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茶业面临着效益下降、消费形态和结构变化、茶农内在素质急待提高等问题,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需要,人们正在研究和推行茶业的转轨、改型和升级,企望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和技术开发上出现全新的面貌,推动茶业经济体系稳定而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郑扬 《茶叶通讯》2004,(1):37-40
本文针对茶业企业的现状,阐述了开拓茶业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指出,开展战略联盟,是迅速提高我国茶业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福建茶业取得了很大发展,茶业市场经济的新秩序已初步建立,为实现“两个转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探索,如茶业市场的经济法规尚不健全,经济秩序比较混乱;茶叶税赋重、成本高、效益低;茶叶科技投入短缺,茶业经营管理粗放等。针对福建茶业的现状,提出加快福建茶业“两个转变”的途径:一、加快福建茶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茶农;积极完善茶业市场体系;建立和健全茶业市场的中介组织;健全政府宏观调控机制。二、加快福建茶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茶业的经济效益;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福建茶业。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国茶业产业现状,分析了茶业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以茶业科技迎接世纪茶业的发展之路,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茶业产业组织制度、以现代科技为手段,提高茶叶制品品质和科技含量,扩大行业范围,引导茶叶消费、完善管理机制,加速茶叶流通等四个方面指明了中国茶业在入世后的突破口以及实施荼业科技先行战略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5.
推进福建茶业区域优势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当前各地进行的经济结构优化的作法,茶业作为福建农业生产中的一项支柱产业,其结构优化、调整是茶业产业化的必然趋势。本文介绍了福建茶业总的发展现状及各区域(闽东、闽南、闽北)的茶叶生产特点,最后从结构调整、开拓市场、重视科技、素质培训、产品宣传、实施名牌战略等六个方面着手来提出福建茶业化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会展经济以其巨大的作用受到全世界各行业的重视,而茶业会展经济作为茶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日益被人们所了解。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茶业会展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茶业会展经济的几种措施和思路,希望能够构建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茶业会展经济发展之路,带动茶业产业整体的飞跃发展。  相似文献   

7.
荼业涉及种植业、加工业和商业。茶作是发展茶业的基础。21世纪的浙江茶业发展应杨长避短,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走“优质、高产、高效”发展茶业之路。作为茶业基础的茶作应着重抓好:(1)调整茶树品种结构,普及茶树良种;(2)调整茶园树龄结构,提高茶树素质;(3)优化茶园管理,提高茶园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8.
当前茶叶产业经济研究中的一些重点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祝成  徐永成 《茶叶》1999,25(3):159-162
随着政府产业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具有传统产业性质的茶业正面临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课题。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表现是产业自身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能力,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可能推动产业升级,而技术进步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主体激励机制及能力的培育;茶业的市场绩效和其市场结构有关,构建新的茶业市场结构,则能改善和提高产业运行绩效;  相似文献   

9.
依靠科技创新 提升茶叶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即将到来的全球“第三次浪潮农业”的21世纪,茶业高新科技,将推进茶业产业化发展。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将促进茶业科技革命和创新。回顾半个世纪来,我国茶业科技取得许多成果。但也存在滞后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面对现实,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和方向,从多种途径,加速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使科技进步成为产业化发展的动力,促进我国茶叶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福安市茶业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十多年的发展,茶业产业化已具雏形,具备了加快产业化进程的条件,并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必须抓住机遇,积极推进茶业产业化,为闽东农业产业化起示范推动作用。一、必须提高对茶业产业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1.茶业产业化是促进茶业实现“两个转变”的客观要求。从经济体制转变角度看,要求茶叶生产经营走出单一、零星的简单交易,迅速走向有科学、有组织、有秩序的大市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衔接,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必须引导茶农从过去的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茶业产业化正是紧紧围绕…  相似文献   

11.
茶业是建瓯经济增长的亮点产业和税源产业,新世纪初做好“建茶”文章更显得重要。如何发挥区位优势,合理利用资源配置,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建瓯茶业综合实力。成为我市茶业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鉴此,笔者认为建瓯茶业工作重点要着力抓好以下7项工作: 1、围绕优字调整结构,提高传统产业升级.在调整茶业结构中,一方面要坚持稳定茶区基本政策、扩大茶园面积、提高茶叶生产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不断优化茶叶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努力提高茶叶商品率、优质率和市场占有率。鼓励条农种好茶、做好茶、卖好价,切实保护…  相似文献   

12.
我市茶叶生产自建国以来,其总体发展趋势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不少急待重视改进的问题。随着社会形势发展,为适应消费者日益增强的卫生、保健意识,并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市茶业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茶业经  相似文献   

13.
<正>陆溁,字澄溪,江苏武进(今常州武进区人),生卒年代不祥,清末进士,江南实业学校毕业,留学日本,为"中国近代茶业先驱"~①。综观陆溁自1905年随郑世璜出国考察印度、锡兰茶业,到晚年加入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组,任茶叶审评教师的漫长岁月中,一生事茶时间超过40年。他对近代中国茶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茶业考察,二是组建茶业机构,三是培养茶业人才。一、重视茶业考察陆溁的茶业调查、考察活动始于1905年。当年,南洋大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将农业产业化经营写进党的十五大报告,说明党中央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高度重视,也标志着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世纪之交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为推进我县茶业产业化的进程,现就我县茶业产业化问题谈几点看法,以抛砖5!玉。一、我县茶业产业现状: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我县茶业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表现在茶园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不断重视,茶业英语也在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成熟,因此想要对茶业英语形成有效了解和成熟应用,就必须对其中所具有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只有融合了两者的内涵性,才能实现茶业英语的有效传承与学习。本文拟从茶业英语的具体内涵和形成过程分析入手,结合茶业英语的文体特征与语言特点内涵认知,从而探究茶业英语的具体发展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茶业科研成果经济效益是衡量茶业科研机构科研实力、社会贡献的重要指标,是成果能否顺利转化的主要依倨,是能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评价指标。茶业科研成果经济效益的特点是社会型。科研实力因子、推广因子和茶农因子是茶业科研成果经济效益发挥的主要制约因子。今后,科研机构应狠抓科研实力,加强科研人才的培养,把提高科研实力放在首位,利用科研成果进行开发,提高经济效益;决策部门应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扶持力度;恢复、完善技术推广职能,制定成果引进的优惠政策,以短期培训方式提高荣农应用科技的能力,以利…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点体会,从党政部门、茶叶科技工作者、茶叶生产者等不同的角度,分析探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发展闽茶经济的关系,阐明福建建设“茶业强省”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重要意义,借以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对茶业经济的进一步重视与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余文权 《中国茶叶》2006,28(1):11-13
一、发展思路和目标 1.发展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质量为重点,以品牌为中心,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产品和名优茶,优化茶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茶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彭雨顺 《茶叶通讯》2005,32(4):40-43
本文分析和总结了湘潭县茶业的既有优势和近年茶业发展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湘潭县茶业发展战略:发挥既有优势,整合茶业资源,挖掘产业潜力,走精品名牌道路,促进茶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茶业经济的衰落与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是世界茶业强国,茶叶产量高,种类多,出口垄断国际市场。19世纪80~90年代,茶叶生产和出口仍居世界首位。1886年后,由于历史上的多种原因,出口有所下降。进入20世纪,中国茶叶出口萎缩,各产茶省茶业一蹶不振,至1949年,中国茶业经济跌入低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茶业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茶叶出口贸易不断增加。1978年改革开放后,茶业经济大幅增长。从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茶业流通领域的改革,茶业经济结构和茶类结构的调整,名优茶的大力发展,以及茶叶出口经营权的扩大,我国茶业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