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湖南省化石燃料和工业过程碳排放的估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与《湖南省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资料,利用ORNL提出的CO2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对湖南省2000~2005年期间化石燃料消耗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00~2005年湖南省碳排放量为23351.97×104t,折合CO2量为85623.97×104t,其中化石燃料是最大的排放源,占89.74%,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占10.26%;在各类碳排放源中,煤炭的碳排放量最高,占碳排放总量的68.10%,占化石燃料碳排放总量的75.89%;碳排放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并且增长率高于同期GDP增长率;人均碳排放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低于同时期的全国平均水平;万元GDP碳排放量在2002~2004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5年又急剧上升.分析了湖南省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原因,并提出了碳减排的措施建议,为湖南省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四川省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并运用LMDI模型分析了人口规模、经济发展、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碳排放系数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规模的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引发2000~2010年四川省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对四川省的碳排放影响甚微,能源强度的降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碳排放量增势。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工业的能源消费,研究城市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以合肥市为例,首先从能源消费量、CO_2排放量、能源结构及能源强度等指标分析了2000~2014年合肥市工业碳排放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LMDI方法构建了合肥市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合肥市工业33个行业的经济发展、能源效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因素对合肥工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是合肥市工业CO_2排放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时,能源效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变动都不同程度地抑制了CO_2排放量增加。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北京市2005-2011年工业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得出了北京市碳排放量先增后降、清洁能源使用量逐年提高、制造业仍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及工业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的结论。基于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主动调整工业能源结构及产业结构,使工业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结合北京市工业低碳发展的现状,对北京市工业低碳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亚峰 《绿色科技》2013,(3):172-173
研究了1995~2010年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苏省能源结构以单一的煤炭消费为主,原煤是江苏省的主要能源,对经济增长发挥着巨大作用;江苏省人口规模、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三者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指出了人口数量和经济增长是影响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黔东南地区气候变化与其工业生产中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关系,采用资料文献法、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黔东南地区的能源消费碳排放与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998~2008年,黔东南地区化石能源消费量及碳排放量呈快速增加趋势,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原煤消费;1998~2008年,其平均气温较1985~1997年前呈明显上升趋势,其年平均降水量变化较小,但年际波动性更显著;1998~2008年期间,年最高气温≥35℃的天数呈明显增加趋势,年最低气温≤0℃的天数则呈降低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黔东南地区化石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对其区域的天气气候带来显著影响,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该地区在1998年后工业发展与城市进程快速发展过程中,其天气气候的变化对碳排放量增加作出相关性的响应变化。  相似文献   

7.
黔东南地区气候变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黔东南地区气候变化与其工业生产中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关系,采用资料文献法、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黔东南地区的能源消费碳排放与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998~2008年,黔东南地区化石能源消费量及碳排放量呈快速增加趋势,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原煤消费;1998~2008年,其平均气温较1985~1997年前呈明显上升趋势,其年平均降水量变化较小,但年际波动性更显著;1998~2008年期间,年最高气温≥35℃的天数呈明显增加趋势,年最低气温≤0℃的天数则呈降低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黔东南地区化石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对其区域的天气气候带来显著影响,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该地区在1998年后工业发展与城市进程快速发展过程中,其天气气候的变化对碳排放量增加作出相关性的响应变化。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排放和碳足迹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贵州省2006—2016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结果表明:1)贵州省2006—2016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呈现上升趋势。2)碳排放总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建设用地是主要碳源,林地是主要碳汇。3)碳吸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林地、草地的碳吸收总量趋于上升,但保持相对稳定趋势。4)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2.65t/万元下降到2016年的1.23t/万元。而碳排放强度下降率远小于GDP增长率,远远不能实现碳排放的绝对减排。5)生态承载力呈增加趋势,但远远不及总碳足迹的增加速度,生态赤字随着总碳足迹的增加逐年增加,说明贵州省自身的生态系统不足以补偿能源消费的碳排放;从不同能源消费碳足迹来看,煤炭能源碳足迹远远大于石油和天然气碳足迹,说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会带来更大的总碳足迹。6)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人均碳排放逐年增加,主要是由于净碳排放量的逐年增加,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均呈增加趋势,以建设用地碳排放量为主。  相似文献   

9.
选取2009~2014年辽宁省建筑业能源消费数据,对建筑业碳排放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辽宁省建筑业碳排放量与建筑业总产值呈高度正相关性、建筑业总产值和碳排放强度呈弱脱钩状态,鉴于此,提出了辽宁省建筑业碳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10.
碳排放强度与森林碳汇是评价区域碳减排工作的两项重要指标。对湖南省的碳排放强度与森林碳汇的地域差异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该省的区域碳减排工作。通过对湖南省14个地州市在2010—20145年的年均碳排放强度和森林碳汇进行核算,并基于湖南省各地区碳排放强度与森林碳汇的差异,对14个地州市进行了二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湖南省各地区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2)湖南省森林碳汇的地域分布格局为湘西湘南湘北湘中。(3)按照湖南省碳排放强度与森林碳汇的地域差异可以将全省14个地州市分为四个区域类型。张家界、湘西州、永州属于低碳排放强度-高森林碳汇地区;株洲和长沙、常德属于低碳排放强度-低森林碳汇地区;湖南省中部主要是高碳排放强度-低森林碳汇地区;怀化、邵阳、衡阳、郴州属于高碳排放强度-高森林碳汇地区。最后依照结论对促进湖南省区域碳减排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湖南省CO2排放与森林碳汇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湖南省生态公益林区划标准和湖南省生态区位重要性分析,对全省生态公益林面积需求量进行了测算。全省共测算生态公益林616.70万hm2,占全省林业用地总面积(1 293.29万hm2)的47.7%。  相似文献   

