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通过试验了解10%酷毙(乙虫腈)在苗床上应用防治水稻潜叶蝇的效果及安全性,为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试验材料与方法供试药剂:10%酷毙(乙虫腈)由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生产;参试药剂:30%敌杀死(溴氰菊酯)由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生产;  相似文献   

2.
75%代森锰锌WG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新型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对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WG)进行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在减量用药条件下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及增产效果与对照药剂相当,在与对照药剂同样药量下防效及增产效果明显好于对照药剂。  相似文献   

3.
不同药剂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不同药剂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效果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药剂浸种是防治水稻恶苗病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在常规用药量情况下,以17%杀螟.乙蒜(菌虫清)、25%咪鲜胺(使百克)+10%二硫氰基甲烷(浸种灵)防治效果为好,可作为防治水稻恶苗病的高效浸种药剂推广。  相似文献   

4.
七星宝防治节瓜蓟马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40%七星宝乳油(40%仲·稻乳油)是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研制开发的无公害蔬菜系列专用药剂,主要用于防治节瓜蓟马。该药剂对害虫具有较高的触杀和内吸作用,对多种抗性种群亦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是目前蔬菜生产上防治节瓜蓟马效果较为理想的药剂之一。  相似文献   

5.
杨建民 《河南农业》2008,(17):20-20
一、试验材料 (一)供试药剂:4%烟嘧磺隆悬浮剂(河南志信农化有限公司提供)。 (二)对照药剂:4%玉农乐悬浮剂(天津市中农化农生产资料有限公司)。 (三)供试作物及防治对象:玉米田玉米杂草。  相似文献   

6.
研究主要针对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侵染规律,开展了全生育期的药剂防治技术试验示范,明确了药剂防治的两个关键时期为夏季树皮落皮层形成期和初冬果树落叶后;明确了有效防治药剂1.8%辛菌胺醋酸盐水剂(碧康)、45%代森铵水剂(施纳宁)和3%甲基硫菌灵糊剂(金枝)及其使用方法;不同生育期使用不同剂型的药剂,夏季涂刷主干和大枝用水性剂型,初冬轻刮治病斑后涂抹糊剂。  相似文献   

7.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主要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病毒病。近年来,在海宁市水稻上发生逐年加重,目前尚无治疗病株的药剂,生产上主要采取“治虫控病、切断毒源”的防治策略。常用药剂扑虱灵(噻嗪酮)及蚜虱净(吡虫啉)防治灰飞虱效果已非常差,海宁市作为典型的粮桑混栽区,用敌敌畏和毒死蜱防治效果虽好,但防治季节若遇蚕期高温养,极易引起家蚕中毒(敌敌畏和毒死蜱都具有熏蒸作用)。因此,筛选出高效低毒且对家蚕安全的药剂,显得尤为迫切。我们于2007年在小麦田进行了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等药剂防治灰飞虱的试验,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以慈竹为原料,酚醛树脂(PF)为胶黏剂,硼酸锌(ZB)、硼硼合剂(SBX)为防霉剂,五氯酚钠(Na PCP)为对照药剂制备慈竹重组材,研究添加ZB和SBX对重组竹的物理力学性能及防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B和SBX对蓝变菌的防治效力很差。ZB和SBX的添加会削弱板材的物理力学性能,但防霉性能显著提高。研究范围内,这2种药剂的防霉变合理使用量分别为0.70%(ZB)和0.49%(SBX)。   相似文献   

9.
《北京农业》1996,(6):23-24
苹果园病虫害防治常用药剂良好的栽培管理措施是果品优质高产的基础,病虫害的及时正确防治是果品优质高产的重要保证。为使广大果农正确选用和准备优质高效农药,现将常见苹果树病虫草害首选及有效药剂种类介绍如下:(1)腐烂病、干腐病首选药剂涂抹:9281水剂3~...  相似文献   

10.
氟虫腈(锐劲特)是近年来宿松县防治水稻二化螟的主要药剂。2008年以来控制效果明显下降。今后该县水稻二化螟的药剂防治要引用其它安全、高效药剂进行轮换或替换使用。  相似文献   

11.
该文阐述了2007年繁昌县褐飞虱大发生年份中危害轻的和危害重的两个案发生和防治情况;提出了褐飞虱大发生时的防治技术措施为两个搞好、两个用好、两个打消、两个必要,即搞好四(2)代褐飞虱的防治,减轻五(3)代的防治压力,搞好五(3)代的防治,控制整季虫量;用好机动喷器,用好对路药剂;打消对褐飞虱轻视、麻痹思想,打消观望心理;防治时田间灌水是必要的,分行喷施是必要。  相似文献   

