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叶力、热特性研究及其在制茶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加工中除制茶的生化变化,还涉及能量传递(如机械及气力输送),质量传递(如除湿)和热量传递(如热风炉换热,茶叶干燥)。以上三大传递过程可谓之制茶工程。制茶工程学便是研究以上工程的环境因子和技术手段与茶叶品质形成之间相互促进和制约的规律,并以充分发挥茶叶原料的经济价值为目的而促进现代制茶工程技术的应用。在制茶过程中,一切物理和机械的作用无一不是通过茶叶的物理特性才产生促进生化变化的效果。所以研究茶叶的物理特性,在技术上可提高工艺效果,改善成茶品质;有助于机器设备的研究和设计,改善制茶性能,提高机…  相似文献   

2.
董士林  孙成 《茶叶科学》1988,8(2):79-80
制茶工程中,应用传质传热理论建立数学模型,对茶叶加工过程中所呈现的物理特性进行预测的研究还很欠缺。本文对茶叶杀青工序中茶叶含水率、叶温、杀青时间三者间的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并用孙成(1987)~([1])对 CS-30型小型锅式杀青机的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茶叶自由基与茶叶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茶品质,是以鲜叶的生化品质成分为基础的,不论何种茶类,都是应用不同的制茶技术,发挥鲜叶原料的品质潜力,以获得具有不同品质特征的成茶。但是,这种很久的茶叶加工技术,都出于应用物理原理与方法,以控制茶叶品质成分的变化,利用控制技术的最佳物理条件,优化产品质量,当今国内外的制茶技术,都出自这一物理条件原理.根据作者的研究,制茶技术需要在物理方法的基础上,渗入生化方法,从茶叶内在生化成分的生  相似文献   

4.
茶叶具有很强的吸附特性。花茶窨制过程中,茶与鲜花混含,茶含花香,即表现出茶叶的吸香特性。这种茶叶的吸香特性一直被理解为表面吸附或毛细管凝聚作用的结果。然而,印尼花茶窨制的实践和有关的研究结果,表明茶叶“吸附”的传统理论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片面性和不足。为了使花茶窨制基本原理更符合于生产实际,作者试从茶叶微观结构、内含成分和花茶窨制实践及有关研究结果,来探讨茶叶的“吸附”性。一、茶叶微观结构与“吸附”  相似文献   

5.
茶叶色·香·味的化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的品质,除外形形态外,主要表现在茶叶的色、香、味。任何茶叶的色、香、味,都有它们各自的物质基础,色、香、味不同,它们的物质组成及其含量不同。因此可以说,所谓茶叶品质,是茶叶中各种化学物质理化特性的综合反映。茶叶的种类很多,各有各的品质特征。无论哪一种茶类,其色、香、味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鲜叶原料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制茶工艺技术,使鲜叶内含物产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的结果。因此茶叶品质的高低,首先取决于鲜叶原料的物质基础,二是取决于制茶的科学性。只有好的鲜叶原料,才有可能制出好茶。而鲜叶的物质基础,与茶树品…  相似文献   

6.
茶叶干燥过程水分变化的表格预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的水分,是茶叶干燥作业中体现质量指标的一个主要物性参数,近年来,制茶工程技术人员为控制制茶品质,开展了对茶叶干燥过程水分变化规律的预测研究,以建立预测数学模型,为计算机自动控制茶叶加工机械提供理论依据,但是,至今所建立的水分变化规律的预测模型还不十分完善,模型中也包含了与环境因子和茶叶本身特性有显著关系的水分扩散系  相似文献   

7.
制茶机械化是茶叶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茶叶的成品质量和商品价值,取决于制茶机械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制茶性能。本文首先简述了福建省制茶机械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指出制茶机械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制茶机械的意义,提出今后我省制茶机械重点改革的八个方面的建议,以期提高茶叶品质,发挥福建茶叶优势,支援四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手工制茶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茶叶初制机械化解放了大批劳动力,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但是,初制机械在设计、加工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毛茶的品质。一、存在问题炒茶机械从整体说,包括炉灶、机架、炒茶锅(简)及传动设备等。炒青毛茶成形主要是在热(温度)的配合下,机械炒手和炒锅锅壁对茶坯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试从  相似文献   

9.
绿茶干燥过程,是物理上的一个脱水反应过程。揉捻叶的脱水平衡态,经炒干时被破坏,当脱水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即经过弛豫时间,茶叶又形成新的平衡态。在这反应过程中,伴随着发生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和复杂的能量传递及相互转换的过程。研究绿茶在脱水反应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无疑对丰富制茶工艺理论、提高制茶技术和茶叶品质具有实际意义。目前对茶叶炒干过程质热传递及物性的  相似文献   

