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使人工鱼礁在淤泥质底质上保持稳定不发生淤埋,提出了一种新型人工鱼礁,主要包含鱼礁本体、浮力基础、筒形桩。基于调研及测量的地质、水文、极限风浪流等信息,通过Stockes波理论和Fluent软件模拟鱼礁周围的流场效应,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方法分别计算得到人工鱼礁上的环境载荷,并通过理论分析得到淤泥地基下的负压筒形桩的抗拔力及水平抗力。结果显示,新型人工鱼礁在给定的投放环境下能保持稳定,不发生淤埋,其在波流作用下抗滑移和抗倾覆安全系数均满足规范要求。本研究可为淤泥质底质上人工鱼礁提供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海洋中,能吸引和聚集鱼类的物体,称为鱼礁;用人工将沉鱼礁与浮鱼礁连结起来,悬浮部分伸展如树状的物体,称为人工鱼礁树. 近年来,在广西钦州地区近海投放的人工鱼礁树的结构特点是,多层(分柱体层、方格层和船体层),层层有阴影;多孔(分鱼类进  相似文献   

3.
在海中能吸引和聚集鱼类的物体,人们称鱼礁。用人工将沉鱼礁与浮鱼礁连结起来设置,投放于海中,悬浮部分伸展似树状,我们把这类物体称为人工鱼礁树。确切地说,人工鱼礁树是为了增加和吸引中上层和底层鱼类及其他动植物种群以供海洋捕捞,而在海中设置的带有悬浮式掩蔽物的结构物。  相似文献   

4.
<正> 基于人工鱼礁有良好的集鱼效果,又是海洋农牧化增殖手段之一,因此人工鱼礁成了世界各海洋渔业国家注意的问题。日本把人工鱼礁设置事业作为栽培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沿岸渔场改良、建造的重要支柱,故日本大力推荐人工鱼礁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正> 1984年以来,江苏先后在海州湾前三岛海域投放混凝土沉式人工鱼礁、石块等2000多立方米,并设置了部分悬架浮式礁.混凝土鱼礁有箱型、X型和锥台型等几种,力图使其有中空能诱集、栖息海洋生物并作为固定海面浮架之用,率先在我国将海底沉式人工鱼礁与海面悬架浮式礁结合起来,并使人工鱼礁与海珍品增养殖相结合.为搞好增养殖工作,还成立了前三岛海珍品增养殖试验站.  相似文献   

6.
不同材料类型人工鱼礁建设的经济效益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不同人工鱼礁造礁材料的成本和投放成本的调查,从经济学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不同造礁材料的人工鱼礁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初步的测算和分析,进一步阐明不同人工鱼礁造礁材料的优越性,为人工鱼礁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依据。同时对人工鱼礁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也作了简要的阐述。研究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鱼礁、石料鱼礁可以作为较好的增殖型鱼礁、渔获型鱼礁、游钓型鱼礁的建礁材料;工程塑料鱼礁可以作为浮鱼礁的建礁材料;钢制鱼礁可以将其作为石块或混凝土等鱼礁的钢制框架或筋材,做成增殖型鱼礁、渔获型鱼礁以及游钓型鱼礁;旧轮胎鱼礁建议不要作为鱼礁材料使用;木竹制鱼礁不建议大规模选用为建礁材料。  相似文献   

