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地整理对区域景观变化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  张迎军  王瑞霞  宋智慧  卜志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79-6880,6882
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以江苏省仪征市某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选取斑块伸长指数、分维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廊道密度等景观指标,对项目区整理前后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理后水田面积增大,斑块形状规则,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和田间管理,但同时景观多样性略有降低。因此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手段,以减少土地整理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田景观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主要目标的土地整理项目传统规划设计已不能满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要求,运用景观生态学指导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调整项目区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对项目区进行景观生态建设,提高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对我国开展可持续性土地整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理中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为了使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土地整理应依据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学等理论进行规划和设计。本文结合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的个例,对土地整理中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作了实证研究,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的支持下,以江西省信丰县大塘埠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采用斑块多样性(斑块大小和数量、斑块形状)、景观类型多样性(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景观格局多样性(破碎度、聚集度)等指标,分析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后项目区景观多样性的变化:项目区以耕地(水田和旱地)为基质的状况进一步加强,斑块类型和数目明显减少,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破碎度降低,土地集中连片,优势度和聚集度增加,项目区总体景观多样性降低。景观多样性变化的结果表明,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一方面提高了整理区域社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局部生态环境效益的下降,以耕地数量增长为主的土地整理模式应该转变为以土地质量的提高为主.综合考虑土地搭理对区域景观生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土地整理是区域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其生态影响可以通过景观格局的变化表现出来。结合竹镇镇重点土地整理项目区双龙村,选取5个类型尺度、3个景观尺度景观指数,在Map GIS平台上提取与处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并计算出各指标量整理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地整理后耕地、道路的面积与数量大量增加,优势度增高且更具有连通性;草地、林地等生态用地大量减少,趋于破碎化;景观异质程度下降,景观类型有向单一化和非均衡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土地整理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  相似文献   

6.
生境景观连接度是反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景观功能维持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图论理论的景观连接度方法可将生物个体和种群的扩散距离与行为反应纳入土地整理效应分析之中。本文基于景观连接度理论方法,以竹镇镇重点土地整理项目区双龙村为研究区,利用GIS平台和Conefor 26软件,选择反映不同物种空间扩散能力的9个景观距离阈值,探讨了土地整理项目区整理前后不同景观阈值下连接度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整理前后各生境斑块对景观连接度的重要程度,识别重要斑块变化规模与空间范围,从功能角度评价整理后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整理后的综合连接度指数(IIC)和概率连接度指数(PC)值分别比整理前平均降低了4558%,3903%,说明土地整理对当地景观连接度造成了不利影响;巨型斑块对生境斑块景观连通性的贡献大且稳定,且随着距离阈值的增大,许多小型斑块、中型斑块对维持景观连接度的贡献作用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7.
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原理、基本原则和方法。在对原理、基本原则分析基础上,提出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方法。它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理论,以GIS技术为支撑,对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结构进行了优化,计算和分析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特征指标(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分维指数,廊道密度)。在基本原则指导下,以土地生态评价和功能分区为基础,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调整配置,并对典型景观单元进行土地利用模式设计,以形成高效土地利用模式,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最后对山海关区进行了案例实践。  相似文献   

8.
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对区域景观格局会产生重大影响,本研究对耕地、林地、草地、农村居民用地、田土坎、沟渠、田间道、裸地、旱地中的裸地等9种土地利用类型整理前后的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使项目区的景观格局更合理。  相似文献   

9.
土地整理作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显得极其重要。目前土地整理还存在着理论上的落后和实践上忽视生态方面上的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在土地整理观念中引入景观生态理论和在土地整理实践中引入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做出了一些探索,结果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土地整理项目中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整理作为优化土地利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正在我国普遍开展,但大多数地区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是增加耕地面积,而忽略了景观生态建设,进而引发了一些生态问题。本文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在土地整理项目中进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梳理我国土地整理项目生态建设方面问题的基础上,对构建农业生态系统以及将生态理念融入土地整理当中进行了剖析。论述了目前我国在将生态理念融入土地整理项目的过程中对生态的理解,以及生态景观建设当中存在的误区,之后从景观生态、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等3个层次讨论了在土地整理中以农业生态系统构建为总目标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途径。最后提出了我国今后进行生态化土地整理的建议:(1)加强相关规范和标准的研究制定,以增加可操作性;(2)在规划设计阶段按照不同层次进行生态化设计的体现,在规划设计方案中将生态理念进行融入,项目规划设计和评审中增加生态学方面的专家,同时设计方案应该尽量细化;(3)施工阶段生态措施的落实和监督;(4)后期维护阶段的生态系统管理和监控,是保证项目区生态系统结构完善和功能正常发挥的关键,这也是目前的项目管理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今后需要大力加强。  相似文献   

12.
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光辉  刘友兆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586-9588
首先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了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认为土地整理各类工程对景观生态产生了干扰、演替等生态效应,形成了各种生态胁迫因子。将当前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归纳为4个大类,即土地平整、植被破坏、沟渠路建设与零星地的归并以及作物种植与客土填充,从而构建了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模型。这个模型揭示和描述了土地整理绝大部分可能的风险源和胁迫因子以及这些风险源和胁迫因子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为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景观生态型农地整理规划模式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景观生态学及其规划思想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农地整理规划进行了反思,系统构建了景观生态型农地整理规划的理论模式框架,并对单项工程的生态设计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探讨,使农地整理与乡村景观风貌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土地整理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土地整理成为减缓耕地减少的有效方法,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土地整理项目区对土地景观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本文从土地整理生态补偿的类型、补偿主体、补偿的依据和标准、资金保障和补偿方式等方面构建了土地整理生态补偿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达到可持续土地整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指数耦合技术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区域环境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耦合技术,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区整理前后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项目区整理以后,土地利用程度上升,与整理前相比增长了0.65%;同时对区域整体生态环境产生负向影响,区域环境指数下降,与整理前相比下降了2.32%。研究表明,指数耦合技术简便易行,适于在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是土地整理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目前中国使用的几种评价方法都难以量化土地整理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提出将生态足迹法的生态承栽力模型运用到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中,并以信阳市清浉河区双井等(两)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规划方案为例,以期为土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一种可以量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北兴农场土地整理项目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资源条件评价是进行土地整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摸清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资源状况,才能因地制宜地对项目区进行科学的规划,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通过项目实施,在资源条件评价的基础上,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效益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8.
根据土地整理项目的特点,从微地形地貌、土壤、水分、景观因素等方面建立土地整理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并以河南省长葛市土地整理项目区为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评价了土地整理对土地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土地利用的景观生态学分析--以湛江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生态学为研究土地利用问题提供科学方法。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又产生景观生态问题。本文从景观生态学角度,从城市整体、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地三个方面,分析了湛江市城市土地利用中的问题,认为在景观布局、景观结构、景观类型和景观质量等方面存在不足,对城市绿地景观和居住用地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土地整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区域开发活动,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的和间接的、有利的和有害的影响.在综合分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指出为了使土地整理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生态补偿,并从生态结构的合理性、生态功能的稳定性、生态环境的适宜性3个方面构建了由植被覆盖率、景观破碎度等17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整理前后的区域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调节土地整理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干扰强度和干扰方式以及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