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宏炜  史亚琪  黄峰  袁琳 《作物学报》2008,34(1):157-162
以不同浓度HgCl2溶液涂抹蚕豆(Vicia faba L.)叶片30 min后, 测定进入叶片组织的汞含量、叶片的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随着外施HgCl2溶液浓度的增大, 进入叶片组织的汞含量增加。当HgCl2溶液浓度高于10 mg L-1时, 处理显著抑制蚕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和表观光合量子效率(AQY), 且随着浓度增加, 抑制程度也加强。同时, HgCl2溶液处理能够显著降低PSⅡ光量子产量(DF/ Fm’)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 增加叶片的叶绿素荧光非光化学猝灭(NPQ)。 结果表明, 低浓度HgCl2短时间处理导致蚕豆叶片Pn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HgCl2抑制了光合电子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2.
壳寡糖对干旱胁迫下油菜光合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酶解法获得壳寡糖, 利用CIRAS-2型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干旱胁迫下油菜光合参数。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显著降低; 气孔限制值(Ls)显著提高。说明气孔限制是油菜在干旱胁迫下Pn降低的主要原因。用50 mg L-1壳寡糖溶液喷施油菜的幼苗叶片后发现干旱胁迫下油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显著提高; 气孔限制值(Ls)显著降低。说明壳寡糖有助于减轻气孔限制引起的净光合速率的降低。壳寡糖还能促进幼苗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3.
于2004—2005在江苏南京农业大学卫岗试验站进行盆栽试验, 设置干旱与对照2个土壤水分处理, 每个处理再设置3个氮素水平, 研究了花铃期干旱胁迫下氮素水平对棉花叶片光合作用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以期为棉花花铃期干旱时的合理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干旱处理显著降低了棉株凌晨叶水势、土壤相对含水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与胞间CO2浓度(Ci), 但提高了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总叶绿素(Chl a+b)及类胡萝卜素(Car)的含量。干旱处理下, Pn、Gs、Ci、Chl a、Chl b、Chl a+b及Car均以240 kg hm-2氮素水平最高。干旱胁迫下叶绿素初始荧光(Fo)明显升高, 且随氮素水平的提高而增大; 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系统II(PS II)量子产量(ΦPS II)、电子传递速率(ETR)与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显著降低, 干旱胁迫亦增大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干旱胁迫下Fv/Fm、ΦPS II、ETR与qP均以240 kg hm-2氮素水平最高。干旱胁迫显著降低叶片蒸腾速率(Tr), 导致叶温升高, 增施氮肥进一步增大了叶温。干旱胁迫降低了棉株各器官干物质重, 而施氮则增大水分胁迫指数。综合分析认为, 过量施氮或施氮不足均不利于提高棉花叶片光合性能。两年试验结果表明, 在本试验设置的3个氮素水平中, 花铃期干旱胁迫下以240 kg hm-2纯氮, 且基施50%, 初花期追施50%较适宜。  相似文献   

4.
在露天池栽条件下, 比较研究了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与其同型可育系的产量构成及其光合特性对氮素亏缺的响应。结果表明, 在相同氮素供应水平下, CMS的产量显著高于其同型可育系, 平均增产达11.5%, 缺氮条件下千粒重、收获指数显著提高, 而穗粒数差异不显著。花后CMS玉米叶片具有较高的含氮量、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且在生育后期降低缓慢, 延长了有效光合持续期, 延缓了植株衰老进程。不育植株生育后期的净光合速率(Pn)、细胞间隙CO2浓度(Ci)和气孔导度(Gs)均显著高于其可育系, 且气体交换参数对缺氮反应不敏感。不育系的叶绿体荧光参数实际光化学效率(F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o)在生育后期也保持较高水平。说明不育植株生育后期在光合能力、电子传递和光能转化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 其产量提高可能是籽粒充实期叶片生理质量和光合效率共同提高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氮、钾水平对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邹铁祥  戴廷波  姜东  荆奇  曹卫星 《作物学报》2007,33(10):1667-1673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弱筋品种宁麦9号和中筋品种扬麦10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钾施肥水平下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和荧光参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开花期叶片氮、钾营养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不施氮、钾的对照(N0K0)相比,施氮、钾肥增加小麦开花后旗叶SPAD和Pn,提高PSⅡ最大光量子产量(Fv /Fm)、潜在光化学活性(Fv /Fo)、有效光量子产量(Fv’/Fm’)和实际光量子产量(ΦPSⅡ)等叶绿素荧光参数,其中氮肥效应高于钾肥。