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探究快速有效地检测荷花花粉活力的方法,选出适用于大部分荷花花粉萌发的培养基,筛选花粉活力较高的品种,以11份不同资源荷花的花粉为材料,利用离体培养法、I2-KI染色法、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对荷花花粉活力进行检测.结果表明,I2-KI染色法和TTC染色法检测得到的花粉染色率均与离体培养得到的萌发...  相似文献   

2.
黄碧光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7):3501-3507
 【目的】研究糯麦和紫粒麦中糯性和紫粒性状的遗传特性,为培育紫糯小麦新种质提供指导。【方法】以糯小麦C75与紫粒小麦03初3为材料,通过正反杂交,并与糯小麦C75回交,根据后代表型,分析糯性和粒色性状的遗传特性并选育紫糯小麦。【结果】紫粒为母性影响遗传,紫色基因具有剂量效应;在F2:3中,紫色与红色籽粒株的比例符合9﹕7,在BC1F2中,该比例为1﹕3,说明紫粒受2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杂交组合F2:3 的籽粒非糯株与糯株的分离比例符合63﹕1,测交组合BC1F2中,该比例为7﹕1,表明糯性性状受3对相互独立重叠互作的隐性基因控制,非糯为显性性状;控制紫色性状与控制糯性的基因相互独立;经过自交纯化,共收获了5个糯性基因和紫粒基因皆纯合的紫糯小麦新种质。【结论】紫粒呈2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的母性影响遗传,隐性性状糯性受3对独立重叠基因控制,采用恰当的杂交育种策略可获得紫糯小麦新种质。  相似文献   

3.
采用I2-KI染色法和TTC染色法测定储藏于室温、4℃、-20℃条件下的芍药花粉生活力,同时用培养基萌发法测定花粉萌发率,研究I2-KI染色法和TTC染色法测定结果与培养基萌发法测定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芍药花粉生活力和萌发率随储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且储藏温度越高,萌发率下降速度越快,室温下花粉储藏7d后萌发率即降为0,4℃储藏6个月后花粉萌发率降为0,-20℃储藏9个月后花粉萌发率降至1.96%.不同储藏温度下,I2-KI染色法、TTC染色法测定结果与培养基萌发法测定结果间呈极显著、显著相关;与TTC染色法相比,4℃储藏4个月内及.20℃储藏七个月内的花粉用I2-KI染色法测定的结果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4.
中国糯大麦品种资源及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彩梅  张京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2):4244-4249
 【目的】鉴定中国糯大麦种质及了解中国糯大麦的地理分布状况。【方法】采用I2-KI染色方法,对7 713份中国栽培大麦种质资源进行糯性鉴定及地理分布研究。【结果】共鉴定出252份糯大麦品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云贵、青藏高原。其中黄河中下游分布区是以河南为中心,长江中下游分布区以江苏为中心,云贵、青藏高原以云南和西藏为中心。【结论】中国糯大麦品种资源丰富,地理分布区域广泛。研究中国糯大麦可以更好地促进专用大麦育种筛选优异种质,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糯大麦遗传资源起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新新2号核桃花粉活力测定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寻客观、快速、有效的核桃花粉活力测定方法,为新新2号核桃人工授粉、授粉树配置等花粉活力的测定提供技术手段。【方法】采用TTC染色法、I2-KI染色法、MTT染色法、离体萌发法和原位萌发法测定新新2号核桃花粉活力。【结果】TTC和I2-KI染色法染色后,无法区分花粉颜色,难以辨识花粉活力状况。离体培养法测定的花粉萌发率较低,且耗时较长。MTT染色法染色后,易于辨识花粉活力,测定的花粉活力接近原位萌发法。【结论】TTC和I2-KI染色法不适用于新新2号核桃花粉活力的快速测定;MTT染色法可用于野外快速测定新新2号核桃花粉活力,且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穿龙薯蓣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穿龙薯蓣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的快速、有效测定方法。[方法]分别采用I2-KI染色法、TTC染色法、亚甲基蓝染色法、MTT染色法和无机盐培养法测定穿龙薯蓣的花粉活力,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和MTT染色法测定其柱头的可授性。[结果]I2-KI和TTC染色法对穿龙薯蓣花粉的染色效果不理想,不适于观测其花粉活力;亚甲基蓝染色法使花粉生活力的测定值偏高;MTT染色法使花粉细胞出现紫色、淡红色、无色3种颜色反应,利于分辨花粉生活力的有无。联苯胺-过氧化氢法不适于观测穿龙薯蓣柱头的可授性;MTT染色法能较准确地观测出不同时期柱头可授性的动态变化。[结论]MTT染色法适于检测穿龙薯蓣的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  相似文献   

