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幼龄胶园间作大叶千斤拔模式下的保护带植物进行刈割还田处理,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植物需采取不同的刈割策略,对灌木类植物,刈割留茬高度应在100 cm左右,刈割时高度应在160~200 cm,即旱季11月至次年5月刈割1~2次,雨季6-10月刈割2~3次;对草本类植物,刈割留茬高度应在15 cm左右,刈割时高度应在50~60 cm,即旱季刈割2次左右,雨季刈割3~4次。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根龄、栽培密度和刈割方法对四倍体刺槐饲料林生物量及再生能力的影响,确定合理的饲料林栽培模式,对不同根龄、不同密度、不同刈割周期及留茬高度和不同刈割工具及刈割部位的当年生林分从总质量、叶质量等生物量指标方面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四倍体刺槐饲料林生物量随根龄的增长而增加;其合理的栽培密度为0.4 m×0.8 m...  相似文献   

3.
针对科尔沁沙地杨柴生物沙障的生存现状和生长动态规律,分析了经过不同预留盖度和留茬高度的平茬处理后杨柴生物沙障和林间草本植被的恢复情况及其防风固沙效益,结果表明:平茬对杨柴及其林间草本的生长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平茬后的第1年内,预留盖度10%和留茬高度0 cm(齐地刈割)对杨柴生长最为有利;综合风速和风蚀量的测定分析发...  相似文献   

4.
以2年生香樟为材料,首次采收后设置6组不同留茬高度处理,每组有香樟60株.分析不同留茬高度(5、10、20、30、40、50 cm)对芳香油原料林香樟萌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高度越高,伐桩存活率越高,萌芽点和萌芽条越多;萌芽条高生长和地径生长随留茬高度的增加呈先加快后减缓的变化规律;留茬高度为30 cm时,萌芽条...  相似文献   

5.
金沙江元谋干热河谷人工林地铺地木蓝引种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金沙江元谋干热河谷退化旱坡山地环境人工经济林行间少优良草被覆盖问题,在酸角人工经济林行间,种植铺地木蓝对其适应性和生物量产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铺地木蓝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乡土酸角人工经济林行间适应性较好,具有速生、覆盖力强、耐瘠、耐旱、不攀缘和缠绕客体特点;全生育期内可刈割2次,留茬15cm,地面生物产量达31 501~40 502kg/hm~2;未刈割3年生铺地木蓝地面枯落物为年6300kg/hm~2,可采收种子968.8 kg/hm~2;适宜作为干热区退化旱坡山地人工经济林果行间覆盖作物推广,但规划种植时宜重视低温对其危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明确辣木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及叶片养分吸收状况。[方法]研究采取田间小区实验,设置N_(80)、N_(80)P_(20)、N_(80)K_(40)、P_(20)K_(40)、N_(80)P_(20)K_(40)、N_(60)P_(20)K_(60)和不施肥对照7个处理,测定分析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辣木生长及叶片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处理下,辣木生长速度先快后缓慢,处理90 d后株高、冠幅和鲜叶生物量的最高值及地径的次高值均出现在N_(80)中,N_(60)P_(20)K_(60)的株高、地径及N_(80)K_(40)的鲜叶生物量仅次于N_(80)处理;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均促进了辣木叶片中全氮、全磷含量的累积,但降低了全钾含量;除N_(80)外,其它处理叶片叶绿素含量均低于CK,高氮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均高于P_(20)K_(40)和N_(60)P_(20)K_(60),N_(80)P_(20)高于N_(80)K_(40)。[结论]各元素对辣木生长影响大小为NKP,对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影响大小为NPK,叶片中营养元素含量大小为NKP。综合试验结果中辣木主要生长指标的生长及叶片养分吸收情况,配比施肥最优处理为N_(80),且该施肥处理主要适用于辣木幼龄及速生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7.
植物叶片pH值是植物重要的性状之一,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施肥和不同刈割留茬高度下,草甸草原优势植物羊草叶片pH值的变化,进一步分析了叶片pH值的重要性。结果显示:叶片pH值变化范围5.63~5.78,种内变异较小,施肥、刈割及其交互作用对羊草叶片pH值均无显著影响,表明羊草叶片pH值对施肥和刈割响应不敏感,不宜作为研究羊草种内变异的性状。  相似文献   

