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1 毫秒
1.
江苏省小麦品种资源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1950~2006年间种植过的312个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江苏省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2a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种子产量随年代呈线性增加.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产量从1952年的765 kg/hm2增加到2006年的4 714 kg/hm2,56 a来增加3 3 494 kg/hm2,平均每年增加73 kg/hm2.随着产量的增加,株高显著降低;千粒重显著增加,且在35~52 g的范围内波动;蛋白质含量和赖氨酸含量显著上升;湿面筋含量变化不显著;生育期有所提前,中早、中熟品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春冬性有所加强,形成了淮南麦区以春性、偏春性品种占主导地位和淮北麦区以弱冬性品种占主导地位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包蛋麦冬性小麦、春性小麦品种间干物质积累、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差异.[方法]田间采用包蛋种植方式比较冬、春性小麦品种的干物质积累、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冬性品种包蛋以新冬41号产量较高,为7812.3 kg/hm2,春性品种包蛋以新春6号产量较高,为7935.6 kg/hm2.冬性品种总干物质积...  相似文献   

3.
为西南冬麦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2013-2014年选用西南冬麦区4个小麦主栽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密度与品种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经济系数的影响极显著,对结实小穗数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显著,对其他性状影响不显著.不同小麦品种的生育期、株高、穗长、结实小穗数、不实小穗数、千粒重、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差异极显著,有效穗差异显著,穗粒数差异不显著,品种和密度对经济系数存在极显著的互作作用.西南冬麦区4个主栽品种中以川麦104和云麦53的综合表现较好,小麦品种创高产的适宜密度水平为基本苗240万苗/hm2.  相似文献   

4.
小麦新品种淮麦23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研究淮麦23的特征特性、产量与高产栽培技术。[方法]通过多年田间试验,研究了淮麦23的农艺性状、抗逆性、品质和产量,总结出适用于淮麦23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结果]淮麦23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以太谷核不育小麦的Ms2(Tal)基因为工具,采用轮回选择法育成的高产、多抗、馒头专用小麦新品种。2003 ̄2005年度的江苏省淮北片小麦区域试验,平均单产7586.10 kg/hm2,比对照产量略增;2005 ̄2006年度生产试验的平均产为7803.00 kg/hm2,比对照淮麦18增加3.92%。该品种适宜在江苏淮北麦区中上等肥力早中茬口种植。淮麦23基本苗应控制在195万 ̄240万/hm2,有利于群体的合理构建。[结论]该研究为淮麦23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播种期、密度和拔节肥用量的不同处理,对小麦新品种云麦47的基本农艺性状和产量的调控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播种期对全生育期、株高、单株有效分蘖和穗长等农艺性状的影响较大,拔节肥用量的影响较小.播种期对产量性状的影响较大,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拔节肥用量则主要影响穗粒数.就处理而言,10月21日播种、300×104/ hm2密度和180 kg/ hm2尿素用量处理的产量最高,为8213 kg/ hm2,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差异达5 %显著水平;10月21日播种、150×104/ hm2密度和255 kg/ hm2尿素用量处理的产量最低,为6838 kg/ hm2.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价新育成审定小麦新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及稳定性,运用作物品种区试试验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稳定系数的分析方法,研究了10个小麦品种在不同地点的产量差异及稳产性。结果表明,各品种的农艺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试验点间存在显著差异,品种×试点互作也达显著差异。其中,商麦167产量最高为8541.0kg/hm2,新科麦169、郑麦618产量也较高,分别是8439.0kg/hm2、8437.0kg/hm2,这3个品种的适应性较好,值得大力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江苏淮北地区不同类型晚播稻茬小麦产量形成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半冬性小麦品种淮麦28和淮麦20在较晚的水稻茬口种植时,干物质积累量低,在基本苗270万/hm2时穗数不足,且每穗粒数比适期播种显著减少,产量较低;在基本苗360万/hm2时穗数较多,产量三因素较协调,产量显著提高。而偏春性小麦品种淮麦30和郑麦9023在同样晚播条件下,冬前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与淮麦28和淮麦20差异不显著,但在270万/hm2基本苗时抽穗~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淮麦28和淮麦20;在360万/hm2基本苗时抽穗~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淮麦30显著高于淮麦28和淮麦20,郑麦9023与淮麦28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小麦品种的产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苏省1982-2007年审定的84个小麦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产量差异很大,84个小麦品种产量幅度为4 425.75~8 181.15 kg/hm2,平均6 136.44 kg/hm2,与对照品种相比,平均增产6.20%.不同区域类型品种的产量由北向南逐渐递减,淮北品种的平均产量为6 687.01 kg/hm2,比淮南品种平均高1 227.10 kg/hm2.江苏省小麦产量育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6年来年均递增1.4%,淮北品种年均递增0.8%.产量7 500 kg/hm2以上的淮北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数600万/hm2左右,穗粒数33粒以上,千粒重43 g以上;淮南品种进展更为显著,产量 6 750 kg/hm2以上的淮南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数480万/hm2左右,穗粒数38粒以上,千粒重40 g 以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新麦28的推广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豫北地区采用裂区试验研究播期和播量对新麦2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探讨小麦新品种新麦28的配套栽培技术.[结果]播期及其与播量的互作对新麦28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播期对新麦28农艺性状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推迟播期后,新麦28的成穗数和产量均有所降低,而播量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显著.[结论]10月12日播种新麦28的最佳播量为150 kg/hm2,晚播(10月19日)的最佳播量为187.5 kg/hm2.  相似文献   

