到0.3%,而茶红素  相似文献   

7.
红茶加工中发酵阶段的基本反应是鲜叶中六种儿茶素的酶促氧化。由儿茶素参生的邻醌是非常活泼的,由此而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导致决定茶汤色、味特征的色素的形成.发酵期间产生的茶叶色素主要有两种,即茶黄素(TF)和茶红素(TR).儿茶素转化成茶黄素和茶红素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逆流色谱技术在茶叶天然产物上的应用,包括分离纯化儿茶素和茶黄素单体、茶红素和茶叶生物碱。本文还介绍了逆流色谱技术领域的两项新技术——pH区域精提逆流色谱技术和消减固定相逆流色谱技术,及其在茶叶天然产物上的应用。这对农副产品深加工、中草药天然产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红茶色素的系统分析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红茶色素是指茶多酚在红茶制造过程中所形成的有色氧化产物,这些氧化产物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类:茶黄素类、茶红素类、茶褐素类。茶黄素是一类呈橙黄色的物质,它是构成茶汤明亮度和滋味鲜爽度的主要组成成分;茶红素呈红色,是红茶汤色的主体物质;茶褐素是一类呈棕褐色的物质,是形成暗汤的基本因素。优良品质的红茶含有较多的茶黄素和茶红  相似文献   

10.
采用茶汤有机试剂萃取分离,并分别经过反相C_(18)柱层析纯化,制备出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和酸性正丁醇层三部分茶红素。根据紫外可见光波扫描计算出色价,并研究了茶红素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30%、50%和70%甲醇梯度洗脱,纯化后3类茶红素液相检测发现无咖啡碱和茶黄素,仅有少量儿茶素杂质。纯化后色素色价分别为乙酸乙酯层128.04,正丁醇层91.04,酸性正丁醇层76.16。遮光处理,p H=3酸性条件,45℃以下贮藏,有利于茶红素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红茶色素(茶红素、茶黄素)是红茶生产过程中茶多酚类物质经过多种氧化而形成的,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物质;作为纯天然的有机色素,红茶色素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突变、抗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本文综述了红茶色素与红茶品质关系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红茶贮藏中温度对茶色素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初步探讨了红茶在头两个月内采用不同温度处理:冷藏(0-10℃),室温贮藏(12-25℃)以及恒温贮藏(26℃)对红茶茶色素(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红茶加工工艺是使鲜叶中的多酚类在多酚酶氧化作用转化为二聚或多聚色素(茶黄素、茶红素)的过程。关于茶叶化学成分与红茶品质的关系,目前已有过许多研究。这些研究发现红茶品质决定于鲜叶化学成分和  相似文献   

14.
发酵期间,红茶多酚类的形成可以认为是两种反应综合的结果。多酚氧化酶的初期酶促反应,导致儿茶素为有关的邻—醌氧化。在此后的反应中,邻醌缩合生成茶黄素,此外经大量未确定的化学反应形成一系列属于近称为茶红素a的色素化合物成分,对这组色素成分总称为茶红素。形成1摩尔茶黄素需要1摩尔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或表没食子儿茶素)与1摩尔简单儿茶素(表儿茶素或表儿茶素没食子酸脂)的氧化缩合,因此,要在任何儿茶素混合液中形成最大量的茶黄素,就必须使这两类儿茶素的浓度相等。实际上,这种理想的情况从没有实现过,因为自然地出现在茶树新梢中的简单儿茶  相似文献   

15.
高纯度茶色素产品的化学组成与检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屠幼英  梁慧玲  杨贤强  陈利燕 《茶叶》2002,28(4):191-193
用高压液相色谱同步分析测定了用固定化多酚氧化酶生化反应器生产的茶色素产品的茶黄素和儿茶素的含量和组成。产品的茶黄素总量为78.94%,其中TF5.89%、TF3G14.54%、TF3’G11.17%、TFDG47.34%。产品中残留的儿茶素为13.83%,其余7.23%为茶红素等成分。  相似文献   

16.
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测定和红碎茶内质化学鉴定已被茶叶工作者作为鉴别红茶品质高低的化学指标之一。但它们的原始数据较多,人工计算工作量大,化时长,同时人工计算也易出差错。笔者根据实验室工作的实践,利用微电脑这一先进的计算工具,按《茶树生理及茶叶生化手册》(中国茶科所编)“茶红素、茶黄素和茶褐素的测定”和“红碎茶内质的化学鉴定法”指示的计算公式,编制:①同时计算茶叶含水量,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红碎茶汤色十鲜爽度得分和浓强度得分;②已知茶叶含水量,计算茶黄素、茶红素、茶  相似文献   

17.
茶红色素形成机理和制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茶红色素(TRP)是一类天然食用色素,其主要组分是多酚类物质氧化聚合物茶红素(TRS)与茶黄素(TFS)。文中分析了TRP的组分、结构及其形成途径,提出了形成途径示意图,并阐明其形成机理和影响因子。同时,用不同方法制备了TRP系列产品,并对产品的化学组分、吸收光谱和分子量等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新品种榕春早、茗科1号鲜叶为原料,进行超声波辅助发酵的红茶工艺试验,分析红茶品质的变化,比较茶多酚、氨基酸、酚氨比值、儿茶素组分、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差异,初步得出超声波辅助发酵对鲜爽度有一定增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乌龙茶初制过程的三素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素是指茶黄素、茶红素与茶褐素。茶黄素与茶红素是形成红茶汤色、滋味的重要物质。现将“乌龙茶做青工艺研究”中所测定的生化数据,进行整理,着重统计三素;研究三素在乌龙茶初制中的变化及影响三素变化的因子。奉商于同行,就正于专家。  相似文献   

20.
红茶中的茶红素红茶中多酚类氧化产物是极其复杂的,对它们的分类命名,主要基于对不同溶剂萃取时的差异、颜色、层析性状和化学反应等来确定。劳勃茨(RobertsE.A.H.1957)等用纸层析法研究红茶水浸出物中多酚类物质,当用2%醋酸为展谱剂时,发现多酚类主要氧化产物呈一棕色条纹状斑块(R_f=0)。这些物质可区分为几个不同部分。在阿萨姆红茶中用溶剂萃取法可将它们分离成SⅠ、SⅠ_a和SⅡ等部份,这些部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有十分相似的吸收光谱,水溶液呈酸性,深红色,劳勃茨将它们命名为茶红素。劳勃茨(1957~1958)等指出:茶红素是红茶发酵中由茶黄素氧化而形成的,这种变化发生在苯并(艹卓)酚酮核的破坏,从而导致羧基形成,酸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