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涛 《福建农业》2006,(7):22-23
近年来,农作物大田鼠害呈上升态势,泉州市年发生面积在1.2万亩左右,据泉州市鼠情监测统计显示,2005年7-9月,泉州市农作物田间鼠密度为13.5%,大大超过了防治指标,造成的粮食减产一般在6%-11%,个别严重的损失达15%,严重威胁农作物安全生产。因此,开展大面积农作物大田秋季灭鼠工作,是全年灭鼠工作的关键,对于控制全年害鼠数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保证农作物安全生长,而且可以保证农作物稳产丰收。为了科学合理、安全灭鼠,现将有关鼠害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云南省大春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严重,两迁害虫、稻瘟病、玉米叶斑病呈偏重以上发生态势.根据云南省气象台发布的长期气象预报和春季病虫源基数调查,结合最近几年病虫害发生特点和大面积防治情况,预计2007年云南省秋收作物病虫草鼠害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6000万亩次.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平凉市农田害鼠发生危害情况的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主要农田害鼠的种类、分布、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确定的农田灭鼠适期春季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秋季为9月中旬至11月中旬,当农田害鼠密度达到3.0只/hm2时就要防治,并提出了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2004年青海省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各地去年秋季及今年春季调查结果,结合历史资料及气象因子等综合分析,预测2004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为中等偏重发生年。  相似文献   

5.
通过开展农田鼠情监测工作,掌握农田害鼠主要发生规律,结果表明:①玉龙县农田害鼠的发生为害总体上呈逐年减轻的趋势;②每年5-7月和10-11月害鼠数量呈高峰期,6月和9月为雌鼠怀孕高峰期;③齐氏姬鼠是玉龙县的优势鼠种。农田灭鼠最佳防治时期为春季和秋季2个关键时期,春季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季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同时开展了毒饵站灭鼠和TBS灭鼠技术的试验示范,实现农田鼠害的环保、无害化控制。  相似文献   

6.
王延安 《新农业》2007,(9):43-44
近年来,大连捉区鼠害日趋严重,2006年全市鼠害发生总面积205.59万亩次,人出现流行性出血热病20多例,给捉民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危害。同时,捉田灭鼠的安全隐患问题突出,非法经销的剧毒杀鼠剂约占90%的捉村市场,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毒鼠强等剧毒鼠药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成胁城乡居民的生命安全。在全市2006年捉村范围内开展的捉村秋季统一灭鼠工作中,鼠害防治面积121.5万亩次,  相似文献   

7.
春季低温连阴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71~2006年春季不同月份对信阳市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油菜、茶叶等造成危害的低温、连阴雨发生时间、发生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并划分危害等级,提出有针对性的综合防御技术。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中山市水稻、香蕉和蔬菜等主要农作物鼠害发生状况与危害特征,根据农田害鼠的成灾规律和空间配置特征,提出了以农业生态调控和作物布局控害为基础,结合生物灭鼠、器械捕鼠和化学防治为辅的可持续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地老虎俗称土蚕、地蚕,常见的有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和大地老虎三种,武安市以小地老虎为主,主要危害各种蔬菜及农作物的幼苗,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近几年其发生呈加重趋势,发生面积不断扩大:2005年全市发生面积5万亩,2006年达8万多亩。发生程度逐年加重:2005年发生较重的2万亩,2006年达到3万亩。虫口密度每平方米达10头以上,最高单穴虫量5头(玉米田)。由于今年春白地面积较常年偏大,春季雨水偏多,春播农作物面积将会比常年大,为地老虎的繁殖提供有利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西藏农区鼠害发生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鼠害是一种世界性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危害几乎涉及所有的农作物及整个生育期,不论是种子还是经常色部分,都受老鼠危害。老鼠繁殖率高,种群增长迅速,在较短的时间里,其种群数量可以恢复到灭鼠前的数量。近年来,我区农区鼠害呈加重发生态势,鼠害面积不断增加,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农作物产量损失较大,对农牧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构成很大威胁,严重影响了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大鼠害综合治理力度,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1.
农村灭鼠常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农村鼠害发生加重,农田鼠害面积不断增加,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农作物产量损失较大;农舍区鼠情呈上升趋势,对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农村灭鼠的策略是,用生态学的观点,综合考虑各项措施的有机结合与协调,注重整体效益,这是解决当前农村鼠害问题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正>蚜虫是农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种类多,发生代数多,繁殖快,危害重。它吸食作物汁液,植株被害后衰弱枯萎;它还可传播植物的多种病毒,引发农作物病毒病,造成更大的损失。蚜虫四季都能发生危害,但以春季危害最重。一般蚜虫从3月气温回升后开始繁殖,秋季气温变冷后危害程度逐步降低,冬季蚜虫会以卵或若虫的形态藏匿在地表夹缝以及秸秆、碎石、杂草中越冬,翌年春季温度适宜时再继续繁殖危害。  相似文献   