12.
利用湖南省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运用生物量法,从森林和其它木质生物质生物量碳储量变化及森林转化碳排放两方面对省级 LUCF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2010年 LUCF 净吸收温室气体1720.54万 t CO2当量,其中森林和其它木质生物质生物量碳储量变化净吸收温室气体1764.54万 t CO2当量,森林转化净排放温室气体44.0万 t CO2当量;通过增加乔木林碳储量,相当于吸收 CO24195.64万 t 。湖南省2008年的特大冰灾导致2010年 LUCF 活动吸收温室气体量比2005年减少了30.93%。  相似文献   

13.
以2019年湖南省林木资源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湖南省各市(州)林木生物质能资源储量、可收集量和可利用量的分布状况,为湖南省林木生物质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湖南省林木生物质能资源总储量为76253.70×104 t,其中主要林分生物质能资源储量占比最高,为87.26%,以市(州)为单位,分布在1357...  相似文献   

14.
为准确测算湖南省毛竹碳汇林的固碳能力,促进湖南省毛竹碳汇林业的均衡稳定发展,在湖南省毛竹主产区设置标准样地,并根据胸径、龄阶实测258株毛竹的生物量,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毛竹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及其各器官生物量的一元(以胸径为自变量)、二元(以胸径和龄阶为自变量)模型。通过模型评价与检验,各模型均符合适用精度,具有适宜的预估水平。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7年湖南省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野外实地调查实测数据,对湖南省阔叶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密度的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为505.17 TgC,其中乔木层、灌草层、枯落物和土壤层层分别为113.75 TgC、9.92 TgC、9.64 TgC和377.86 TgC,分别占阔叶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的22.52%、1.96%、1.91%和73.61%;湖南省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154.51 t·hm^2,各层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为土壤层(113.74 t·hm-2)>乔木层(34.79 t·hm-2)>灌草层(3.03 t·hm-2)>枯落物层(2.95 t·hm-2)。在3种类型阔叶林中,乡土阔叶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485.56 TgC,所占全省阔叶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的96.12%;乡土阔叶林生态系统碳密度最大,为154.72 t·hm-2,杨树林生态系统碳密度最小,为149.59 t·hm-2。在阔叶林各龄组中,中、幼龄林约占湖南省阔叶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的67.13%,是阔叶林的主要碳库且固碳潜力巨大;湖南省阔叶林碳密度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过熟林的碳密度分别介于24.60~55.51 t·hm-2之间,具体表现为成过熟林(55.51 t·hm-2)>近熟林(47.51 t·hm-2)>中龄林(44.68 t·hm-2)>幼龄林(24.60 t·hm-2)。全省阔叶林生态系统空间分布表现为碳贮量呈现明显的湘西、湘南,湘中较低特征,而碳密度整体表现出洞庭湖流域地区大于其他地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从湖南省抽取常德、湘潭、邵阳和衡阳4个城市,代表3类不同经济状况的地区,调研4地市农村地区的照明用电情况。根据绿色照明的有关理论与方法,研究了4地市农村地区现有的节电水平与节电潜能,并对湖南省的整体农村节电情况进行了研究。就绿色照明而言,计算表明:4地市农村地区节电与减排潜能最大的是衡阳市,湖南省有相当大的节能减排空间,此研究有助于政府与有关企业就当地的节能减排制定科学的政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根据现代农业生产中6个主要碳排放源,测算了湖北省2008~2017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结果表明:湖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近年来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趋势,湖北省在低碳农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碳排放量的构成来看,农用化肥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其次是农药。进一步采用Kaya模型对湖北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有较大的驱动作用,而农业结构、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劳动力等因素也会抑制农业碳排放。据此提出了湖北省贯彻实施农业低碳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柿叶总黄酮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选柿叶中总黄酮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并对湖南省不同地区、不同品种柿叶原料中总黄酮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提取柿叶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0%、料液比1∶50、超声时间30 min、超声温度60℃;湖南省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柿叶原料中总黄酮的含量有明显差异,表明品种差异、地区差异以及栽培管理条件都是影响柿叶原料中总黄酮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林碳储量成熟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国际上森林碳汇项目中普遍采用的碳计量方法,研究了湖南省不同立地条件的马尾松林碳储量变化过程,提出了碳储量成熟的定义,并分析了立地条件对碳储量成熟的影响,最后就碳储量成熟对于开展森林碳汇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以临安市为研究案例,根据2003-2013年的统计年鉴数据,借鉴IPCC提供的碳排放相关数据及估算法,计算得出临安市近11年的工业碳排放量呈坡形曲线变化、先升后降,表明前5年的工业迅速增长及后6年的碳减排已收到成效;利用LMDI模型进行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结果表明总人口数、人均生产总值、能源利用效率是临安市工业碳排放的推进因素,工业化率、能源结构是临安市工业碳排放的衰减因素;结合计算结果的图表分析提出,作为一个中等城市,临安市应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加强能源结构调整,推进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使工业碳减排成为城市良性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