8.
腾格里沙漠南缘4种沙生灌木平茬试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平茬对恢复更新腾格里沙漠南缘沙生灌木沙拐枣、沙木蓼和花棒,提高其生长量具有明显的效果,对毛条的恢复有效果,但不十分明显。4种沙生植物的平茬时间应安排在4月中上旬植株尚未萌动以前或正在萌动时隔行或隔株进行,沙拐枣和花棒的留茬高度应选择30或40 cm,沙木蓼的留茬高度应选择20或30 cm,毛条的留茬高度为40或40 cm以上。  相似文献   

9.
以鄂温克旗东苏木沙地13a人工杨柴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平茬方式(留茬高度、带状与块状、预留盖度)对杨柴林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1)对于4种平茬高度(0~5,10,20~30和40~50cm),留茬0~5cm时,分枝数、生物量等各生长项指标最大,且与其他处理有显著差异;(2)带状与块状处理间无显著差异,4种平茬带宽(2m、4m、6m、8m)对杨柴的生长状况的影响差异显著,带宽8m时,各项生长指标最大;(3)4种预留盖度(10%,20%,30%,40%)对杨柴的生长状况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沙柳平茬不同留茬高度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参考现有的相关资料和生产实践经验,采用了0cm、5cm、10cm3种留茬高度处理。分析结果表明:3种处理对高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3种留茬高度处理对萌条数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在油茶新造林地水平带边缘利用3年生截干苗开展美丽胡枝子植篱种植试验。试验表明:在下坡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无论萌枝数量、生长高度、基径、冠幅和生物产量各项生长因子,都要高于上坡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段,其中下坡地段的生物量要比上坡高48.31%;通过刈割与不刈割对美丽胡枝子生长影响的研究表明,年底刈割有利于促进美丽胡枝子的树高生长和萌枝数量的增加,但对基部直径和冠幅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刈割获取的地上部分生物量比不刈割增加46.88%,具有越刈越旺的特点。美丽胡枝子在新造油茶林地水平带边缘植篱的成功种植,可结合冬季垦复抚育覆盖林地,将会对油茶新造林地水土保持、固土护坡和改良土壤等起着积极的生态保育作用。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普通刺槐枝叶粗蛋白、氨基酸、VE、矿质元素和抗营养因子等化学方面的营养价值,以及饲喂鸡、兔、鱼的饲用价值,总结了刺槐饲料林栽培技术及叶粉、叶蛋白饲料加工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饲料型四倍体刺槐的营养价值、生物量、栽培技术及加工利用方面的饲料化技术。对刈割周期及刈割次第对饲料型型四倍体刺槐有效生物量及其粗蛋白含量的调控作用和全价颗粒饲料的开发应用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3.
为柠条平茬复壮提供依据,对乌拉特荒漠草原6龄株柠条进行1/3、1/2和100%(刈割)3种不同高度平茬处理,测定其生长特征指标(高度、盖度、新生枝数量、新生枝含水量与鲜重),并将其平茬下来的鲜枝叶装入网袋内,以监测其养分归还能力。结果显示:(1)植株生长方面,1/3和1/2高度的平茬未对柠条的生长状态产生负面影响,而其盖度在短期内得到显著提升,其新生枝在以不牺牲含水量为前提的情况下数量显著增加,刈割则不能使其生长获益,属于过度平茬。(2)土壤养分方面,1/3平茬对土壤氮和磷的归还力显著高于对照和另外两种处理,而刈割是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最佳措施。研究结果提示,在荒漠草原退化草地恢复的实际工作中,对柠条进行1/3高度平茬最有利于其进行二次萌蘖与更新复壮,并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养分归还效应。  相似文献   

14.
以鄂温克旗东苏木沙地13年生人工杨柴林为试验对象,开展了杨柴人工林更新复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平茬对杨柴林的复壮效果十分明显,5月份平茬各项调查指标均大于6月份。(2)5种平茬高度(0~5、10、20、30和40cm)处理中以留茬0~5cm时,新枝数、生长高度、生物量等指标最大,且与其他处理有显著差异;(3)平茬带宽对杨柴生长有显著影响,且在一定范围内,随带宽的增大,杨柴生长的高度、株数、生物量等指标明显提高。(4)带状与块状处理对杨柴生长的影响近似,随带宽的变大,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平茬高度对柽柳萌条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柽柳作为防风固沙和封沙育林的优良树种,采用平茬技术促进更新,是其复壮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柽柳集中分布区进行了平茬复壮更新技术研究。在柽柳树液开始活动前实施平茬作业,留茬高度分别为10 cm、20 cm、30 cm、40 cm,平茬当年秋季柽柳停止生长后,调查其萌条数、萌条高生长、萌条基径生长。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留茬高度对柽柳基径生长影响最大,对高生长的影响次之,对萌条数的影响最小;留茬高度30 cm时萌条数均值最大,枝条基径粗度均值最大,萌发效果最好;留茬高度10 cm时枝条高生长均值最大。  相似文献   

