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近二十五年来,分子生物学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为今天生物学研究的径流,它已渗入和影响了生物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一批新兴学科,如分子遗传学、分子细胞学、分子分类学、分子神经生理学、分子药理学、分子病理学等.甚至传统的鱼类分类学也  相似文献   

2.
鱼类的血型及其在区分种群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成汉 《淡水渔业》1979,(7):27-31,7
鱼类种群的区分是鱼类学及渔业生产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渔业生产上对任何一种经济鱼类的养殖或捕捞对象实际上是该种鱼类的一定种群的代表,因此只有在正确区分鱼类种群的基础上才能根据不同种群的特性,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达到理想的渔业效果。在鱼类学的研究中,种群的区分是有关鱼类分类、演化、生态、遗传等问题的前题,一些较年青的学科如种群生态学、种群遗传学、数学生态学、数学分类学等都是以不同种群作为基本对象进行探讨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鱼类生长激素基因的研究如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表达的调控以及转基因的整合机理等正在逐步深入。目前,基因克隆技术、重组DNA技术、基因表达技术以及核酸序列分析等技术已广泛应用RT-PCR技术取鲮鱼的脑垂体对鲮生长激素cDNA进行克隆,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鱼类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2010年至2011年4个季度的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同时根据不同水域的盐度特征,将长江口的30个站位从河段水域至口外依次分为3个水域(Zone-1、Zone-2、Zone-3)进行分析,从构成群落的物种分类水平、丰度、二元数据和分类阶元4个角度首次探讨了长江口鱼类群落4个多样性指数(种类数目、Pielou均匀度指数、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平均分类学指数)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4个指数的季节变化均不显著。而种类数目和反映群落不同物种之间亲缘关系的平均分类学指数在空间上变化明显。平均物种数目由Zone-1(3.49种)至Zone-3(10.17种)的升高趋势反映出海洋对河口作用的逐渐增强;平均分类学指数的变化增加趋势说明Zone-1的物种亲缘关系最近,如Zone-1只记录8科鱼类,而Zone-2和Zone-3分别记录20和19科鱼类。虽然反映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分布特征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和反映群落不同个体之间亲缘关系远近的分类学多样性指数空间上差异均不显著,但它们却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差异要大于季节差异,可能与盐度对河口区鱼类群落的分布影响最大有关。本研究通过长江口鱼类群落不同多样性测度的分析,证实不同多样性测度方法提供的信息不一致,旨在为更全面地分析河口区鱼类群落特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各种生物基础性研究的深入,对各种生物的相关分子生物特性不断了解与掌握,现在已把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相关学科和应用领域,解决了我们以前一些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例如,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鱼类种群、种属的分类鉴别,鱼的种群大小的确定,鱼类个体识别,新鱼种的培育,鱼类种属的进化关系等等。让我们对鱼类的进化关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新鱼种的培育,为我们提供更多物美价廉的水产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6.
鳜鱼,俗称翘嘴鳜、桂鱼,在黑龙江省也称鳌花,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鲈形目、鳜鱼属,是我国名贵的淡水鱼类之一,也是黑龙江省名优鱼类“三花五罗”之一,以下介绍其苗种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7.
粘孢子虫(粘体门:粘孢子纲)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粘孢子虫是变温动物体内常见的原生动物类寄生虫 ,除少数种类寄生在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环节动物和昆虫外 ,其寄主范围基本上是鱼类 ,可以说粘孢子虫是鱼类所特有的一类寄生虫 ,并给渔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自从 1 82 5年Ju rine首次发现粘孢子虫所引起的鱼病以来 ,粘孢子虫及其所引发病害的研究已走过了 1 70多年的历程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尤其是在分类学、生活史和免疫学方面。在分类上 ,国内以陈启鎏等的专著《中国动物志粘体门粘孢子纲 (淡水 )》[1] 为标志而达到系统化阶段 ;在生活史和免疫学方面 ,国外应用分子生物学手…  相似文献   

8.
前言 月鳢channa asiatica(Linn)属鲈形目Perciformes,鳢科鱼类中的一种,分布丁长江以南地区,为小型凶猛鱼类。有关它的形态及分类,早在十八世纪中期国外学者Linnaeus(1758)就作了阐述,后来Nichols(1943)也作了类似报道;国内鱼类分类学家王以康(1958)、  相似文献   

9.
翘嘴红鲌,俗称白条、太湖白鱼,在分类学上隶属鲤科、亚科、红鲌属,是长江流域的优质经济鱼类。其个体大,生长快,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鱼中之上品。由于自然资源日趋减少,市场需求量大,人工养殖具有广阔的前景。盐城市盐都区水产养殖场今年进行了翘嘴红鲌的苗种繁育试验,对其性腺发育、人工繁殖、夏花培育进行了研究总结,旨在探索翘嘴红鲌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使之得以推广。  相似文献   

