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王俊奇  程永祥  丁洁平  程挚 《茶叶》2021,47(1):43-44
近半个世纪茶尺蠖在临安茶区呈间断性暴发,本文根据生产中监测数据和调查考证情况,分析每次茶尺蠖暴发与气候、茶园生产管理的改变和迁徙等因子的关联性,找到关联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指导生产中及时采取绿色防控技术措施,控制茶尺蠖暴发成灾。  相似文献   

2.
茶尺蠖和灰茶尺蠖是茶树上的两个近缘种害虫,由于其形态十分相近,不易区分,成为了茶园害虫的1对"双胞胎"。本文从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地理分布、成虫翅鳞片上纹路和幼虫背板斑纹等几个方面介绍了两者的区别,有利于茶叶生产者通过简易方法区分两近缘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茶尺蠖性引诱剂对成虫的引诱效果。[方法]把茶尺蠖性引诱剂诱捕器置于历年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为害较重的茶园,每放4个有诱芯的诱捕器,放1个无诱芯的诱捕器作对照。[结果]茶尺蠖性引诱剂1个诱捕器每晚诱到成虫,最多的为6头,有时0头,平均1.19~3.69头。诱到的茶尺蠖成虫以灰翅型的为主,占89.83%~94.07%,黑翅型的仅有5.93%~10.17%。[结论]性引诱剂对茶尺蠖成虫有较好的引诱效果,可作为防控茶尺蠖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灰茶尺蠖为四川省宜宾市茶园主要害虫之一,对茶叶产量造成较大影响。2017年7—9月,在宜宾市翠屏区金秋湖茶叶生产基地开展了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杀试验。结果表明,灰茶尺蠖性信息素对灰茶尺蠖雄蛾的诱杀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5.
通过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灰茶尺蠖的田间防治措施,在长沙县百里茶廊万亩生态茶园进行实施,全园不施用化学农药,局部施用植物源农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控制了灰茶尺蠖的为害,降低了用药成本和农药残留,保护了茶园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正本刊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下文简称中茶所)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研究揭示了茶园主要害虫灰茶尺蠖性信息素的活性组分,与此同时中茶所进一步与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开发了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诱芯产品,经6省15个县市的试验示范取得了理想的诱捕效果。长期以来,茶园主要害虫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常被作为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来认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灰茶尺蠖是茶尺蠖的近缘种,此后中茶所陆  相似文献   

7.
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与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为茶园两种重要的食叶性害虫,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利用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在室内测定两种尺蠖的生长发育指标及年龄-阶段特征存活率、雌成虫年龄-阶段特征繁殖力、年龄-阶段特征寿命期望值、年龄-阶段特征繁殖值和种群参数,并分析各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灰茶尺蠖的1、2、4、5龄幼虫发育历期、幼虫总历期、蛹期及成虫寿命(分别为3.22、2.55、1.43、4.56、15.34、7.98、7.59 d)均显著低于茶尺蠖(分别为4.07、3.05、2.16、5.71、18.83、8.88、10.65 d);灰茶尺蠖2~5龄幼虫存活率(分别为100.00%、95.00%、62.00%和96.00%)均高于茶尺蠖(分别为93.00%、71.00%、45.00%和80.00%);灰茶尺蠖平均世代周期(32.412 d)显著短于茶尺蠖(36.016 d)。灰茶尺蠖年龄-阶段特征存活率、内禀增长率比茶尺蠖高,平均世代周期(T)比茶尺蠖短,其种群能更迅速扩增。研究结果为灰茶尺蠖和茶尺蠖室内种群饲养提供基础数据,为两近缘种的竞争机制及种群控制策略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鸢尺蠖和灰茶尺蠖各龄幼虫食量观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鸢尺蠖(Ectropis excellens Butler)和灰茶尺蠖(E.grisecens Warren)1974年与1978年先后在湖南长沙高桥茶园大发生,局部茶园茶树叶片被食光。为探讨防治此二种尺蠖幼虫的关键时期,作者先后对大鸢尺蠖、灰茶尺蠖幼虫各龄取食量进行了观测。  相似文献   

