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鼠尾藻(Sargassun thumbergii)、菱形藻(Nitzschia)、石莼(Ulue pertusa)和绢丝藻(Callithamnion corymbosum)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白光、蓝光、红光照射,1%硝酸铵、1%柠檬酸、3%硫酸铵处理不同时间,淡水浸泡不同时间3种杂藻清除方法,系统研究光质、药物和淡水处理对鼠尾藻及杂藻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相对生长速率(RGR)、表观光合速率(Pn)及表观光合速率与呼吸耗氧速率(R)的比(Pn/R),鼠尾藻幼孢子体在蓝光下均明显大于在白光和红光下,而菱形藻则在红光下较大,且鼠尾藻幼孢子体与菱形藻在蓝光下的Pn比明显大于其在白光和红光下的Pn比。结果显示,鼠尾藻幼孢子体若与菱形藻进行竞争,在蓝光下相对于在白光和红光下更有优势。硝酸铵、硫酸铵、柠檬酸药物处理对鼠尾藻幼孢子体的生理状态有一定的影响,且这种伤害具有不可逆性;对鼠尾藻嫩芽的伤害较小,且可恢复正常;对石莼的清除效果不明显,对绢丝藻有伤害。淡水处理对鼠尾藻幼孢子体有伤害,对鼠尾藻嫩芽伤害较小,对石莼影响不大,对绢丝藻有伤害。研究表明,在鼠尾藻幼苗早期培育过程中,可增大蓝光的照射或减少红光的照射,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鼠尾藻的生长且抑制菱形藻的生长;在鼠尾藻早期幼苗的杂藻清除中,应避免使用1%硝酸铵、1%柠檬酸和3%硫酸铵处理,会对鼠尾藻幼孢子体产生伤害;鼠尾藻育苗早期不宜使用淡水浸泡除去杂藻,鼠尾藻嫩芽每次淡水浸泡30 min,可清除杂藻,且对藻体无伤害。  相似文献   

2.
藻种一级培养中一般不会出现杂藻污染,但是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敌害菌类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条件适宜,这些菌类将会大量繁殖从而抑制单胞藻的生长,时间长了可能会出现藻种变色甚至绝种现象。因此在选择藻种时,要求选择无杂质、活力强、增殖快、无原生动物及杂藻污染的优质藻种,同一类藻最好从不同地方进行采集。  相似文献   

3.
去除杂藻,防治病害,是生产质量好的紫菜的一个关键。紫菜养殖,一般是利用干出来驱除杂藻和防治病害的。但是,在外海进行浮流养殖的紫菜,由于不容易干出,要防治杂藻和病害就要花费很多的劳力和时间。虽然,用低温冷藏和药物处理能够去除浒苔,但效果不是很理想。  相似文献   

4.
在对虾养成过程当中,尤其是在养成初期。虾池池底会滋生大量的杂藻。杂藻在池水中繁生速度快,如不及时杀灭。可在短时间内使池水透明度加大。池水清瘦见底;而且杂藻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池水中的无机盐类,使池水中的营养成份下降;其衰竭死亡后,沉入池底腐烂变质,使池底变黑发臭,  相似文献   

5.
除藻剂杀灭虾池杂藻(草)实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省乐亭县殿儒养殖场位于京唐港以西,是1986年建的老虾池,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水中以川蔓藻为主的杂藻停)在虾池中大量蔓延,全场8个虾池共330亩水面,近几年来养虾季节虾池水域全部被杂藻(草)所占据,而且一年比一年严重,近几年他们采取人工机械推上清池的方法除治杂藻(草),费用很高,效果不佳,杂藻停)在虾池中大量繁殖,不仅与对虾争营养,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对虾的正常活动,使养虾产量由低产到几乎绝产,成为对虾养殖管理中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98年在乐亭县兰耕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该场在…  相似文献   

