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粳稻镇稻10号机插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镇稻10号产量潜力大,株型较紧凑,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耐肥抗倒,成穗率高,后期熟相好,单穗重优势明显。机插秧产量700~750 kg/667m2的穗粒结构指标为有效穗21万~23万/667m2,每穗总粒130~135粒,结实率93%以上,千粒重27~28 g。其栽培技术,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建立适宜的群体起点,基本苗4万~5万/667m2,高峰苗28万~30万/667m2。总施氮量20~22 kg/667m2,前、中、后期比例为5∶1∶4,氮、磷、钾之比为1∶0.4∶0.6~0.8。搁田始期不宜过早,掌握在达等穗苗80%左右时进行。  相似文献   

2.
"镇稻11号"是镇江农科所选育的早熟晚粳新品种,产量潜力大,分蘖力偏强,耐肥抗倒,高抗条纹叶枯病,熟相好,品质优。机插产量750kg/667m2的穗粒结构指标为每667m2有效穗22~24万,每穗总粒数125~135粒,结实率94%以上,千粒重27g。应根据其分蘖性好、对肥水反应敏感的特性,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建立适宜的群体起点,每667m2基本苗4~5万,高峰苗28~30万;每667m2施总氮量20~22kg,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以5.5∶4.5为宜,氮磷钾之比以1∶0.4∶0.6~0.8为好;宜掌握在足穗苗70%~80%时开始搁田。  相似文献   

3.
镇稻10号原名"镇629",属早熟晚粳品种,由江苏丘陵地区农科所以镇稻99/镇稻540杂交,于2002年育成,2006年底通过审定。该品种产量潜力大,分蘖力较强,耐肥抗倒,成穗率高,后期熟相好,单穗重优势明显。机插水稻700-750kg/667m^2的穗粒结构指标为667m^2有效穗21-23万,每穗总粒130-135粒,结实率93%以上,千粒重27-28g。高产栽培策略应是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建立适宜的群体起点,基本苗4-5万/667m^2,高峰苗28-30万/667m^2。施氮总量20-22kg/667m^2,前、中、后期比例为5∶1∶4,氮、磷、钾之比为1∶0.4∶0.6-0.8。搁田始期掌握在穗苗80%左右时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武运粳30号机插高产栽培技术,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总结2012、2013年试验的基础上,从提出高产技术指标、实施具体的栽培措施、试验结果3个方面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武运粳30号机插高产栽培技术。[结果]武运粳30号是2014年江苏省新审定的早熟晚粳新品种,具有穗型大、米饭食味品质优等特点。在麦茬或油菜茬中等偏上地力上,培育壮秧,高质量移栽;施纯氮292.5 kg/hm2左右,基蘖肥∶穗肥=5∶5;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1个叶位够苗,茎蘖数达到穗数的70%~80%时及时自然断水搁田,把拔节期高峰苗控制在345万~375万株/hm2,使茎蘖成穗率达75%以上。[结论]武运粳30号是一个极具产量潜力的大穗型早熟晚粳新品种,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和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从生育期来看,也同时适合安徽皖南和沿江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机插水稻产量形成规律及高产群体质量指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立森  王建武  刘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258-10259
[目的]探讨机插稻高产栽培的配套技术。[方法]通过不同基本苗和不同施氮量的互作试验,研究机插稻产量形成规律及高产群体质量指标。[结果]随着基本苗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基本苗为13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9553.5kg/hm2;纯氮量为345 kg/hm2时产量最高,为9 760.5 kg/hm2;互作试验表明,基本苗135万株/hm2、纯氮量345 kg/hm2时水稻各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群体较合理,产量最高,为9 796.5 kg/hm2;随着基本苗的增加,高峰苗、有效穗逐渐增加,而成穗率、每穗粒数呈下降趋势;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高峰苗、有效穗随之增加,但成穗率、每穗粒数、千粒重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结论]机插稻以基本苗135万株/hm2、纯氮量345 kg/hm2左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扬粳4038机插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机插方式下该品种的高产栽培策略是在适宜穗数上,主攻大穗,并保持正常结实率。产量水平为10 500 kg/hm2最佳穗粒结构组合为:有效穗数315万~350万穗/hm2,穗总粒数120~145粒,在此基础上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生育指标为:有效分蘖临界叶龄前1叶够苗,高峰苗控制在预期穗数苗的1.3~1.4倍,孕穗期叶面积指数达7.5以上,抽穗至成熟干物质积累6 750 kg/hm2以上;施肥指标为:施纯氮270~375 kg/hm2,具体依基础地力水平确定,施肥配比按照基蘖肥∶穗肥=6∶4,基肥∶蘖肥=4∶6。分蘖肥于新抽1、2叶或新抽1、3叶时施用有利于拿足穗,穗肥于正常落黄田块倒4叶和倒3叶末分2次施用,有利于形成大穗。  相似文献   