9.
陈李林  周浩  赵杰 《茶叶科学》2020,40(6):817-829
基于中国820个气象站点数据、灰茶尺蠖已知地理分布资料和生物学数据,结合CLIMEX模型与ArcGIS软件模拟预测灰茶尺蠖在中国目前及未来的潜在分布范围,评估灰茶尺蠖的潜在分布范围及气候变暖对其分布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灰茶尺蠖在中国目前的适生区主要分布在3°51′N~40°6′N,适生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4.27%。中国大部分省份的气候条件均适合灰茶尺蠖种群生长。随着气候的变化,灰茶尺蠖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面积总体增幅不大,但其组成变化较大。至2050年,预测灰茶尺蠖高度适生区面积占比达最大(22.23%)。相比各种能源之间的平衡情景(A1B),较高能源需求情景(A2)下灰茶尺蠖在陕甘宁地区向内陆扩张更快。灰茶尺蠖在中国适生区分布广泛,应加强灰茶尺蠖预测预报,趁早采取防控措施,以保障茶叶优质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在闽北乌龙茶区最佳悬挂密度及其对后代幼虫的防治效果,设置每667 m2茶园放置2套、4套、6套诱捕器和不放置诱捕器等不同处理,调查各处理下灰茶尺蠖成虫诱集数量和后代幼虫种群数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悬挂密度下诱捕器平均诱虫数量为(14.33±5.24)头/周,4次调查诱捕害虫总数达到102头;其中,以每667 m2放置4套诱捕器为闽北乌龙茶茶园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的最佳悬挂密度,最佳悬挂密度处理区内的第一代幼虫种群数量最低,平均为(2.00±0.58)头,而CK为(4.33±1.86)头。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2016年茶尺蠖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尺蠖隶属于鳞翅目尺蛾科,是茶园的重要害虫,常对茶叶生产带来严重危害.2016年浙江省出现了多点局部茶园茶尺蠖严重发生情况,为此我们通过实地查看和问卷发放对浙江省35个重要产茶市、县、区和47个茶叶企业所属茶园的茶尺蠖发生情况及茶园防治措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浙江省33个市县区均有茶尺蠖发生,危害面积占所调查面积的2.86%,其中东阳、武义、莲都三个县发生较为严重.分析茶尺蠖严重发生与气候条件和茶园管理等有关,提出了预防与控制措施,并建议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茶树挥发物对昆虫寄生选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应用外源 MJA 喷雾法或暴露法处理茶树后诱导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单白绵绒茧蜂和茶尺蠖成虫的行为选择,以及对单白绵绒茧蜂对茶尺蠖幼虫寄生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外源 MJA 喷雾法或暴露法处理茶树,其诱导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单白绵绒茧蜂成虫具有很强的引诱作用,对茶尺蠖成虫引诱作用不明显,在茶园中,显著提高单白绵绒茧蜂对茶尺蠖幼虫的寄生率。  相似文献   

13.
茶尺蠖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尺蠖是茶树上一种重要的食叶性害虫,分布于我国各茶区,经常在局部茶园暴发成灾,对茶叶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茶尺蠖病毒是控制茶尺蠖自然种群消长的重要因子,主要包括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茶尺蠖小RNA病毒。本文综述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生物学特性、扩繁、制剂的研发与应用、定性定量检测技术的建立、重组NPV病毒和茶尺蠖小RNA病毒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为更好的利用病毒防治茶尺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茶尺蠖是茶树上一种重要的食叶性害虫,分布于我国各茶区,经常在局部茶园暴发成灾,对茶叶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茶尺蠖病毒是控制茶尺蠖自然种群消长的重要因子,主要包括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茶尺蠖小RNA病毒。本文综述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生物学特性、扩繁、制剂的研发与应用、定性定量检测技术的建立、重组NPV病毒和茶尺蠖小RNA病毒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为更好的利用病毒防治茶尺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由于茶园中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某些害虫周期性大暴发,或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因此,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其他防治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生产有机茶的茶园更为迫切。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制了几种茶园专用的微生物农药,并进行了小批量生产和大面积示范应用,效果良好。 1.茶尺蠖病毒水剂 主要成分为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只对茶尺蠖有效。幼虫取食病毒后会感病死亡,但潜伏期较长,有的甚至到蛹期才能死亡。感病死亡的虫尸体内含有大量病毒,可在田间继续扩散感染,因此后效作用强。一…  相似文献   

