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雷玉明 《植物保护》2002,28(3):36-38
根据田间调查和病原菌分离鉴定表明 ,唐菖蒲腐烂病系由Alternaria tenuis, Penicillium gladioli,Trichothecium roseum ,Paecilomyces sp .复合侵染所致的一种病害。唐菖蒲生长期主要受A .tenuis危害。田间湿度大 ,播种密度高 ,播种过早或过迟 ,土壤板结 ,地下害虫猖獗是造成球茎腐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观察,唐菖蒲出苗后15 d出现枯萎病病株,花苞形成至初花期为发病高峰期。大棚种植和露地种植、茬口、母籽大小与发病有关。播种时用药剂浸泡母籽或处理播种沟,可减轻枯萎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1987年12月,在上海市林业站温室栽种的荷兰引进的唐菖蒲植株上发现一种细菌病害,发病率50%左右,严重者已全株干枯,造成很大损失。笔者对病株进行了实验室分离、鉴定,确定本病是由细菌Pseudomonasmarginata(Mcculloch)Stapp引起的唐菖蒲球茎腐烂病,此病在江苏省和北京市的局部地区有分布,而上海市还未见报道,属危险性病害。 得病球茎表面出现许多褐色下陷的园形斑点,病株易被土壤中的螨类和昆虫感染,最后使整个球茎腐烂,  相似文献   

4.
小麦镰刀菌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其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3年我省小麦发生一种新病害,该病麦苗不表现症状,但到开花前后麦株突然青枯死亡,减产30一80%,重则颗粒无收。患病植株基部发黑随同根系腐烂,自1983—1987年,作者从病田广泛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分离培养获得3种镰刀菌(Fusarium Spp),经接种试验,证明该病是由一种黄色镰刀菌F.culmorum引起的,用麦粒培养能大量形成镰刀形分生孢子,但在PDA培养基或病株上不形成、黄色镰刀菌以菌丝在病基部扩展蔓延、引起基部组织腐烂,并形成小孢子在田间越夏,以后随田间耕作,腐烂组织破碎,小孢子随之扩散土中,当冬季小麦播种后,小孢子萌发侵入麦苗基部以菌丝潜伏越冬,到开花期引起小麦死亡。 通过与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一年轮作、药剂拌种、木霉生物防治等措施均有防病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5.
三七根腐病田间分级标准研究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 F. H. Chen]根腐病尚无病害分级标准,为发现抗病种质资源和评估病害防控效果,本研究建立了用于三七根腐病的田间分级标准。从云南省文山州收集200株发生根腐病的三年生植株,筛选获得具有代表性不同腐烂程度的98株样本,通过对表面腐烂占比、横截面腐烂、支须根腐烂、芽及芦头腐烂5项指标进行描述,采用SPSS21进行样本聚类分析,制定了如下用于三七根腐病的田间分级标准:0级,健康,无症状;1级,腐烂仅发生在块根表面、且0<腐烂面积占比≤10%,或腐烂已扩展至内部且5%<腐烂面积占比≤10%;2级,腐烂已扩展至内部、且10%<腐烂面积占比≤40%,支须根无腐烂;3级,腐烂已扩展至内部、且40%<腐烂面积占比≤50%,支须根腐烂;4级,腐烂已扩展至内部、且50%<腐烂面积占比≤70%,支须根腐烂脱落;5级,腐烂已扩展至内部、且腐烂面积占比>70%直至整个块根完全腐烂,支须根腐烂。本标准于2016~2017年连续2年被用于评价土壤处理防控三七根腐病害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该标准可以较好地对不同土壤处理的防病效果进行量化和评估,且与传统分级标准相比,其评价结果更优。  相似文献   

6.
 树木腐烂病在新疆主林果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近年呈加重趋势。本研究在调查了新疆阿克苏、和田、伊犁、喀什和库尔勒等地区苹果树、核桃树和杨树3种林果腐烂病田间发病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对14个样本点的样品进行病原物的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各样本点3种林果均有不同程度的腐烂病发生,分离鉴定结果为引起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主要为Valsa mali var. mali(分离频率为64.5%),其次是V. mali var. pyri(25.8%)、V. malicola(3.2%)和V. nivea(6.5%);引起核桃树和杨树腐烂病病原菌为V. sordida(分离频率为83.3%和96%)和V. nivea(分离频率为16.7%和4%)。离体枝条及苹果果实上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3种林果上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均能感染原寄主。引起新疆部分地区苹果树腐烂病的主要病原菌是Valsa mali var. mali,核桃树和杨树腐烂病的主要病原菌是V. sordida。同时,基于实际生产中存在感病枯死杨树枝干作为苹果园、核桃园树体支撑木的现象,推测3种林果腐烂病菌间可能存在交叉感染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7.
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马蹄莲(Zantedeschiaspp.)为天南星科马蹄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造成田间和贮藏期马蹄莲大量腐烂死亡。该病除危害马蹄莲外,还危害君子兰、仙客来、唐菖蒲、百合属、郁君香、风信子、燕子花、大丽花、马蹄纹天竺葵、紫罗兰、龟背竹、水仙...  相似文献   

