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食品安全已成为当今社会广受关注的问题.尽管国内的一些学者就阿里山潜蝇茧蜂[Fopius arisanus(Sonan)]和橘小实蝇SIT技术分别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然而关于应用该蜂和不育雄虫对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进行田间联合防治的研究还未见相关报道.为此,为探讨天敌昆虫和雄性不育技术对橘小实蝇的田间综合治理(IPM)技术,开展了阿里山潜蝇茧蜂和橘小实蝇不育雄虫的田间释放试验:首先应用性引诱剂降低田间野生雄虫数量;而后,释放橘小实蝇不育雄虫,进一步降低田间橘小实蝇种群数量;最后,释放阿里山潜蝇茧蜂对田间残余的橘小实蝇卵进行追踪寄生,以达到持续控制的目的.通过监测整个防控期田间橘小实蝇的种群数量以及果实受害率和防治效果作为评价指标评价该防治方法的综合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应用阿里山潜蝇茧蜂、橘小实蝇不育雄虫并配合引诱剂的综合措施对橘小实蝇的种群数量有明显控制作用,田间总体防治效果可达90%左右.此外,提出完善橘小实蝇田间防控措施的建议,并提出该研究的不足以及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试验选取体积分数(φ)分别为0.03%、0.05%、0.07%、0.09%的六磷胺水溶液饲喂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雌、雄虫,测定其使橘小实蝇不育的最佳浓度范围.结果表明:0.05%六磷胺处理雄虫后与正常雌虫交配卵孵化率约为6%,至φ为0.09%时卵完全不孵化;雌虫在φ为0.07%时卵已完全不孵化.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六磷胺与50g/L(100 mL水里溶解5 g水解蛋白)水解蛋白溶液混合后对橘小实蝇雌、雄虫的不育效果,选取φ分别为0.02%、0.04%、0.06%、0.08%、0.10%的六磷胺水解蛋白溶液饲喂成虫.结果表明:产卵量和孵化率都随着六磷胺在水解蛋白溶液中体积分数的升高而降低;φ为0.08%处理雄虫后与正常雌虫交配所产卵的孵化率仅为14%,明显低于对照的孵化率76%;雌虫在φ为0.08%时已达到完全不育.  相似文献   

3.
通过喂食橘小实蝇不同浓度甲羟基孕酮和虱螨脲的食料,测定其对橘小实蝇的不育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甲羟基孕酮对橘小实蝇成虫交配和产卵始见期与正常对照未见明显差异,而不同浓度虱螨脲对橘小实蝇成虫交配和产卵始见期与正常对照相比明显推迟;同时,随甲羟基孕酮和虱螨脲食料浓度的增加,橘小实蝇产卵量和孵化率较对照相比显著降低,橘小实蝇雄虫分别取食6%甲羟基孕酮食料和0.8%虱螨脲食料与正常雌虫交配后,雌虫产卵始见后第3日产卵量平均仅为8.2和4.9粒,孵化率仅为43%和34%。因此,一定浓度的甲羟基孕酮和虱螨脲均对橘小实蝇有显著的化学不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选用微生物诱蝇剂、甲基丁香酚实蝇诱剂和蛋白诱剂进行橘小实蝇防治试验,并比较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引诱剂对橘小实蝇雌、雄成虫具有引诱效果,且引诱效果存在差异。微生物诱蝇剂诱虫量最多,130 d雌、雄诱虫量分别为36头、71.67头;其次为甲基丁香酚,130 d雌、雄诱虫量分别为8.33头、8.34头;蛋白诱剂的诱虫效果较差,130 d雌、雄诱虫量分别为0头、0.99头。  相似文献   

5.
多杀菌素和荧光桃红B对橘小实蝇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筛选适合田间施用蛋白诱剂条件下的实蝇杀虫剂种类和用量,室内测定了多杀菌素和荧光桃红B分别与阮酵母水解蛋白组配后对橘小实蝇自由取食的胃毒毒性.结果表明,多杀菌素和荧光桃红B均适合与水解蛋白组配防治橘小实蝇.多杀菌素和荧光桃红B对橘小实蝇雌、雄成虫在5h内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12.7570、13.9535和779.9378、826.6259mg/kg,16和100mg/kg多杀菌素对橘小实蝇雌、雄成虫的致死中时间分别为4.1904、4.9730h和2.4877、2.6755h,630和1000mg/kg荧光桃红B对橘小实蝇雌、雄成虫的致死中时间分别为5.3507、4.9462h和4.7650、4.5715h.  相似文献   