16.
<正>10月上旬,鄂西北山区竹山县九里岗茶叶片区,数百亩茶园突遭茶尺蠖为害,大量茶树绿叶被茶尺蠖啃食。其中危害最重的30余亩茶园,茶树叶片被啃食一空,仅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茶尺蠖近期在鄂西北局部茶区突然爆发,与今年该地特殊气候有较大关系。去冬今春,鄂西北山区气温偏暖,冬无严寒,春无霜冻,对茶尺蠖安全越冬和羽化非常有利,导致虫口基数偏大。今年夏秋季,鄂西北山区时晴时雨,降雨次数明显偏多,茶园温湿度适宜,对茶尺蠖幼虫的生长和成虫的羽化、产卵孵化均极为有利,加之茶尺蠖一年可繁殖数代,导致其在局部茶区迅速泛滥成灾,特别是气候温暖、背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江苏主要产茶区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并在主要发生区进行茶尺蠖病毒杀虫剂的示范应用。结果表明,苏州市、无锡市为茶尺蠖发生区,南京市、扬州市为灰茶尺蠖发生区,镇江市、常州市为混发区;在低龄幼虫期,每667 m~2茶园使用150 mL茶尺蠖病毒杀虫剂防治灰茶尺蠖和茶尺蠖,防效分别为77.4%和77.3%;在高龄幼虫期,采用病毒杀虫剂与植物源农药混用,防效为99.6%。采用发生期预测为配套手段,在第1代孵化高峰期应用病毒杀虫剂,可作为茶尺蠖病毒杀虫剂的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18.
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s)在昆虫化学通讯及其他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茶尺蠖与其近缘种灰茶尺蠖是茶园重要鳞翅目害虫,对我国茶叶的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研究化学感受蛋白直系同源基因在茶尺蠖两近缘种间的表达,有助于研发同时针对该两种害虫的绿色防控技术.通过荧光定量qRT-PCR分析...  相似文献   

19.
茶尺蠖的生活习性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尺蠖EctropisObliquaWarren在国内分布浙江、安徽、江苏、福建、江西、湖北、湖南等省,除危害茶树外,还为害白柳、花生、刺槐、紫穗槐、紫薇、大豆、大白菜等。1988年首先在原日照市茶园发现茶尺蠖呈点片发生,且危害逐年加重;1991年6月6日,在原山东省临沂地区茶叶试验研究站试验茶园56号地发现有近半米的茶行叶片被食光,笔者自1991年始对该虫进行研究,现将其生活习性与防治措施报告于后。1生活史茶尺蠖在山东每年发生3-4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四月中旬越冬蛹羽化。茶尺蠖各虫态的历期,成虫期3-8d,卵期5-11d,幼虫期15-3…  相似文献   

20.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是我国茶园重要害虫,分布于各茶区,年发生面积在百万亩以上,常造成茶叶大幅减产。室内大量饲养昆虫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满足药剂筛选试验和病毒繁殖生产的需求,每年需室内连续饲养数万头茶尺蠖。目前,在茶尺蠖大量饲养过程中,卵及幼虫期的饲养技术相对成熟,成虫产卵期是制约饲养量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在恒温适宜条件下,昆虫卵及幼虫的饲养成活率很高,但成虫产卵量不及自然变温条件。由于茶尺蠖在高温条件下(平均温度28℃以上)不产卵,大量饲养通常只在春秋两季自然变温条件下进行,这极大地限制了茶尺蠖大量饲养的数量。在工厂化繁育条件(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下如何获得茶尺蠖高产卵量是茶尺蠖大量饲养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目前尚无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为此开展了温度、光照、补充营养等条件对茶尺蠖成虫产卵的影响研究,为工厂化连续大量饲养茶尺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