8.
腐烂茎线虫病是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生产中的一种新病害, 了解腐烂茎线虫的侵染规律对该病害的预防和控制及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盆栽法, 在苗期接种腐烂茎线虫, 研究该线虫在马铃薯不同组织中的数量动态及危害程度。结果显示, 在发芽-幼苗期(播种0 ~ 75 d), 母薯先受到腐烂茎线虫侵染; 在发棵期(播种75 ~ 90 d), 母薯和匍匐茎均检测到腐烂茎线虫; 在结薯期到成熟期(播种90 ~ 105 d), 线虫开始危害新生块茎, 随着块茎膨大危害逐渐加重。在马铃薯成熟期, 症状表现最明显, 新生块茎中线虫数量最多, 可达767.67条/g。不同时期的接种试验表明, 在匍匐茎形成期(播种后70 d)接种, 马铃薯受害最为严重, 发病率达100%, 块茎中线虫密度最高, 达到99.32条/g, 且块茎鲜重最低, 为14.02 g/个。本研究结果可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适时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半夏块茎腐烂病近年在赫章县发生严重,造成半夏减产。通过调查半夏腐烂病在田间的发病症状和发生特点,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南芥菜花叶病毒Arabis mosaic virus(ArMV)、百合无症病毒Lily symptomless virus(LSV)和菜豆黄花叶病毒Bean yellow mosaic virus(BYMV)是侵染百合和唐菖蒲的主要病原物,受这三种病毒侵染的唐菖蒲和百合植株长势减弱、切花质量降低、种球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1.
1985、1988年于春番茄收获后,每亩用10%草甘膦水剂1—1.5公斤喷雾防除田间杂草,施药后30—60天移栽甘蓝、花椰菜、矮白菜和播种小白菜等,发现甘蓝、花椰菜活棵后即表现药害,轻者主根呈黑褐色,须根腐烂,主根齐土面部分缢缩,其上有部分长出不定根,植株僵化不发;重者主根腐烂,叶片呈水渍状烂斑,3—5天植株枯死。在同一个蔬菜品种中,药害程度因叶色深浅而异,浅色型重于深色型。发生药害的植株,立即拔起用水漂洗,再移栽到未用药的田块,仍能恢复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2.
唐菖蒲病毒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葛泉卿 《植物检疫》1991,5(3):196-197
唐菖蒲 Gladiolus hybridus Hort 是鸢尾科唐菖蒲属的花卉植物。其花期长、花朵大、花色多而鲜艳,尤其适于做切花,因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但由于唐菖蒲病毒病的发生,使唐菖蒲的产量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在我国,近年来花卉事业蓬勃发展,与国外的花卉交流日益频繁,传入唐菖蒲病毒的机率亦随之增加。因此,对唐菖蒲病毒的检疫和防治应当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林木腐烂病是苹果树、梨树和杨树等林木枝干的重要真菌性病害。为了筛选出对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 var. mali、梨树腐烂病菌V. mali var. pyri和杨树腐烂病菌V. sordida等3种不同寄主腐烂病菌都能有效防控的杀菌剂,本研究开展室内毒力试验比较了7种杀菌剂对3种腐烂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并进一步通过田间活性测定试验比较7种杀菌剂对梨树腐烂病病斑扩展和分生孢子发生的防治效果,同时测定了增效剂8.6%聚乙二醇(PEG)对7种杀菌剂的增效作用。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丙唑·多菌灵对3种腐烂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强,其中EC50平均值最低的是苯醚甲环唑,而戊唑醇的MIC平均值最低,在0.33 mg/L浓度下对3种腐烂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均达到10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5%苯醚甲环唑SC、43%戊唑醇SC和35%丙唑·多菌灵SE对梨树腐烂病病斑扩展和分生孢子萌发的防治效果突出,其中45%苯醚甲环唑SC 30.00 mg/L对病斑扩展防治效果达到82.23%,孢子萌发抑制效果达到85.96%,田间防治效果最好。10%丙硫唑SC+8.6% PEG处理组对病斑扩展防治效果提高了15.39百分点,达到73.46%,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提高了23.75百分点,达到83.06%,增效作用显著。本研究为苹果树、梨树和杨树等3种寄主腐烂病的化学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荸荠(马蹄)在贺州市八步区大规模种植的历史已有10多年,最近几年,年播种面积约5 000ha,产量15万t,产值近2亿元。2005年加工出口清水马蹄罐头2·5万t,创汇1 425万美元。生产和加工马蹄是相当部分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003年以来,荸荠球茎在收获之前就在田间病变腐烂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马蹄生产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迫切需要加以预防和控制。1症状表现及发病情况在田间病变的荸荠球茎,外表皮失去光泽,颜色暗褐色,似水渍状;果肉变色、软化、腐烂、发臭。已病变但症状不明显者,收获贮藏几天后就会腐烂发臭。…  相似文献   

