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云南东川小江河谷滩地具有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和灌溉便利的自然条件,是解决山区耕地资源有限局面的重要潜在土地资源,如何科学有效、持续地开发和保护河滩地,将对当地发展特色农业和安置贫困山区移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将小江河谷滩地按照不同海拔高度分为上(1600~1300m)、中(1300~1000 m)、下(1000~700m)3段,通过实地考察、现场测量、取样分析,并利用"3S"技术,较为系统地测试分析了各海拔河滩地的面积和土壤养分特性,并结合河谷滩地不同海拔气候特征,分析研究了小江河谷不同海拔河滩地的种植条件,探讨了河滩地合理有效地开发种植方向,以期为山区河滩地开发种植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云南东川小江河谷滩地具有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和灌溉便利的自然条件,是解决山区耕地资源有限局面的重要潜在土地资源,如何科学有效、持续地开发和保护河滩地,将对当地发展特色农业和安置贫困山区移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将小江河谷滩地按照不同海拔高度分为上(1 600~1 300m)、中(1 300~1 000m)、下(1 000~700m)三段,通过实地考察、现场测量、取样分析,并利用"3S"技术,较为系统地测试分析了各海拔河滩地的面积和土壤养分特性,并结合河谷滩地不同海拔气候特征,分析研究了小江河谷不同海拔河滩地的种植条件,探讨了河滩地合理有效的开发种植方向,以期为山区河滩地开发种植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云南东川小江河谷滩地具有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和灌溉便利的自然条件,是解决山区耕地资源有限局面的重要潜在土地资源,如何科学有效、持续地开发和保护河滩地,将对当地发展特色农业和安置贫困山区移民具有马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将小江河谷滩地按照不同海拔高度分为上(1 600~1 300m)、中(1 300~1 000 m)、下(1 000~700 m)3段,通过实地考察、现场测量、取样分析,并利用“3S”技术,较为系统地测试分析了各海拔河滩地的面积和土壤养分特性,并结合河谷滩地不同海拔气候特征,分析研究了小江河谷不同海拔河滩地的种植条件,探讨了河滩地合理有效地开发种植方向,以期为山区河滩地开发种植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发展冬早蔬菜促进农民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为充分利用有利资源,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会泽县致力于对小江、牛栏江流域一带低热河谷地区冬早蔬菜的开发,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艰难探索,现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冬早蔬菜种植区,不论在种植水平,生产规模,还是产品质量等方面都呈逐年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注册了“牛栏江”、“黄梨树”商标,产品远销省内外。2005年,全县小春蔬菜种植面积3400hm^2(5.1万亩),冬早蔬菜达1400hm^2(2.1万亩),同比增146.67hm^2(0.22万亩),增11.9%,产量达443l万kg,实现产值5317.2万元。平均亩产量2119kg,亩产值2532元,是种植小麦、蚕豆的5-6倍,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5.
《云南农业》2010,(6):I0004-I0004
会泽县按照曲靖市高产创建实施的要求,2009年在迤车镇、乐业镇实施一万亩商品干辣椒高产创建示范样板,一亩树标样板干椒亩产400kg。十亩攻关样板亩产380kg,百亩展示区亩产350kg。千亩示范区亩产300kg,万亩辐射区亩产250kg。在高产创建过程中,会泽县农业局领导高度重视,一是明确责任。争取上级领导和专家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大力发展冬早瓜菜生产,是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杨万乡干热河谷地区调整粮经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分析杨万乡干热河谷地区冬早瓜菜生产现状、优势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近几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以期为杨万乡干热河谷地区冬早瓜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沈今现 《新农村》2008,(3):12-12
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丰士村科技示范户、养鸡大户吴健平夫妻俩忙碌在养鸡场里给鸡添食、加水,打扫鸡舍。他们在今年春节期间,为市场提供了一万余羽肉鸡,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  相似文献   

8.
《吉林农业》2004,(7):1-1
郝富霞,女,中共党员,现年42岁,汉族,中专文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从1986年和丈夫承包了山城镇西街干校200亩水田开始,当年亩产过千斤,净剩一万元。第二年又增包600亩,总计800亩。至今十七个年头过去了,  相似文献   

9.
为充分利用宜宾"三江"河谷丰富的温、光、水、热等资源优势,发挥河谷早春气温回升早而快的特点,发展高效益春提早上市的茄果类蔬菜品种,采用菜稻轮作,突破春提早蔬菜生产育苗和栽培技术关键,通过多年大面积实践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菜稻轮作技术,实现耕地年产粮食7.55 t/hm2、菜稻产值15.84万元/hm2。  相似文献   