7.
核桃楸花粉活力测定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核桃楸高效快速的花粉活力测定方法,分别采用了TCC染色法、I2-KI染色法和固体培养基萌发法对核桃楸花粉活力进行了测定比较。结果表明:采用TCC染色法和I2-KI染色法染色后花粉的不易辨识,测定结果偏低,不适合作为核桃楸花粉活力的测定方法;固体培养基萌发法辨识度高,萌发率高,适合作为核桃楸花粉活力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国槐、聊红槐、五叶槐和龙爪槐的花粉为试验材料,测定4种槐树花药内花粉数量,并用I2-KI染色法、TTC染色法以及培养基萌发法对其花粉生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国槐的单个花药花粉数量最多,为41 750粒;培养基萌发法更适合测定4种槐树花粉生活力,I2-KI染色法、TTC染色法均不适于测定其花粉生活力;蔗糖和硼酸影响4种槐树花粉的萌发,最优培养基为蔗糖浓度0.2%、硼酸浓度0.02%,花粉平均萌发率以国槐最高、达43.3%.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糯性小麦材料,研究糯性小麦籽粒的出现频率,明确各分离群体的Wx基因型,使筛选的糯性与非糯性材料呈现出表现型与基因型的统一,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普通小麦品种克旱16、克春5号为母本,糯性小麦品种宁糯1号、南农09P18为父本4个杂交组合的F2代分离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半籽粒碘染色与分子检测法为研究手段,对F2分离群体进行糯与非糯性材料鉴定与筛选。结果表明:组合克旱16/宁糯1号、克春5号/宁糯1号、克旱16/南农09P18、克春5号/南农09P18糯性小麦的出现频率分别为1.1%、1.4%、1.4%、1.3%;从4个组合的F2群体100个单株中筛选到了共11株Waxy基因全缺型的植株,与碘染色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木薯花粉活力测定及验证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6个木薯品种为供试材料,分别采用碘-碘化钾(I2-KI)染色法、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法、醋酸洋红染色法、离体萌芽法对其花粉活力进行测定,以自然授粉法和人工杂交法对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I2-KI染色法、醋酸洋红染色法、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法、离体萌芽法测定花粉平均活力分别是96.8%、96.4%、1.8%、0~1.12%;人工杂交授粉率为0%~0.34%,自然授粉率则为38.2%~62.9%。验证试验表明:供试木薯花粉具有活力,CCT法和离体萌芽法,不能正确反映花粉活力状况,碘-碘化钾和醋酸洋红染色法能测出花粉活力,但能否则正确反映花粉活力,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1.
用甘蓝型胜利油菜和Tower进行正,反交和回交,分析了亲本,F_1,F_2,F_3和BC_1F_1,BC_1F_2种子中的硫代葡萄糖甙总量,发现F_1种子主要由母体植株的基因型控制,F_2和BC_1F_1受母体种子硫代葡萄糖甙含量的影响、F_3和BC_1F_2呈连续分布,硫代葡萄糖甙总量受3对基因控制,高含量对低含量为部分显性,硫代葡萄糖甙的遗传力为89.9%(h~2B)和72.7%(h~2N),F_2代硫代葡萄糖甙植株与较差的农艺性状相联系。  相似文献   

12.
黄瓜株高性状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矮生黄瓜D8和蔓生黄瓜JIN5杂交并自交及回交所获得的6个世代(P_1、P_2、F_1、BC_1、BC_2和F_2)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对黄瓜株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黄瓜株高性状的遗传模型适合D-1模型.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为31.06,湿性效应值为正向5.76,显性度为0.19,主基因的遗传率变化较大,在BC_1、BC_2和F_2 3个世代的估计值分别为36.88%、61.89%和70.03%,其中以F_2的主基因遗传率最高,BC_1的主基因遗传率最低;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刖为9.85%、12.37%和30.61%,F_2的多基因遗传率最低,BC_1的多基因遗传率最高.黄瓜株高性状由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共同作用决定,其中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在黄瓜育种实践中在早世代对株高选择有效.  相似文献   

