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免耕栽培面积扩大和高秆大穗型品种推广,二化螟发生量急剧上升,其中二代二化螟造成虫伤株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今年笔者观察了二代二化螟幼虫的转移习性,并测定虫伤株的产量损失,进行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1956年结合我们在醴陵的工作,对于二化螟、三化螟造成虫伤株的损失及稻浮尘子、纵卷叶虫为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等问题作了考察。兹将初步结果整理介绍于后。 二 化螟 二化螟为害水稻,除造成枯心及白穗外,还有虫伤株,这一点过去已有报导。我们今年在醴陵工作时,也注意了这个问题,如检剖各类型晚稻植株结果,知二化螟所造成的虫伤株率较二化螟的白穗率要高。单就连作晚秈(番子)来说,白穗率为0.11%,而虫伤株率则为2.36%。连作晚粳和一季晚糯的情况也是为此。(见表1)  相似文献   

3.
二、四代二化螟发生为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稻成熟时,对我市水稻当家品种(组合)二化螟为害程度不同的稻田采取健株样和螟害株株进行考种测产,发现二、四代二化螟造成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使空秕粒数增加和千粒重下降。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建立了二、四代二化螟的螟害率和残留虫量与产量损失的关系式。当二、四代螟害率和残留虫量达到一定量时,便开始对产量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作性诱剂诱捕器,在水稻秧母田、大田生长期内放置田间以诱杀二化螟蛾示范,结果表明:被害株率和直接影响产量的白穗率仅为0.01%。采用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捕器可有效控制二化螟危害。  相似文献   

5.
泸县常年种植水稻56万亩,蓄留再生稻45万亩,常年再生稻产量6.5万吨,占全县水稻总产量的17.57%。再生稻米米质优于中稻,可达优级米标准。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褐鞘病等对再生稻生产危害严重。水稻二化螟在再生稻上主要由二代和三代重叠为害,可同时造成枯心、枯孕穗、白穗、虫伤,严重时螟害率达30%,产量损失达20%-30%;  相似文献   

6.
目前,二化螟是我市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在水稻不同生育期都可产生为害,形成不同的危害状,如:枯鞘、枯心、枯孕穗、白穗、虫伤株等,其中:以枯心、白穗危害最重,对水稻产量影响严重、导致品质下降。在我市水稻主产区五常、方正、依兰、尚志等地二化螟危害严重。二化螟的防治,应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围绕着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进行,最大限度确保水稻丰收,逐渐恢复农田生态系统,并最终实现综合防治。研究二化螟的预测预报技术,提高对害虫中、长、短期预测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二化螟俗名蛀杆虫,蛀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本地寄主植物有水稻、茭白、玉米、甘蔗以及稗草,芦苇等杂草.以幼虫蛀食水稻叶鞘和茎秆,苗期造成枯鞘和枯心苗,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抽穗期危害造成白穗、半枯穗和虫伤株.由于明光地区以小麦茬一季中稻为主,且有一定数量的早稻及早玉米,既为1代二化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食物,形成较大的虫口基数,也为2代二化螟提供大量的寄主.只有加强对其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治,才能使其对水稻危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8.
二化螟危害类型及其含虫量和幼虫化蛹进度研究(简报)黄荣汉叶云福(宜宾地区农科所,644000)二化螟虫伤株占60%~70%,枯心占30%~40%。虫伤株内含虫量占72%~76%,远多于枯心中的虫量。幼虫化蛹高峰时期,虫幼株较枯心推迟7天左右。故短期预...  相似文献   

9.
水稻二化螟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化螟俗称蛀心虫、钻心虫、蛀秆虫。二化螟除为害水稻外,还危害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和稗、李氏禾等杂草。二化螟以幼虫钻蛀稻株,取食叶鞘、穗苞、茎秆等。不同生育期受害后形成不同被害状。常见的为"枯心"、"白穗"等,对产量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稻飞虱防治指标简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稻飞虱为害量、水稻被害状和产量损失三者间的关系,将原防治指标中的虫口密度改为水稻受害的形态防治指标。结果表明,防治指标为:汕优63、鄂宜105在孕穗期的稻褐色卵条斑株率为10%~20%(相当于750~800头虫/100丛水稻);在齐穗期为25%(相当于1000头左右虫/100丛水稻),齐穗期以后还可逐步拓宽。  相似文献   

11.
为摸索防倒伏新产品“劲丰”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进行田间试验。试验表明:在水稻破口期应用“劲丰”,降低植株高度2.8cm,穗茎节、倒2节分别比对照缩短2.2cm、0.6cm,有明显的防止倒伏的效果;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也有所增加,水稻增产14.37%。  相似文献   

12.
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水稻穗期受三化螟为害后的螟害结构及其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白穗株率,隐害株率和半白穗株率对产量损失率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8778、0.0723和0.0882。决定系数达0.9971,说明剩余因素对产量损失的影响仅为0.29%,从而使通径分析的结果表达了螟害与产量损失的真实关系。  相似文献   