10.
李峰 《中国农垦》2011,(9):74-74
在美丽的高邮湖畔,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农场,三面环水,地势低洼,可耕面积仅有一万余亩,人口一千余人,它就是江苏省复兴圩农场。2010年秋,该场全面推行土地模拟股份制。一时间,一万多亩土地的秋播生产,成了全场干部职工关心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对百色右江河谷地区的3万亩成年芒果树实施“丰收计划”。利用内膛枝拉枝挂果;适时放梢,控制早花;改进修剪技术,培育健壮结果枝;合理施肥,保花保果。平均亩产299.6公斤,比料施前三年增产49.76%。  相似文献   

12.
菜用玉米系指利用糯玉米收青穗,作蔬菜用,这是近几年来开发的一种新的蔬菜品种。菜用玉米营养丰富,食味好,易消化,深受人们喜爱。近几年我们通过提早播种、塑盘培育乳亩、双膜栽培、合理密植等多种栽培手段,使菜用玉米比常规玉米上市期提早10-15天,每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产青穗1210千克,产值2000元以上。如皋市每年栽培菜用玉米基本稳定在700公顷左右。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位于北纬47°~53°,年平均气温-5.3~2.4℃。大兴安岭以东北—西南走向纵贯呼伦贝尔市中部,大兴安岭山地为林区,岭东为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岭西为呼伦贝尔大草原。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牧区设施瓜菜生产发展迅速,目前设施面积已发展到近2000亩。牧民也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乳肉饮食习惯,他们渴望吃到更多的新鲜地产瓜菜。作者一直致力于牧区蔬菜开发技术指导工作,针对牧区寒冷、干旱、多风等气候特点,积  相似文献   

14.
菜用嫩荚蚕豆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食用可口,市场前景广阔。青海河湟谷地气候冷凉,非常适宜菜用嫩荚蚕豆的生长,每年播种面积达40万亩左右。实施绿色、标准化管理,可实现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5.
一、抗寒选种在生产上的意义我省地处北纬28—33°之间,是我国柑桔栽培的北沿地带,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柑桔生产发展很快,从解放前全省柑桔栽培面积不到一万亩,产量不到一万担,发展到现有柑桔面积十六万亩,74年产量已达到37万担。  相似文献   

16.
合作走富路     
南京绿桥瓜果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0年10月,目前已吸纳农户3200多户,开发出100多个瓜果菜系列产品,带动横溪镇西瓜复种面积达3万亩、蔬菜复种面积达4万亩.合作社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四有合作社。他们的主要做法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瓜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近年发展较快的一项新技术。它具有防止不良天气对瓜菜生长的影响,减少病害的发生,控制杂草萌发和保水、保肥、保温、省工,技术简单,易操作和增产增收等特点。为了使该项技术在冬种瓜菜中尽快推广应用,我站于2001—2003年辣椒栽培中应用地膜覆盖技术,示范面积25亩,平均亩产达2925kg,最高产量达3785kg/亩,比常规种植平均增产10.3%,扣除地膜成本,每亩增值200—250元。目前我镇推广面积已达1200亩,年增产值24—3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其具体技术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8.
段河坝流域瓜菜区位于武都城西10公里的白龙江南岸,属北亚热带河名川坝区。现有农业人口1300人,耕地1530亩,其中水浇地900亩,人均约1.2亩。海拔1000~1100m,年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500~690mm,光、热、水资源充足,土地肥、灌溉条件好,十分有利于绿色瓜菜生产,尤其是西瓜以一个大、味甜、上市早”而颇受省内外客商积消费者青睐。笔者自2000年起就参与该区瓜菜新品种引进和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试验示范,现将成功技术经验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南滨农场创建于1952年。土地总面积20.57万亩。现有橡胶3.8万亩、芒果6万亩、瓜菜1万亩、国家南繁育种基地1700亩,是我国最南端的国营农垦企业。  相似文献   

20.
李勋  张艳  彭彬 《现代农业研究》2022,(12):105-109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继续推进长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治理、川西高原生态脆 弱区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行林长制,人工造林258 万亩,封山育林200 万亩,森林抚育80 万亩,长江、黄河源头生态 综合治理9 万亩,退化林修复36 万亩”这一目标。因此,本文以甘孜藏族自治州广泛分布的高寒森林火烧迹地作为探 讨对象,综合评价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对林火干扰的响应,对于甘孜州高寒地区植被恢复、森林防火以及人工 造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