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隆粳58是以冀粳14号、优质8号、关东100为亲本,通过杂交、复交、多年系谱选育而成的粳稻新品种。该品种集三个亲本的高产、抗病、优质、耐盐性状于一体,在冀东稻区和天津稻区全生育期171 d,2012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提出了以培育壮秧、适时插秧、科学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为要点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选育适合江淮稻区种植的粳稻品种,按照杂交育种亲本选配4原则,以早熟晚粳品种镇稻18号作母本与中熟中粳品种盐稻11号作父本杂交,育成中熟中粳品种镇稻23号(苏审稻20200008)、迟熟中粳早熟品种镇稻32号(苏审稻20210010)、迟熟中粳品种镇稻33号(苏审稻20210050)等3个不同生态类型粳稻新品种.结果表...  相似文献   

3.
粮粳5号是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采用多亲本聚合杂交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适宜在吉林晚熟稻区、辽宁北部、宁夏引黄灌区、北疆沿天山稻区和南疆稻区、河北北部及内蒙古赤峰稻区种植。于2010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4.
为总结黑龙江省香粳型水稻的成功经验,并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今后香粳型水稻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追溯黑龙江省近5年来审定的香粳型水稻品种遗传系谱,结果表明:供试的水稻品种均有日本稻血缘,供试的水稻品种大多是以绥粳4号、五优稻1号为骨干亲本育成或衍生而来,由两大干系育成或衍生的香粳型水稻品种占黑龙江省近5年来审定的香粳型水稻品种的89.5%。黑龙江省香粳型水稻育种在选育第一、二积温带品种的同时,应注重第三、四积温带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5.
以晚粳光身稻新品系嘉64为供体亲本,用毛叶晚粳品种嘉33和嘉991作为受体亲本,分别转育成光身稻近等系NIL-33、NIL-991。分别在浙江嘉兴和海南陵水对这些品系进行了病虫害人工接种及自然发病情况的调查,研究了光身稻与病虫害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稻病虫害发生只与品种所具有的抗性基因有关,而与光身特性无关。  相似文献   

6.
《天津农业科学》2015,(7):118-121
为中早粳晚熟稻区改良杂交粳稻稻米品质,提高粳稻单位面积产量,采用杂种优势利用方法,在育成优良BT型三系不育系金粳13A和恢复系津恢2号的基础上,组配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粳稻品种金粳优132,经国家北方稻区中早粳晚熟组2008—2009年区域试验,金粳优132号平均单产9.81 t·hm-2,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2.94%;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9.97t·hm-2,比对照增产13.7%。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准予在辽宁省南部、北京市、天津市稻区种植。金粳优132是我国北方稻区首个米质达国标优质稻谷1级标准的国审杂交粳稻品种。  相似文献   

7.
在"八五"国家水稻育种攻关研究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花培技术,育成了北方早粳新品种龙粳10号。该品种是集早熟、优质于一身的优异种质。已被北方稻区的黑龙江、内蒙、吉林等省(区)在生产上直接利用或作为育种亲本间接利用。  相似文献   

8.
以红长芒杂草稻、白长芒杂草稻、龙粳11、垦稻8号和绥粳3号为亲本材料,配制完全双列杂交。对亲本材料及杂交F1、F2孕穗期耐冷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杂草稻与栽培稻品种相比,优势在于冷水处理下结实率高、成穗率高、后熟快。在冷水处理下,对各组合F1抽穗期、株高、穗数、成穗率、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穗颈长、成熟天数等主要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杂草稻多数性状的冷水反应指数值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以杂草稻作亲本的F1比普通栽培稻品种表现出较迟钝的冷水反应。在耐冷育种中,冷水处理下狭义遗传力高的性状为株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等,且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容易通过对亲本的选择获得所期望的后代,低世代选择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法,于2017年在桐城市对13个作单季稻种植的常规粳稻新品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生育性状、经济性状和抗性存在差异,产量为6 274.5~8 275.5 kg/hm~2,经方差分析,品种间产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F=1.97,F_(0.05)=2.18)。宁粳7号、徐稻9号、武运粳27、皖垦糯1号、宁粳5号和南粳9108为早熟品种,镇糯19、镇稻18和皖稻68为中熟品种,镇稻16、当粳8号、华粳40和嘉花1号为迟熟品种。武运粳27、镇稻18、镇稻16和镇糯19适合桐城市作单季稻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利用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用13个亚洲栽培稻品种(9个籼稻,4个粳稻)和13个非洲栽培稻品种形成7个处理:I,籼稻亲本9个品种;Ⅱ,粳稻亲本4个品种;Ⅲ,非洲栽培稻亲本13个品种;Ⅳ,籼稻/非洲栽培稻杂种95个组合;V,粳稻/非洲栽培稻41个组合;Ⅵ,籼/粳亚种间杂种39个组合;Ⅶ,非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种11个组合;于2000年早稻在海南三亚对分蘖期、抽穗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进行研究表明,籼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蘖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上有显著的超亲优势,也有强于籼粳亚种间杂种的竞争优势,粳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集期及抽穗期单株干重上都有显著的超亲优势,但与籼粳亚种间杂交种相比,竞争优势不明显.同时发现,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交种也有很强的超亲优势.这些结果表明,籼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种可比籼粳亚种间杂交种显著提高分集期的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而粳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交则是除籼粳杂交外的另一条增加生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栽培稻种间杂种营养优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利用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用13个亚洲栽培稻品种(9个籼稻,4个粳稻)和13个非洲栽培稻品种形成7个处理:I,籼稻亲本9个品种;Ⅱ,粳稻亲本4个品种;Ⅲ,非洲栽培稻亲本13个品种;Ⅳ,籼稻/非洲栽培稻杂种95个组合;Ⅴ,粳稻/非洲栽培稻41个组合;Ⅵ,籼/粳亚种间杂种39个组合;Ⅶ,非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种11个组合;于2000年早稻在海南三亚对分蘖期、抽穗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进行研究表明,籼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蘖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上有显著的超亲优势,也有强于籼粳亚种间杂种的竞争优势,粳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蘖期及抽穗期单株干重上都有显著的超亲优势,但与籼粳亚种间杂交种相比,竞争优势不明显。同时发现,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交种也有很强的超亲优势。这些结果表明,籼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种可比籼粳亚种间杂交种显著提高分蘖期的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而粳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交则是除籼粳杂交外的另一条增加生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晚稻甬优9号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甬优9号系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与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合作,用甬粳2号A与K^30 6093配组育成的籼粳亚种间杂交晚稻新组合,2007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7月通过国家南方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根据2006-2008年大面积制种实践,总结该组合高产制种特点,结合亲本特征特性,提出该组合高产制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一、选育经过辽粳287新品种是我所1980年从东沟抗病鉴定圃筛选出来的,亲本组合为秋岭×(色江克×松前)。1981年入选种圃,1982年参加品种比较试验,1983年参加预试圃试验,1984~1985年参加省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和北方稻区中早粳晚熟组区域试验,1986~1987年进行生产试验和多点试种示范,表现株型好、秆硬、耐肥、抗倒伏、抗稻瘟病、产量高。1986~1987年在省内及北方有关稻区种植面积约为1.5万亩左右。1988年经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辽粳287。  相似文献   

