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黄脊雷篦蝗Rammeacris kiangsu(Tsai)口器的下颚须、下唇须上的感觉器结构.观察结果表明,有3种类型的感觉器:毛形感觉器(sensilla trichodea)、刺形感觉器(sensilla chaetica)和锥形感觉器(sensilla basiconica),其中毛形感觉器又分为2种类型,即毛形感觉器I型和毛形感觉器Ⅱ型.比较研究发现,雌雄两性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觉器的类型相同,但雌雄两性在感觉器的数量、排列及分布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黄脊雷篦蝗Rammeacris kiangsu(Tsai)触角感觉器的类型、形态、数量和分布。结果表明:黄脊雷篦蝗触角有5种类型的感觉器,即毛形感觉器(sensilla trichodea)、刺形感觉器(sen-silla chaetica)、锥形感觉器(sensilla basiconica)、腔锥形感觉器(sensilla coeloclnica)和钟状感觉器(sensilla cam-pullacea),其中毛形感觉器又分为2种类型(Ⅰ型和Ⅱ型);触角感觉器的总数量、不同类型感觉器的数量、排列及分布,在雌雄虫上都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通过扫描电镜对小黑瓢虫成虫的触角、下唇须及下颚须的化学感受系统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小黑瓢虫成虫触角上主要分布着刺形感受器和毛形感受器, 且感受器分布比较均匀; 下唇须端节上分布着两种类型的锥形感受器: I型和II型; 下颚须末节上的感受器为毛形感受器; 下颚须上感受器的数量均远远多于下唇须上感受器的数量。  相似文献   

4.
狭胸天牛Phiblusantennatua(Gyll.)成虫下颚须具有约120个栓锥感受器,分为3种类型。下唇须具有约100个栓锥感受器,分为两种类型。下颚须和下唇须都有探测寄主植物、配偶和产卵场所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狭胸天牛成虫下颚须和下唇须比感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狭胸天牛Philus antennatua(Gyll.)成虫下颚须具有约120个栓锥感受,分为3种类型。下唇须具有约100个栓锥感受器,分为两种类型。下颚须和下唇须都有探测寄主植物,配偶和产卵场所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友恩蚜小蜂雌蜂触角、口器感觉系统电镜扫描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镜扫描观察表明:友恩蚜小蜂雌蜂触角具有毛形感觉器、板形感觉器、钟形感觉器、指形感觉器和B hm氏鬃毛等5种感觉器.上颚发达,左、右上颚各具3根毛形感觉器;下颚须和下唇须各1节,在末端和近末端1/3处,分别具1根刺形感觉器.同时还探讨了各种感觉器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适应性及其功能,旨在为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取食和运动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比了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触角和口器上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结果】短毛切梢小蠹幼虫的头式为下口式,有咀嚼式口器和头部感觉附肢,包括触角、上唇、上颚、下颚、下颚须、下唇和下唇须等,共15种感器。触角仅由1节组成,分布有锥形感器Ⅰ~Ⅱ型和末梢锥形感器Ⅰ~Ⅳ型。口器附肢上共有12种感器,包括刺形感器Ⅰ~Ⅴ型、毛形感器Ⅰ~Ⅱ型、锥形感器Ⅱ型、指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Ⅱ型、Ⅳ型、Ⅴ型。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的表面光滑无孔,广泛分布于头壳及口器各部分,应为机械感器。锥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的表面具孔,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是典型的化学感器。指形感器特立于下颚须端部,每一侧仅有1个,可能具有感知声音震动的功能。随着幼虫龄数增加,头部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均保持不变,但感器的大小呈指数级增长。【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短毛切梢小蠹头部形态及其感器类型、分布、数量以及不同发育阶段性变化情况。化学感器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顶端处,这一分布模式有助于幼虫在树...  相似文献   

8.
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甘薯小象虫成虫触角和下颚须的表面特征。根据感觉器的形态特征,在触角上看到了毛状感觉器、棒状感觉器、锥状感觉器和坛状感觉器;在下颚须上看到了栓状感觉器、板状感觉器和锥状感觉器。触角上的棒状感觉器以前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9.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种类、数量、分布及其感受器间的差异。结果发现:龟纹瓢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及鞭节组成,鞭节末端三节膨大呈锤状,雌虫的触角长度略大于雄虫。雌雄成虫触角上均有5种感器,分别是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ST)、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SC)、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ca,SB)、腔形感器(Cavity sensilla,CaS)和B9hm氏鬃毛(B9hm bristles,BB),其中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数量最多,雌雄成虫触角背面感器数量大于腹面,外侧面感器数量多于内侧面。雌成虫触角感器数量多于雄虫,但雌雄成虫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和位置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甘薯小象虫成虫触角和下颚须的表面特征。根据感觉器的形态特征,在触角上看到了毛状感觉器、棒状感觉器、锥状感觉器和坛状感觉器;在下鄂须上看到了栓状感觉器、板状感觉器和锥状感觉器。触角上的棒状感觉器以前尚不见报道。  相似文献   

