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以两系法杂交水稻粤杂122为材料,在广州进行2a4季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素作基肥、蘖肥和穗粒肥施用对水稻氮素吸收、稻谷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穗粒肥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其增产效果比基肥和蘖肥好;施用穗粒肥显著提高水稻总吸氮量,基肥和蘖肥对吸氮量影响较小;在总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氮肥作穗粒肥施用的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比基肥和蘖肥高;水稻最适吸氮量随结实期日照时数的增加而提高。控制氮肥总量,适当减少基肥和蘖肥用量,增加穗粒肥用量,实行氮肥后移,有利于提高华南双季杂交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机插稻科学高效施用氮肥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机插稻氮肥不同施肥量,前后期不同比例施肥,分蘖肥和穗肥施用时期等试验,揭示了机插水稻高产栽培中氮肥的最适用量,分蘖肥和穗肥最适试用时期,基蘖肥和穗肥的最佳比例等技术关键。明确机插稻在实行群体质量栽培时,应采用"前控、中稳、后增"的施肥技术,其运筹要点为少施基肥、施足促蘖肥、增施穗肥。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锌肥和石灰对双季稻生理特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在南方典型双季稻种植区进行2 a试验,综合评价在有机肥、无机肥配施(30%有机肥+70%无机肥)条件下施用锌肥和石灰对双季稻生理特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提高水稻产量和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设置T1(30%有机肥+70%无机肥)、T2(锌肥+30%有机肥+70%无机肥)、T3(石灰+30%有机肥+70%无机肥)、T4(锌肥+石灰+30%有机肥+70%无机肥)4种施肥模式,另外设置T5(不施氮肥只施磷肥和钾肥),用于计算氮肥利用率,测定LAI、剑叶SPAD值、植株氮积累量、产量,计算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施用锌肥能提高水稻剑叶的SPAD值和孕穗期LAI,有利于各生育时期的氮素积累和孕穗—完熟期的氮素积累,还可提高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连年施用石灰则会降低LAI、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2017年早、晚稻以T4处理的产量最高;2018年早、晚稻以T2处理的产量最高。综合考虑水稻产量、LAI、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率,各处理中以T2处理(锌肥+30%有机肥+70%无机肥)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4.
<正> 施肥是影响水稻生育的关健因素之一,“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正因为这样,水稻施肥研究,特别是氮肥施用研究较多。由于各地生态条件、品种类型及对各个产量构成因素的主攻方向不同,施肥方法也较多。例如,根据氮肥的施用时期及数量,一般氮肥施用方法分为  相似文献   

5.
水稻节氮增苗栽培技术与示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玉烛  刘云开  曾翔 《作物研究》2006,20(4):312-314
探讨了水稻节氮增苗栽培技术的研究背景、技术原理、主要技术指标及其关键操作技术。水稻节氮增苗的技术原理是通过增加种植的基本苗数和应用促进前期分蘖发生的育秧技术,大幅度降低前期氮肥的施用量,适当减少氮肥总施用量。将现有前期施用的20%以上的氮素肥料推迟到穗分化期施用.从而达到提高氮肥利用率和节氮增效的目的。提出氮肥追施宜采用“M型”施肥方法,即按分蘖肥、保蘖肥、穗肥和粒肥4次施用.比例为2:4:3:1。该技术于2004-2006年在湘阴县兴隆村和浏阳、汉寿、醴陵等基地进行大面积示范,均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果。  相似文献   

6.
缓/控释肥对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明确缓/控释肥(slow/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CRF)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连续2年在南方双季稻区第四纪红壤发育的水稻土上进行双季稻大田试验,比较了不施氮肥(CK)、推荐分3次施肥(OF)、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100CRF)和一次性基施80%缓/控释肥(80CRF)条件下,双季稻的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2年4季产量平均表现为80CRF100CRFOFCK,其中80CRF、100CRF和OF分别比CK增产25.32%、23.93%和22.54%(P0.05),而各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年籽粒平均吸氮量中,早稻100CRF、80CRF处理均显著高于OF处理(P0.05),晚稻100CRF处理显著高于OF处理(P0.05),但80CRF处理与OF无显著差异,秸秆吸氮量与籽粒一致。100CRF、80CRF处理下氮肥吸收利用率均显著高于OF处理(P0.05);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以80CRF最高,显著高于100CRF和OF处理(P0.05);2012年晚季80CRF的氮肥生理利用率、土壤氮素依存率最高,显著高于100CRF处理(P0.05),2013年早晚稻均以OF处理最高,显著高于100CRF处理(P0.05);2年定位试验中的80CRF处理与OF处理氮素生理利用率无显著差异。因此,一次性施用缓/控释肥产量水平与推荐分次施肥水平相当,但施用缓/控释肥能显著提高水稻氮素吸收量和含量。全量施缓/控释肥虽能提高早晚稻氮肥吸收利用率,但氮素生理利用率降低;在推荐施肥的基础上减量20%施用缓/控释肥的早晚稻氮肥吸收利用率、农艺利用率、偏生产力均显著提高,氮肥生理利用率与推荐施肥无差异;即在稳产的基础上,提高了氮素的利用效果,是值得推荐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7.
水稻机插秧不同时期氮肥配施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以超级杂交稻组合Y两优1号为材料,研究机插秧氮素基蘖肥与穗肥不同比例施用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施用量固定的情况下,氮素基蘖肥与穗肥不同施用比例对Y两优1号机插秧的生育期影响不大;适当增加穗肥施用比例,能提高分蘖成穗率,从而增加有效穗数,以及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实现水稻高产;氮肥的合理施用也有利于提高氮素的农学利用率;Y两优1号机插秧的基蘖肥与穗肥施用比例以6:4为宜。  相似文献   

