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优质蛋白玉米籽粒品质性状组间典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优质蛋白玉米籽粒品质性状组间典型相关性结果表明,2个半硬质胚乳奥帕克-2玉米群体(“中群14QPMC3”和“陕综5号QPMC0”)籽粒物理性状中硬质度、籽粒密度、百粒重与胚比、百粒体积呈负相关效应,营养品质中赖氨酸含量、蛋白质品质性状为其核心,籽粒密度(或硬质度)可作为蛋白质品质的间接选择指标;籽粒物理性状、蛋白质品质性状在赖氨酸产量构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全籽粒蛋白质品质与胚乳蛋白质品质紧密相关,而与胚蛋白质品质无关,高赖氨酸高油分育种相统一。  相似文献   

2.
玉米强弱势粒间机械脱粒破碎率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机械脱粒时玉米强弱势粒间破碎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选用2个玉米品种,将玉米分强弱势粒分别机械脱粒,比较分析3次机械脱粒日期(8月9日、8月16日、8月23日)强弱势粒的含水率、百粒重、力学强度、淀粉粒形态和破碎率。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仲玉3号’在8月9日、8月16日和8月23日脱粒弱势粒的破碎率均高于强势粒,‘先玉1171’在8月16日和8月23日脱粒弱势粒的破碎率也均高于强势粒;不同机械脱粒日期强势粒的含水率和百粒重显著高于弱势粒,同时较弱势粒具有明显的力学强度优势。籽粒顶面压碎强度和胚部压碎强度与破碎率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r=-0.46**,r=-0.34*),可更好地反映籽粒耐破碎能力;强势粒的角质胚乳淀粉粒大于弱势粒,强势粒的粉质胚乳淀粉粒主要呈多面体,弱势粒主要呈球体。强弱势粒含水率差异难以反映其耐破碎能力,粒重和力学强度差异是造成强弱势粒破碎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玉米氮效率是实现农业高产高效的重要措施,而花后叶片的衰老和玉米的氮效率密切相关。为此,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叶片衰老过程与氮转移效率的关系,尤其是不同玉米品种氮转移效率差异的分子机制。 【方法】 田间试验选择中度绿熟玉米品种先玉335 (XY335) 和持绿玉米品种NE9为供试作物,设施N 45,120和240 kg/hm2三个水平。测定了玉米吐丝期以及吐丝后7 d、14 d、21 d、28 d、35 d、42 d和成熟期茎、叶、籽粒氮含量和花后绿叶面积,吐丝期及吐丝后14 d、28 d、42 d和成熟期叶片氮浓度,以及吐丝期和灌浆期叶片中SPAD、可溶性蛋白浓度、游离氨基酸浓度和ZmSee2β (玉米叶片中协同衰老的蛋白酶–豆荚蛋白的基因) 基因表达的变化,计算了叶片氮转移效率。 【结果】 品种XY335具有比品种NE9更高的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品种XY335的籽粒产量较品种NE9增加更加显著。虽然两个品种的收获指数没有差异,但是品种XY335的氮素收获指数高于品种NE9,并且品种XY335营养器官的氮转移效率高于品种NE9,整体高8.28个百分点 (P < 0.05)。品种XY335叶片氮转移效率比品种NE9高出12.89个百分点,而二者茎的氮转移效率没有差异。品种XY335花后叶片中氮浓度开始降低的时间早于品种NE9,在低氮条件下尤为明显。成熟期时,三个氮水平处理下品种XY335叶片中的氮含量均低于品种NE9。从吐丝期到灌浆期,品种XY335叶片中可溶性蛋白的降解率高于品种NE9,其中N45处理下高16.5个百分点,N120处理下高6.2个百分点。从吐丝期到灌浆期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的浓度不断增加,而品种XY335叶片中的增加幅度大于品种NE9。从吐丝期到灌浆期叶片中 ZmSee2β基因表达量增加,而随施氮量减少品种XY335叶片中表达量高于品种NE9,表明品种XY335叶片中蛋白降解得更加迅速。 【结论】 相对于绿熟品种NE9,品种XY335具有籽粒产量高和籽粒氮素积累强的特点。这不仅由于吐丝后品种XY335具有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而且因为品种XY335有更高的叶片氮转移效率。品种XY335叶片氮转移效率高可能是因为控制蛋白质降解的ZmSee2β基因表达能力强,提高了叶片中蛋白质的降解速度。   相似文献   

4.
