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基于有限元的疲劳寿命分析方法对前横梁疲劳寿命进行预测,模拟前横梁试验条件下的疲劳载荷,借助疲劳寿命分析软件(MSC-Fatigue)估算出前横梁各部分的疲劳损伤情况。预测前横梁的寿命,并通过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与分析,验证了有限元计算模型的正确性,从而说明通过有限元方法来对结构零件进行疲劳寿命预测是可行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从而大大推进产品的开发进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某车型后地板备胎安装结构的两种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详细对比了双纵梁限位式备胎安装结构和单横梁加限位支架安装结构的优缺点,同时通过CAE分析来进一步验证二者的结构设计效果,从而选出最佳的轻量化优化设计方案,以达到车身轻量化的设计目标.此外,在后续的车身相关零部件结构设计过程中,也可以参照本文的设计思路,寻求更好的轻量化设计方案,用以提高设计效率,减少开发成本.  相似文献   

3.
结合某三轮汽车车身前横梁的设计,应用UG NX10.0的"高级仿真"模块,建立某三轮汽车车身前横梁的有限元模型,通过解算器NX NASTRAN对矩管前横梁和C型前横梁方案进行求解,通过对比分析完成车身前横梁的改进优化,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又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对某汽车的前横梁进行了基于有限单元法的疲劳寿命的预测,将用有限元法计算的结果和疲劳寿命台架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结果相近,并找出横梁的危险区域,给横梁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常用前围上盖板流水槽结构介绍,分析其存在的优缺点.由于某车型造型“C”点相对比较靠后,前围上盖板流水槽结构设计需要解决常用流水槽结构强度低的问题.某车型流水槽结构设计与常用结构完全不同,增加上盖板前内板,使前风窗玻璃安装有较好的强度.前围上盖板安装板独特的结构设计,保证能储存一定流水量,阻止雨水流入发动机舱.  相似文献   

6.
在车辆无级变速器(CVT)产品开发过程中,应用前向仿真可以真实地模拟实际汽车行驶工况.建立装备CVT的整车前向模型,通过仿真过程分析,调整CVT产品结构参数,提高了仿真结果的可信度和精度,实现了对CVT控制策略的设计,缩短了CVT产品工程开发的时间和费用,仿真分析与实车实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所建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可应用于CVT产品开发.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多台具备座椅按摩功能的车型进行整车座椅按摩声品质的主观评价及客观测试,明确了用户对座椅按摩声品质的抱怨点,且根据心理声学参数分析,确定出与抱怨点所对应的客观参数。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某车型座椅按摩声品质的优化案例,确定主、客观评价与结构相对应的关系,并采用改善结构设计、多方案验证等手段,提升了问题车型的座椅按摩声品质。  相似文献   

8.
汽车座椅是我国汽车产业政策优先发展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在其设计、研发过程中,如何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同时具备良好的成员保护能力,是国内外汽车座椅等零部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应用Hypermesh和LS_DYNA等软件,依据国家强制法规GB13057-2003《客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对国产某轻型客车座椅进行前处理建模、求解、后处理分析,并且依据仿真分析结果改善座椅零部件结构,使之满足法规要求。  相似文献   

9.
挖掘机工作装置在工作时受到的支反力都传递到前车架,针对前车架上端交汇处出现裂纹的现象,在设计前车架的过程中通过CAE分析手段排除应力集中和结构缺陷问题.阐述了挖掘机前车架分析方法,对某一设计结构进行强度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实现车架的科学快速设计.  相似文献   

10.
在建立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驱动结构机械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运动部件在不同位置时法向力变化对龙门结构横梁变形的影响,得出横梁在y轴方向的变形曲线.实验测得横梁背面变形,并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得出电动机定子磁场对应的法向力.实验结果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前纵梁是汽车前碰撞中的主要吸能部件,其吸能特性和变形模式决定着碰撞过程中车身加速度响应和力的传递路径,对汽车结构耐撞性有显著影响。为了分析研究前纵梁的变形模式和吸能效果,应用HYPERMESH/LS-DYNA建立了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正面碰撞试验的数值仿真,结果显示,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根据仿真结果,对前纵梁进行多目标优化,再根据优化结果对前纵梁进行结构改进设计。通过仿真验证,改善了前纵梁变形模式,提高了其吸能能力,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地上可视湿润距离的地表滴灌入渗深度估算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表最大湿润距离R(t)和垂向最大入渗深度H(t)是地表滴灌系统设计的基础,由于垂向最大入渗深度H(t)不易观测,因此如何合理地确定H(t)是滴灌应用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对烟台棕壤土地表点源、线源入渗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提出了基于地表水平湿润距离的地表滴灌垂向湿润锋的估算模式。模拟值和实测值的对比表明,本模式的估算精度较高,入渗过程中的最大相对误差不到5%。  相似文献   

13.
前轮主动转向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的模型,给出了双行星齿轮机构的运动方程,提出了具体的系统结构。设计了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的H∞鲁棒控制器,并考虑在不同的车速以及路面情况下,对大侧向风干扰和双车道变换工况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主动前轮转向系统能够有效地改善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麦弗逊式独立悬架运动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柔性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基于 ADAMS软件平台的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动力学仿真分析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某车辆前麦弗逊式独立悬架的运动学特性进行了仿真和试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悬架构件的柔性对悬架运动中车轮定位参数的变化有明显的影响 ,与实测值相比 ,采用多柔体模型对悬架运动特性参数进行仿真计算的精度比采用多刚体模型的精度高得多。柔性多体悬架动力学仿真模型 ,为车辆设计阶段准确预测计及悬架影响因素时的汽车操纵稳定性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农用拖拉机悬浮式前驱动桥的现状,列举了几种悬浮机械结构,重点介绍分析了一种悬浮式前驱动桥的机械、液压、电气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6.
由于传统轿车前风窗雨刷器需要驾驶员手动控制,此新型智能雨刷器根据红外光强度的变化通过传感器带动直流电动机控制雨刷工作,不用驾驶员手动控制,提高了雨天行车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介绍一种机动车新型前轮悬架,由主、副螺旋弹簧并联组合的两级刚度复式弹簧和主、副减振器组成。空载或轻载时仅主簧起作用,当载荷增大一定程度后,主、副簧共同工作。同时,在主减振器与副减振器间存在较小夹角,随载荷不同而发生变化,有利于改善阻力系数。这种结构能适应不同载荷的要求,并能提高驾驶舒适性,特别适合在单前轮机动车上使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