6.
根据生态调查和筏式育苗效果的比较,采取了调低海水比重,每十天浸泡苗帘一次的方法清除杂藻。海水比重调节幅度在1.021-1.016之间,逐步降低海水比重浸泡苗帘,清除杂藻和各种动物幼虫,使江蓠育苗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7.
邓明 《水产科技情报》2002,29(6):265-266
鸡毛菜 (Pterocladiasp .)属红藻门 (Rhodophycophyta )中的石花菜目 (Gelidiales ) ,它是制取琼胶的辅助原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琼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因此有必要对鸡毛菜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材料和方法  实验材料采自厦门鼓浪屿潮间带的不干露水洼中 ,挑选藻体健壮 ,生长良好的种藻。实验过程如下 :1 .先用过滤海水洗刷藻体 3遍 ,再用消毒海水 (加温至 80~ 90℃的过滤海水 )洗刷 3遍 ,将藻体上的杂藻和浮泥洗刷干净。2 .用刀片在藻体顶端、中部及基部各切取 36段长 3mm的片段 ;用比重为…  相似文献   

8.
紫菜养殖中,在幼苗期、育苗期以及养成期中,把附着有紫菜的网帘等附着器放在pH为1.0-4.0(用无机酸调节pH值)的处理液中浸泡5—60分钟,再放回海水中继续养殖,就能起到防治杂藻和病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隶属八大类海洋贝类毒素,为一类含氮且具独特螺环结构的聚醚类毒素。采用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复合离子阱质谱,研究了分离自中国近海的1株氮杂螺环酸产毒藻腹孔环胺藻(Azadinium poporum,AZDY06)所产氮杂螺环酸毒素在栉孔扇贝体内的蓄积、分布和生物转化机制。通过将栉孔扇贝暴露产毒藻的方式,分析扇贝内脏团、裙边、闭壳肌和其他可食组织4个组织部位的AZAs及其代谢产物分布,研究栉孔扇贝对毒素的代谢机理。结果表明,AZDY06主要产生AZA2毒素,单细胞产毒能力最高为(7.05±0.52)fg/cell;扇贝12 h内摄食5×10~7个产毒藻细胞后,体内AZAs毒素含量已超欧盟安全限量,达165.3μg AZA1eq/kg,蓄积效率为78.2%。AZAs毒素在扇贝各组织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内脏团其他可食组织外套膜闭壳肌。AZA2在扇贝中潜在转化方式为羟基化、去羧基化和氧化,共生成4种代谢产物:AZA6、AZA12、AZA19和AZA23,其中AZA19为最主要代谢产物,约占总毒素40%,其他代谢产物含量较低。本研究证明中国近海分布氮杂螺环酸产毒藻毒性危害较强,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制定AZAs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0.
《科学养鱼》2007,(10):I0002-I0002
立链旅硅藻门(Baeillari叩hy,a)、中心硅藻纲(cen,rlcae)、圆筛藻目(Cosci邢dse口Ies)、I‘1链藻科(Melosiraceae)、直链藻属(Melosira)。舟形旅硅藻门《加川勿rloPhv。)、羽纹硅藻纲(凡朋山口目、双壳缝日(Bir即h矛d初a Ies)、舟形藻科(Navfoula‘,。a。)、舟形藻属(月dvie  相似文献   

11.
亚心型扁藻(Platymonus spp.)属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目、衣藻科、扁藻属。亚心型扁藻为一种海洋产的单细胞浮游藻类,适应性强,生长繁殖迅速,能够自身合成并富集高浓度的PuFA,常作为鱼、虾、贝类幼体的开口饵料及饵料动物的饵料。在我们进行的香鱼人工繁殖试验中,为给香鱼及其饵料动物—轮虫提供饵料,进行了亚心型扁藻的室内培养试验,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简单介绍如下:一、培养设施为防止杂藻污染及提供最佳的人工培养条件,宜在室内进行亚心型扁藻的培养。培养室要求光线充足,培养池(三级培养用)上方一米处安装日光灯。一、二级培养容…  相似文献   

12.
利用5株海洋微藻和酵母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投喂中华绒螫蟹蚤状幼体,记录其变态阶段、变态时间和成活率。研究结果表明:直链藻强化的轮虫投喂的蚤状幼体到大眼幼体的成活率最高(15.2%),海水小球藻次之(11.5%),酵母最差(0);直链藻组的变态时间最短,优于其它海洋微藻及酵母。  相似文献   