16.
以毛乌素沙地沙柳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人工灌木林平茬年龄、平茬高度及平茬周期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沙地沙柳造林后3~6a内应进行首次平茬复壮,进入丰产期后平茬周期以3~4a为宜,此时生物量收获最高;沙柳人工林平茬留茬高度应控制在5cm左右,平茬后生物量积累最快。  相似文献   

17.
开展L9(33)正交试验,研究3种基质(椰糠、红土、沙子)以及3种插穗长度(40 cm、60 cm、80cm)和3个不同插穗径级(<3 cm、3~5 cm、>5 cm)对辣木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是影响扦插生根率的关键因子,其次是插穗的长度和插穗粗度,采用椰糠作为扦插基质,插穗长度为80 cm,能够提高辣木扦插生根率,最佳的处理为采用椰糠基质、插穗长度为80 cm、基径大于5 cm,生根率达83.33%。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树形管理措施(包括定干高度和留枝数)对青钱柳叶用林生长、叶生物量及叶片内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积累的影响情况,为青钱柳叶用人工林管理模式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置高度分别60、80、100 cm的定干处理(编号分别为T1、T2、T3)进行试验,以不截干的为对照(处理编号为T4);同时设置留枝数分别为5、6、7个的修枝处理(编号分别为A1、A2、A3)进行试验,以不修枝的为对照(处理编号为A4)。测定各定干、修枝处理的青钱柳各生长指标、叶片生物量和叶片内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和产量。【结果】1)不同树形管理措施对青钱柳生长的影响各异:定干高度显著影响植株的生长(P0.05),T3和T4处理的各项生长指标值均优于T1和T2处理的;留枝数对植株生长的影响不显著(P0.05),A3处理的冠幅最大,说明A3处理更有利于植株生长。2)采用不同树形管理措施均能显著提高叶生物量(P0.05):定干处理T3的单株叶生物量分别是T1和T2处理的2.23、1.94倍,而T3与T4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修枝处理A1、A2、A3的单株叶生物量均显著大于A4处理的,A3处理最有利于叶生物量的积累。3)树形管理措施能显著影响叶片内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积累(P0.05):随着定干高度的增加,叶片内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T1处理的4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总含量为88.10 mg·g~(-1),是T3处理(78.14 mg·g~(-1))的1.12倍。随着留枝数的增加,叶片内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A1处理的4种生物活性物质总含量为100.96 mg·g~(-1),是A3处理(87.04 mg·g~(-1))的1.16倍。综合分析叶生物量和叶片内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双重变化趋势可知,随着定干高度和留枝数的增加,叶片内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产量均呈上升趋势,T3和A3处理的产量均达到了最高值。【结论】基于定干高度和留枝数对青钱柳生长和叶片内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积累的多重影响情况分析建议,当人工林栽植密度为2 000~2 500株·hm~(-2)时,采用定干高度为100 cm和留枝数为7个的经营模式,可有效提高叶用林生物活性物质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引黄灌区沙地花棒林进行不同留茬高度的平茬试验,其新萌发枝条数和生长量有所不同:在新萌发枝条数目上,留茬高度5cm和10cm时较高,2cm和20cm较低;新生枝条生长过程中,其生长量与留茬高度成负相关关系。试验表明研究区花棒林适宜的平茬高度为2~5cm。  相似文献   

20.
胡枝子刈割频度对根系及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设置了胡枝子林分0—7次刈割频度,随着刈割频度的增大,胡枝子根系质量、主根直径、根瘤个数及根瘤大小都逐渐降低;根的可溶性糖含量也随着刈割频度的增大而下降,地上生物量也呈下降趋势。1a之中刈割3次,每6周刈割1次的胡枝子,可得到最大超补偿生长,并获得最大地上生物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