11.
小菜蛾幼虫头部化学感觉器电镜扫描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幼虫头部进行电镜扫描,发现头部下方有一对3节的触角,其端节及第2节上具有感觉器,主要为栓锥形感觉器和锥形感觉器;外颚叶端部边缘和外颚叶侧壁有感觉器,主要为栓锥形感觉器和锥形感觉器;下颚须2节,端节侧壁有2个板形感觉器,端节端部有8个栓锥形感觉器;在两下颚间和下唇后方有锥形感觉器群,下唇须上有栓锥形感觉器和锥形感觉器各一个,在吐丝器前方还有—对锥形感觉器.同时通过对鳞翅目幼虫的化学感觉器、感觉细胞和感觉谱进行讨论,探讨小菜蛾化学感觉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有翅孤雌型桃蚜口器上的感受器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感受器大都集中于喙管表面,主要有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及锥形感受器三种类型。其中,毛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分布于整个喙管的表面;锥形感受器只存在于喙管的顶端,共16根且以口沟为中心对称分布。笔者分别描述了三种感受器的外部形态特征,并对其可能的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为了很好地理解印度谷螟成虫取食适应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口器的超微形态及感器种类和分布。印度谷螟成虫口器与其他螟蛾口器相似,由小的上唇,左、右下颚的外颚叶嵌合形成的喙,3节的下唇须组成。口器感器主要分布于喙管上,共有4种感器: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大量分布于整个喙管;栓锥形感器仅位于喙的端部;锥形感器分布于喙的外表面端部区域和食道内侧,纵向排列。雌雄虫间差异主要表现为,栓锥形感器雌虫较雄虫数量多,锥形感器在食道内雌虫多于雄虫。  相似文献   

14.
梨星毛虫成虫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梨星毛虫触角的外部形态结构在扫描电镜下作了观察。发现梨星毛虫成虫雌雄蛾触角均为双栉齿状,由柄节、梗节和33—40节鞭节组成,雌蛾长度在6.10—7.10mm,雄蛾在6.00—6.90mm。触角主干及侧枝的背面,侧面均被鳞片覆盖,绝大部分触角感器位于触角的腹面上,仅有少数着生于触角的背面。新有鞭节的表面均为隆起的折皱状脊纹,但柄节和梗节的表面则无。在梨星毛虫成虫触角上共发现四种感器,即毛形感官、刺形感官、锥形感官和腔锥感官。对梨星毛虫雌雄蛾触角的两性差异进行了观察,并作了详细的讨论,发现梨星毛虫雌雄蛾成虫触角具有典型的性二型现象。雄蛾触角侧板很长,其上的毛形感官多目长;雄蛾触角侧板短,其上的毛形感官少目短。  相似文献   

15.
刺桐姬小蜂成虫感器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对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成虫触角、复眼、口器、足以及腹部末端感器的超微结构和分布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触角上共有7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多孔板状感器、剑状感器、耳状感器、乳状感器和带状感器;口器上则有2种感器,分别为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在足上有3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在腹部末端也有4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和腔形感器.并对雌虫和雄虫感器的差别进行了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细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根据感受器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将触角感受器分5种类型,分别是毛形感器、锥形感器Ⅰ、锥形感器Ⅱ、机械感觉毛Ⅰ、机械感觉毛Ⅱ。这5种类型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不同部位,毛形感器、锥形感器Ⅰ、锥形感器Ⅱ分布于鞭节,而机械感觉毛Ⅰ、机械感觉毛Ⅱ主要分布在柄节和梗节。对雌雄虫触角各种感受器数量比较发现,雄成虫毛形感器数量极显著(P<0.01)多于雌虫的,而雌虫锥形感器Ⅰ的数量极显著(P<0.01)多于雄虫的。  相似文献   

17.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吉林省长白山区管蚜蝇属(Eristalis)5种主要访花食蚜蝇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柄节上,5种食蚜蝇均着生有毛型感受器Ⅰ和大量微毛,毛型感受器Ⅰ呈稍弯曲的一列分布于端部的一侧,且背面的数量多于腹面.在梗节上,5种食蚜蝇均着生有毛型感受器Ⅱ和徽毛,毛型感受器Ⅱ的分布在种间和性别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腹面集中分布于梗节的中部,在背面集中分布于梗节的端部.毛型感受器Ⅱ的数量在雌雄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在种间存在差异.在鞭节上,5种食蚜蝇均密被微毛,没有其他感受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