黄淮海夏玉米籽粒机收适宜光温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粒收技术是现代玉米生产的关键技术,籽粒机收率低已成为黄淮海夏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籽粒含水量是决定能否机械粒收的关键指标,但直接测定籽粒含水量工作量繁重,取样误差因素多,破坏性大。利用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与光温条件的拟合关系,通过建立不同品种达到机收标准所需光温指标来反推籽粒含水量,间接实现对籽粒含水量的动态监测,指导适时机收,可克服上述缺点,为促进夏玉米机械粒收技术发展,指导农业生产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选择24个鹤壁主要种植玉米品种为供试材料,采取统一授粉,每隔3 d连续测定籽粒含水量变化。利用播种至收获期积温和乳熟至收获期日照时数与不同时期籽粒含水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各品种拟合方程,以籽粒含水量达到28%为适宜机收的阈值,推算相应的光温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除‘新单38’外,籽粒含水量均表现为果穗上部果穗中部果穗下部,‘先玉335’、‘登海701’、‘德单5号’和‘新单61’果穗上中下各部分的籽粒含水量差别较大。各品种达到适宜机收标准时所需播种到收获期积温在2 941~3 147℃·d范围内变化,所需乳熟至收获期日照时数为179~235 h。将各品种光温指标分别排序,光照和积温确定的品种位次较一致。经检验各品种达到机收标准的光温指标与收获期籽粒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研究建立的光温指标能准确反映各品种籽粒含水量的变化,可用来指导机收。根据各品种光温指标大小,‘新单65’、‘新单68’、‘登海618’、‘新单38’、‘隆平206’、‘登海3号’、‘先玉335’和‘新单80’等品种达到机收标准所需的光温条件较少,更适宜籽粒机收;‘豫禾988’、‘郑单958’、‘登海662’、‘登海518’、‘新单66’、‘登海605’、‘德单5号’和‘益丰29’,成熟后脱水较慢,相对而言较不适宜籽粒机收。  相似文献   

5.
缪炳良  柳学余 《核农学报》1989,3(4):193-198
以红粒半硬质品种扬麦5号和红粒粉质品种宁麦3号为材料,用~60Coγ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干种子。结果两品种M_1代籽粒色泽的辐射反应有差异,较高剂量辐射可使扬麦5号粒色变深,但对宁麦3号作用不大。两品种M_1代籽粒质地有随剂量提高而变粉的趋势。在扬麦5号M_2代中发现了突变率分别为0.6%和2.0%的籽粒色泽正(向白色)突变和籽粒质地负(向粉质)突实,在宁麦3号M_2代中发现了突变率分别为0.7%和3.6%的色泽负(向红色)突变和质地正(向硬质)突变。扬麦5号色泽正突变和宁麦3号质地正突变经M_3代株系再选,在M_4代获得了多个稳定的突变株系。结果表明,γ射线辐照原品种干种子,能产生对籽粒色泽和质地有选择意义的变异群体。  相似文献   

6.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氮素利用效率与其根系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玉米品种根系构型及解剖结构决定着其氮素利用的效率。研究不同年代推广的玉米品种根系构型与解剖结构的演进规律,可为选育高产氮素高效利用型玉米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20世纪80年代至今推广的8个玉米品种掖单13号(YD13)、农大108(ND108)、郑单958(ZD958)、先玉335(XY335)、京科968(JK968)、中单909(ZD909)、登海605(DH605)、登海618(DH618)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和土柱栽培两种试验。大田试验施氮量为N 236.25 kg/hm2和不施氮,土柱试验为N 4.5和1.5 g/plant,定期取样测定根系相关指标、干物质及氮素积累与分配。 【结果】近代玉米品种籽粒产量和氮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早期品种,高氮处理2000's以后品种(JK968、ZD909、DH605、DH618)较之前的4个品种分别增加14.7%和11.7%,低氮条件下分别增加16.1%和20.6%;高氮处理,1990's玉米品种ND108、ZD958根系干重较1980's品种YD13平均减少54.2%,2000's以后的品种JK968、ZD909、DH605、DH618较1990's玉米品种平均增加23.2%,但仍少于YD13;次生胚根数目随品种更替呈现逐渐增加趋势;根系皮层通气组织(RCA)占根系横截面积的比例随品种更替呈现增加趋势,而根系皮层细胞层数(CCFN)和细胞大小(CCS)虽有差异,但并无明显变化趋势;2000's以后品种D95(95%的根系干重所达到的土层深度)较之前品种增加23.7%,表明近代品种根系下扎能力增强,在深层土壤中的根系分布比例增加。在同一氮素水平下,根干重、D95、RCA%与氮素积累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根系呼吸速率和氮素积累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 【结论】现代玉米品种的氮素吸收量与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早期品种,在低氮条件下优势更明显。随品种更替,次生胚根数目增多,利于玉米苗期的生长;根系总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根系下扎能力明显增强,深层土壤中根系显著增加。