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对象,国内主要在浙江、江西、湖南以南的籼稻区及江苏、安徽、湖北等沿江与淮河之间的单季籼稻区发生。因为我国稻作区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南方地区,杂交晚稻生长季节,高温多雨、多吹东南风,中温高湿的天气造成长江流域杂交晚稻上有大面积发生,已上升为华南、中南稻区上的主要细菌病害,其危害程度已超过水稻白叶枯病,平均减产达5%~25%。现将阳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规律和综防技术观察研究结果和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华南双季稻区水稻抗稻飞虱种质资源‘Rathu Heenati’(RHT)和广东省超级稻主栽品种‘玉香油占’上褐飞虱、白背飞虱及田间捕食性天敌的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水稻品种‘Rathu Heenati’和‘玉香油占’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均表现出明显的控制作用。褐飞虱和白背飞虱1年内在华南双季稻区存在两个明显的发生高峰,晚稻稻飞虱的发生数量高于早稻,其中早稻白背飞虱的发生数量要大于褐飞虱,而晚稻情况相反,褐飞虱的发生数量显著大于白背飞虱。当害虫虫口密度较低时,‘玉香油占’对上述两种害虫的控制作用与‘RHT’水稻差异不显著,但当稻飞虱数量急剧增加,‘RHT’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就显著强于‘玉香油占’。抗性水稻‘RHT’和‘玉香油占’田的捕食性天敌如蜘蛛、盲蝽和隐翅虫虫口密度均低于感虫对照品种‘Taichung Native 1’田。捕食性天敌年发生动态调查结果表明,蜘蛛在3个品种水稻上早、晚稻各有1次发生高峰;盲蝽在晚稻有1次发生高峰,在早稻发生数量很低;隐翅虫在早稻有一个发生高峰,晚稻发生虫口密度较低。通过比较3个品种上害益虫口比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早、晚稻3个品种的害益虫口比均呈现“双峰型”,‘RHT’和‘玉香油占’对水稻害虫稻飞虱具有十分显著的控制作用。本文还讨论了华南双季稻区抗虫品种的培育和改良以及与其他防治措施配套综合防控稻田褐飞虱、白背飞虱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当前正值秋粮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重大病虫害高发、重发期。预计水稻"两迁"害虫在南方中、晚稻区呈加重发生态势,发生盛期将持续至10月初;稻瘟病在江南和华南局部晚稻区流行风险较高,流行盛期将至9月底;马铃薯晚疫病在华北、西北大部仍存在偏重流行风险;秋蝗在常发区大部地区不排除出现小规模局部突发的可能性。为切实落实农业部科学抗灾夺取秋粮丰收行动要求,加强秋季重大病虫监测与防控技术指导工作,坚决打  相似文献   

4.
1961—2010年中国降水量变化分区及其区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中国近50 a(1961—2010年)降水量变化的空间分区及其区域特征,利用598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旬降水资料,计算各站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通过经验正交函数(R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对降水量变化进行空间分析,进而对中国50 a降水量变化特征进行分区,同时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及5 a滑动平均分析方法,分析了全区及各个分区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根据1961—1990年、1971—2000年和1981—2010年3个时段可分别将中国分成12、11和11个降水量变化区。综合3个时间段降水量变化特征,可将中国分为江淮地区、东北中南部地区、中国北部地区、新疆地区、江南和华南东部地区、黄淮地区、西南地区东部和江南西部地区、东北北部地区、华南中西部、青藏地区、西南地区西部11个区域。通过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近50 a中国降水呈现减少趋势,且存在区域差异。降水量减少幅度最大的是黄淮地区,气候倾向率为-13.9415 mm·10 a-1,降水量增加幅度最大的是江南和华南东部地区,气候倾向率为23.2075 mm·10 a-1。  相似文献   