10.
为豫南稻麦轮作区品种选用和小麦高产栽培的施氮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小麦品种信麦9号(多穗型弱春性品种)和扬麦15(大穗型春性品种)为材料,设置120 kg/hm2(N1)、225 kg/hm2(N2)和330 kg/hm2(N3)3个施氮水平,分析施氮量对2种基因型小麦群体动态、灌浆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小麦越冬期至成熟期的群体总茎数随之增加,具体表现为N3>N2>N1,但品种间差异明显,信麦9号越冬期后的群体总茎数均显著高于扬麦15,显示了信麦9号良好的分蘖成穗能力.不同施氮处理下,2种基因型小麦灌浆过程中穗粒干质量变化均呈慢—快—慢的变化趋势,随着施氮量增加,成熟期的穗粒质量呈降低趋势,具体表现为N1>N2>N3,其中,扬麦15穗粒质量较信麦9号下降更为明显.各施氮处理中以N3处理的产量最高,具体表现为N3>N2>N1,且N3处理与N2、N1处理差异显著,品种间差异表现为信麦9号各施氮处理穗数均高于扬麦15,但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著低于扬麦15.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冬季温度升高明显,这一变化对冬小麦冬春性品种种植界限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回答这一科学问题,笔者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1951—2010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分析比较后一时段冬季温度升高对中国冬小麦的强冬性、冬性、弱冬性和春性4种类型品种种植北界和种植南界的空间位移及可种植面积的影响。【方法】依据制约冬小麦正常越冬的冻害指标和影响春化天数指标确定冬小麦不同品种种植的北界和南界;采用ArcGIS软件绘制冬小麦不同品种种植区域及种植面积变化。【结果】与195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冬小麦强冬性品种种植北界在宁夏-甘肃及河北-辽宁北移趋势最明显,分别北移200 km和100 km,其种植南界东部地区北移趋势大于西部地区,在江苏和安徽等地移动90 km,强冬性品种可种植面积共增加36.24万km2;冬小麦冬性品种种植北界在山东-河北变化明显,向北移动310 km,种植南界在贵州毕节-习水地区向西推移趋势明显,西推95 km,冬小麦冬性品种可种植区域共增加17.75万km2;冬小麦弱冬性品种种植北界在安徽、江苏、河南和山东交互之处变化明显,北移120—370 km,西部地区变化趋势不明显,种植南界呈略微北推趋势,冬小麦弱冬性品种可种植面积共增加15.70万km2;冬小麦春性品种种植北界在江苏、安徽和河南变化明显,北移230 km,而西部地区不明显,春性品种可种植面积共增加23.44万km2。华北北部地区以强冬性品种为主,华南地区以春性品种为主,河南、山东和四川等地区冬小麦可种植冬春性品种类型较多,以冬性和弱冬性品种为主。【结论】由于中国冬季温度明显升高,较1951—1980年,1981—2010年冬小麦不同冬春性品种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北界北移趋势大于南界移动趋势,种植区域面积增大,其中强冬性品种种植界限及可种植区域移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适用于小麦冬春性鉴定的方法和指标,通过2006~2008年度连续试验,以37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春播法,对小麦不同播种期的表现进行了研究,对苗穗期、春播抽穗率、幼苗习性、成熟期等指标和鉴定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春播抽穗率和苗穗期是鉴定小麦品种冬春性的可靠指标,提出采用综合顺序分类法评判品种的冬春性,并初步建立了小麦品种春播综合顺序分类法检测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陈若礼  张东志  陈峰  张存岭  纪永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712-6712,6787
[目的]从2013年小麦穗部冻害角度出发,分析调整小麦种性布局的重要性。[方法]介绍了淮北地区2012年小麦播种和生长发育情况,分析了该地区1990年以来小麦穗部冻害发生情况,并从2013年小麦穗部冻害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御对策。[结果]不同种性的小麦品种遇到低温寒流受冻程度不同,冬性和半冬性(偏冬)小麦品种抗寒能力比春性和偏春的半冬性品种强,受冻程度相对较轻。[结论]生产上应扩大冬性和偏冬的半冬性小麦品种的播种面积,提高抗御小麦穗部冻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当前主栽小麦品种春冬性强弱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明确山东省当前小麦主栽品种春冬性强弱,选择19个生产中应用面积较大的主栽品种,以春小麦辽春18号为对照,“惊蛰”后在济宁进行田间分期播种,研究其春冬性强弱并进行两级多次比较和排序。结果表明:辽春18号(春小麦)〉济麦20〉潍麦8〉济麦22〉良星99〉烟农15〉济南17〉烟5286〉烟农24〉济麦19〉泰山23〉济麦16〉淄麦12〉临麦2号、邯6172〉山农664、济宁12〉泰山9818、烟农19〉济麦21,排序愈在前春性愈强,愈在后冬性愈强。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有代表性的半冬性与弱春性小麦品种各3个,在河南省22个生态试验点(北纬32°~36°)种植,分析了2类小麦品种的不同发育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变化.结果表明,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极显著影响.6个供试品种中,郑麦004产量最高(7 522.49kg/hm2),豫麦50号产量最低(6...  相似文献   