13.
农田尺度下冬小麦晚霜冻害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揭示农田尺度下冬小麦晚霜冻害与产量关系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探讨其空间差异性原因,为冻害风险早期预判及影响因子调控提供先验知识和依据。【方法】选择矮抗58冬小麦品种作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4月发生的3次自然霜冻为契机,构建死穗率、残穗率、残穗指数和减产率等晚霜冻害评价指标。基于商丘市一农户麦田内100个采样点(以5 m间隔定点)的小麦产量、冻害考察以及土壤肥力测定数据,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地统计学、系统聚类、方差分析以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穗数、实际产量和晚霜冻害评价指标进行空间统计分析,探讨其与小麦发育进程、返青期土壤肥力因子的关系。【结果】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死穗率是影响穗数的关键因子,呈负效应。影响实际产量的因子是残穗指数、死穗率和残穗率,3个因子均呈负效应,值越大,实际产量越低,其中残穗指数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453)。影响减产率的因子为死穗率、残穗率和残穗指数,3个因子均为正效应,值越大,减产率越高,其中死穗率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626)。晚霜冻害具有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特性,冻害程度相近的样点在局域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状态;在所有冻害评价指标中,减产率的空间集聚性最强(Moran’s I=0.5538)。冻害分区结果表明,随着冻害程度加深,穗数和实际产量显著降低(P<0.05);死穗率增幅最大(达271.3%),其次是残穗率和残穗指数(分别为36.4%和31.8%),它们共同成为导致减产率大幅攀升(增幅达132.1%)的因素;冻害程度最重的区域几乎连片分布,空间集聚性明显。小麦发育进程和返青期土壤养分的空间差异明显,与晚霜冻害具有一定空间关联性。土壤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等与冻害指标之间达显著负相关(P<0.05),随着前期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冻害程度呈加重趋势。前期持续干旱使得土壤含水量迅速下降,进一步加重了晚霜冻害的影响程度。【结论】在农田尺度下,晚霜冻害影响冬小麦穗数和实际产量的空间差异性明显,其空间分布与小麦发育进程和返青期土壤养分等因子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为在精细空间上进行冻害风险早期预判与因子调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密度和移栽期的不同处理对水稻株高、叶龄、叶色的影响不大,其差异不明显,但稀植(30×26cm)与较密植(30×13cm)相比有效分蘖终止期向后延迟,最高分蘖期相近,有效分蘖率提高,在有效穗中二次分蘖穗所占的比重增多;茎基部仲长节间缩短变粗,秆壁增厚.折损重大,抗倒伏能力增强,二次枝梗数明显增多,从而引起每穗粒数增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不同移栽期之间产量有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稀植的情况下5月28日移栽的比5月20日、24日移栽的明显减产.其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要达到低耗增效的目的,在采用稀植栽培技术体系的同时,应适时早插为宜。  相似文献   

15.
水稻作为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质量与健康质量。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导致水稻生育期内出现低温冷害的可能性增大,降低了水稻的品质。本研究基于全自动人工气候室,实施自然温度日变化规律下,不同低温处理时期、低温水平和低温持续时间的水稻盆栽试验,以揭示低温胁迫对水稻蛋白质积累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温度的降低和低温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且灌浆期低温对对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大于开花期。通过分析水稻不同穗位籽粒蛋白质含量发现,低温对稻穗上部和下部籽粒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玉米种子籽粒冲击损伤的试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降低玉米种子脱粒损伤是当前机械脱粒的主要问题。对不同含水率的玉米穗进行了在不同部位、不同冲击方向下的冲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籽粒含水率对破损率的影响呈一元二次函数关系且函数有极小值。当冲击力的水平分力方向与玉米穗轴线垂直时,在同一部位冲击玉米穗,籽粒的破损率小于平行时籽粒的破损率。在垂直施力方向下,玉米穗上部破损率最大,下部破损率最小,而在平行施力方向下,玉米穗中部破损率最大,下部破损率最小。  相似文献   

17.
三年来,在水稻穗粒结构的调查中,我们对机插水稻产量构成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穗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最为密切,对产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几个杂交水稻茎鞘干物质的运转及其对产量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优6号等5个组合为材料,三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5个组合茎鞘干物质积累最大期均在抽穗末期,但下部的第一、第二节间和叶鞘则在始穗期。单株茎鞘干物质最大积累量因组合和播期不同,变化于1600至3000毫克之间。茎鞘干重消退以始穗后15至20天为最快,占总减少量的80%;但不同栽培条件、同一植株不同部位间有差异,变化于400至1100毫克/每茎之间,运转系数相应为12%至40%。茎鞘贮存物质对产量的贡献约占1/3以上,高于常规水稻。  相似文献   

19.
以辽宁省近年来育成水稻新品种(系)为试材,研究分蘖特性与物质生产和分配及产量结构关系的结果,分蘖特性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与物质生产及分配的相关性却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最高分蘖数和分蘖增长率与穗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最高分蘖数、分蘖增长率和分蘖减少率与产量均表现负相关,成穗率与穗数、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表现正相关。选育分蘖变化平稳,成穗率高的品种,有利于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0.
李玉嵩  张根  陶诗顺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386-1387,1466
[目的]探究多个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对栽培密度的反应差异性。[方法]以四川盆地10个宜栽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其在4种栽植密度下单株穗数及穗部经济性状变化的差异性。[结果]栽植密度对供试杂交稻单株有效穗数影响最为明显,与其每穗着粒数、实粒数和穗粒重也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对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很小。[结论]不同基因型品种单株穗数及穗部经济性状对栽植密度的反应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