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本文以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主要森林类型——木果石栎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气降雨对该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结果表明,以大气降雨、穿透雨和树木干流为养分输入,以地表迳流和土壤渗漏为养分输出的养分循环过程中,N、P、K、Ca等分别增加了15.941kg/hm~2·a,0.353kg/hm~2·a,3.83kg/hm2·a和1.201kg/hm~2·a,而Mg减少了0.654kg/hm~2·a。  相似文献   

2.
哀牢山木果石栎林降雨过程中的养分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主要森林类型-木果石栎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气降雨对该生态系统地养分循环。结果表明,以大气降雨,穿透雨和树木干流为养分输入,以地表迳流和土壤渗漏为养分输出的养分循环过程中N、P、K,Ca等分别增加了15.941kg/hm^2.a,0.353kg/hm^2.a,3.83kg/hm^2.a和1.201kg/hm^2.a而Mg减少了0.654kg/hm  相似文献   

3.
锐齿栎林生态系统对水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秦岭辛家山锐齿栎林生态系统对水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锐齿栎林生态系统对水质具有净化作用,并以林冠层的净化作用为最强,效应指数达-52.4%,枯落物层次之,效应指数为-6.6%,以土壤层最弱,效应指数为-1.06%;对水质的评价表明,该地区大气降水的水质为轻污染(质量指数为0.9059),以迳流的形式输出系统时的水质为微污染(质量指数为0.3044)。  相似文献   

4.
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水文化学循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5a定位观测,对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更新林生态系统的水文化学循环规律的数据分析表明,年均降雨量为2668.3mm,其中总径流量占46.7%,蒸散量53.3%,冠层截留量14.0%。N、P、K、Ca、Mg的年均降雨输入量为78.4kg/(hm2·a),总径流输出56.7kg/(hm2·a),净积累21.6kg/(hm2·a);Si、有机C、Al、Mn的年均降雨输入量为25.0kg/(hm2·a),总径流输出为112.3kg/(hm2·a),净损失87.3kg/(hm2·a),更新林系统仅处于更新进展过程中,同时证实了冠层对降水化学的淋溶效应,净淋溶系数达4.11;提出了降雨、林内净降雨、总径流的各水化学物含量与其相应水量的回归模式  相似文献   

5.
杉木人工林水土流失及养分损耗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4~1996年在江西分宜县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3个林场,分别对杉木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及近熟林进行了8组水土保持及养分循环方面多点的试验观测,对杉木人工林水土流失及养分损耗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水土流失以幼林阶段为最大,其次中龄林阶段,最小是近熟林阶段。幼龄林地表迳流量为546.0m^3.hm^-2,土壤侵蚀总量为1050.0kg.hm^-2,土壤侵蚀量尤为明显;中龄林地表迳流量为506.98m^3.hm^-2;而近熟林地表迳流量为477.25m^3.hm^-2,土壤侵蚀量可略而不计。幼龄林流失有机质50.049kg.hm^-2,养分为31.508kg.hm^-2;中龄林流失有机质为6.080kg.hm^-2,养分流失量为2.096kg.hm^-2,而近熟林养分流失量为10.784kg.  相似文献   