现代玉米品种根系RCA占根系横截面积比例显著增加,减少了根系呼吸消耗,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玉米籽粒粒型是评估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表型参数之一,为了提高籽粒粒型的识别率,同时满足高通量以及无损测量的要求,该文以果穗整体为研究对象,基于稀疏表示的方法构建了高通量玉米果穗籽粒粒型识别系统(果穗未脱粒)。以掉落抓拍法硬件采集平台采集3种不同粒型(硬粒型、马齿型、半马齿型)的玉米穗图像,首先使用帧差法获取果穗轮廓,再通过G通道分离、OTSU算法(最大类间方差法)得到籽粒轮廓信息,提取籽粒部分颜色、形状、纹理特征作为分类依据,每种粒型取200粒作为训练样本构成稀疏表示算法的判别字典,对每一个测试样本计算稀疏表示系数,根据最小重构误差判定籽粒粒型类别。结果表明,该方法不需要传统的果穗脱粒再进行籽粒类型统计,识别正确率达到94.8%,测量速度达到28穗/min,大大提高了玉米粒型统计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基于机器视觉的多个玉米籽粒胚部特征检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了利用机器视觉进行多个玉米种子品种的自动识别,该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多个玉米籽粒进行胚部检测的方法。该方法基于阈值分割和形态学,在RGB空间,采用自动屏蔽0值像素的大津法(Otsu法),根据B分量值对多粒玉米籽粒扫描图像进行分割,并采用改进的开闭运算对分割后的图像进行修整,最终得到多个玉米籽粒胚部区域。以4个黄玉米品种各45个籽粒为实验对象,以此方法进行胚部检测,为了验证所得胚部区域有效,提取胚部区域面积、周长分别与手工测量的面积、周长进行线性回归分析,R2的均值分别达到0.9834、0.9578;进一步提取所得胚部区域的形状参数,进行聚类识别,不同品种间的差距值反映了不同品种胚部视觉效果上的差异大小,4个品种中1种识别率为97.8%,其余3种均为100%;多个玉米胚部检测较每个籽粒单独处理的效率提高了29.59%。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多个玉米籽粒胚部检测方法可行。此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玉米籽粒的胚部特征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实现玉米品种的快速准确分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低湿玉米籽粒的射频加热模拟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准确预测射频加热过程低湿(含水率13.0%~20.0%)玉米籽粒的温度分布变化,该研究结合玉米籽粒的多组分结构特征、热物理特性及介电特性的异质性,建立了玉米籽粒的三维二组分物理几何模型和射频加热数学模型,并利用验证后的模型研究不同姿态和含水率玉米籽粒的射频选择性加热。结果表明:射频加热过程中平放玉米籽粒温度的模拟值与试验值最大相对误差仅为3.47%,玉米籽粒中胚的温度高于胚乳,该模型能很好地预测籽粒内部的选择性加热现象。射频加热过程直立玉米籽粒的几何效应最强,显著提高了胚的电场强度和功率密度,导致其优先加热程度最大,其次是斜放和侧立玉米籽粒的,平放玉米籽粒中胚的优先加热程度最小。射频加热过程含水率为13.0%的玉米籽粒中胚与胚乳的温差逐渐增大,而含水率为16.5%和20.0%的玉米籽粒中胚与胚乳的温差先增大后减小;当玉米籽粒被加热至55℃时,含水率为16.5%的玉米籽粒中胚的优先加热程度最大,其次是含水率为13.0%玉米籽粒的,含水率为20.0%的玉米籽粒中胚的优先加热程度最小。研究结果揭示了玉米籽粒的姿态和含水率对其射频选择性加热的影响规律,可为射频加热技术应用于低湿玉米籽粒的热处理过程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机械收获方式及籽粒含水率对玉米收获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该文选用13个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系统研究了常规玉米栽培模式下延缓收获期间玉米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果穗收获和籽粒收获2种收获方式对玉米收获损失率、籽粒破碎率和含杂率的影响,初步研究了不同机械收获方式及籽粒含水率对不同品种玉米收获质量的影响,建立了含水率与籽粒含杂率之间的数学函数。结果表明,延缓收获期间不同品种玉米的含水率均有显著的降低(P0.05),但其变化率存在差异。同期进行的果穗收获和籽粒收获2种收获方式的收获总损失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机械收获方式仅显著影响落粒率(P0.05)。延缓收获使落粒率和落穗率都显著下降(P0.05)。采用果穗收获方式时,籽粒含水率与各损失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籽粒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与落粒率、总损失率、破碎率和含杂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延缓进行籽粒收获后,籽粒含杂率均值为1.32%,总损失率均值为1.74%,均低于国标要求;而平均籽粒破碎率达13.23%,高于国标要求。含杂率与籽粒含水率之间满足线性关系,根据二者之间关系预测可知,籽粒含水率低于32.40%的收获就可以保证含杂率满足国标要求。