7.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研究了不同布设间距下,多孔方型人工鱼礁周围水流运动的规律,旨在为深入研究人工鱼礁的集鱼原理和海洋牧场建设中人工鱼礁的投放和布设提供更多参考。本研究采用了4种布设间距,分别为0.5、1、1.5和2倍鱼礁高度,基于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模拟了速度为0.8m/s的水流流经2个礁体的过程,分别观察鱼礁周围水流运动情况。结果显示,多孔方型人工鱼礁内部和周围存在缓流区、背涡流区、上升流区、死水区等有显著特征的区域;多孔方型人工鱼礁上升流的最大速度与来流速度的比值约为0.95倍;多孔方型人工鱼礁周围上升流最大抬升高度与鱼礁高度之比约为2.1;多孔方型人工鱼礁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为鱼礁周围的流态多样性提供了较有利的作用;多孔方型人工鱼礁的布设间距对2个鱼礁单体间的旋涡数量和旋涡方向有较大影响,也对涡量大小和涡量分布范围产生影响。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布设间距越大,涡量越大,分布范围越广,但超过一定范围后,涡量不再增大,分布范围也不再扩大;多孔方型人工鱼礁的布设间距越大,背涡流在X方向和Y方向的影响面积越大。研究结果清晰地展现了不同布设间距下的人工鱼礁的流场效应,对在特定条件下进行人工鱼礁投放和布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波浪作用下箱网式浮鱼礁水动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工鱼礁可分为沉鱼礁和浮鱼礁,人工鱼礁投放是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工程基础。浮鱼礁主要用于诱集和保护中上层鱼类,投放受底质条件限制较小,尤其在淤泥底质的海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浮鱼礁主体结构处于中上层位置,受波浪等动力环境影响较大,鱼礁的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设计和投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集合鱼礁集鱼、护鱼和养殖的功能,提出了一种多功能箱网式浮鱼礁结构设计,并建立了水动力数值模型,分析探讨了波高和入水深度对两种锚定形式(单锚绳和多锚绳)的浮鱼礁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单根锚绳固定形式下的锚绳受力总体约为四根锚绳固定时的锚绳受力总和,但网衣网线受力较四根锚绳固定时小。波高对单根锚绳固定的浮鱼礁最大偏转角度影响较大,但四根锚绳固定时,可以显著地降低浮鱼礁最大偏转角度,有效地提高浮鱼礁的稳定性,而且波高越大,效果越明显。波高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入水深度的增加,浮鱼礁水平最大偏移迅速减小。当浮鱼礁入水深度为波高的2倍以上时,两种固定方式下的浮鱼礁运动差别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9.
潮流作用下人工鱼礁山海域泥沙输运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军  吴星辰  杨伟 《水产学报》2020,44(12):2087-2099
为探究人工鱼礁投放后对海域底质的影响,实验基于海洋数值模型FVCOM (finite 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及其泥沙计算模块,对嵊泗马鞍列岛的人工鱼礁山的流场效应、悬沙和底床泥沙冲淤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型中圆台型堆积人工鱼礁山设置为直径100 m、高度10 m,将人工鱼礁山部分简化为密闭空间并减去相应高度的水深,以体现潮流作用下鱼礁山周围的泥沙悬浮、底床冲淤效应。通过对大小潮期间涨急、落急时刻流场的分析,结果发现鱼礁山对流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鱼礁山附近,礁体上方及潮流主轴两侧的底层流速增加,背流面一侧流速大幅减弱。鱼礁山投放前后悬浮泥沙含量的差异与流场变化趋势比较接近,最大值不超过0.01 g/L。海床的泥沙冲淤结果在人工鱼礁山周围表现为沿涨、落潮主轴方向淤积,两侧冲刷,冲淤结果在±0.5 m左右,且水平影响范围在鱼礁山2倍直径,即约200 m以内,由人工鱼礁引起的泥沙输运过程是一个局部变化过程。研究表明,为避免局部过度冲刷,需对鱼礁山潮流椭圆短轴侧的附近海底使用特殊护底型礁体进行加固处理。潮流速度过大、且底质易严重冲淤的海域不适合建设人工鱼礁山。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不同人工鱼礁造礁材料的成本和投放成本的调查,从经济学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不同造礁材料的人工鱼礁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初步的测算和分析,进一步阐明不同人工鱼礁造礁材料的优越性,为人工鱼礁建设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同时也对人工鱼礁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作了简要的阐述。研究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鱼礁、石料鱼礁可以作为较好的增殖型鱼礁、渔获型鱼礁、游钓型鱼礁的建礁材料:工程塑料鱼礁可以作为浮鱼礁的建礁材料;钢制鱼礁可以作为石块或混凝土等鱼礁的钢制框架或筋材,做成增殖型鱼礁、渔获型鱼礁以及游钓型鱼礁;建议不要将旧轮胎鱼礁作为鱼礁材料使用;不建议木竹制鱼礁大规模选用为建礁材料。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由于环渤海经济圈的迅速发展,近海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水生生物资源日渐枯竭,生态环境质量逐年下降。本文介绍了人工鱼礁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探讨了在天津近岸海域实施人工鱼礁建设的可行性,并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对人工鱼礁的效果进行了简要归纳,为天津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和水生生物养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日本人工鱼礁建设的现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人工鱼礁建设是海洋农牧化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鱼礁建设历史悠久,已有三、四百年历史,作者就日本人工鱼礁建设的现状作扼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3.
鱼礁模型波浪水槽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正> 一、模型试验目的人工鱼礁在风浪中的稳定性如何,历来是鱼礁设计上十分重视的问题,了解鱼礁在海洋中所受的波浪力,不仅可以弄清鱼礁在风浪中的稳定性,而且为礁体结构设计提供外力荷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保证人工鱼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使人工鱼礁产生更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工鱼礁的效能,文章就人工鱼礁材料的选择、人工鱼礁的设计提出了一些技术要求,并对人工鱼礁建成后的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框架型人工鱼礁布放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不当的人工鱼礁布放操作导致的鱼礁碰撞破坏、布置点偏离目标地点过大等问题,对静水环境下框架型人工鱼礁布放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基于人工鱼礁下落过程的水动力学模型、鱼礁与海底接触碰撞模型,对现有碰撞力公式进行合理修正,建立了人工鱼礁布放过程的整体动力学方程;采用数值方法对动力学方程进行求解,得到鱼礁下落速度以及不同海底底质条件下的着底冲击力。分析表明,海底底质越硬,着底冲击力越大。采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对鱼礁在不同初始姿态下的布放过程进行模拟,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对鱼礁结构进行强度分析。结果表明,鱼礁初始姿态倾斜角度越大,下落达到的稳定速度越小;棱着底的最大冲击力比面着底的要小,但产生的应力更大;最大应力发生在着底棱的中部。本研究可为合理规划人工鱼礁的布放和人工鱼礁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 北海市水产局在总结前两年人工鱼礁树的经验后,为扩大人工鱼礁设施,于1980年11月间在白虎头海面投放了人工鱼礁200座。对这种敢于实践的精神,受到钦州地区人工鱼礁经验交流会的好评。这次投放的鱼礁是一种混凝土构件,几经试验、对比,摸索到  相似文献   