10.
茶树品种的适制性与茶叶品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荼树品种的适制性是形成茶叶优良品质的前提,本文分别从茶树嫩梢的物理特性及化学特性两个方面阐述茶树品种的适制性与茶叶品质的关系.其中主要分析了芽叶大小、色泽、茸毛等物理特性和主要生化成分、芳香物质、酶学特性、茶叶色素等化学特性对茶树品种适制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元良  周菲菲 《茶叶》1991,17(4):45-46,55
多年的生产经验证明,制茶时适当用油,能改善制茶工艺,提高茶叶外观质量,尤其在龙井、旗枪类名茶生产上的应用,巳成为传统习惯。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浙江省茶叶公司研制的制茶专用油,已在诸  相似文献   

12.
随着茶叶初加工企业规模化发展,对鲜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茶鲜叶作为制茶的原料,其质量直接影响成茶品质。本研究从鲜叶的理化特性和劣变机理方面,分析了温度、相对湿度、气调和振动因素对茶鲜叶贮运品质的影响,为顺应茶叶加工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对茶叶加工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当前茶叶在全球融合程度不断提升,当前人们对茶叶生产消费也有着品质上的要求,而想要实现茶叶产品的最佳价值和效果,就需要充分注重提升茶叶产品自身的品质,因此优化制茶工艺的发展成为茶叶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要求。因此,如何才能突破制茶工艺英语的问题和不足,就极为必要。本文拟从制茶工艺英语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分析入手,结合当前制茶工艺英语存在的翻译难点,从而探究制茶工艺英语的具体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好茶窨香花,芳醇益显彰”。花茶的窨制,是基于茶叶和香花各所独具的“两个特性”,也就是:成熟的香花具有徐徐吐香的特性;干燥的茶叶则有很强的吸香特性。一吐一吸,茶醇花香相交融,这便是花茶窨制工艺的基本原理。所以,花茶窨制,必须研究运用和正确掌握这“两个原理”及其规律,才能窨制出优质的花茶产品。  相似文献   

15.
乡镇茶业(农村茶业、劳动农民茶业)是我国茶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我国乡镇茶场已达35600个,茶树种植面积589.4万亩,年产茶271.2万担。多年来,我国农村制茶技术较落后,茶叶质量低,制茶耗能高。采用先进的制茶与节能技术以提高茶叶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是我国乡镇茶业的一项重大课题。1984年4月,国家经委将制茶与节能技术列为重大的科技推广项目,农牧渔业部乡镇企业局指定湖南省临澧县九里茶场和华容县胜峰茶场进行该项目的试验,实践结果,取得了既提高茶叶质量,又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增加盈利的好效益。1985年5月,农牧渔业部乡镇企业局在湖南临澧组织召开了全国农村制茶与节能技术推广会以进一步促进制茶与节能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6.
茶叶静摩擦角的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茶叶机械设计中,茶叶的摩擦系数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参数,诸如圆筛机的筛分、储茶斗的出茶、输送机的传送茶叶等,茶机的作业效果,也都与茶叶的摩擦问题密切相关。过去,有关茶叶的摩擦特性曾有过一些测试与研究,其测试方法多采用茶叶整体运动的摩擦手段,结果只是较为粗略地反映了茶叶的摩擦规律。而作为精制过程中的茶叶,同批或同级的茶叶个体,形态千差万别,摩擦问题也多以茶叶个体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普及科学种茶与制茶的知识,促进茶叶生产水平的提高,从本期起特辟“茶叶生产技术问答”专栏。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在茶叶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本刊将根据具体情况约请有关同志进行解答。——编者  相似文献   

18.
在商品生产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茶叶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随着改革和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制茶工业和茶叶市场必将发生变化,在近期内,其发展趋势如下。一、自由贸易促进制茶工业的发展 1983~1985年,绿茶出现全面滞销,国内库存量增加,经营者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为此,国务院在1984年发了75号文件,茶叶由统购统销的二类物资降为三类,可放开自由贸易。随即茶叶得到解围,很快  相似文献   

19.
茶文化是人们在采茶、制茶、饮茶等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茶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茶叶包装设计是指选用合适的包装材料、包装工艺等对茶叶的容器结构造型与外观进行美化装饰的设计活动。茶叶包装设计与茶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将茶文化融入茶叶包装设计之中,有助于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促进茶文化的繁荣发展。因而,应将茶文化融入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之中,以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科技简讯     
超小型茶叶杀青机在开展茶叶机械的理论参数探讨、制茶工艺研究、茶树品种适制性鉴定等科研生产活动中,经常需要进行模拟试验和少量茶样加工,为满足这种需要,最近由中国农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