该研究可为玉米籽粒收获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高油玉米综合杂交种含油特性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6个高油玉米单交种组配5个综合杂交种,对各综合杂交种的含油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的油分主要分布在胚中;含油率高且粒大的籽粒主要分布在果穗中部;不同综合杂交种的含油率与株高、穗位高的相关性不同;含油率与产量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适合陇东旱塬区机械籽粒直收的优质丰产玉米新品种,采用DA7200型近红外品质分析仪对平凉市泾川县高平玉米籽粒机械直收试验的20个玉米品种的籽粒进行了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有13个品种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含量都达到了国家级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其中MC703、新玉108、瑞普909、联创825、先玉698、MC618和京科999在淀粉和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同时,脂肪含量也比较高,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3个指标比国家级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分别高1.45%~3.33%、7.50%~21.25%和16.67~43.33%。结合产量和籽粒机械粒收指标数据,从参试品种中筛选出3个品质指标均较高且适宜旱塬区机械粒收的丰产优质玉米新品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玉米高通量自动考种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考种是玉米育种的重要环节,针对现有考种方法分别进行玉米果穗或玉米籽粒考种参数测量,难以满足玉米商业化育种过程大量样本自动考种需求的现状,该文设计了一种玉米高通量自动考种装置,主要包括玉米果穗考种单元、自动脱粒单元、玉米籽粒考种单元、后处理单元及系统控制单元,可实现玉米果穗考种、自动脱粒、籽粒考种、籽粒提升、籽粒封装、标签打印等全过程的自动化.依据设计方案进行原理样机试制及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实现玉米穗质量、果穗长宽、穗行数、行粒数、秃尖区域、籽粒厚度、籽粒长、籽粒宽、穗粒数等考种参数的实时测量,且对果穗长、宽的平均测量精度分别为99.13%,99.25%、对籽粒数量的平均测量精度为99.39%.样机对单个玉米考种时耗时约为27.2 s,连续考种作业时处理速度达4穗/min.该研究为玉米高通量自动考种装备的实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介绍了一种采用在玉米籽粒根部切削方式将甜玉米果穗上的籽粒与玉米芯分离的机械设备的设计。该设备在籽粒切脱过程中刀片与玉米籽粒根部(玉米芯外缘)成弹性浮动接触,可随玉米果穗直径的不同而做自动调整,保证刀片刃部始终贴近玉米籽粒根部切削。特点是效率高、切粒质量好,适应甜玉米籽粒含水率在58%~75%范围内,既适合甜玉米籽粒切脱、也适合糯玉米籽粒切脱。满足了中国鲜食甜玉米深加工的需求。该设备采用刀片高速转动、玉米果穗直线运动旋划切削技术。经过对该设备设计、试制、试验结果表明,完全适合甜玉米切脱籽粒。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新方法,本研究对10个小麦品种(系)连续3代进行了低PPO活性选择,对40份后代品系的整籽粒PPO活性、酚含量、吸水率、穗发芽率以及种皮、胚、胚乳的PPO活性和酚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0个小麦品种(系)的PPO活性随定向选择世代的增加逐渐降低,穗发芽率也逐渐降低,证明了酚酶活性与小麦穗发芽抗性密切相关.选择代数与整籽粒PPO活性、吸水率、穗发芽率、种皮PPO活性、胚PPO活性、胚乳PPO活性呈显著负相关;整籽粒PPO活性、吸水率、穗发芽率、种皮PPO活性、胚PPO活性、胚乳PPO活性相互之间呈正相关;选择代数与整籽粒酚含量、种皮酚含量、胚酚含量、胚乳酚含量无相关性.本研究可为培育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温度、光照和降水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气象因子。探讨关键气象因子与氮素吸收运转及产量形成的关系,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春玉米对气候资源及氮素的利用效率。  【方法】  以先玉335 (XY335)和郑单958 (ZD958)为供试品种,进行了两年田间定位试验。设早(4月24日)、中(5月4日)、晚(5月14日) 3个播期处理,测定了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量及籽粒的运转率,在成熟期测产。利用Hybrid-Maize模型,结合当地气象数据对不同播期处理的产量差及光温资源匹配进行综合模拟与评价。  【结果】  XY335在早、中、晚播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21233、21249、20311 kg/hm2;氮素积累量分别为184.2、192.5、171.1 kg/hm2;氮素转运率分别为35.1%、45.7%、35.8%;氮素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分别为19.4%、29.6%、23.9%;ZD958在早、中、晚播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21031、20637、20405 kg/hm2;氮素积累量分别为173.7、163.4、154.9 kg/hm2;氮素转运率分别为39.2%、36.4%、25.6%;氮素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分别为32.7%、25.4%、13.7%。