7.
《现代农业科技》2015,(19):26-27
以淮稻5号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机插密度与施氮量的试验。结果表明:机插密度与施氮量对水稻产量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氮肥的影响高于机插密度,二者之间有一定的互作效应。适当地增加机插密度可以弥补低氮水平下产量的损失,同样高氮水平下,机插密度应适度降低,本试验以机插密度135万~180万株/hm2,施纯N 300 kg/hm2左右,淮稻5号产量最佳。因此,在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中,氮肥投入和机插密度都不宜太高或太低,需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  相似文献   

8.
水稻直播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闽北直播稻生产上存在的品种、出苗、杂草及倒伏等主要问题,通过品种筛选、分期播种、不同播种量、除草剂与多效唑施用时期和不同烤(搁)田始期试验,结果表明:Ⅱ优航2号、特优716、Ⅱ优辐819及Ⅱ优125比较适合南平市水稻直播栽培,适宜的播种期在5月5~20日间,每667 m2播种量控制在1.25~1.75 kg,化学除草宜在3叶包心期进行,1叶1心期及分蘖末期喷施多效唑和在有效穗数70%~80%时及时搁田,这些措施可以确保全苗,防除杂草,改善群体结构,有效地降低倒伏面积,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9.
连粳9号是江苏省连云港农科院育成的常规中熟中粳稻品种。机插栽培700~750kg/亩的穗粒结构指标为有效穗21~23万,每穗总粒130~135粒,结实率93%以上,千粒重27~28g。栽培对策根据其分蘖能力较强、对肥水反应敏感的特性.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建立适宜的群体起点,基本苗一5万,高峰苗28~30万,亩总施氮量20~22kg,前、中、后期比例为5:1:4,氮、磷、钾之比为1:0.4:0.6卸.8。搁田始期不宜过早.掌握达等穗苗80%左右时进行。  相似文献   

10.
“镇糯19”机插高产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镇糯19"机插产量超725kg/667m2提供理论依据,对其高产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镇糯19"机插产量超725kg/667m2,需总颖花量2900万朵/667m2,有效穗数23.3万穗/667m2,每穗总粒数129.36粒,有效穴数2.06万穴/667m2,有效基本苗8.28万苗/667m2,要控制高峰苗,降低基部节间,增加穗下节间和穗长的占比,增加每穗二次枝梗数,争大穗,在叶面积指数一定的情况下,提高粒叶比,以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1.
机插水稻与直播稻成本与产量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翔 《现代农业科技》2011,(24):122+124
对比研究机插秧与直播的产量与成本,结果发现:机插稻平均产量9 552 kg/hm2,直播稻平均产量8 100 kg/hm2,增产4 065.6元/hm2;生产成本机插稻节约2 211.75元/hm2。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本生态区旱直播稻科学肥水管理技术,进行了直播稻肥水运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品种需肥量不同,对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来说,施纯N 270、315 kg/hm~2,产量相差不大,考虑到施肥成本,建议旱直播稻栽培施纯N 270 kg/hm~2,更易获得稳产、高产;在直播稻栽培生产中,采用基蘖肥∶穗肥=6∶4处理更科学,以群体苗数达适宜穗数的80%左右搁田效果最好,产量更稳。  相似文献   

13.
早熟晚粳稻武粳15穗型大,高产稳产,作小麦茬塑盘育秧机插栽培,基本苗6.5万~8.0万/667m2,10~11叶期够苗,高峰苗28万/667m2左右,成穗率75%左右,一生总叶片18张,播种至齐穗107 d,全生育期159d。产量构成中有效穗20万~22万/667m2,每穗总粒135粒左右,结实率90%左右,千粒重27 g以上。高产精确栽培应抓好培育壮秧、大田沟系配套、整地平实、优化群体起点、精确定量施肥、科学节水灌溉、综合防治病虫草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明大田栽培条件下不同播种密度对机条播水稻分蘖特性的影响。[方法]以"淮稻5号"为材料,采用对典型水稻田块调查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机械条播栽培模式下水稻分蘖的发生、成穗特点以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在播种密度为180万~225万株/hm2时,单株成穗数多,第2~4叶位是分蘖发生的优势叶位,分蘖穗的穗部性状较好,虽然第1叶位的成穗数在茎蘖组成所占的比例较大,但其穗部性状较差,对最终产量贡献不大;当密度增至270万株/hm2时,单株成穗数极低,分蘖优势叶位减少,仅有第2、3叶位是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其穗部性状较好,对产量贡献较大。[结论]在海丰地区,水稻机械直播适宜密度为180万~225万株/hm2,在该密度条件下,通过科学栽培措施促进第2~4叶位早发、多发,充分利用优势叶位的增产潜力,对机直播稻实现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量麦草旋耕还田窗纱旱育苗抛秧稻栽培技术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最新研制的窗纱铺垫、旱育秧苗、麦草旋耕还田、带土抛秧的一项轻简稻作技术,2006年试验示范省工节本、增产增效优势明显,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其栽培技术为窗纱铺垫旱育壮秧、麦草旋耕还田、带土抛秧;每667m2抛植1.8万~2.0万穴,基本茎蘖苗6万~7万,成穗数22万~23万,成穗率达75%以上,每穗粒数125粒,结实率90%,产量650kg/667m2。施肥策略:施纯氮16~18 kg/667m2,N∶P2O5∶K2O为1∶0.5∶0.8,氮素中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为40∶30∶15∶15,磷肥全部用作基肥,钾肥基肥和穗肥各占50%。水浆管理措施:泥浆薄水抛秧,湿润促分蘖,适时搁好田,后期间歇灌溉。  相似文献   