5.
2020年7月-10月在我国南方3大稻区的6省(区)12个点开展了稻纵卷叶螟成虫种群动态的食诱监测试验, 并与性诱?灯诱和田间赶蛾等传统监测技术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食诱监测可准确反映田间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动态, 其峰次?峰期与性诱?灯诱和田间赶蛾基本一致?4种监测方法在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稻区?单季中稻区和华南双季晚稻区同期监测到3个?2个和1~2个峰次, 峰期依次为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和9月中旬?从日均诱蛾量和峰日蛾量看, 食诱监测总体优于性诱, 但差于灯诱和田间赶蛾; 食诱监测的专一性较高, 靶标数量占总诱虫量的比率一般高于85%, 但不及性诱(95%以上); 从雌?雄蛾的总量对比及逐日对比看, 食诱监测性比均大于1?综合分析表明, 食诱监测具有使用方便?反应灵敏?专一性较强?雌雄同诱的优点, 为精准监测稻纵卷叶螟成虫种群动态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6.
苯甲·嘧菌酯325克/升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桃源县早、中、晚稻上均有发生为害,常年发病面积达12万hm2次以上。该病害发病早,流行速度快,对水稻优质高产构成严重威胁。由于抗药性逐步增强,传统常用药剂已达不到理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香稻”是农业部专家组顾问、中国水稻研究所黄发松研究员历经 1 5年选育出的长粒籼型高档优质香稻品种 ,在国际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中国香稻”丰产性好 ,品质优秀 ,抗病性较强 ,适宜于长江中下游稻区种植 ,在我省用作一季晚和双季晚稻种 ,在孝感市主要用以一季晚稻种植。 2 0 0 1年孝感市“中国香稻”种植面积占全省 40 % ,主要分布在孝南区、孝昌县和应城市。为了确保“中国香稻”优良品质和安全无害 ,有效占领市场 ,提高种植效益 ,特制定“中国香稻”病虫害全程无害化治理技术 :1 “中国香稻”主要栽培技术“中国香稻”在孝感市作…  相似文献   

8.
《植物医生》2008,21(3):36
4月上旬以来.水稻“两迁”害虫开始大量迁入我国南方稻区发生为害。据监测。近期华南和西南稻区灯下、田间虫量上升迅速.部分稻区明显高于2007年同期.江南稻区也已开始迁入。据国家气象局预测,200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比常年提早10天左右。西南、华南、江南等地可能提前进入主汛期。气候条件有利于境外虫源大量集中迁入和发生。为有效控制危害.最大限度的减少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9.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是近年来在我国新发现的水稻病毒病,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主要传毒媒介.2009年该病在越南北部及我国华南和长江中游稻区多个省发生并局部造成稻谷损失.  相似文献   

10.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是近年来在我国新发现的水稻病毒病,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主要传毒媒介。2009年该病在越南北部及我国华南和长江中游稻区多个省发生并局部造成稻谷损失。  相似文献   

11.
一、稻螟的发生概况稻螟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建国以来,各地在改制过程及其以后,长江流域和华南稻区,三化螟的比例均占绝对优势,七十年代中期以来,杂交水稻的普遍推广,除华南部分稻区仍以三化螟为主以外,长江中下游的广大稻区,二化螟明显上升,三化螟则在  相似文献   

12.
纹枯病菌絲在田間稻株上的消长受水稻各生育期、及当时气候条件影响很大;一般在孕穗职前菌絲量少,孕穗至乳熟初期分布量大、蔓延速度快;抽穗期后10天达到最高峯。早稻成熟期菌絲停止蔓延或消失;晚稻(尤其連作晚稻)抽穗期后因寒潮或低温而停止蔓延;乳熟期趋于消失。纹枯病菌核的发育一般要通过四个时期,无休眠期。病情的水平扩展速度以孕穗至抽穗期最快,乳熟期几停止;而垂直扩展速度以水稻分蘖期最慢,抽穗至乳熟期最快。矮稈品种2—3天,高稈品种3—5天便可士升一个叶位,乳熟后緩慢。晚稻則以抽穗期最快,抽穗后緩慢,乳熟后病势停滞不前。在水稻易感期(孕穗—抽穗),遇到梅雨的两端低温,职及矮稈品种、多肥、密植,在一定有效菌核量下,是本病流行期、流行程度的关鍵因素。防治适期应以菌絲蔓延前期,卽在分蘖期至孕穗期施药,以杀伤菌絲为主;有必要时可在抽穗期再施药一次,保护剑叶,以抑制菌核形成、兼杀菌絲为主。如对矮稈品种、多肥栽培的水稻,于分蘖期施药保护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稻田微蛛优势种与环境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7、1989年研究发现,我国江南稻田微蛛有10种左右。其中食虫沟瘤蛛(Ummeliatainsecticeps)为各稻区优势种,在湖南占微蛛总量的90%左右;草间小黑蛛(Erigone graminco-lum)在周围环境棉田等较多的稻田(浙江萧山,湖南湖区)可成为优势种;驼背额角蛛(Gna—thonarium gibberum)在某些年晚稻后期(江苏苏州,湖南湘阴)可成为优势种;齿螯额角蛛(G·dentatum)则为千米以上海拔高度稻田(云南下关,贵州贵阳)的优势种;隆背微蛛等其他种类只在某些稻区常见或少见。农事活动和化学农药等只影响优势种和非优势种种群数量的增减,对优势种的形成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安庆地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发生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症状类型、症状表现时间、不同时间种植类型水稻发病差异、当前主要发病品种(或组合)、白背飞虱在本地发生规律、田间病丛分布特征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症状有典型和非典型、重症和轻症之分;在双季早稻、中稻、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混栽地区,以中稻、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发生较普遍,早稻发病较轻,这与白背飞虱在本地的发生期同各种时间种植类型水稻易感病生育期吻合程度有关;不同类型水稻发病程度不同,籼型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梗、糯稻,似与白背飞虱嗜食杂交稻的习性有关;品种间发病程度有差异,如奥两优28、华安3号等部分品种发病严重;病丛(株)在田间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5.
湖州市自1985年每年试验与推广油菜施硼35万亩,水稻、大麦、油菜喷施稀土3万亩,连作晚稻施硅0.25万亩。1 硼肥 1%硼砂液,[硼砂0.5公斤(有效硼56.5克),兑水50公斤,喷一亩]。 连作早、晚稻和单季晚稻在分蘖、幼穗分化期叶面各喷1次,可降低纹枯病的被害株率和病情指数,二者分别为39.46%和6.37;1.42%和0.2;29.47%和5.51。增产率提高7.37%、7.09%和5.64%。  相似文献   