XY335在中播处理下产量最高,较早播处理和晚播处理分别增加9.9%和17.4%;ZD958在两个试验年份均为晚播处理产量最低,两年平均较早播、中播处理分别减少8.6%、5.4%;品种间比较,XY335产量受生殖生长阶段日均温影响较大,ZD958产量增加与全生育期太阳总辐射量、营养生长期天数关系较为密切。播期和品种不同造成的产量差异主要与VT—R6期干物质累积量与氮素累积量有关,XY335在花后氮素转运效率优势明显,其产量增加受生殖生长阶段日均温影响较大,ZD958产量增加与营养生长期天数、全生育期总辐射量有关。  【结论】  播期和品种不同造成的产量差异主要与开花后的干物质累积量与氮素累积量有关,提升氮素转运量可有效促进增产。XY335在花后氮素转运效率优势明显,其产量增加受生殖生长阶段日均温影响较大,ZD958产量增加与营养生长期天数、全生育期总辐射量有关。在本试验条件下,XY335适宜在5月4日左右播种,ZD958适宜早播。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夏玉米机械粒收适宜品种筛选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筛选适宜四川机械粒收夏玉米品种,明确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影响因素,2017—2019年在四川省中江县开展了夏玉米机械粒收品种筛选试验研究,对参试28个玉米品种、98个品次机械粒收质量、籽粒含水率和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籽粒破碎率和落穗损失率高是四川夏玉米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问题。夏玉米机械粒收籽粒破碎率平均为5.63%,杂质率平均为2.39%,落穗损失率平均为4.12%,籽粒总损失率平均为4.76%,其中落穗损失占籽粒总损失的86.55%。籽粒含水率与籽粒破碎率、杂质率、落粒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落穗损失率、籽粒总损失率相关不显著。收获时较高的籽粒含水率是导致籽粒破碎率高的主要原因,适当推迟收获时间可有效降低籽粒含水率,进而降低机械粒收籽粒破碎率。种植行距与收获机械行距不匹配导致错行收获是落穗损失率高的主要原因,保证收获机对行收获可显著降低落穗损失率,进而降低籽粒总损失率。本研究以玉米产量和机收时籽粒含水率为指标,筛选出产量高、籽粒含水率低的‘仲玉3号’‘渝单30’‘正红6号’‘延科288’ 4个玉米品种,可作为四川省夏玉米适宜机械粒收的品种。  相似文献   

18.
缓苏过程中玉米颗粒内部水分分布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平面直角坐标下,利用有限元方法,对玉米颗粒在缓苏过程中的含水量变化进行了数学模拟。玉米颗粒在75℃的热风温度下干燥2小时,然后进行密闭保温缓苏,结果表明:随着缓苏时间的增加,玉米颗粒中心部位的含水量缓慢下降,表面的含水量增加较快,只有次中间部位的含水量变化较小。在玉米颗粒内部,粉质胚乳的平均含水量呈下降的趋势,而角质胚乳和胚的平均含水量是增加的。  相似文献   

19.
图像处理识别玉米品种的特征参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以中国普遍种植的黄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品种玉米籽粒数字图像信息的分析对比,发现玉米籽粒白色部分(胚部)与黄色部分(冠部)的面积、颜色等信息可以作为识别玉米品种的特征.采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遗传算法结合SPSS统计软件进行试验验证,得出玉米籽粒白色部分与黄色部分的面积比例、黄色部分的蓝色分量与饱和度在玉米品种识别方面具有显著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玉米的高产高效栽培,以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施氮水平:0、180、240和300 kg·hm-2,分别标记为N0、N1、N2和N3,研究并探讨不同氮肥模式下2个高产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效益特性。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2个玉米品种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增加,且以N2处理最高,其中先玉335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显著高于郑单958。随生育进程的递进,2个玉米品种叶面积指数均呈降低趋势,随施氮量增加,2个玉米品种叶面积指数呈增加趋势。在不同氮肥模式下,先玉335叶面积指数、花后物质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均高于郑单958。2个玉米品种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在开花期之前差异不显著,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开花后;2个品种花后物质积累量以N3处理最高,而分配比例则以N0处理最高。本研究可为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