除SPAD外,扬麦10号的Pn及叶绿素荧光参数(Fv /Fm、Fv /Fo、Fv’ /Fm’和ΦPSⅡ)均高于宁麦9号。相关分析表明,Fv /Fm、Fv /Fo、Fv’/Fm’和ΦPSⅡ等叶绿素荧光参数受开花期叶片氮/钾比的显著影响,是施氮、钾肥提高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生理原因,较高的光能转化特性是满足扬麦10号较高能量需求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人参不同生育期叶片光合作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田间栽培和植物生长室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Pn)在尚未形成生殖器官的一年生人参叶片完全展开后即达最大值,此后缓慢下降;2~6年生人参叶片完全展开后达第1个高峰,开花期略有下降,绿果期出现第2高峰,此后持续下降。去掉花蕾的人参植株叶片在对照植株的绿果期没有出现第2高峰,但在红果期和黄叶期净光合速率下降缓慢。弱光(10%透光荫棚)和适宜光(30%透光荫棚)下人参叶片绿果期后Pn下降缓慢,强光(50%透光荫棚)下下降较快,过早出现变黄早衰。强光和高温可使植株生育期缩短、叶片早衰、Pn快速下降,而弱光和低温使植株生育期延长,Pn下降时间推迟。叶片表观量子效率(AQY)、气孔导度(Gs)和蒸腾作用(Tr)自展叶期至绿果期变化不大,红果期和黄叶期持续下降。胞间CO2浓度(Ci)在展叶期至绿果期较低,红果期和黄叶期持续增加,说明生育后期Pn下降是由非气孔限制因子引起。叶片Pn与比叶重呈负相关,推测叶片光合产物的积累和消耗与Pn的生育期变化有关。绿果期Ci最低,同时水分利用效率(WUE)较高,是人参叶片光合作用对水分需求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7.
半干旱区沟垄集雨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沟垄集雨种植(RFPRH)系统被逐步推行, 以改善农田水分状况, 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 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为了探索该种植方式的适宜降雨量, 在人工模拟不同降雨量下, 以传统平作为对照, 研究了沟垄集雨种植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含量、功能叶片的光合参数、荧光参数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230 mm和340 mm降雨量下, 集雨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 II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 II的潜在活性(Fv/Fo)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较对照显著增加;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分别提高17.7%和13.9%, 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9%和10.1%, 籽粒产量增加75.4%和36.7%。在440 mm降雨量条件下, 集雨处理的Fm、Fv/Fm、Fv/Fo、qP和SPAD值在拔节期显著增加, Gs在抽雄期显著增加, Pn在抽雄期和孕穗期显著下降, 水分利用效率在全生育期比对照平均低13.2%, 其他各生育时期光合生理特性及籽粒产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明显。说明沟垄集雨种植在偏旱的年份, 可显著提高玉米光合效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 其全生育期适宜雨量上限可能是440 mm。  相似文献   

8.
高丹草水分利用效率与叶片生理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不同土壤供水条件下,研究了高丹草水分利用效率(WUE)与叶片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叶温(Tl)、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的关系。结果表明,WUE随RWC、Pn呈二次曲线变化,Pn在27 µmol CO2 m-2 s-1时,WUE值最大 (8.7 µmol CO2 mmol-1 H2O);Tr在3.5~4 mmol H2O m-2 s-1时WUE达最大值(8.4 µmol CO2 mmol-1 H2O);Pn与Tr的非线性关系可以用抛物线方程表述,其中Pn最高时的Tr为临界值,超出该值即为奢侈蒸腾。Gs在0.4 molH2O m-2 s-1时,WUE达到峰值8.39 µmol CO2 mmol-1 H2O。实施提高气孔阻力并抑制蒸腾的措施,既节约水分,又促进光合作用,增加产量。Pn和Tr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在35~36℃时Pn达最高值,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对提高WUE有利。WUE随RWC的升高而上升,RWC在84%~86%时WUE最大。适量增施氮肥,可提高Pn和Gs,进而提高WUE。  相似文献   

9.