16.
小麦温光发育类型的研究(第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来自全国各大麦区的供试品种,进行了春化反应与田间周年播种反应的研究。用系统聚类法将40个供试品种分为两个大集团、三个分枝、六个较明显的类型。这六个类型是强春型(SS)、春型(S)、冬春型(WS)、冬型(W)、强冬型(SW)和超强冬型(USW)。六个类型进一步划分,又可分为九个系列等级,每个系列等级都包含若干顺序排列的品种,看出品种对低温春化反应是一种连续的数量效应累加过程,具有连续的依次排列性。试验发现供试品种的春化效应跨度由辽春6号的零反应型到肥麦的70天以上的超春化反应型,大大超过我国五十年代春化研究的反应幅度。说明我国育种与品种资源利用幅度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矮败小麦利用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连续回交手段将矮败小麦由冬性转育为春性。以春性矮败小麦为优良基因积聚和各类小麦新种质创造高效技术平台,建立优质、高产、抗赤霉病、抗白粉病和抗穗发芽等5个轮回选择群体。结合生态育种、小麦×玉米诱导单倍体、HMW-GS近等基因系品质遗传分析系统,品质快速分析方法和人工接种鉴定等手段,筛选、评价和利用各类优异小麦新种质,并进行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8.
旱地春小麦新品系A005—1为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与会宁县农牧局合作,以品种会宁15号为母本,五月黄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2009--2010年西北春麦旱地组区域试验中,2009年l1个点折合平均产量3629.25kg/hm0,较对照品种定西35号增产17.00%,居8个参试品种(系)第3位;2010年11个点折合平均产...  相似文献   

19.
不同冬小麦品种产量性状及水分生产率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新疆绿洲灌溉农业区,实现农作物节水高产,筛选节水农作物品种是非常重要的.选择11个小麦品种(系),在全生育期灌三水的条件下,对其产量性状、水分生产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生物量、产置及产量构成、水分生产率有差异.产量在6 467.69~8 755.68 ks/hm2,水分生产率在1.16~1.58 kg/m2,超过对照品种有5个,其中:9907、烟农19和93-9等品种(系)的综合性状表现好,产量较对照品种增产18.4;、17.7;和12.5;,达到了5;显著水平,水分利用率比对照品种提高19.7;、18.2;和12.9;.  相似文献   

20.
为了辨别小麦的冬春性,利用84份当前推广小麦品种和新选品系分5期播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其抽穗期的延迟情况,利用正态分布和t检验,并结合春化基因分子标记可以较为准确地进行小麦冬春性的判别;本研究将84份材料划分为春性9份、偏春性1份、半冬性34份、偏冬性20份和强冬性20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