14.
垦稻2015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以意大利4号、冀粳14号、春42和中花8号为亲本,通过杂交、复交、系谱法定向选育而成的粳稻新品种。该品种在冀东稻区生育期171 d左右,具有超高产、茎秆坚韧、高抗倒伏、抗逆性强、抗水稻条纹叶枯病等特点,适于河北省长城以南稻区作一季稻种植。从育苗技术、插秧技术、施肥技术、水层管理和病虫害防治5个方面,对其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针对长江中下游晚粳稻区和太湖稻区急需熟期适中、可用于机栽、优质、高产、早熟、晚粳型新品种的现状,选择了8个新育成的品种(系)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适宜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太湖稻区种植的品种有"D510"、"28135"、"武运粳23号"、"镇稻661"、"武育粳20号",适宜作迟熟中粳的品种有"D516"、"武55...  相似文献   

16.
云南光壳稻广亲和性与等位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云南光壳稻与籼粳测验种,广亲和品种间配制的单交,三交组合F1和F2及其亲本共181个材料在云南籼粳交错区,海南三亚和武汉进行育性鉴定表明,从19个云南光壳稻中鉴定出14个广亲和品种,尤其是花二早、花二早、,矮嗄,扎那嗄,扎那嗄1等品种的广亲和性较好,耐冷性也强于0.2428和Dular,矮嗄一个生态适应性较好的广亲和品种,云南光壳稻与意大利粳稻巴利拉的生态地理远缘差异较大,花二早,末烈谷,木帮谷  相似文献   

17.
在南京市高淳区进行水稻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对照镇稻11号和常农粳7号生育期最长,全生育期均为157 d。其次为武育粳23,镇稻14生育期最短,其他参试品种基本相仿。除镇稻14实收产量低于对照镇稻11外,镇稻15、武运粳24、武育粳23、常农粳7号、澄糯218和镇稻19均表现较对照镇稻11增产。其中武育粳23产量最高,为8 830.5 kg/hm2,较对照增产6.65%。  相似文献   

18.
浙粳70系晚粳密穗型水稻品种,具有产量高、抗性好、品质优、栽培容易等特点。亲本ZH0997来源于疣粒野生稻,组合为Y73/宁67/宁67///嘉花1号////嘉花1号,其中Y73是通过疣粒野生稻与栽培稻体细胞杂交选育而成,含高抗白叶枯病基因;另一亲本为秀水134。浙粳70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晚稻品种推广种植,栽培要点为因地制宜适期播种,降低大田用种量,增施磷、钾肥,控制高节位分蘖,适当延迟收获。  相似文献   

19.
粳籼89是以外引抗源IR36为亲本,与粳籼杂交后代677复交育成的优质,高产,多抗的水稻新品种,1992年广东省推广面积达280多万亩。该品种抗褐稻虱生物型1和生物型2,稻瘟病,白叶枯病。实验种群观察和多点田间调查表明,该品种对褐稻虱种群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楚粳27号、楚粳28号、楚粳37号是目前云南省仅有的3个超级稻品种,均为云南省楚雄州农业科学院选育,属常规粳型水稻品种,3个超级稻品种高产与优质兼具,其中,楚粳28号达国标优质米一级,楚粳37号达国标优质米二级,楚粳27号达部颁优质米二级。3个品种适宜云南省中海拔1 500~1 850 m稻区种植。已在省内及毗邻的四川凉山州、贵州六盘水等国内适宜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