8.
稻田以水带氮肥(尿素)深施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将稻田氮肥施用方法与水分管理结合起来。施肥前对稻田停止灌水晾田数天,尽可能控制土壤处于水不饱和状态,再把氮肥表施,然后立即浅层灌水,让氮肥随水下渗带入土层中,达到氮肥深施的目的,简称为“以水带氮肥深施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此技术可将表施的60%以上的尿素氮带入土层中,减少了肥料氮素的损失,提高了氮肥的增产效果和氮素利用率,对水稻省肥增产的作用十分显著,可作为氮肥经济合理施用技术之一,在具有排灌条件的稻田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缓控释氮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兼顾增产和环境友好两大特点,在提高水稻产量与氮素利用率以及缓解环境污染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缓控释氮肥的概念、分类、不同缓控释氮肥作用机理,及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上形成的不同施肥技术的特征及其效果,如缓控释氮肥一次性施肥、与速效尿素混合一次性基施、不同的缓控释氮肥相互混合一次施用,以及与速效尿素分次施用的施肥技术。介绍了缓控释氮肥不同施用技术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及施用缓控释氮肥对土壤和大气环境的影响。明确缓释氮肥在水稻生产应用中的优势,进一步指出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关建议,为推动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养分管理模式对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技术体系,本文研究了5种施肥模式对晚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处理3的实际产量最高,与其它处理的差别也较大。这说明水稻生产中,在均衡施用氮、磷、钾肥的情况下,有机、无机肥适当配施比单施无机肥能更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基肥、分蘖肥、穗肥按一定比例分施增产效果好;不同养分管理模式下氮素利用率情况差异明显。处理3的氮肥利用率比其他养分管理模式都高,所得结果可为水稻养分管理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氮素调控措施对小麦植株氮素同化过程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氮素调控措施对小麦氮素同化过程和产量的影响,以皖麦68为试验材料,设置传统施肥+生物炭(CN+C)、传统施肥+硝化抑制剂(CN+D)、传统施肥+叶面肥(CN+P)、不施氮肥(CK)和传统施肥(CN)5个处理,分析各氮素调控措施与小麦叶片和茎秆的氮代谢物质含量、氮肥利用效率及产量等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相比,施用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能提高小麦体内铵态氮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叶面喷肥能提高小麦灌浆期铵态氮含量和NR活性;各氮素调控措施能提高小麦灌浆期体内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强小麦的氮素转运速率和氮代谢水平,显著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偏生产力,进而提高小麦产量;施用生物炭、硝化抑制剂和叶面肥相比传统施肥分别增产568.3、520.0和663.3 kg·hm~(-2)。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缓控释肥在水稻上的施用效果及施用次数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以习惯施肥作对比,多处理重复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与习惯施肥相比,在水稻上将缓控释肥采用"一基一追"的2次施肥方式,能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产量增产7.1%,氮素利用率也有所提升,减少了土壤氮素残留,起到了节本增效,环境友好的作用,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施肥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文中采用6种施肥处理,有机无机肥配施采用3个比例。通过田间试验,结合室内分析测定,研究了黑龙江地区商品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对大豆氮含量和氮素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植株的氮素积累量在整个生育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商品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表现出较高的氮素积累量,但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商品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处理的NTE均高于化肥处理,分别提高了17.72%,23.14%和16.06%。商品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的各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也均高于纯化肥处理。  相似文献   