16.
粳稻徐稻3号机插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研究徐稻3号机插条件下的高产栽培技术,明确了淮北地区徐稻3号机插条件下的高产栽培技术关键点:机插的适宜密度为4~7万苗/667m2,机插规格为13.5 cm×30 cm;最佳施氮量为17.6 kg/667m2,且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5.5:4.5或5:5.  相似文献   

17.
不同农艺措施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统计分析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特点,研究机插密度和肥料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以优化机插水稻农艺配套措施。[方法]分别设置3种机插秧规格和3种氮肥作基蘖肥与穗肥配比田间试验,考察产量及其构成差异。[结果]结果表明,机插水稻增产增收明显,单产在5737.5~10315.7 kg/hm2时,产量与总颖花量及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适宜的机插规格应掌握在11.7~13.3 cm×30.0 cm,基本苗75万~105万/hm2。土壤肥力中等,单产要求在9000 kg/hm2以上时,投入总氮(纯)应为270~300 kg/hm2,N∶P2O5∶K2O为1.0∶0.3∶0.5,氮素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宜为5∶5或6∶4。[结论]机插水稻高产栽培策略适宜走建立适中群体、抬升后期肥料运筹比重、提高成穗率、主攻大穗、增加千粒重之路,穗数型增产与穗重型增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麦茬夏稻“两稀一改”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播种量、栽插密度和氮肥运筹试验研究,探讨不同播种量、栽插密度和氮肥运筹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以获得麦茬夏稻的适宜栽培方法,达到提高秧苗素质、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科学运筹施肥方式,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结果表明,麦茬夏稻秧田适宜播种量为20~25 kg/667 m2;适宜行距为26~28 cm、株距为12~14 cm,栽插2.0万~2.2万穴/667 hm2,穴苗数为壮苗2~3苗、一般苗3~4苗,有效穗数稳定在20万~24万/667 m2;基蘖肥、穗肥和粒肥施氮比例优化为55%∶35%∶10%,将穗肥分别于抽穗前35 d穗下节间分化期追施总氮量的15%,抽穗前18~20 d小花分化期追施总氮量的20%。后期适当补施氮肥和钾肥,能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落黄好,增产效果显著。总结出了以稀播旱育壮秧、适时稀插、改进施肥方法为核心的麦茬夏稻"两稀一改"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一稻两鸭”生态种养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机插水稻实行"一稻两鸭"生态种养技术的研发,重点阐述了在稻作生产期间不使用化学除草剂、不打或少打化学农药的情况下,利用鸭子来进行生物除草、控虫抑病,明确了水稻机插方式"一稻两鸭"稻田养鸭围网区域以1~2 hm2、每批放鸭以10~15羽/666.67 m2为宜;阐明了稻鸭共作区比常规生产区可节省化肥、农药成本95.48元/666.67 m2,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残留量,促进生态稻作的良性循环,实现一稻两鸭区比常规稻生产净增351.31元/666.67 m2。  相似文献   

20.
施氮量与基本苗对机插超级稻产量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三种施氮量、三种基本苗对机插超级粳稻武粳15产量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基本苗,产量与各时期的干物重、LAI、茎蘖数、有效穗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施氮量,产量与各时期的干物重、LAI、茎蘖数、有效穗随基本苗的增加而增加。20kg/667m2及6万苗/667m2、22kg/667m2及4万苗/667m2、22kg/667m2及6万苗/667m2处理产量较高,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穗粒数、成穗率、千粒重与之相反。可见,在适当降低氮肥用量的基础上增加基本苗或在较高施氮水平下减少基本苗,能够促进或控制群体总量的目的,增加有效分蘖的比例,建立合理协调的高光效群体,实现高产。综合来看,20kg/667m2及6万苗/667m2(A2B3)、22kg/667m2及4万苗/667m2(A3B2)、22kg/667m2及6万苗/667m2(A3B3)的处理,既促进了稻苗个体生长,又能协调群体结构,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是较理想的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