13.
朱先敏 《农家致富》2007,(20):33-33
秋季是害鼠的第二次繁殖高峰期,这时开展灭鼠工作可以保证秋收作物顺利收获。2006年江苏省农田鼠害发生面积为1842万亩次,农村常见的鼠种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黑线仓鼠、大仓鼠、棕色田鼠等。常用的灭鼠方法可分为物理灭鼠、化学灭鼠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玉米是科左后旗的第一大作物,也是重要的饲用和工业原料兼用的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20.3万公顷,占全旗总播种面积的74.6%。但玉米螟危害已成为降低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据植保部门统计2006~2011年玉米螟发生面积60.9万公顷,总体为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而且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一、发生分布一是虫源基数区域差异大。主发生区越冬基数偏高,发生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科左后旗东部、南部,2011年玉米螟春季越冬基数达到平均虫量105头、112头,分别比历年平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以来,川西地区农田鼠种结构和发生分布规律已发生变化,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等优势鼠种数量逐年下降,而食虫目的四川短尾鼩逐步上升为优势种群,并且出现了春季(3~4月)、夏季(7~8月)和秋季(10~11月)三个高峰。抓住春季和秋季两个关键时期,积极开展农村统一灭鼠,尤其是毒饵站控鼠,可实现农田鼠害的环保、无害化控制。本文作者总结了21世纪以来川西地区农田鼠类的种群结构和发生、分布规律,并探索和研究农业生态控鼠、毒饵站灭鼠和TBS灭鼠等技术。  相似文献   

16.
《天津农林科技》2005,(2):34-34
春耕生产在即,随着气温的升高,农作物病虫害及田间杂草陆续发生。为使农作物安全生长,要切实抓好小麦返青后病虫草的查治、春播作物地下害虫和蔬菜病虫的防治及春季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加拿大一枝黄花已成为宣州区破坏生态的恶性杂草之一.该文介绍了宣州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发生现状,并提出了春季化除、秋季物理铲除、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防除技术,以期有效遏制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宣州区的进一步危害.  相似文献   

18.
农区鼠害防控采取春季防治压基数,秋季防治保丰收的防控策略;总体目标是鼠药使用量逐步降低,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全省农区不出现鼠传疾病疫情;防控对策有"毒饵站"灭鼠技术、地下鼠的防控、TBS技术及器械防控、生态环境治理控制农区害鼠。  相似文献   

19.
谢飞舟 《农友》2001,(9):17-17
9月份多数农作物进入生长后期,果实开始成熟,其上多数病虫也进入发生后期,产量损失基本形成。本月气温开始转凉,气温条件相对有利于病虫害发生,尤其是秋季蔬菜上的一些病虫害。但由于农作物果实、叶片、枝干等表皮老化、角质化,营养条件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因此,多数病虫危害渐轻,一些害虫开始出现滞育,病害潜伏或形成越冬态。  相似文献   

20.
老鼠是危害农作物的有害生物之一,能传播多种疾病,可直接威胁农业生产安全和人们的生命安全,及时有效灭鼠害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并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农区灭鼠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介绍毒饵站灭鼠技术的应用,通过不同材质、密度的对比,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不同毒饵站技术,以提高农区灭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