10.
黄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鳝(Monopterus albus)分类学上隶属于鱼纲、合鳃目,合鳃科,在我国分布很广,其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是深受我国消费者欢迎的食用鱼类,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水产品之一。目前除利用天然资源外,不少地方开始发展黄缮的人工养殖。我们从1984年起进行了黄鳝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工作,1985年首次人工繁殖成功。1986年人工繁殖再次获得成功,1987年扩大了试验规模。现将有关黄鳝人工繁殖的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翘嘴红鲌全人工繁殖与夏花培育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长根  朱宏元 《内陆水产》2004,29(10):15-15
翘嘴红鲌.俗称白条、太湖白鱼,在分类学上隶属鲤科、鲌亚科、红鲌属,是长江流域的优质经济鱼类。其个体大,生长快,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鱼中之上品。由于自然资源日趋减少,市场需求量大,人工养殖具有广阔的前景。盐城市盐都区水产养殖场2004年进行了翘嘴红鲌的苗种繁育试验,对其性腺发育、人工繁殖、夏花培育进行了研究总结.旨在探索翘嘴红鲌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使之得以推广。  相似文献   

12.
茴鱼属Thymallus鱼类主要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及亚洲北部,是渔业价值较高的珍稀名贵冷水性鱼类。本文通过综述茴鱼属鱼类分类学地位、分类及命名的混乱、分子系统发育学等的研究现状以及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分析当前茴鱼遗传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途径,为该属鱼类的深入研究和自然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五种水体团头鲂的染色体数目、组型以及电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淤泥湖、鄱阳湖、梁子湖、北京、上海水体的团头鲂从普通分类学角度观察,没有明显的特征加以区别,这就对鱼类遗传育种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更确切地证实这五种水体团头鲂是否有差异性,我们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从其染色体数目、组型和几种不同类型的电泳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鱼类和水     
鱼类在地球上的出现,据说已有4亿年,远比人类为早,一般估计,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至多是100万年。因此研究鱼类的历史对研究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鱼类分类学发达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鱼类标志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鱼类标志技术已在鱼类种群密度、死亡与补充、生长和生产力等研究中广泛应用,并已成为鱼类种群估算、资源评估、以及洄游与分布调查的重要手段。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在鱼类标志技术方面已取得的进展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综述与讨论,并对各种标志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我国鱼类标志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罗非鱼俗名非洲鲫鱼,在鱼类分类学上属于鲈形目、鲈形亚目、鲡鱼科、罗非鱼属,是一种中小型鱼类,它的外形、个体大小有点类似鲫,鳍条多棘似鳜。属广盐性鱼类,大部分罗非鱼经驯化均能在一定盐度的咸水中养殖。关于罗非鱼的耐盐驯化研究,国内报道还比较少。  相似文献   

17.
本文概述了近些年鱼类基因组研究的进展状况,鱼类基因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目前在鱼类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功能基因的筛选与克隆,胚胎干细胞和基因打靶技术的研究上已经取得很好的进展。具体研究在淡、海水鱼类中都有所体现,并且对与鱼类密切相关的藻类的基因组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体外进行DNA操作已成为现实。鱼类基因文库的构建,就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研究方面的应用实例。所谓鱼类基因文库,就是应用DNA体外重组技术,将某种鱼的全部基因组的遗传信息,贮存在可以长期保存的重组体之中,以备需要时应用。这种长期保存基因的方法好象文献资料贮存在图书馆中一样,所以称为鱼类的基因文库。  相似文献   

19.
太湖银鱼及其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银鱼是银鱼科鱼类的总称,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海域及一些内陆水域。银鱼由于个体较小,形态结构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对银鱼的系统发育研究一直存在许多分歧。本文根据近年来学者对银鱼的系统研究和在同工酶、分子生物学上的研究成就,对银鱼科种类的分类、太湖银鱼的种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南海珊瑚礁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大尺度分布格局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珊瑚礁区生物多样性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为更全面地了解南海诸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系统整理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东沙、西沙和中沙及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资源调查的历史资料,研究了南海珊瑚礁鱼类分类学多样性.种类统计结果表明,目前东沙记录鱼类种类514种,西沙和中沙632种,南沙548种;各礁区记录鱼类物种数目少于预测数目,也少于全球其他生境相似的海域记录的鱼类种数.估算了南海珊瑚礁鱼类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结果显示,东沙△+和∧+分别为55.1、121;西沙、中沙△+为60.2,∧+为164;南沙△+为56.6、∧+为150;各礁区海域鱼类△+值均小于东海陆架海域,而∧+值均高于东海陆架海域.在种和科的分类水平上,计算了南海珊瑚礁海域与卡拉棉群岛、米尔恩湾、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和南海北部陆架海域鱼类的相似性系数,结果表明,西、中沙群岛与其他礁区海域鱼类在种级分类阶元上的相似性系数相差较大,所有珊瑚礁海域鱼类在科级分类阶元上的相似性系数较为接近;另外,所有珊瑚礁海域鱼类种(科)间相似性均高于其与陆架海域鱼类种(科)间相似性.对南海珊瑚礁、卡拉棉群岛和米尔恩湾等海域典型礁栖性鱼类的科的物种相对丰富度进行了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表明,其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认为,物种多样性较高而分类多样性较低是南海珊瑚礁鱼类多样性大尺度分布格局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