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已经实施,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的法律地位早已明确,但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如何管理尚不明确,有关主管部门目前没有出台管理办法,这是一个值得引起普遍重视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非审定农作物品种管理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已于2000年12月1日开始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的种子工作已经步入了法制化.但在具体操作中,法律的规定与实际工作出现了断点,如对主要农作物品种要进行审定,有的作物在这个省是主要农作物,在那个省可能不是主要农作物,类似这样的作物如何管理呢?对非主要农作物虽然不需要审定,但并没有说不需要管理.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颁布实施已经八年.在这八年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又相继出台了<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等相关的配套法规,使种子法规体系逐步得以完善和健全.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某些不足之处,现就本人多年来从事种子管理工作的体会,谈些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张志刚 《中国种业》2017,(11):13-16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的实施是贯彻落实《种子法》的重要措施之一,标志着我国农作物品种管理向市场化方向迈出重要一步。本文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的品种登记范围、登记申请文件、样品提交、登记注意事项及品种登记与品种审定的异同等进行了综述,为更好地开展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友斌  张红 《中国种业》2003,(1):15-16,19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的实施为中国种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然而,像其它任何一部法律一样,《种子法》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如,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的管理方面就未做明确规定,使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的管理暂时出现了盲区。无论从非主要农作物在社会及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来看,还是从我国种子经营企业和育种单位及农民素质的现状来看,采取有效措施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加强管理都是必要的。作者认为,应尽快制定种子法实施细则作为对其完善和补充,明确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具体管理办法,改观目前市场上的…  相似文献   

6.
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于2015年11月颁布实施,2017年原农业部颁布《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以下简称《登记办法》)和《第一批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云南省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开展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工作。针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及其配套法规规定,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为主要农作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其他一二种农作物为主要农作物。《种子法》及其配套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新品种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等对主要农作物品种从试验、示范、审定、推广、生产、经营、管理、保护等皆给予明确的定义,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但是,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在生产、经营前必须通过审定,使得非主要农作物品种保护的实际操作性较差,市场化运作秩序比较混乱。本文就种子市场非主要农作物品种不审定制度与品种保护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8.
窦欣欣 《中国种业》2020,(10):31-33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是我国品种管理的重大改革,是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的重要举措,是非主要农作物品种推广的合法身份认证。登记制度实施以来,北京种业界各方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贯彻落实《种子法》,率先开展品种登记工作。3年来,登记品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强化了源头管理,规范了种业市场。  相似文献   

9.
抓好新品种区试审定 强化品种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1982年山东省成立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以来,共审定农作物品种1100个,这些审定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了重要的增产作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的实施,近几年,山东省每年参加品种区域试验的数量、审定的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1年以来,山东省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322个,创新了一大批优异种质材料,主要农作物品种得到更新更换.  相似文献   

10.
依据新《种子法》中的有关规定,对今后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管理方式提出了几条建议,以期加强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的监管、指导和服务工作,规范种子市场和保护农作物品种权.  相似文献   

11.
西瓜、辣椒是江苏省确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也是我市种植的大宗农作物.为加强西瓜、辣椒种子管理,规范品种引进及种子经营行为,保证农业生产安全.维护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西瓜、辣椒产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有关法规的规定,结合东台市西瓜、辣椒种子市场的新情况,采取多项措施加强西瓜、辣椒种子市场管理.  相似文献   

12.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加快农作物新品种推广,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并及时规范品种标准,维护育种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2002年4月19日,福建省农业厅发布施行了《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规定》。规定在果树、蔬菜、花生等非主要农作物的新品种引进推广过程中,以自愿原则实行认定管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进行管理的必须性,探讨了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进行分类管理及管理办法,并提出了配套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抓好农作物品种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贵州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的实施,为各级种子管理部门搞好农作物品种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根据近几年种子管理工作的情况,就如何搞好农作物品种的管理工作,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了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国家和省两级审定制度 ,为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指明了方向 ,明确了职责。但从基层种子管理工作的实际来看 ,国家、农业部和各省最多确定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 9种主要农作物 ,其它均为非主要农作物。非主要农作物种类多、品种繁杂 ,种植面积亦较大。就宁夏而言 ,非主要作物种类达 2 0多种 ,品种更多 ,种植面积占全部作物总面积的近 5 0 %。从近年来发生的种子质量纠纷案件来看 ,占的比例大于主要农作物。因此 ,加强非主要农作物的品种管理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作为省…  相似文献   

16.
1 执法依据 种子执法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达数十部之多,大体分为三类: 1.1 种子法序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农作物商品种子加工包装规定>、<主要农作物范围规定>、<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等.  相似文献   

17.
<种子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应用中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些属于政策上问题,有些属于技术上问题,也有些是人为认识上的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已于2000年7月8日通过并颁布,自2000年12月1日起施行。《种子法》明确规定,主要农作物品种在推广应用前应当通过国家级或者省级审定,而应当审定的农作物品种未经审定通过的,不得发布广告、不得经营、推广。主要农作物指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以及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各自分别确定的其他一至二种农作物。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种子法》的这些规定,现就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看法与建议。1 加强对国家和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试验、审定的协调工作目前,国家级主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必备程……  相似文献   

19.
子炳烈  张兆麟 《种子科技》2004,22(5):261-262
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也是现代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种子本身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益与农村的稳定.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的颁布实施,农作物种子的生产、经营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切实维护了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为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农作物种子经营渠道越来越多,农作物品种层出不穷,农民盲目购种,经营者昧心赚钱,种子管理部门在某些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县级种子管理工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贵州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种子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的实施,为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规范品种的选育和种子的生产、经营、使用行为,维护品种所有者和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种子质量水平,促进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是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