氮素对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叶片光合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高大气CO2浓度下植物光合作用适应现象的光合能量转化和分配的氮素响应及其对C3植物光合功能的影响,本试验对盆栽小麦进行2个大气CO2浓度和2个氮水平的组合处理,通过测定小麦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研究施氮对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叶片光合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后,低氮处理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发生明显的适应性下调,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下降;但高氮叶片则无明显的光合作用适应现象发生。高大气CO2浓度下低氮叶片光化学速率、PSII线性电子传递速率(JF)、光合电子流的光化学传递速率(JC)、Rubisco羧化速率(VC)和TPU下降,并随生育时期推进其下降趋势更为明显,但高氮叶片的上述参数无显著变化;小麦叶片JC/JF、VC/JC和V0 /VC随氮素水平和大气CO2浓度的变化无显著变化,表明施氮能提高光合机构对光合能量的传递速率,但对光合能量的分配方向无明显影响。施氮提高小麦叶片氮素和叶绿素含量,并且使高大气CO2浓度下光合氮素利用效率(NUE)明显增加。大气CO2浓度升高后,施氮增强光合机构的光合能量运转速率,同化力提高,无明显的光合作用适应现象;由于氮素水平与大气CO2浓度对小麦叶片的光合能量利用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而且高大气CO2浓度下施氮使得小麦叶片NUE增加、正常大气CO2浓度下降低,证明高大气CO2浓度下施氮对光合作用具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高温胁迫对蝴蝶兰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华庚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9):177-183
为了探究高温胁迫对蝴蝶兰幼苗叶片光合机构的影响,将蝴蝶兰幼苗置于38℃处理4天,以25℃为对照,测定了蝴蝶兰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蝴蝶兰叶片叶绿素总含量、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有效光量子产量(ΦPSⅡ)、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持续下降,而丙二醛(MDA)含量、初始荧光(Fo)、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不断上升。与胁迫前相比,胁迫后期的上述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由此表明,高温胁迫下蝴蝶兰幼苗PSⅡ反应中心出现了可逆失活或损伤,使光合原初反应过程受阻,显著降低了原初光能转换效率,从而引起严重的光抑制,极大地减弱了光合电子传递活性,使反应中心积累过剩光能,对光合机构和叶绿素造成光氧化破坏,但蝴蝶兰幼苗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热耗散途径来减轻伤害。  相似文献   

11.
运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了温室栽培条件下丽格海棠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双峰型,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丽格海棠的光饱和点约为327μmol·m-2·s-1,光补偿点约为28.3μmol·m-2·s-1;CO2饱和点约为1200μl·L-1,补偿点约为60~70μl·L-1,对高温(>25℃)的反应敏感。  相似文献   

12.
水稻株高性状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粳稻品种Asominori与籼稻品种IR24的杂交组合所衍生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s)为材料,田间试验分别在FACE(CO2浓度约570 µmol mol-1)和对照(CO2浓度约370 µmol mol-1)下,对水稻株高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sominori和IR24的株高、穗长、上位第一节间长和上位第二节间长在FACE和对照下的差异达显著水平;供试株系的4个株高性状对CO2浓度升高都呈正负两种响应,其变化最大的株系为AI7和AI44(株高分别增加14.2 cm和降低4.54 cm),AI9和AI12(穗长分别增加3.56 cm和降低2.39 cm),AI39和AI27(上位第一节间长分别增加15.74 cm和降低1.49 cm),AI32和AI53(上位第二节间长分别增加8.09 cm和降低3.00 cm);FACE和对照下分别检测出14和15个QTL,分布在除第2、7、9和第10号染色体外的各染色体上,其中5个(qPH6-4、qPH8-4、qPL8-4、qPL12-4和qLFN6-4)在FACE和对照条件下同时检测到,分布在第6、8和第12染色体上,而其余的只在FACE或对照下检测到。这29个QTLs中,3个(qPH6-4QE、qPH8-4QE和qLSN5-4QE)具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在不同的CO2环境下,测试性状发生不同程度的表型变异。结果推论,对CO2浓度增加敏感的QTL位点,可能受到CO2浓度增加的诱导,可见控制水稻株高性状的QTL与CO2增加的环境发生了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3.