13.
野生甘蔗的进一步利用,是当前把甘蔗育种工作推向新阶段的主要希望。但是,野生甘蔗杂种早代通常存在着高产量、低糖分、高纤维分的倾向。怎样恰到好处地利用野生甘蔗的种性,创造蔗糖分符合要求的高产品种,进一步提高育种效果,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本研究采用7个杂交组合,包括 S.spontaneum 杂种的回交一代(BC_1)和回交二代(BC_2),以及 S.robustum F_1 同 S.spontaneum F_1 正反交(即二个野生种杂种后代早代正反交)。综合产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研究表明,BC_1虽具高产的植株多,但几乎没有含糖分达10%以上的植株,所以不是以制糖为目的的育种的选择世代,但它是理想的能源育种和创造新优良亲本的重要选择世代。BC_2虽包含高产的植株少,但尚有18%的较高生产水平的植株,而且有1/4的植株含糖分在10~14%,具其他优良质量性状的蔗株也较多,所以,是培育蔗糖分符合要求的高产品种的重要选择世代。S.rob F_1和 S.sp F_1正反交,其质量性状和产量性状都下降,所以,对以制糖或能源为目的的育种都没有意义。遗传参数的分析表明,茎数、茎径和茎生长量的广义遗传力强,遗传型变异系数较大,相对遗传进度高,所以,只要选择好回交亲本,可以指望在 BC_2获得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4.
将秦岭黑麦遗传物质导入普通小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用 39个小麦与秦岭黑麦杂交 ,从杂交成功的 16个组合后代中发现“中国春×秦岭黑麦”与“新中长×秦岭黑麦”的F1能够自然结实产生有生活力的杂种。其中植株 (中国春×黑麦 )F2 - 2和 (新中长×黑麦 )F2 - 2进一步自交、回交结实性较好。并从后者获得了遗传上稳定的染色体数为 42的纯合小麦新材料 99L2。秦岭黑麦的抗条锈特性已被转移到 99L2遗传背景中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5.
对中美大豆不同亲本正、反交间F2、F3、BC1F2的株高性状遗传表现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正交和反交间株高在F2、F3两世代的遗传规律基本一致;株高在各世代的遗传表现因正交和反交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BC1F2株高因回交亲本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用相同亲本回交的BC1F2株高遗传表现因正、反交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意大利抗病小麦品种Pascal抗条锈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2000~2003年,以我国陇南重要外引小麦品种Pascal作母本,铭贤169作父本进行杂交,子代材料苗期分别接种条锈菌单孢菌系条中29号、洛13-Ⅲ、条中31号、条中32号和水14,抗性遗传结果表明,对条中29号,F1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5∶12,BC1代植株全部为抗病株,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46:31,符合理论比9:7,卡方测验结果也符合这一结果;对条中32号,F1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6∶5,BC1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4:4,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24:49,符合理论比1:3;对洛13-Ⅲ,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10:48,符合理论比1:3;对条中31号,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20:55,符合理论比1:3;对水14,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6:69,符合理论比1:15.卡方测验值均符合理论值.据此推知pascal对条中29号的抗性由2对显性互补抗性基因控制,对洛13Ⅲ、条中31号、条中32号的抗性均由1对隐性抗性基因控制,对水14的抗性由2对隐性抗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7.
以泉麦3号为材料研究如何提高糯性鉴定后小麦种子成苗率,以提高小麦糯性育种的效率.结果表明,糯性鉴定后的小麦种子预先消毒,接种于消毒的培养基质上发芽出苗,再移栽至大田,是解决糯性鉴定后小麦种子大田直播成苗率低的有效途径,其出苗率显著高于大田直播,两者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且苗的移栽成活率几乎达到100%.培养基质既可以选择7 g.L-1琼脂培养基,也可以是消毒的纸杯土.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70个普通小麦品种和4个烘烤品质优良的亲本与4个农艺亲本间配置的20个正反交F#-1,以及1个杂交小麦F#-1的胚乳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发现它们在品种间的变异较大,在品种内是稳定和一致的。它们在杂种F#-1呈现共显性遗传和倾母现象。讨论了杂种F#-1胚乳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共显性遗传在杂种判断和品种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小黑麦与小偃麦三属间杂交的实验,其结果表明,正反交共39个组合,平均结实率为17.07%。正交种子发育正常,反交种子胚乳发育不完全或胚完全退化。八倍体小黑麦杂交组合的 F_1,F_2杂种生活力和育性均好于六倍体组合,八倍体杂交组合的 F_1 PMC 染色体基本构型为21Ⅱ+14Ⅰ;六倍体组合为14Ⅱ+2Ⅲ。F_2植株的染色体数变异广泛,减数分裂的染色体构型极其丰富,并出现了一些育性较高,饱满度较好的单株,其它农艺性状变异也很广泛。实验表明小黑麦与小偃麦三属间的杂交对小黑麦的改良和小麦育种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茄子果长遗传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长果自交系I521593和短果自交系SJ16212865为材料,通过自交、杂交和回交,获得亲本、F1、F2、BC1和BC2各世代,按照数量遗传学理论对6个世代群体的果长的遗传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茄子果长遗传方式属于数量遗传;其遗传效应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且以加性效应为主,在遗传中表现部分显性,有倾大值亲本的现象;控制果长性状的最少基因数目为3对;果长的狭义遗传力为71.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