17.
不同网具在人工鱼礁水平方向上诱集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了解东海典型软相泥地生境鱼礁投放后在水平梯度上的影响能力,于2014年8月在嵊泗人工鱼礁区采用等间距设点的方法,对不同网具(刺网、地笼网、拖网)在评价人工鱼礁区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组成方面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刺网渔获组成以鱼类为主,占刺网总渔获种类的51.1%;拖网主要为节肢类,其次是鱼类,分别占拖网总渔获种类的41%和37.7%;地笼网的渔获种类分布则较为均衡。比较不同采样方法在鱼礁区水平方向上多样性的表征能力,拖网优于刺网和地笼网,3种网具组合的采样方式优于单种网具或任意两种网具相互组合。自人工鱼礁核心区向外,各站点生物资源量、多样性等指标大致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从上述指标的空间差异来看,三横山鱼礁区的有效辐射距离约为200 m,而东库山鱼礁区辐射距离为200~300 m。研究结论认为,相对于单一采样方法,组合刺网、地笼网和改进型底拖网的综合采样方式可以获得更完整的现场信息,从而更好地揭示人工鱼礁投放后水平方向的资源分布和群落结构状况。  相似文献   

18.
现场海域人工鱼礁分布状态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沈天跃  章守宇  沈蔚  汪振华 《水产学报》2015,39(9):1350-1358
人工鱼礁的流场营造、鱼类诱集等建设目标,一般是通过单位鱼礁、鱼礁群等不同规模的形式实现的;实际投放的成千上百个人工鱼礁处于何种分布状态、它们是否满足单位鱼礁等规模要求,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利用空间聚类分析,借助基于划分的算法、基于层次的算法和基于约束的算法对投放后的鱼礁进行划分、归类或剔除,并选择单位鱼礁的重心、影响面积、鱼礁单体数量以及礁体间距4个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人工鱼礁实际的组合聚类模式。结果显示3种空间聚类算法误差的排列顺序为:约束算法<划分算法<层次算法。通过对比分析,在基于约束的聚类算法下,最能反映人工鱼礁的实际集聚情况。  相似文献   

19.
为拓展人工鱼礁的聚群功能,实现网箱及筏架多层次养殖的现代海洋牧场新模式,在网箱附近构建一定形态的人工鱼礁群,采用CFD软件并进行二次开发,模拟往复潮流,对鱼礁区流场分析。结果显示:网箱附近放置部分鱼礁,在海底流速为1 m/s的情况下,礁区内布置的网箱(围栏)养殖区域内的流速为0. 60~0. 80 m/s;在礁区后方形成较大范围的涡流区,流速在0. 2~0. 67 m/s。根据大型网箱、围栏的投饲情况,分析了礁区内往复海流对养殖固形物携带能力。验证了人工鱼礁群、网箱及养殖筏架综合布局新模式的可行性。研究表明:人工鱼礁群落对内部放置的网箱具有一定的阻流作用,在鱼礁群落的后侧,适合贝类及藻类的筏架养殖。该研究为现代化海洋牧场生态环境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人工鱼礁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山东省人工鱼礁建设总体情况及评价1.1基本情况“十五”期间,山东省沿海各地十分重视人工鱼礁投放,特别是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人工鱼礁建设。据沿海各市统计,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