16.
野荸荠对晚稻产量性状影响的初步观察胡维侦,章昭(安徽巢湖地区植保站238000)(安徽省和县植保站)野荸荠是长江中下游部分圩区及丘陵地区易受淹稻田的主要杂草之一。它具有茂盛的丛生秆、发达的根系和粗大的球茎或根状茎,与稻株争水争肥能力极强,对水稻特别是...  相似文献   

17.
双季稻白背飞虱的被寄生率暨存活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亚热带浙江金衢盆地的丘陵双季水稻田的早、晚稻期间研究了白背飞虱的被寄生和被捕食作用下的存活率。早、晚稻白背飞虱卵被缨小蜂寄生率分别为 1 1 %和 1 6 % ,被捕食及未知因子死亡率分别为 2 3%和 1 6 %。早稻白背飞虱长翅型和短翅型成虫被螯蜂、线虫和捻翅虫寄生的总寄生率分别为 1 3%和 34% ,晚稻分别为 35%和 4 9% ,短翅型的被寄生率显著高于长翅型 ,晚稻高于早稻。晚稻期间螯蜂对长翅型成虫的寄生率高于短翅型 ,而线虫对其的寄生率则相反。存活分析表明 :白背飞虱的死亡主要发生在孵化期 ,从初产卵至成虫初期的累计存活率 ,早稻上为 2 %~ 1 8% ,晚稻上为 1 %~ 7% ;卵期至 1龄若虫和 4~ 5龄若虫期是影响季节、代次间白背飞虱累计存活率变动的两个关键时期 ;卵期至 1龄若虫存活率和成虫期被线虫寄生率是除生殖力外决定种群增长率的两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水稻矮缩病的研究——Ⅱ.病害感染、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矮缩病的潜育期因气温、水稻生育期、介体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的虫龄、性别等不同而异,一般为10~15天。水稻在分蘖初期到盛期最易感病,这些病株均不能抽穗结实;分蘖末期感染者,产量损失达80%以上。病毒在虫体内越冬,越冬代带毒成虫传毒给早稻,第2、3代带毒虫传毒给晚稻。第1、4代经卵带毒虫,还能分别引起早、晚稻再次侵染。以早栽双季晚稻和杂交晚稻发病最重,其主要感染期是在本田初期。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治虫防病抓适期的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地控制病害流行。病区在连片种植的基础上,对早栽双季晚稻本田初期喷药治虫1~3次,能收到显著的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稻曲病在全国呈现间歇性暴发流行的特点。江南、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南部稻区发生较为突出,且不同水稻品种稻曲病的发生程度表现出明显差异。分析认为,天气条件、水稻品种和栽培管理条件是影响稻曲病发生的关键因子。为此,提出了加强监测预警、加强抗病品种培育、加强水肥管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黄利波  黄恢力 《广西植保》2007,20(Z1):111-113
靖西县处于边远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居住人口约50多万人,以种植水稻为主,全年种植早稻0·038万ha,中稻0·45万ha,晚稻1·136万ha。“两迁”害虫是影响靖西县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有关资料可知,如不进行防治,一般损失率达15%以上,中稻损失率达20%,一季晚稻可达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