6.
采用电生理方法,在测定不同时段和不同日龄的橘小实蝇对甲基丁香酚( ME)触角电位( EAG)反应的基础上,对橘小实蝇、瓜实蝇和南亚实蝇对ME和诱蝇酮( CUE)的EAG反应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橘小实蝇雌雄虫对ME的EAG反应存在时段差异,且在12:00-17:00时段差异较小;橘小实蝇雌雄虫从1日龄开始就对ME产生较强的EAG反应,但交配后迅速减弱。橘小实蝇、瓜实蝇、南亚实蝇对ME的EAG反应都强于CUE,且瓜实蝇和南亚实蝇雌虫对CUE的EAG反应高于雄虫。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人工增殖的前裂长管茧蜂在田间对橘小实蝇的控制作用。【方法】试验设1个放蜂区和1个对照区,放蜂区设置3个放蜂点,按雌蜂与橘小实蝇二龄、三龄幼虫比1∶10的比例释放人工增殖的前裂长管茧蜂,通过生物学观察试验,研究人工增殖的前裂长管茧蜂在田间对橘小实蝇的寄生率和定殖情况。【结果】通过人工释放前裂长管茧蜂,其田间寄生率迅速升高,平均达到5.97%,雌雄性比接近1,但随着放蜂后时间的推移,前裂长管茧蜂的寄生率逐渐下降,雌雄蜂性比也逐渐下降,橘小实蝇的羽化率逐渐升高。【结论】前裂长管茧蜂是橘小实蝇幼虫的重要寄生蜂,通过人为增加其田间种群数量是目前生物防治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人工增殖的寄生蜂通常是经室内大量扩繁的种群,由于野外复杂的环境,其在野外的适应能力、寄生率和性比情况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2011~2012年采用甲基丁香酚灭雄和蛋白饵剂诱杀雄、雌两性成虫的方法,开展了海南莲雾园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dalis Hendel)种群动态监测与综合防治研究.结果显示,海南苏昌和名门莲雾园橘小实蝇种群发生的2个高峰期分别在4月底与6月中旬、5月初与6月中旬;橘小实蝇种群密度(667 m2/d诱杀橘小实蝇虫量)与莲雾果实被害率明显呈正相关.采用诱杀技术与及时清园和处理虫、落果等农业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综合防治莲雾园橘小实蝇的效果显著,在不套袋和不喷施农药的情况下,莲雾正造果花果至收获期(3~6月)果实的被害率比防治前降低4.92%~40.75%.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防治橘小实蝇的应急防控药剂,并探讨如何合理用药。【方法】采用药膜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郑州地区橘小实蝇成虫的触杀毒力,同时评估了郑州地区橘小实蝇田间种群对7种药剂的抗性水平。【结果】各供试药剂对郑州地区橘小实蝇种群的毒力大小依次为溴氰菊酯>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噻虫胺>氰戊菊酯>啶虫脒>吡虫啉。田间种群抗性对比结果显示,郑州地区橘小实蝇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已达到极高抗水平,对高效氯氰菊酯、噻虫胺、啶虫脒的抗性达到中抗水平,对氰戊菊酯的抗性达到低抗水平,对溴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尚处于敏感水平。【结论】明确了7种杀虫剂对郑州地区橘小实蝇的毒力效果和种群抗性水平,建议防控时首选溴氰菊酯和阿维菌素。  相似文献   

10.
橘小实蝇蛋白饵剂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试了蛋白饵剂对橘小实蝇的引诱活性,并结合田间应用,研究稀释倍数、添加挥发性化学物质对其引诱率的影响。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蛋白饵剂对5日龄橘小实蝇的引诱效果最佳,引诱率可达60.00%,其中雌虫和雄虫的引诱率分别为63.30%和56.70%;效果与Prima相当,优于GF-120,后两者的引诱率分别为62.50%和44.20%。稀释后引诱率会不同程度地下降,稀释2倍的应用效果最佳,引诱率为53.30%,仅下降了6.70%;添加一定量乙酸乙酯、番石榴香精和甲基丁香酚可显著提高引诱率,三者的最佳比例分别是3%,4%和5%,引诱率分别为71.70%,63.30%和71.70%。室外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蛋白饵剂12 h内的引诱率可达80.00%,最佳使用环境温度为25~28℃。  相似文献   

11.
通过漳州平和县蜜柚生产基地实地调研,结合已有文献数据,对桔小实蝇不同防治措施的成本进行核算,总结各种防治手段的特点。制定平和?溪蜜柚桔小实蝇防治的5种方案,采用Excel软件建立桔小实蝇防治方案决策模型,以期望成本最小化为决策准则,对各防治方案进行了排序,选出最优的桔小实蝇防治方案:用性信息素诱杀,必要时进行二次诱杀,若防治效果不理想,则及时释放不育雄虫。  相似文献   

12.
刘建宏  熊小真  杨丽英  熊忠平  潘涌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396-19398,19430
[目的]为在江西省对桔小实蝇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桔小实蝇的分布点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通过GARP生态位模型预测桔小实蝇在江西省的潜在分布区域。[结果]桔小实蝇在江西省的适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3以上。在24°~26°N赣南盆地的大部分区域,年平均气温在19~20℃,是桔小实蝇的高适生区。在26°~27°N的赣州北部的部分地区以及吉安西南部、抚州、鹰潭、上饶东南部的少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8~19℃,是桔小实蝇的中度适生区。在26°~30°N的滨湖、赣江中下游、抚河、袁水区域和赣西南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7~18℃,是桔小实蝇的低适生区。赣东北、赣西北和长江沿岸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6~17℃,是桔小实蝇的非适生区。[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桔小实蝇的实际分布与GARP的预测分布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3.
以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卵为试材,对实蝇卵在3.0(±0.1)℃和5.0(±0.1)℃下低温处理致死时间进行研究,以及对实蝇卵在1、3、5、7、9、11、13、15、18、20、22、25、28、31℃14个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致死低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3.0(±0.1)℃和5.0(±0.1)℃条件下,实蝇卵的致死时间分别为8 d和11 d;实蝇卵致死低温在9~10℃之间。  相似文献   