矮杆和半矮杆大豆突变体植株生长对外源GA3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杆和半矮杆突变体是研究植物基因功能和培育高产作物新品种的重要材料。本研究以矮杆和半矮杆大豆突变体与各自野生型品种为材料, 利用外源赤霉素(GA3)处理不同发育时期植株, 研究植株生长速率和成熟期株高性状发育对外源GA3的响应及主茎纵向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分析两类突变体与各自野生型之间的内源赤霉素含量差异。结果表明, 外源GA3(40 mg L-1)对半矮杆和矮杆突变体的作用效果明显不同, GA3处理后半矮杆突变体植株在不同测定时段的平均生长速率达到2.76 cm d-1, 而矮杆突变体的平均生长速率仅为0.92 cm d-1, 而且成熟期半矮杆突变体植株的平均高度、主茎平均节间长度与节间纵向细胞长度均显著超过对照, 外源GA3能够恢复其正常的野生型株高表型; 而矮杆突变体较对照的上述3项增幅均明显小于半矮杆型, 外源GA3不能恢复其正常的野生型株高表型。说明半矮杆突变体的植株生长对外源GA3有明显响应, 为GA3敏感型突变体; 而矮杆突变体仅在生育前期对外源GA3有一定程度响应, 为GA3钝感型突变体。半矮杆和矮杆突变体成熟期植株的内源GA3+1含量均显著低于各自野生型品种, 这可能是二者表型矮化的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0.5 MPa PEG模拟干旱胁迫, 0.1 mmol L-1 SNP作为外源NO供体, 从荧光诱导动力学角度研究了干旱胁迫下SNP对小麦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和PS II光能利用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 干旱胁迫虽然引起光合色素含量的增加, 却减少了PS II反应中心的开放比例(qP), 从而限制PS II对光能的利用(F’v/F’m)和光合功能的正常运行(LPFD)。经SNP和PEG同时处理的小麦光合色素含量明显增加, 细胞膜相对透性降低, 避免因干旱引起的光合功能的限制(LPFD); SNP还能增加受旱小麦PS II开放反应中心的比例(qP), 使更多的光能传递给PS II反应中心, 减少激发能用于非光化学反应的热耗散(NPQ), 从而促使更多的激发能用于光化学反应(F’v/F’m)。另外, SNP减轻了干旱胁迫对PS II反应中心施加的激发压力, 引起QA的还原程度(1-qP)降低。因此, 干旱条件下外源NO供体SNP可能参与了受旱小麦光合色素的合成和PS II对光能的利用。  相似文献   

15.
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Na+、K+和Ca2+含量变化与耐盐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耐盐品种登海9号和盐敏感品种浚单18在含0、50、100、150和200 mmol L-1 NaCl的营养液中萌发生长, 采用等离子质谱分别测定其萌动种子种皮、胚、胚乳和幼苗根、根颈、叶中Na+、K+、Ca2+的含量。结果表明, 随着培养液中NaCl浓度的增加, 玉米体内Na+含量逐渐升高, 在幼苗中表现地下部(根和根颈)显著高于地上部(叶); 在萌动种子中, 胚中Na+积累量显著高于种皮和胚乳。根系积累Na+能力较强, 胚拒Na+能力较弱, 种皮具有一定的Na+累积能力。随NaCl浓度的增加, K+和Ca2+含量逐渐降低, 尤其是Ca2+含量急剧减少, 达38.4%~55.9%(登海9号)和65.6%~78.2%(浚单18)。玉米根、根颈、种皮的Na+积累能力、叶的拒Na+能力和幼苗选择吸收Ca2+的能力可能与品种耐盐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普通菜豆PvP5CS2基因对逆境胁迫的应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索逆境条件下脯氨酸积累的分子遗传机理, 改善作物的抗逆能力,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和水杨酸法分别检测干旱、高盐(200 mmol L-1 NaCl)和冷(4℃)胁迫条件下普通菜豆幼苗叶和根中脯氨酸合成酶基因PvP5CS2表达量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 3种胁迫条件下普通菜豆幼苗叶和根中PvP5CS2的转录水平快速上升, 干旱处理4 d, 叶中PvP5CS2表达量达到最大值; 高盐处理下, 叶和根中PvP5CS2的表达高峰分别出现在2 h和6 h; 冷胁迫下, 叶和根中的表达高峰都出现在2 h; 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 PvP5CS2基因的转录水平逐渐下降。普通菜豆在逆境胁迫下, 幼苗叶和根中脯氨酸大量积累, 积累高峰出现在PvP5CS2基因表达高峰之后。这些结果说明, PvP5CS2基因的表达受干旱、高盐和冷胁迫诱导, 脯氨酸积累受PvP5CS2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PvP5CS2基因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的瞬时表达结果显示PvP5CS2蛋白定位在细胞核和膜上。  相似文献   

17.