6.
午潮山常绿阔叶林冠层对降水化学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午潮山常绿阔叶林降水的化学组成以及冠层对降水化学组成影响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降水中养分含量为66.39kg/hm2·a,降水经林冠后,养分含量增加1.37倍。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表明,香椿苗对氮素敏感,合理施用氮肥促进苗木磷、氮元素吸收,生长期间叶片含磷量≥0.14%,含氮量≥4.o%.该试验地条件下,在施P2O5130kg·hm-2基础上,氮肥施用量与造林合格苗产量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回归方程为y=30310.6+546.89x-l.039x3,适宜施氮量范围为180~270kg·hm-2,最佳经济施氮量为261.35kg·hm-2.试验还对施肥后的土壤养分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秦岭松栎林带生物量及其营养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秦岭脱齿栎林、油松林和华山林(包括0-60cm土层)营养元素总贮量达29.2500-390.1739t.hm^-2,其大小为锐齿栎林>华山松>油松林,土壤中营养现贮量占系统总量的93.10%-99.39%,植被层和凋落物层仅占0.57%-3.00%和0.10%-1.99%;3林分乔木层生物量、木材蓄积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平均值分别为120.483t.hm^-2,129.384m^3.hm^-2和1226.9kg.hm^-2,锐齿栎林>油松林>华山松林。3林分林下植被层生物量现存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平均值分别为1.553t.hm^-2和53.1kg.hm^-2,锐齿栎林最大,华山松林最小。林下凋落物现存量和营养元素积量平均值分别为17.475t.hm^-2和502.5kg.hm^-2,3林分凋落物现存量、营养元素含量及其积累量都存在明显的差异。锐齿栎林、油松林和华山松林营养元素年吸收量、归还量、存留量和平均归还率分别为33.4、147.2和264.3,195.6、66.9和84.1,138.8、80.4和180.2kg.hm^-2和0.585、0454和0.318,3林分各营养元素的年吸收量,归还量和存留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锐齿栎林干和皮中Ca和Mg含量远远高于油松林和华山松林的,锐齿栎林多代连作势必导致营养元素的大量流失,特别是Ca和Mg,会破坏土壤原有离子动态平衡,引起林地土壤理化性质改变,林地生产潜力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9.
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水文化学循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5a定位观测,对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更新林生态系统的水文化学循环规律数据分析表明,年均降雨量为2668.3mm,其中总径流量占46.7%,蒸散量53.3%,冠层留量14.0%。N、P、K、Ca、Mg的年均降雨输入量为78.4kg(hm^2.a),总径流输出56.7kg/(hm^2.a),净积累21.6kg/(hgm^2.a),Si,有机C、Al、Mn的年均降雨输入量为25.0kg(hm^2.a)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速生丰产林不同培育目标的适宜造林密度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造林密度对比试验与现有人工林分密度的调查结果,提出马尾松速生丰产林的适宜造林密度与不同培养目标的林木密度调控模型。结果表明:马尾松速生丰产林的造林密度以中密度为宜,植距在1.4 m ×2.0 m 和2.0 m ×2.0 m 之间,每公顷3 555~2 490株。试提出不同培养目标的林分密度调控管理模型如下:(1)小径材(12~16 cm ),伐期20 a,立地指数14~16,造林密度3 600~3300株·hm - 2、最终保留密度2 340~2 145株·hm - 2,年均材积生长11.61~14.54 m 3·hm - 2。(2)中径材(18~24 cm ),伐期25 a,立地指数16~18,造林密度2 775~2 490株·hm - 2、最终保留密度1 560~1 395株·hm - 2,年均材积生长13.02~17.47 m 3·hm - 2。(3)大径材(26~32 cm ),伐期30 a,立地指数18~20,造林密度1 995~1 725株·hm - 2、最终保留密度900~750株·hm - 2,年均材积生长16.20~16.76 m 3·hm - 2。  相似文献   

11.
木麻黄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福建惠安15年生木麻黄林生态系统进行定位观测表明,系统营养元素总贮量为316.45kg/hm^2其中99.5%贮存于土壤层中;系统的养分年吸收量为234.62kg/hm^2,养分净积累32.79kg/hm^2,营养元素的动态模拟显示,随林龄增长,林木层和凋落物层养分贮量增加,土壤层除氮以外的元素贮量下降;施肥能增进养分的积累,改善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状况。  相似文献   

12.
豫西伏牛山区日本落叶松林水文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豫西伏牛山区日本落叶松林的林冠截流降雨、土壤渗透速度和地表径流。结果表明,生长期林冠截流降雨1851mm,截流率为244%,饱和截流量5mm,截流量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截流率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少;土壤渗透速度在10mm.min-1左右;地表径流系数在11%~20%之间;泥沙流失量75×103kg·hm-2~12×103kg·hm-2;土壤渗透速度、地表径流量随造林整地方式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3.
海南尖峰岭地区三种热带复合农林业体系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海南岛尖峰岭地区热带珍贵树种母生、海南石梓人工林下种植经济作物益智、咖啡的复合农林业系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研究表明:复合系统能显著促进主林层乔木的生长,胸径生长速度比对照地高出43%~134%,材积生长高出18%~81%,生物量高出5%~86%;生物量净积累量9.53~15.23t·hm-2·a-1,为对照地的1.6~5.1倍;系统的光能利用率为0.78%~1.26%,为对照样地的1.94~5.04倍;同时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林下种植益智后的产值可达1.8~3万元·hm-2·a-1,为对照地的5.26~9.82倍,投入产出比为1∶2.93~1∶4.17。  相似文献   