14.
施肥是提高水稻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主要的植物养分中,氮一直是水稻生产的关键元素。在印度将近40%的总耗氮量用于水稻施肥,而尿素是主要的氮源。水稻对所施氮肥的利用率约为30—40%。在减少氮素损失的方法中,分期施用、施于还原层、使用各种硝化抑制剂和各类长效肥是有效的。新近介绍的双氰胺混合尿素在印度尚未广泛试验,所以我们进行本试验以比较双氰胺混合尿素、楝子饼包膜尿素、双氰胺混合尿素和大粒尿素作一次基肥施用与普通尿素分期施用对水稻(Oryza Satira Linn)的效应。  相似文献   

15.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油菜产量、氮肥利用率、氮素淋失及氮素平衡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不施氮肥(CK),氮肥全部基施(TJ),氮肥60%基施、40%做越冬肥追施(TJD),氮肥60%基施、40%做薹肥追施(TJT),氮肥60%基施、20%做越冬肥、20%做薹肥追施(TJDT)。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分期施用可明显增加油菜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其中以TJDT处理效果最佳,与TJ处理相比,TJDT处理的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及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7.6%、2.1 kg&;#8226;kg-1氮和4.9%。同时,TJDT处理的氮素淋失量也最小。氮素平衡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对氮素平衡影响不大,但是均比氮肥集中做基肥施用(TJ)的表观损失明显减小。尽管油菜收获后,各施氮处理土壤氮素均有盈余,但分期施肥盈余量明显高于TJ。研究表明在油菜生产中,氮肥分期施用既能提高油菜籽的产量和氮肥的利用效率,又可获得较好的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不同控释氮肥运筹对粳稻养分吸收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绥粳18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在一次性施入控释氮肥免追肥条件下,设置不同施肥量(高、中、低、无)和施肥深度(5 cm、10 cm),探讨不同氮肥施用方式对粳稻养分吸收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氮肥运筹条件下,粳稻各生育期氮、磷、钾的吸收、转运均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施肥深度5 cm组,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粳稻的氮吸收总量增加,同时可促进磷的吸收,但影响幅度较小。钾变化与氮、磷变化有所不同。施肥深度10cm组,施高量氮肥抑制了粳稻对磷的吸收、减少了对氮的吸收,但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对钾的吸收无显著影响。施用树脂包膜控释肥,纯氮用量为153 kg/hm^2、施肥深度5 cm、一次性施肥免追肥可获得最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并显著提高磷钾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新型专用肥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新型小麦专用肥应用效果,以13种小麦新型专用肥为材料,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肥料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与利用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施肥(常规复合肥一次性基施)和推荐施肥(常规复合肥基施+拔节追尿素),施用新型专用肥后小麦分别增产-24.34%~2.72%和-11.82%~19.72%。与传统施肥相比,施用新型专用肥的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比传统施肥增加-9.97%~38.44%,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回收率分别提高-17.99%~19.67%、-18.96%~33.81%和-25.79%~69.04%。经主成分分析,总养分含量为48%的控失肥、保持性肥料、活性增效复合肥、活性尿素BB肥和控失增效二铵BB肥等5种新型专用肥的丰产增效综合效果较佳,可替代推荐施肥。  相似文献   

18.
以宁香粳9号为试验材料,于2022年在南京农业大学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开展试验,研究覆膜机插缓混一次施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为绿色高产的稻作方式提供新的思路。结果表明,缓混肥一次基施(T1)、覆膜缓混肥一次基施(T2)和覆膜尿素两次施用(T3)处理的产量较常规施肥(CK)分别提高6.0%、9.1%和6.5%,但只有T2处理达到显著水平;T2处理植株干物质积累量较CK显著提高12.5%,在分蘖期、拔节期的叶面积指数较CK分别显著提高62.0%、26.7%;T2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农学利用率较CK显著提高9.1%和47.7%,氮素利用率较CK提高17.6%。可见,覆膜机插缓混一次施肥具有更高的水稻增产潜力和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水稻实地施肥技术介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陈德新  邹应斌 《作物研究》2004,18(3):177-180
介绍了国际水稻研究所近年研究提出的水稻实地施肥技术或养分管理方法,简称SSNM(即Site Specific NutrientManagement).SSNM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不同地点的土壤供肥能力与目标产量需肥量的差值,决定总的施肥量范围,在水稻的主要生长期应用叶绿素仪或叶色卡诊断水稻氮素营养状况,调整实际氮肥施用量,以达到适时适量地供给养分,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减少病虫害,提高产量和施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提出了湖南的SSNM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优  王学华 《作物研究》2014,(5):564-569
综述了我国水稻氮肥使用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高产水稻推广应用、土壤氮背景值、施氮时期和比例以及中期晒田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我国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可能因素,提出了通过选育氮肥利用率高的水稻品种,施用新型氮肥并改善施肥技术,氮肥与其他肥料平衡施用,使用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采用适时适地氮肥管理模式和水肥调控技术等方法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