13.
扁藻是海水养殖动物育苗期重要的基础饵料。在扁藻保种培养期间常常会发生一种蓝绿色的微型(≤2微米)藻类污染。被污染的藻液呈蓝绿色,镜检可见藻液中有大量的微型藻类,藻体呈圆形,光学显微镜高倍镜下看不清细胞结构。由于杂藻与扁藻争夺营养和空间,导致污染藻液中的扁藻密度下降,活力减弱。  相似文献   

14.
就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藻液及各组分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早期发育阶段的影响及敏感性时期作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原肠期前的发育卵和初孵仔鱼对赤潮异弯藻较其他发育阶段更为敏感。在同等条件下藻液对牙鲆早期发育各阶段的毒性最大,其次是藻细胞碎片和藻细胞内容物,去藻过滤液的毒性最小。暴露在高浓度80000cells/ml藻液中,96h后仔鱼的存活率为47.6%;而在同浓度的去藻过滤液中,96h后仔鱼的存活率为90%。藻液对牙鲆仔鱼96h LC50为35042cells/ml。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2年5月对同安湾6个采样点所采集样品的分析,共鉴定网采浮游植物2门35属74种,其中硅藻门67种,甲藻门7种。优势种为奇异棍形藻(Bacillaris paradoxa),其次为海生斑条藻(Grammatophora marina)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浮游植物种类以广温广盐种为主。调查期间共发现赤潮生物27种,主要种类有奇异棍形藻和中肋骨条藻等。同安湾赤潮的发生与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螺旋藻(Spirulina)是一种水生的丝状藻类,属蓝藻门、颤藻科。藻体由于含藻蓝素而呈深青色,显微镜观察呈细丝状螺旋形。  相似文献   

17.
鹿角菜胶     
鹿角菜胶也称角叉菜胶(Carrageenin),它是从下列红藻类中萃取而得的:1.角叉藻属(Chondrus)2.杉藻属(Gigartina)3.沙菜属(Hypnea)4.红皮属(Rhodymenia)5.银杏藻属(Irideae)6.江篱属(Gracilaria)7.多突藻属(Polydes)8.麒麟菜属(Eucheuma)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北京市通州区,昌豆区和海淀区几家渔场采集浮游藻类定量并结合对相应池塘养殖鱼类口感的品尝,初步筛选出以下十个属的种类与养殖鱼体异味有关:篮球藻(Chroococcus),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颤藻(Oscillatoria),鱼腥藻(Anabaena),席藻(Phormidium),颗粒直链硅藻(Mgranulata),针杆藻(Synedra),舟形藻(Navicula),菱形藻(Nitzschia)和栅藻(Scenedesmus)。  相似文献   

19.
日本北海道立钏路水产试验场,从1991年开始计划用5年时间,对海带渔场繁茂的杂藻,进行有效利用的技术开发,主要有调味品的制造、有效成分的提取和青贮饲料的开发等三个方面。如果把年间数千吨杂藻提高了附加价值,对海带渔业者将是前景有望。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蜈蚣藻属(Grateloupia)藻类的开发利用,为其食用和加工提供参考,该研究于2018年1—4月间每月1次对广东汕头南澳和福建东山浮筏上的蜈蚣藻属种类组成、生物量、生长环境及不同种类不同生长时期的口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点的水温和水流速度分别为19~23℃和0.039~0.985 m·s~(-1),福建东山的流速较汕头南澳的大。采用培养观察形态变化、藻体切片以及rbcL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判断这两处浮筏上的蜈蚣藻属为披针形蜈蚣藻(G. lanceolata)、带形蜈蚣藻(G. turuturu)、台湾蜈蚣藻(G. taiwanensis)、肉质蜈蚣藻(G. carnosa)、舌状蜈蚣藻(G. livida)、海门蜈蚣藻(G. haimensis)、长枝蜈蚣藻(G. prolongata)和稀疏蜈蚣藻(G. sparsa)。披针形蜈蚣藻和带形蜈蚣藻为优势种,两者最高生物量分别达到901.26 g·m~(-1)和352.9 g·m~(-1)。水流速度较大地方生长的披针形蜈蚣藻藻体较长(可达142 cm)。长枝蜈蚣藻和带形蜈蚣藻口感最差;披针形蜈蚣藻、舌状蜈蚣藻的口感最好,这2种仅在4月质地变硬时口感略差。披针形蜈蚣藻生物量多、藻体大且食用口感好,是值得加工为海洋蔬菜的优良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