15.
通过4年田间调查与定点观察表明,旱育秧田草害具有种类多,旱地化,密度大,出草时间长,危害重等特点。出草期间表现为两个高峰:播种后7 ̄15d为第1个高峰;播种后20 ̄25d为第2个高峰,以第1个高峰为主。在生产上应采取以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治理对策 ,选用旱秧草宁,旱秧净,丁草胺等芽前除草剂,应于播种盖土后覆膜前施用,选用龙杀则应在播种后7 ̄10d施用,都能安全有效地防除田间杂草。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燕麦孢囊线虫在田间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分别在小麦收获后玉米播种前和小麦播种前土壤翻耕后进行水平和垂直取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燕麦孢囊线虫在田间水平分布主要为聚集分布,翻耕对其水平分布影响不大; 小麦收获后翻耕前燕麦孢囊线虫在田间垂直分布主要分布于5~10cm处,占取样深度土层孢囊总数量的35.8%,翻耕后燕麦孢囊线虫的垂直分布主要在0~15cm的土层发生变化,0~10cm的孢囊数量下降而10~15cm的孢囊数量增加。在0~20cm土壤中,翻耕前与翻耕后孢囊数量分别占孢囊总数量的89.4%和88.6%。  相似文献   

17.
枯萎病菌毒素培养滤液对唐菖蒲幼苗毒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唐菖蒲枯萎病菌进行了产毒培养基的筛选,研究毒素培养滤液对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对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及对幼苗的致萎作用。结果表明:唐菖蒲枯萎病菌在Czapek培养基中培养15 d所产生的培养滤液对唐菖蒲胚根的抑制作用最强,胚根生长抑制率高达99.79%;而菌丝干重在PD培养基中培养13 d达到最高值1 242.27 mg;毒素培养滤液经121℃灭菌20 min后对唐菖蒲胚根仍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表现出较高的热稳定性;与对照相比,毒素培养滤液能够显著降低唐菖蒲幼苗根系活力,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和处理浓度的增加,萎蔫级数逐渐增加。说明枯萎病菌毒素培养滤液是唐菖蒲枯萎病的致病因子,可以利用其筛选唐菖蒲抗枯萎病品种。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沿江棉区,常年秋雨较多,棉株郁蔽,田间阴湿,烂桃严重。腐烂率达20—30%。  相似文献   

19.
大垄双行玉米免耕播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针对我国东北冷凉风沙区在玉米播种时,难以实现原垄免耕播种的问题,提出了大垄双行玉米错茬免耕垄作播种的作业思路,大垄双行技术是指将传统的一垄一行改为一垄双行,垄台宽度约为传统垄台的3倍,目前设计为700 mm;建立了相应的试验田.试验表明:该项技术能够在田间大量玉米根茬直立覆盖情况下,在大垄上实现两行玉米错茬播种,保持垄形,作业质量满足农艺要求.与传统播种方式相比,具有提高地温、降低作业成本、提高产量等优点,可以提高地温约1℃,降低机械作业成本350元/hm2,提高产量14.42%,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东北冷凉风沙区推广应用的一种较理想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小麦免耕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锐 《湖北植保》2009,(6):45-46
小麦免耕栽培是指在上茬作物(主要是水稻)收获后,不翻耕土壤,在田间无水或排干无明水的情况下先施用化学除草剂杀死田间杂草及前茬作物,2~5d后施肥、播种,然后开沟分厢,将沟土打碎均匀撒于厢面.它以土壤少耕免耕理论为基础,充分融合了化学除草、小麦直播栽培待技术要点,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省工、省力、操作简单、节本增效、稳产、高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