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作为扶贫的重要社会力量,在精准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推动因地制宜的扶贫策略制定和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采用各企业从2016年开始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有关精准扶贫的规划与成效(2016 — 2019年沪深两市主板A股中所披露的精准扶贫的面板数据)。以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总数来评价农村脱贫绩效,经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探讨精准扶贫模式投入与脱贫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投入产业发展脱贫、教育脱贫、转移就业与异地搬迁脱贫、健康及生态保护扶贫、兜底保障与社会扶贫、其他项目脱贫均有利于提升脱贫绩效。加入企业是否具有后续扶贫计划这一调节变量后,企业有后续扶贫计划,能增强企业投入产业发展脱贫、转移就业与异地搬迁脱贫、兜底保障与社会扶贫、其他项目脱贫对脱贫绩效的正向影响。总之,企业对各类精准扶贫模式的投入对脱贫绩效都有正向影响,企业是否有后续扶贫计划对其也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记者从重庆市扶贫办获悉,经过严格脱贫验收,2016年重庆有7个贫困区县实现脱贫摘帽,全市有885个贫困村、59.6万贫困人口越线脱贫。重庆市扶贫办主任刘戈新介绍,为了"真扶贫、扶真贫",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中,重庆制定出台了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帮扶、高山生态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民政低保兜底等10多类精准帮扶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要一鼓作气,重点解决好"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六盘水市要实现扶贫目标,全面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需要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将科学的产业管护作为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前提,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保障。基于此,介绍了六盘水市扶贫产业发展和管护现状,分析了扶贫产业管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以促进六盘水市扶贫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四川省凉山彝区美姑县沙溪洛村的扶贫工作和调查发现,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彝区产业精准扶贫收效甚微,主要是受彝区百姓思想、企业市场、扶贫机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为此,探索适合深度贫困彝区的产业精准扶贫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介绍了精准扶贫背景下彝区产业发展的意义,分析了沙溪洛村产业精准扶贫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该地区产业精准扶贫的路径,以期能够助力彝区脱贫。  相似文献   

5.
产业扶贫是实现脱贫的重要举措,发展产业有利于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确保脱贫效果可持续性、长久性。产业扶贫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人力优势,培养经济支柱产业,让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当前,全国上下都认识到了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头戏。基于此,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17年产业发展现状为例,对精准扶贫中地区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从农业产业扶贫、旅游扶贫和农村电商方面介绍了黔南州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部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产业链融合发展是当下探索产业发展道路的重要发展模式。农村产业扶贫地区因受历史发展不足、地形条件差、人力资源缺乏等因素,整体经济、产业发展落后,人民生活相对困难,靠单一的农业种植业很难实现该类地区的脱贫。基于此,对不同地区区域"异质性"及其农村扶贫产业发展、产业链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农村扶贫产业链式融合发展的动力要素,促进产业扶贫的效率提高和贫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毕节市总土地面积3412.2km2,总人口128.6万。1988年,毕节市被列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重点县,经过20年扶贫开发,全市贫困乡村的生活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大为改善,贫困状况明显缓解,贫困程度大幅度减轻,有43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实现了基本脱贫。扶贫开发的基本经验主要是:加强组织领导,严格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科技扶贫,办好农村教育、卫生、计生等社会事业,抓好各类扶贫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做好社会帮扶和移民搬迁工作。提出了新时期开发扶贫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本文通过对544名广西贫困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进行问卷调查,从基层一线扶贫干部的视角,分析广西贫困村扶贫产业发展现状及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发现影响贫困村产业发展的前五位因素分别是自然环境条件、生产经营观念、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资金、生产技术,提出促进贫困村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贫困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也是当前世界经济需要解决的核心课题之一,世界各国的专家针对贫困问题进行各类研究,总结出财政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产业扶贫等多种扶贫模式。其中,产业扶贫作为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产业发展扶贫模式,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和增加贫困户收入的主要途径,也是当前扶贫策略的重点任务。基于此,结合国内学者关于产业扶贫的研究进展,对产业扶贫的发展背景和发展意义进行分析,并结合古浪县县域发展情况对古浪县的县域产业扶贫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剑河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材产业是剑河县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为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作用,剑河县坚持以中药材产业为重点,以贫困群众为主体,大力扶持发展中药材种植。基于此,介绍剑河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当前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食用菌产业发展,食用菌栽培户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加深对目前食用菌栽培户劳动力短缺问题的认识并为今后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提供参考,本研究在对黄松甸镇一农村社区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导致食用菌栽培户劳动力短缺的原因,并对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措施,为实现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正助力脱贫攻坚,加快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河北省保定市农业局打出产业覆盖组合拳。2018年以来,保定市整合涉农资金17.64亿元,实施4 518个产业扶贫项目,带动67 000贫困户增收。保定市农业局积极协调、统筹谋划保定市产业扶贫工作,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产业扶贫专班职能的意  相似文献   