14.
瓜实蝇、南瓜实蝇以及桔小实蝇是为害果蔬的重要检疫性害虫。物理诱黏剂可用于多种实蝇的监测和防治,但缺乏对3种实蝇的诱集效果评价。田间开展了10种物理诱黏剂对3种实蝇的诱集效果评价。结果表明,10种诱黏剂对桔小实蝇的诱集作用最强,其中佳果多诱集的桔小实蝇数量最多,其次为黏王和神捕。研究还发现,诱集的实蝇大多为雄虫。佳果多、黏王以及神捕可用于桔小实蝇的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5.
橘小实蝇个体食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橘小实蝇在有选择取食的情况下更倾向于倒挂取食,在无选择性取食的情况下位置对取食无影响(P>0.05).橘小实蝇对染料的排空试验结果表明,甲酚红和荧光素钠在4 h内即可到达后肠,通过染料J-管技术测得橘小实蝇取食量在2 h内就能达到最大,所以在测定橘小实蝇食量时饲喂时间以2 h为宜.染料J-管技术测定结果表明:3日龄和6日龄雌雄橘小实蝇2 h内个体食量分别为(4.0412±0.3348)、(3.4409±0.1132)、(5.6543±0.2852)、(4.6808±0.2654)g.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柑橘小实蝇入侵扩散与危害规律,提高其监测与防控水平,2008-2010年应用柑橘小实蝇专用性诱剂和诱捕器,在全市19个镇(街道)35个柑橘园建立监测点进行全市性入侵扩散分布普查;在古城伏龙柑橘园和市区水果市场建立2个系统监测点开展全年种群数量消长监测,结果表明柑橘小实蝇种群入侵扩散与时空分布呈塔型趋势,即以城区为中心,并呈向周边区域扩散蔓延趋势;全年种群时序数量变化主要呈单峰型曲线变化,一般于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初见性诱成虫,8月上旬形成增长拐点,9-10月形成数量高峰, 影响种群数量消长的主要因子有种群基数、气候和生境条件等,从而创建柑橘小实蝇基数(m6)与全年种群诱量(M)关系模型M=23.8339 m6+59.8003(n=6, r=0.9735**)、当旬虫口密度(mn)与其前3个月的旬平均气温(tn-9)关系模型mn=1.9248tn-9-14.88063(n=72, r=0.5123**),以及柑橘挂果期成虫诱量(M)、有虫株率(R%)、有虫果率(P%)、每虫果幼虫量(N)等关系模型:R=0.3667M-1.2746(n=11, r=0.8901**);P=0.0581R+0.3112(n=11, r=0.9649**);N=0.6438P+0.9610(n=11, r=0.7000*)。应用柑橘小实蝇种群入侵扩散危害规律及其参数模型,可反映柑橘园柑橘小实蝇发生变化动态,可随旬作出预报和决策防治,这对提高其监测预警和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描述了果园被害落地果应用水浸和在果园地面覆盖塑料薄膜方法,对果实中实蝇进行除害处理技术研究,桔小实蝇一龄、二龄、三龄幼虫水中浸泡96h,死亡率均达100%;果实在水中浸泡20d,果实中的实蝇幼虫完全被杀死;在果园土面应用塑料薄膜覆盖"虫果",经过30d的时间处理,实蝇幼虫和蛹死亡率100%。室内研究结果显示,果实置于密封塑料袋中处理120h,被害果实中实蝇幼虫完全死亡。结果表明,该处理技术可应用于果园中被害落地果中实蝇的除害处理。  相似文献   

18.
桔小实蝇雄成虫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多种聚集度指标分析了桔小实蝇Bactrocera(Bactrocera)dorsalis(Hendel)雄成虫在番石榴和杨桃园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该虫雄成虫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雄虫个体间相互排斥,其密度高低影响空间分布,密度高时呈随机分布,密度低时主要是随机分布,部分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9.
应用光波技术诱捕桔小实蝇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桔小实蝇是一种危害水果和蔬菜作物的危险性有害生物。基于利用黄色色光光波趋性反应进行的桔小实蝇诱捕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7 d效果最好的是黄粘胶板 橙汁(平均每纸27.9头),其次为黄粘胶板 甜酒糟(平均每纸17.6头)和黄粘胶板 番石榴汁(平均每纸14.2头)。说明通过应用光波诱捕技术,可应用于对实蝇的监测调查和对实蝇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