S3307对始花期和始粒期淹水绿豆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淹水胁迫是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遭受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探究提高绿豆耐淹性的机制对绿豆抗涝栽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2017—2018年以耐淹性不同的绿豆品种绿丰2号和绿丰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探究了烯效唑(S3307)对淹水胁迫下绿豆叶片生理、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时期淹水胁迫下,绿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及光合特性参数均显著下降,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始花期(R1期)淹水胁迫下绿豆的减产率为24.70%~33.63%,始粒期(R5期)减产率为18.07%~28.87%。2个绿豆品种均表现为R1期受淹水胁迫危害程度大于R5期,绿丰2号耐淹性强于绿丰5号。喷施S3307后显著提高淹水胁迫下绿豆叶片的SPAD、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并显著降低了MDA含量。绿豆在R1期淹水胁迫下的缓解率为28.91%~52.34%,R5期缓解率为13.77%~27.36%。表明叶面喷施S3307可有效提高淹水胁迫下绿豆叶片的生理功能及光合能力,进而降低减产幅度,但不同淹水时期和绿豆品种对S3307的调控响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Spring wheat cv. Minaret crop stands were grown under ambient and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s at seven sites in Germany, Ireland, the UK, Belgium and the Netherlands. Six of the sites used open-top chambers and one used a controlled environment mimicking field conditions. The effect of elevated CO2 for a range of N application regimes, O3 concentrations, and growth temperatures on flag leaf photosynthesis was studied. Before anthesis, flag leaf photosynthesis was stimulated about 50% by 650 compared with 350 μmol mol−1 CO2 at all sites, regardless of other treatments. Furthermore,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a decrease in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of flag leaves due to growth at elevated CO2 before anthesis, even for low N treatments. However,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particularly carboxylation capacity, of flag leaves was usually decreased by growth at elevated CO2 after anthesis, especially in low N treatments. Acclimation of photosynthesis to elevated CO2 therefore appears to occur only slowly, consistent with a response to changes in sink–source relationships, rather than a direct response. Effect of elevated CO2 on stomatal conductance was much more variable between sites and treatments, but on average was decreased by ˜10% at 650 compared with 350 μmol mol−1 CO2. Carboxylation capacity of flag leaves was decreased by growth at elevated O3 both before and after anthesis, regardless of CO2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19.
干旱区不同品种中华钙果光合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不同中华钙果品种在西北干旱区叶片形态及光合特性的研究可为该区域高产优质节水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测定叶片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2浓度(Ci)等光合性能指标及形态,分析不同中华钙果品种的叶片形态特征与光合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中华钙果品种叶长和叶宽均存着较大差异,叶面积大小表现为‘农大5号’>‘农大7号’>‘农大6号’>‘生态晚熟种’>‘生态早熟种’;(2)‘农大7号’的净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均最大,其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农大6号’和‘生态早熟种’,蒸腾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5种中华钙果的气孔导度及胞间CO2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3)5种中华钙果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与叶面积之间存在正相关线性关系,胞间CO2浓度与叶面积之间存在负相关线性关系;(4)5种中华钙果的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片蒸汽压亏缺、叶片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水稻温敏型叶色突变体是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叶绿体结构和功能以及温度影响叶绿体发育的理想材料。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籼型水稻(OryzasativaL.)三系保持系西农1B,从其后代中筛选到一个突变性状稳定遗传的温敏型叶片白化转绿突变体tsa2 (temperature-sensitive green-revertible albino 2)。与野生型相比, tsa2突变表型受温度影响, 22°C条件下萌发的野生型幼苗表型正常,而tsa2幼苗完全白化,且约40%白化苗死亡,存活白化苗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速率均显著降低,成熟期主要农艺性状均显著变劣;在28°C下萌发的tsa2幼苗叶片呈浅绿色并伴有白条纹,其光合色素含量显著降低,光合速率及主要农艺性状差异较小; 32°C下萌发的tsa2幼苗叶片无明显差异。透射电镜观察显示,与野生型相比,tsa2在22°C下叶肉细胞中无叶绿体或存在异常发育叶绿体(尚未分化出基粒和基层),在28°C下部分叶肉细胞含少量发育完整的叶绿体,在32°C下叶肉细胞数量及形态均正常。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表明,与野生型相比,tsa2突变体中部分光合色素代谢途径基因、叶绿体发育相关基因及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呈不同程度变化。遗传分析表明, tsa2突变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TSA2被定位于第5染色体SSR标记S5-57和S5-119之间,物理距离为718 kb。本研究为水稻遗传改良及研究温度影响叶绿体发育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