12.
棕榈红棕象甲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及时有效地控制棕榈红棕象甲在广西南宁的发生与为害。[方法]在广西南宁展开棕榈红棕象甲分布及为害情况的调查,同时进行传播途径的检测,再进行灯光诱杀试验、人工结合药剂防治和药剂防治试验。[结果]目前南宁市70%的苗圃及景区已有红棕象甲分布;在已栽种的棕榈科植物中,受害品种达80%。带虫棕榈苗木输出是扩散为害的主要途径。采用频振式诱虫灯诱杀成虫,有效可行。采用药剂喷施寄主喇叭口(即心叶处),然后用老叶鞘或农用薄膜包扎寄主茎杆的叶鞘,可达到防治红棕象甲的目的。[结论]对红棕象甲的防治策略,应以防治树苗和树龄在10年以下的植株为主;对高龄树和高大植株,必要时采用药剂挑治,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前市场上相关的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药剂虽然多,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为考察桐城当前推广的药剂对四(2)代稻纵卷螟的防治效果,筛选出最佳药剂,为大面积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几种药剂防治玄参斑枯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大霞  李隆云  宋春泉  曾凡明  吴叶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340-13341,13403
[目的]研究几种药剂防治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斑枯病的药效。[方法]玄参在栽种前以4种杀菌剂进行子芽浸种处理,田间发病后调查不同处理的防治效果;在玄参斑枯病发病初期,以5种杀菌剂进行田间药剂防效试验。[结果]用4种杀菌剂浸种后均能有效的防治玄参斑枯病,且能显著提高保苗率;5种杀菌剂的田间药剂防效以80%多菌灵800倍液(67.1%)和70%甲托1 000倍液(65.6%)的防效最好,在斑枯病发病初期,能达到较理想的控制效果。[结论]采用药剂处理玄参子芽,结合田间施药防治可有效的防治玄参斑枯病,使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出适合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以甘薯普薯32为试材,在河南郑州和洛阳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块,研究5种药剂对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0.5%噻虫胺(颗粒)90 kg/hm2和金龟子绿僵菌2亿/g(颗粒)90 kg/hm2,防治效果较好,防治效果最高分别是82.77%和79.48%,商品率最高分别为92.51%和91.06%,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最高分别是10.49%和9.57%。噻虫胺和金龟子绿僵菌分别代表化学药剂和生物药剂在甘薯地下害虫防治上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西芹黄萎病病原菌开展室内防治药剂筛选和药剂毒力测定。按照药剂最大推荐剂量从14种供试药剂中初筛出8种有效药剂,以进口多菌灵、菌哥、新世生、瓜果类太宝、太医最佳,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100%。8种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EC50依次为进口多菌灵(0.0063 mg/ml)<太医(0.0073 mg/ml)<活根菌灭(0.0077 mg/ml)<枯萎灵(0.0079 mg/ml)<瓜果类太保(0.0092 mg/ml)<根腐宁(0.0103 mg/ml)<新世生(0.0192 mg/ml) <菌哥(0.0844mg/ml),进口多菌灵和活根菌灭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1.50×10-4 mg/ml和1.55×10-4 mg/ml。  相似文献   

17.
北方小麦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危害严重,是小麦稳定发展的制约因素,搞好小麦病虫草害防治,事关粮食生产安全的大局。 一、小麦杂草苗期统一化防技术 小麦3叶后(苗期)是防治麦田杂草的最佳时期,小麦返青期是补充防治时期。其中小麦苗期施药效果最佳,此时杂草已基本出土,杂草组织幼嫩、抗药性弱,气温较高(日平均温度在10℃以上),药剂能充分发挥药效;麦苗覆盖度小,喷洒的药液与杂草接触面大,有利于杂草吸收更多的药剂,是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机,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对后茬作物影响小。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安全、高效、低毒的防治药剂,进行不同杀虫剂防治烟粉虱药剂筛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丫丫(10%高渗烟碱水剂)1500倍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几种药剂对向日葵锈病担孢子和夏孢子侵染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日葵锈病(Puccinia heluithi)是内蒙古向日葵作物上的重要病害。通过几种药剂对锈病担孢子侵入和夏孢子再侵染防治效果研究,导代出了最佳药剂和防治的关键时期,对向日葵锈病的防治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测定了50%果病清悬浮剂在田间条件下防治苹果黑星病(Venturiainaequalis)、炭疽病(Glomerelacingulate)、白粉病(PodosphaeraLeucotrich)、锈病(Gymon-sporporangiumyamadae)等4种苹果树主要病害的效果、有效使用浓度及对果树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果病清防治苹果病害效果显著,防效达85%~90%,优于常规对照药剂;最佳使用浓度为600~800倍;施药时间以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为宜;施药次数2~3次,间隔10~15d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