14.
采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法,对保山砂页岩发育的山地红壤进行不同整地方式营造蓝桉林,经过三年的监测研究表明:未整地自然土壤侵蚀量达1.657~1.402t/hm2·a,有机质流失量达80.483~68.113kg/hm2·a,土壤肥力退化显著;撩壕整地及挖塘整地造林当年土壤侵蚀量分别达3.366t/hm2·a及2.464t/hm2·a,均属轻度侵蚀级,第二年土壤侵蚀量为0.592t/hm2·a及0.367t/hm2·a为微度侵蚀。有机质流失量为75.811kg/hm2·a及47.122kg/hm2·a。随着桉树幼林生长,林地覆盖度和地表稳定程度增加,土壤侵蚀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5.
在半干旱的伊盟达旗周围有井灌的条件,建立农业与林业复合的农用林生态经营体系具有高效、持续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10年来在试验区所进行的农林复合经营试验体系的建设表明(1)农用林生态系统中,林粮间作比纯粮单作净收益增加2090元/hm2·a,提高幅度达到41.4%。(2)林粮间作农用林系统与纯林单造相比,其净收益增加5605.9元/hm2·a,提高了8.63倍之多。(3)利用综合评判,农用林复合生态系统间作类型经济效益以林粮间作1.5m×6m密度型最佳,各种复合类型经济效益综合排序为:林粮间作1.5m×6m型>林粮间作1m×6m型>农林间作2m×6m型>农林间作2m×8m型>林草间作带式>林草间作1.5m×10m型>纯粮单作(小麦)>纯林单作。  相似文献   

16.
黑荆树巨尾桉混交造林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了以黑荆树与巨尾桉混交的3个模式、黑荆树纯林、巨尾桉纯林共5个处理进行试验。经过一个轮伐期6a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以黑荆树4巨尾桉1的混交比例作株间混交的模式最为理想,6年生林分总蓄积量达72.1m3·hm-2,其中巨尾桉46.1m3·hm-2,黑荆树26.0m3·hm-2,投入产出比为1∶3.4。  相似文献   

17.
对参试的35.6hm2天然阔叶林伐后迹地进行菇耳专用林定向培育,通过树种选择、清杂、去高桩、补植、抚育、施肥等措施,4年后,幼树密度由2250株/hm2增加到7500株/hm2以上;活立木蓄积由1.5m3/hm2增加到42m3/hm2,平均生长量达10.1m3/hm2·a。  相似文献   

18.
对内蒙古干旱河套黄灌区群众杨人工用材林的适宜灌溉量的研究表明,在林木生长后期增加灌水次数,可使胸径生长增加0.25~0.42cm。树冠生长指标和根系生长量均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1500、4500、7500、22500m3/hm2·a灌溉量的平均叶面积分别是19.3、24.5、30.5、43.4m2;平均叶干重分别是1.1、1.3、1.5、3.9kg;平均叶面积指数分别为0.97、1.23、1.53、2.18。林木蒸腾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年蒸腾耗水量分别为1259.7、1527.7、1988.4、4986.1m3/hm2。在一定范围内,林木材积生长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年产材积量分别为3.04、4.08、4.51、8.73m3/hm2。虽然22500m3/hm2·a灌溉量的产材量最高,但材积需水系数最高,其耗水量是其它灌溉量的3~15倍。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内蒙干旱地区,杨树人工林的灌溉量以7500m3/hm2·a为宜。  相似文献   

19.
林木相关值法营养诊断及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尾叶桉、湿地松林分进行相关值法营养诊断,结果表明:1.尾叶桉:不施肥的幼林需P肥,1,6龄林需N肥,2龄林要慎施N肥,应施有机肥;1~4龄林不必施K肥,至5,6龄林时要补充K肥;2,6龄林需Ca肥,3龄林较需Mg肥。需肥顺序是P、N、K。施肥处理的以施N100kg/hm2的适宜;施P量100kg/hm2为足够,施50kg/hm2的偏低;4龄林后需补充K肥。尾叶桉施P肥效果最为显著。2.湿地松:不施肥林地较需P、K肥,林地高P时需施N肥,Mg、Ca养分足够。需肥顺序是P、K、N。施肥处理的以施P200kg/hm2的更有利于促进湿地松6龄林后的生长成材。施P肥后,均能促进幼林对N的需求,并随着施钙镁磷肥量的增大,需N量和Ca,Mg—K的拮抗交互作用也增大。湿地松施肥肥效不显著。3.林地土壤养分库存量下降的趋势及顺序与相关值诊断结果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20.
黧蒴栲人工林生长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常规法对黧蒴栲人工林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3年和10年生人工林的生物量分别为160.754t/hm2和94.725t/hm2。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为树干>根>枝>叶;其生物量空间密度地上部分为5.347~8.184t/hm2·m;地下部分为55.08~91.67t/hm2·m。林木叶面积指数为6.55~8.13m2/m2。树干年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大,12年生达最大值11.73t/hm2·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