13.
食用菌栽培因具有投资小、经济效益高等优点逐渐成为一项备受社会关注的新兴产业。当前,食用菌的种类繁多,其生长特异差异较大。因此,只有经过严格的栽培管理,才能生产出符合人们口味的食用菌产品。近年来,河口乡人民政府为实现早日脱贫折帽、全面小康,强力推进产业富民战略,高度重视食用菌的栽培,并修建大棚用于栽培香菇,以香菇为例,对大棚香菇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简单探讨,希望为广大香菇栽培农户增收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食用菌产业受到广大关注。食用菌栽培技术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食用菌产量,所以,加强对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从菌种的合理选择、栽培料的选择、栽培料灭菌处理、食用菌栽培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河南省西部的卢氏县在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战略中,被确定为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河南省"三山一滩"扶贫工作重点县。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卢氏把脱贫工作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打造产业扶贫,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城乡人民生产生活条件。(1)扶贫对象有针对性。如何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脱贫的基础和关键。卢氏县依据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超过2855元的贫困认定标准等要求,从今年2月开始,全县2300余名县乡村组干部进  相似文献   

16.
中药材产业是岷县的特色产业。通过对岷县产业扶贫的现状分析,认为该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贫困户种植中药材缺乏专业指导、相关扶贫政策未落实处、龙头企业带动力弱三大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大科技投入力量,解决相关难题;实施专业化生产,延长产业链条;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结合水利扶贫的要求,为深入推进西畴县蚌谷乡法古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努力解决法古村贫困问题,以西畴县水务局为建设主体,结合云南省水利厅水保处"挂、包、帮"的法古村重点贫困户实施了云南省西畴县法古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其措施与常规小流域设计有所不同,可为水利扶贫工作提供一定的解决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理念下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非连片贫困地区数量不断增加,面临着更高的标准与要求,产业发展难度也不断增加。基于此,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探索非连片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新模式,为今后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9.
扶贫开发是一项具有经济、政治意义的崇高事业。中国农村社会部分地区贫困依然严重,可持续地开发贫困地区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之要义。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调查研究湖南省涟源市茅塘镇石门村从贫穷到富裕的崛起的原因和路径,调查与统计显示:救济扶贫效率低,对点扶贫责任明,产业项目扶贫步伐快,精神扶贫后劲足,保障性制度扶贫社区稳。各种扶贫方式被综合运用,尽显其能。其扶贫开发成功的启示: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尊重客观发展规律,积极利用本地优势资源,激发群众的首创精神,合理经营,中国农村贫困就会逐步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0.
在阐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三大逻辑关系基础上,梳理了甘肃脱贫攻坚取得的七项历史性成就,分析了甘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六个主要问题,从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规划衔接、工作衔接,以及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农民收入增长与分配机制有效统筹、富民产业培育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机结合、生态产业化与乡村生态振兴有机结合、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与乡村人才振兴有机结合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并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逐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提升农民内生发展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步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指出了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